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 乾隆昭化县志 乾隆广元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16 点击数:2593
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

谢开来等修,王克礼、罗映湘纂。谢开来,四川射洪人,民国十年(1921)任广元县知事。王克礼,广元人,官四川梓潼县征收局局长。罗映湘,广元人,清未岁贡。此志于民国十年(1921)设局举事,因为距乾隆旧志,为时过久,连百六十余年,是故采访、搜集资料颇为不易。史料尚未齐备,克礼便病故。继骋映湘出任总纂,又几经周折,数载未克功成。直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川忠县人易锦莅任县长,再召集县人权合宗、苏文明等重为厘订校正,越明年用铅字印行。据纂修王克礼序言谓:民国十四年,吾邑奉省署通令续修县志,知事谢公长卿集绅会议,公推礼为志局主任,筹备进行,粗有端绪,因意见不一,经费不继,遂致停办,去年冬,礼由南川幕游旋里,知事余和热心提倡,仍嘱礼主其事,筹款六百元,仅四个月最短期间完成草稿”。

该志体例遵四川省通志局所颁体例而略有损益,共计六编二十八卷,分别为第一编第一卷之第三卷舆地志,第二编第四卷至第六卷建置志,第七卷至第八卷为官师志,第三编第九卷至第十三卷为食货志,第四编第十四卷至第十五卷为礼俗志,第十六卷至第十八卷为教育志,第十九卷为选举志,第五编第二十卷至二十卷为武备志,第二十二卷至二十三卷为人物志,第六编第二十四卷为列女志,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六卷为艺文志,第二十七卷为杂文、灾异、掇拾,第二十八卷为序录,约45万字,各门类记事极详尽,史料丰富。其中武备、艺文、人物、官政等门类中大量收载了明清之际农民革命战争,清末民国初四川军阀混战之史实。如武备门之兵事类约3万字,不独对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川陕边境之事记述极详,且于清嘉庆初王三槐率川北白莲教义军与清军德楞泰等部之血战;咸丰末同治初李永和、蓝大顺所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广元一带之战事记述均详。另于民国初期川中之军阀混战,川、陕、甘边区之兵灾匪患记之尤详。最有价值者,详细记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至二十四年(1935)中国工农红军徐向前等部在川北之艰苦战事,约8000余字,这在旧方志中尚不多见。其余如建置、食货、教育等门类亦极详细,许多史料未见它书记载。此亦为纂修质量较高的旧县志之一,唯印刷质量较差。今存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乾隆昭化县志

清李元纂修。李元,字太初,号浑斋,湖北京山县举人,乾隆五十年(1785)署昭化县知县时,尝主修《昭化县志》六卷。乾隆五十五年(1790)任崇庆州州同时,撰有记述该州事略的“杂记”。嘉庆六年(1801)任四川南充县知县,并署仁寿县知县。所著尚有《蜀水经》十六卷。参见“【乾隆】崇庆州志”条、“【嘉庆】仁寿县志”条。康熙二十五年(1686),吴珍奇(字苞符,尝官四川中江县训导)编纂过志稿二卷,至乾隆末尚藏于本邑,历百余年之久。乾隆五十年(1785),李元莅任甫三月,廪生杨祖德便将其家旧藏之稿呈送以观之,李元心喜,欲纂修邑志,但其中多有失实者,遂命祖德等生员协助采访搜集百年来的史料,不数月便编纂成六卷县志梓行。

此志分土地、人物、政事三部四十六门,约10万余字(与同时成书的《潼川府志》及所属八邑志乘之分部相同)。条目清晰,语言简洁。未专列艺文门,有关之诗文附载各相关之门类中。以疆域、街坊、里乡、山川、古迹、名胜、土产、道路、津渡等门类记载最详,且考证确切,史料颇有价值。比如清代本邑里乡的设置,街道之修筑,山川名称之由来及特点,古县城之沿革变迁,今驿道和津梁之修建等情,无不备悉。是清代前期纂修之方志佳者。今存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乾隆广元县志

清张赓谟纂修。张赓谟,字企丰,山东单县人,贡生,乾隆十四年(1749)任广元县知县。张赓谟于任所搜求得一册手抄旧志稿,却不知何时何人编纂内容极简略,为是而有心编纂邑乘,苦于材料奇缺。他听人说清初时本县拔贡鲁璇曾经纂辑过县志,但遍求而不可得。于是只好自己亲为采访搜集,每有所得,辄记之纸笔。日积月累,一直到他到任的第九个年头(乾隆二十二年(1757),材料逐渐丰富,而事亦凑巧,他从本县庠生石崇宪家中获得其伯父石法鲁(岁贡生,尝官四川峨眉县训导)所增辑的县志志稿,且此志稿已初具县志规模。张氏遂着手将自己数年积累的资料整理编订,从而纂辑成此县志十三卷,请县教谕应德伟校正之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书付梓。

此志分十门附三门,部分门类下列有细目,共三十一目附一目,约10万字。艺文门最多,约占全书之半,大量收载唐宋时期著名文人学士的著述、题咏,如陈子昂、岑参、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文同、司马光以及明代杨慎,清初王士祯等人的诗文。因为广元自古为川、陕之咽喉,是故历代文人墨客每经必留题咏。最后是赓谟所著诗文亦收载不少。作为陇蜀要冲之地方史料,有其较高价值。其余门类如古迹、水利、赋役、兵事等所收载的史料亦有一定价值。今存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和清同治年间抄本,抄本今藏四川省图书馆。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