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河南地方志论丛:周口地区方志巡礼

河南地方志论丛:周口地区方志巡礼

发布时间:2019-02-20 点击数:5842
周口地区故名曰“陈”。汉高祖刘邦封其子于此,因该地处淮水之北,故号曰淮阳王。后随为地名。北齐以陈为信州,后周复改为陈州。陈之称州始自北齐,其称陈州则自后周始。宋宣和二年,升陈州为淮宁府,陈之为府,为淮宁皆自宋始。元复为陈州,明仍之。仅领西华、商水、项城三县,后增置沈丘,而隶于开封府。又置卫以守之。清顺治年间裁卫地民归陈州,雍正二年改陈州为直隶州,仍领属四县。雍正十二年复升为陈州府,置淮宁县以附郭,并增益以太康、扶沟,共领七县。至民国废府,改称淮阳县,属于归陈许道。民国二十一年又设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并益鹿邑,共领八县。解放后于一九五二年五月设周口专区,专署周口市(后改称周口镇,一九八0年九月复为市)。现在周口地区辖一市九县:周口市、商水县、沈丘县、扶沟县、西华县、鹿邑县、太康县、淮阳县、项城县、郸城县。其地区基本上相当于清末的陈州府辖区。除了周口市及郸城县为解放后新设,历史上无单独志书外,其他各县均有志书。

方 志 编 纂 沿 革

根据现存地方历史文献记载,周口地区方志有五十九种,计有州志三种,府志一种,县志五十五种。今存见者仅有三十八种,其余十八种已不见传本。现将该地区方志编纂沿革简介如下。

陈 州  志

陈之为州始自北齐,陈之为陈州,则自后周始。宋宣和二年升陈州为淮宁府,元复为陈州,明仍之。清雍正十二年升州为府。《陈州志》始修于何时?据崔应阶修乾隆《陈州州》中《凡例》云:“旧志自前明中叶,相沿已久”。又云:“余于郡绅雷抱痴得见前明旧志”。据此,可知《陈州志》修于明代中叶。可惜这部明修《陈州志》今已不传,宰崔志《凡例》中保存了对该志的简要评价:“前明旧志虽不无舛讹,然大要综核详博,叙录古雅”。

〔顺治〕陈州志十二卷。

清王士麟修,何润纂。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王土麟,辽阳举人,修志时任陈州知州。何润,陈州举人。

是志仅存北京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和上海图书馆存有该志胶卷。

〔康熙〕续修陈州志四卷。

清王清彦、张喆修,莫尔淮纂。

清康熙三十年修、三十四年(1695年)刻本。

王清彦字亮宸,镶红旗人,贡生,康熙二十八年知陈州知州。张喆字愚谷,安邑人,贡生,康熙三十二年陈州知州。

按是志仅藏北京图书馆和地理研究所。上海图书馆存有抄本,南京图书馆存该志胶卷。

据崔应阶修乾隆《陈州府志》中《凡例》云:“续志甚多缺漏,如韩延寿既载名宦而去其传。唐之李光颜(明志载循吏),后唐符存审(明志载武功),皆卓然可纪者,顾反删去。职官、选举所遗百余人,其余难以枚举”。

淮 阳  县

淮阳之名始自汉高帝。宋宣和二年升陈州为淮宁府,淮宁之名自宋始。清雍正十二年升陈州为府,置淮宁县附部。民国二年去府,改称淮阳县。《淮阳县志》始修于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凡四修,皆存。

〔乾隆〕淮宁县十三卷首一卷。

清吴溶、冯奕宿修,于大猷纂。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刻本。

吴溶,阳湖人,监生,乾隆十五年任淮宁县令。冯奕宿字拱,山西代州人,廪生,乾隆十年任淮宁县令。于大猷,江苏金坛人,进士,山东登州同知,署陈州府事。

是志实依乾隆十二年府志稿本而纂修。

〔道光〕淮宁县志二十七卷。

清永铭修,赵任之、吴纯夫纂。

清道光六年(1826年)刻本。

永铭字云樵,长白镶黄旗人,举人,武英殿校录,道光六年任淮宁县令。永铭到任后,即“就旧志之缺者补之,讹者正之,事之足以维风教振聋聩者采而备录之”,“定为图一、志十二、表三、传六、集文四、志余一,计成二十七卷”。

〔民国〕淮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

严绪钧修,朱撰卿纂。

民国五年(1916年)刻本。

严绪钧,归安人,民国二年在淮阳县知事。朱卿撰字静山,太康县举人,会考分发陕西知县。

本志首有民国五年淮阳县知事蒋中觉序云:“民国纪元之三年,不侫奉檄宰栾斯士,于时邑人士方设搜局辑遗献,重修县志,书成,问序于余”。据此乃知此志修于蒋氏任期,即民国三至五年,此论似可无疑。再者,是志面镌有“民国五年岁柔兆执徐刊版”牌记,说明此书系民国五年刊刻,此证亦似可无疑。然是书凡例之末却刻有朱撰卿小序一道。文曲:“鄙自辛亥以来闭门却帚,老秃之颖,久封管城。岁癸酉值阳诸巨公事事邑乘,纲及骜骀,时以毡帐,未克膺命,客冬复敦促佐书,谬承过爱,遂忘谫劣,正初下榻,五阅月始获誊稿”云云。查“癸酉”乃系民国二十二年。如前所言,是志即民国五年刻本,何以又有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之字样呢?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是想附陈州府职官备考一册,上起乾隆十九年,下迄民国二年,可补府志职官之错。

是志又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国内所存无几。

〔民国〕淮阳县志八卷首一卷。

郑康侯修朱撰卿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郑康候系湖北石门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团总指挥部执法官,修志时任淮阳县长。是志系据朱氏现撰修的前志而重修,“例取存旧,事尚增新,参酌商订,正谬补阙。”体例变更十之七八,文学因仍者十之五六,并新增门类若干。另将新旧各散体诗文汇订为淮阳文征内集二卷,补集二卷,另订成册。较前志有所改观。

此外,有蔡衡溪编纂的《淮阳乡村风土记》。是集分语言、风俗、集会三编。附以淮阳县概况七项。作者淮阳人,任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副主任兼《河南教育月刊》编辑,民国十五年回乡作了短期调查,十六年写成《农村风土记》稿本,二十年春将一部分略加整理送交河南民报发表,三年后复将旧稿抽其要者一部分,与前已发表者汇编成册,名为《淮阳风土记》。民国二十三年由开封新豫印刷所铅印发行。

此书对研究淮阳方言、风土民俗等具有一定资料价值。

商 水 县

据旧志载,商水县明志散佚。入清凡四修:顺治十六年有修者姓氏而无序,康熙二十九年有序而无修者姓氏,惟乾隆十二年序与修者姓氏俱载,乾隆四十八年仅叙奉文校刊。至民国仅一修。惜康熙志今已不见流传。

〔顺治〕商水县志十一卷。

清高惺修,郭天锡纂。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

高惺字石房,山东莱阳人,岁贡,修志时任商水县令。郭天锡,邑人,顺治五年贡生,曾任顺天府文安县知县。

按是志系奉巡抚贾汉复檄各属修志时所纂修,时无本可参,迨书成而旧志得自项城,新编不能尽载,且多舛误。

〔康熙〕商水县志。

卷数、纂修人和修志具体时间均不详。

康熙二十九年,邑人辉县训导王兑《再修〈商水县志〉后序》云:“庚午岁,大中丞阎公合载全豫以宣文治,上以■黻皇猷,不以阐发幽光,甚盛典也。邑侯康公属兑等数人而谋之,草创未就,而公以母丧去,别驾刘公来摄是邑,亦未就而去,邑候李公乃召而成焉……窃幸断简复出,又值新编尚存,二三同人共取而校之,遗漏者补,荒唐者去,既详于前,弗略于后”。由此可知此志始修于邑侯康公,成于李公。康公乃康起梅,直隶满城人,进士,康熙二十九年任商水县令。李公乃李兴高,山西解州人,监生,康熙三十年继邑令刘公之后任商水县令。据此,康、李二县令和王兑当系此志纂修人。

〔乾隆〕商水县志十卷首一卷。

清张崇朴修,郭熙纂。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本。

张崇朴字淳斋,山西介休人,贡生,修志时任商水县令。郭熙,邑人,贡生。

此志仅有序文两道,一系沈青崖序,一系陈州府知府崔应阶序。崔序云:“邑令张崇朴好古,博雅士也。与余有同志缘。于薄书之暇,因其旧志参诸他书,询之故老,衷以已见,于是乎疑者阙之,讹者证之,谬者去之,伪者裁之,失次者序之,遗亡者补之,即艳称为当世为所搜罗者,亦必斟酌其是非而增之”。乾隆四十八年,山西安邑进士牛问仁任商水县令,视乾隆“旧志颇多芜词,间有违碍字句”,“奉宪设局,委员校勘鉴定,饬发另刊”。于是,有乾隆四十八年牛问仁增校乾隆十二年刻本。

〔民国〕商水县志二十五卷。

徐家璨、宋景平修,杨凌阁纂。

民国七年刻本

徐家璨字沛棠,浙江吴兴人,监生,民国六年知商水县事。宋景平字兰荪,湖北汉阳人,附贡,民国七年知商水县事。杨凌阁,字仲唐,项城人,举人,官固始县教谕,礼学馆顾问。

是志始修于民国三年,时邑令徐家璘邀邑绅设局续修,聘项城杨仲唐为总纂,嗣以经费不充,进行迟顿,属稿甫半,岌岌乎有中辍之虞。六年二月,继任邑令的福建光泽人裘章镐,睹此阙略,慨然惜之,谋之绅董,多方罗据,得资若干缗,拨充局用,全书遂以告竣并付梓刊行。按是志始于民国三年三月,成于七年二月,历四阅寒暑。

西 华 县

西华有志始于明万历胡志,继有顺治左志、康熙徐氏补志、杨氏续志、乾隆宋志和民国凌志,凡六修。胡志、杨志已佚。今存见者有左志、徐氏补志、宋志和凌志。

〔万历〕西华县志七卷。

明胡琏纂修。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刻本

胡琏,陕西泾阳县举人,万历二十八年令西华,与乡宦佥都御史王敬民谋修县志,阅三月而脱稿,计七卷。敬民序曰:“统之为纲,晰之为目,疆里之延亘,星宿之分野,世代之变更,城郭之高深,营缮之经画,山川之流 ,祀典之秩序,食货之生殖,赋役之轻重,贤才之世出,宦迹之沄隆,人文之宣朗,灾祥之迭见,关市之流通,仙释之诡异,靡不备具”。敬民序见于顺治十六年左志之简端,是时胡志亦不存也。但赖敬民之序,足证西华旧有志,亦可见胡志条目之大凡。

〔顺治〕西华县志八卷。

清左国桢修,王鼎镇、吴中奇纂。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

左国桢,江南桐城人,贡士,修志时任西华县令。王鼎镇字禹烈,西华进士,江南副使。吴中奇字偶子,号龙耳,西华进士,官江西南昌府丰城知县,署江南督学道。

王鼎镇序:“志其所阙,志其所见,略者详之,见者疏之,幽者阐之,征者显之,疑而未确疏而不具者阙之”。为卷八,总目九,子目五十有三。

按此志内多断烂明版,疑系据明版增补续修。是志今仅存北京和南阳市图书馆。

〔康熙〕西华县补志二卷。

清徐树庸纂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续修,顺治十六年刻本。

徐树庸字去矜,江南昆山人,进士,康熙三十五年任西华县令。

是志书口作卷九、卷十,实系续修顺治左志八卷本。

〔康熙〕西华县续志四卷。

清杨安辩纂修。

修志具体时间不详。按是志已佚。

杨安辩字巽行,本姓周,祥符诸生,寄籍西华杨氏,晚年自号为山主人。

〔乾隆〕西华县志十四卷首一卷。

清宋恂修,于大猷纂。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刻本。

乾隆四年,解州介锡龄任西华县令,始作续修之稿,越十余年,宋恂到任乃续而成之。是志人物所分各门,似效清史列传之体。艺文专收散篇,非复书目叙录之旧。按是志较之顺治左志更为详备,故号称“详瞻”。 据此,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

〔民国〕西华县志十四卷首一卷。

凌甲烺、吕应南修,张嘉谋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铅印本。

详见第三部分“重点志书述评”。

沈 丘 县

沈丘县共有志凡三,一明嘉靖李志,二清顺治李志,三清乾隆何志。三志皆存。

〔嘉靖〕沈丘县志五卷。

明李宗元纂修。

明嘉靖九年(1530年)刻本。

李宗元,湖广蕲水县举人,嘉靖五年始任沈丘令。

按是志仅存天一阁,系残本。科学院、南京、上海图书馆存有胶卷。

〔顺治〕沈丘县志十四卷。

清李芳春修,李鼎玉纂。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刻本。

是志系奉河南巡抚贾汉复檄各属修志时而纂修,仅数月而志即成。李芳春,铁岭卫人,举人,顺治十二年始任沈丘令。在任三年余,升岢岚州知州。李鼎玉字水樵,邑进士,升广东道监察御史,转山东济南府推官,封文林郎。

按是志仅存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存有胶卷。

〔乾隆〕沈丘县志十二卷。

清何源洙修,鲁之璠纂。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刻本。

何源洙字燮友,奉天正黄旗人,拔贡,考充通志馆纂修官,叙授直隶许州州判,署沈丘县知县。鲁之璠字奂若,临颖人,拔贡,沈丘县儒学教谕。

是志系奉知府崔应阶之命而纂修。由鲁之璠“搜罗记载”,“镂勒成帙”。何源洙“敦延多士,择其文行兼优者与之分校互考,共厥襄事。甫经两月,缮稿已就”。时直隶进士冯澎接篆县令,复经冯令讨论校仇,始告竣付梓。始修于乾隆十年三月,刊于十一年春。

鹿 邑 县

鹿邑县志有七:一曰明成化乐氏志;二曰明嘉靖王氏志;三曰清顺治陈氏志;四曰清康熙吕氏志;五曰清乾隆颜氏志;六曰清乾隆许氏志;七曰清光绪于氏志。乐、王、陈志今已不传,颜志未成,今仅存者唯吕氏、许氏和于氏三志。 

明成化鹿邑志系乐韶纂修。乐韶,宁远举人,明景泰六年任鹿邑县训导。嘉靖鹿邑县志王尧日序云:“鹿邑旧无志,始修于成化乐韶氏,中多舛遗”。

明嘉靖鹿邑县志系王尧日纂修,凡十卷,一年告竣,成于嘉靖二十七年,刻于二十八年。王尧日字明时,邑进士,官刑科给事中。自序云:“丙午(嘉靖二十五年)秋,松溪李公出自谏垣守归德,雅尚文学,以饰吏治,既而民康士兴,章程备具,乃留心郡史,以征文献,顾以鹿志属余编次,辞谢再三,不敢奉教。日月■■,载历戊申(嘉靖二十七年),虽援琴循制,而恨抱终天,是志亦未之理也。五月初吉松溪李公勘事汝南,道经鹿邑,复面命叮咛 ,始不获已,乃取旧志所辑录者,与同志诸君子■佚、捆据、■遇、黜误为类十,为目六十有五,再阅月而志告完”。

乾隆许氏鹿邑志卷十二《艺文》云:明嘉靖王志“目分为十,曰地理、曰建置、曰田赋、曰学校、曰官师、曰人物、曰选举、曰古迹、曰艺文、日杂述”。按是志虽佚,然据许志可知其例目之大凡。

清顺治鹿邑县志共八卷,顺治十五年陈王猷重修。陈王猷字宪嘉(许志《艺文》作“岩石”),陕西鄜州拔贡,时任县令。自序曰:是志“总其大纲分为八卷,曰地理、曰田赋、曰官师、曰宦迹、曰贡举、曰人物、曰灾祥、曰艺文”。按是志今已不传。

〔康熙〕鹿邑县志十卷首一卷。

吕士■修,梁建纂。

康熙三十一年刻本。士■ 字任庵,江南歙县人,贡生,修志时任县令。梁建字南吕,号元庵,邑举人,官广西柳城县令,以疾去官。光绪于志《宦绩》云:“续纂县志踵王尧日、陈王猷之旧”,“虽川渠迳历引古稍疏,然无损其为通雅也”。

继吕氏康熙志之后,乾隆六年邑令颜懋伦曾重订过鹿邑县志。懋伦字乐清,山东曲阜贡生,时任县令,惜书未成而罢任。

许菼纂修的鹿邑县志为十二卷,乾隆十八年刻于真源书院。许菼字酉峰,浙江海宁人,时为县令。自序云:“尝考旧志昉成化乐韶氏,久失传,今所存嘉靖王给事志八卷,国朝前令陈志十卷,吕志十卷,颜志属稿未成,兹汇加修辑,别分凡例,庶几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焉”。

光绪于氏志曰:“今求故本迄不可得,许志虽已条摭其文,然观其引陈志、吕志,往往删节失要”。且许志多本颜志。卷十二为《艺文》,轶事多谬误。

光绪于沧澜、马家彦修,蒋师辙纂的鹿邑县志为十六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二年刻。于沧澜,山东平度州进士,前任县令。马家彦字芝圃,浙江会稽附生,二十一年任鹿邑县令。蒋师辙字明经,江宁上元副贡。是志之修肇于光绪二十年五月,迄十月得书七卷,因于氏以礼去官,辍业岁余。二十二年春二月马家彦任县令,力主其事,至仲秋全书告成 。

光绪二十二年抚豫使宣城刘树堂序曰:“今观是书之体例,若图、若考、若表、若传,无门可分者入之附见,无类可赅者归之杂记,一本章氏之成法。而灾赈附田赋,碑版入艺文,沿革合疆域,分别省并”。又兼采诸志之长,“而折衷于史裁,以归至当,宜其详简,去取具有师承”。

项 城 县

据明万历十八年徐志序云:项城县旧志乃前教谕郭先生所编次也。按郭先生即郭升阶,字行甫,号云楼,四川富顺县举人,万历初年任项城县教谕。由此可知此志修于明万历初,项城之有志应由此始。

徐氏志序又云:万历十六年徐任项城县令,顾前志时久,简稿多舛错,遂命王都等据前志修饰润色。王都等“考之往籍,访之草莽,质之父老”,商榷而订正之,并“酌量已见,削笔成册”。按徐令即徐渐东,齐河举人。王都,汝宁举人,时任项邑教谕。据此,是志当系徐渐东修都,王纂。

惜二志均佚,仅留徐氏序文一道。

继以上二志之后,有万历王志、顺治李志、康熙顾志、幸五乾隆韩志和宣统张志志俱存。

〔万历〕项城县志十卷。

明王钦诰纂修。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刻本。

王钦诰,江西泰和县举人,万历二十二年始任项城县令。

按是志仅存北京图书馆(典藏台湾)。北京、南京和上海图书馆现存为胶卷。

〔顺治〕项城县志八卷。

清李芳春、黄陛修,束存敬纂。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

李芳春,奉天举人,顺治十五年任项城令。黄陛字子纳,江南虔州人,拔贡,顺治十六年任项城令。束存敬字心一,号桐野,项城进士,历任广平府推官、吏部主事后补。

是志系李令奉河南巡抚贾汉复檄各属修志时而纂修,顺治十五年告竣。十六年黄任项令时付梓。此志仅存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存有胶卷。

〔康熙〕项城县志八卷首一卷。

清顾芳宗修,王耿言纂。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刻本。

顾芳宗字可亭,江南上虞县贡生,康熙二十二年始任项令。王耿言字纯如,号东斋,项城进士。

是志系奉河南巡抚阎兴邦檄各属修志时而纂修。此志仅存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存有胶卷。

〔乾隆〕项城县志十卷首一卷。

清韩仪、张为旦修,张延福、郭道凝纂。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刻本。

韩仪字子成,襄平人,乾隆九年任项城令。张为旦字兼三,号紫峰,广西桂林府全州举人,乾隆十年始任项令。张延福字尔介,号芝庭,项城进士,官贵溪知县,补冕宁县知县。郭道凝,项城举人。

是志系邑令韩仪于乾隆九年八月奉檄纂修,韩举张延福总其事,十年春告竣而未梓行。四月张为旦始任县令,他对该志中缺而未备者复博采广集,后付诸锓板。

按是志《修志姓氏表》中主修人和书内卷端之下署名均无韩仪,似欠不公。

〔宣统〕项城县志三十二卷。

张镇芳修,施景舜纂。

清宣统三年(1911年)石印本。

是志之修,系张镇芳邀杨仲唐总其成,王北初等襄其役。杨以邑人诸多不便,乃请睢州施景舜俾分其任,书成为三十二卷。

此志坛庙、碑铭、城堤记述与凡利弊论着之关于邑境者附入地理、河渠、田赋、祠庙诸志,如班史取延年、贾让诸疏入沟洫,志贾谊、晁错诸疏入食货,体例甚当,俱有所本。

扶 沟 县

扶沟旧志始修于明成化年间,自明至清,历修达十一次之多。计明凡二修,清九修。其中仅康熙一朝就修了四次。扶沟县志修次如此之多,是少有的。惜半数以上已不见流传,明修志全部无存,今存者仅清一代康熙缪志、赵志,乾隆七十一氏志,道光王志和光绪熊志。

〔成化〕扶沟县志。

卷数和修志具体时间不详,纂修人为杜绍和严宪。杜绍字述之(光绪志《修志姓氏表》中作杜澹字雪崖,何以是正,待考),邑人,进士,赠户部主事。严宪字廷章,邑进士,官至陕西兵备副使。按是志已佚。

〔万历〕扶沟县志。

卷数和修志具体时间不详,系邑进士、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何出图纂修。自序曰:是志乃“踵严宪副、杜民部旧志而增补之,其他盖取诸通志、郡志、旁邑志及故老之传述”。共分八纲六十四目,首疆城、次建置、赋役、官师、人物考等,末以兵荒。按是志已佚。

〔顺治〕扶沟县志。

卷数不详,刊于顺治十五年。

杨在陛序和杜俊章跋云:顺治三年杨在陛始任邑令时,征旧迹于志书,因兵荒乱离,板册无存,故无所获。后邑举杜俊章芝圃力购获何氏旧志,乃敦请邑中诸贤增删润色,历数载书告成。时因杨令奉诏赴阙,未及付梓。十一年泾阳举人王佐任邑令,欲修志而仍未果。至十五年临淮贡士蒋其昌接篆邑令,复加增删厘定,是志乃得梓行。按是志已佚。

〔康熙〕扶沟县志。

卷数不详,修成于清康熙十三年。系奉天镶白旗人,萌生,县令高锡爵纂修。按是志已佚。

〔康熙〕扶沟县志。

不详卷数,系浙江仁和进士,县令屠又良纂修。刊刻于康熙十九年。按是志已佚。

〔康熙〕扶沟县志四卷。

清缪应晋修,何际美纂。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缪应晋字武庵,浙江山阴例监,修志时任邑令。何际美,邑进士,官福建泉州府德化县知县。

按是志系奉抚军之檄初以纂修河南通志,继令诸郡邑各修志时而纂修。因系续修,刊入旧志条下恐错乱版章,而单独成册。名曰扶沟县志续稿。是书仅存河南省图书馆,为孤本。

〔康熙〕扶沟县志四卷。

清赵如桓修,杜之昂纂。

清康熙三年十八年(1699)刻本。

赵如桓字廷一,顺天岁贡,时任邑令。杜之昂,邑举人,历官河南道,山西道监察御史。

按是志仅藏北京图书馆。

〔乾隆〕扶沟县志。

卷数不详,顺天大兴生员,时任邑令周钰等纂修。志成于乾隆十年。按是志已佚。

〔乾隆〕扶沟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七十一、董丰垣修,郝延松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刻本。

七十一字椿园,满州正蓝旗人,进士,前任县令,是志始修于其手。董丰垣字菊町,浙江归安进士,县令,是志成于其手。郝延松字茂如,邑举人,候选知县。

董丰垣序称:是志修于前令长白七君,甫脱稿调任武陟,授董删润而成之。董遂与邑之乡绅删繁补缺,讨论成编。时有黄水之灾,未遑率业。之后,于簿书之暇,重加点勘,其分并弃取,颇费商榷,终成一邑完书。另装成册,附于旧志之末。

〔道光〕扶沟县志十三卷。

清王德瑛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刻本。

王德瑛字莲墅,福山进士,修志时任县令。是志始修于扶沟,未及脱稿而王调任舞阳,携志稿离任,道光二十二年完稿于舞阳。

〔光绪〕扶沟县志十六卷首一卷。

清熊灿修,张文楷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大程书院刻本。

熊灿字扆云,黄安人,附贡,时任扶沟令。张文楷字芳斋,邑进士,曾官陕西肤施县知县。是志系奉檄纂修省通志时而修,乃取旧志之是者仍之,伪者正之,疑者阙之,漏者补之,网罗帙散分并缀录而成。

太 康 县

太康县志自明代到民国先后共修八次,除万历和顺治本无存外,其余六志俱在。

〔嘉靖〕太康县志十卷附文集十卷。

明安都纂修。

明嘉靖三年(1524)刻本。

按此志惟天一阁存,科学院和上海均存有胶卷。

〔万历〕太康县志。

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据顺治张志自序云:是志系“邑令云中张尔荃重修,工未竣忧去,永昌沈再思成之”,又云:“幸于燐燹之余搜获旧志四卷”。据此,张修顺治志时曾见是志,可惜今已不传。

〔顺治〕太康县志八卷

清顺治十六年邑令张怀璧修。自序曰:“燐燹之余”,仅得旧志四卷,不得已乃“据《郡志》、《通志》、《文献通考》、《尔雅》、《史记》,参伍酌定焉。述也,非敢作也。然因仍之中亦间有损益”,分八门修而成之。八门为:图经志第一,建置志第二,田赋志第三,秩祀志第四,官师志第五,人物志第六,杂志第七,艺文志第八。按是志今已不存。

〔康熙〕太康县志十卷。

清朴怀宝修,魏观颙、李涛纂。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刻本。

朴怀宝,顺天大兴监生,修志时任太康令。朴序云:是志系前令奉大中丞阎公之命纂修,志未修成而去任。康熙三十四年夏蒙大司马顾公发下原本,内经两宪互有改削,言“驳杂浮泛,今为标明”,令“再加严订”。朴遂“广加搜访,敦请邑士分门别类而日与参稽”,“逐章润色”, 厥成是编。

〔乾隆〕太康县志八卷。

清武昌国修,胡彦升、宋铨纂。

武昌国,长白镶蓝旗人,拔贡,修志时任太康令。武序云:“顺治间所修既多踵谬仍讹,康熙间所修又复因陋就简”,旧志不足因,“须通检史册以补遗正误”。于是“广询耆老,以发潜表微,阅一载始粗有端绪”。

按是志考核悉本三史。事与人以类相从,所列修举之事,多于前人。

〔道光〕太康县志八卷。

清戴凤翔修,高崧、江练纂。

清道光八年(1828年)刻本。

戴凤翔字晴谷,西江都昌进土,修志时任太康令。是志之修历十阅月而成。多仍旧志。有所增新,重在义学、秩祀、义行、节孝。

〔民国〕太康县志十二卷首一卷。

杜鸿宾修,刘盼遂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

详见第三部分“重点志书述评”。

〔民国〕太康县志十二卷首一卷。

郭成章修,谢延祉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铅印本。

是志系继前志之后略加续修,记载了黄河水患,堤防和各项建设及社教情形等方面的情况,黄河水患方面并附有照片多帧,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郭成章,太康人,日伪时期任反共救国委员会会长、维持会会长,修志时知太康县事。由于此人立场思想反动,一贯同我党和人民为敌,因此,在政务志和《太康县事变后纪略》等中充满着反动的内容。这些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反面材料。

重点志书述评

〔乾隆〕陈州府志三十卷首一卷。

清崔应阶修,姚之琅纂。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本。

陈州升府于雍正十二年。府志仅此一修。至光绪十九年作了增订,因此又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增订本。增订本仅存北京大学、上海师大和南京图书馆。

是志之修系奉大方伯赵城檄修府志而纂修。崔应阶序曰:“乾隆辛酉(1741年)予调守是邦,始未暇以为,今三见有秋,政闲民乐,适奉大方伯赵公檄修,遂取旧志寘心讨究,并取七县志汇而为一,发凡起例,谬者正之,冗者裁之,失次者叙之,遗佚者摭据他书,以补之,历两载而书成,乃付梓行”。

全书共分三十卷、二十五门,序、例目、图经合之卷首,次沿革、次星野、次疆城、次山川、次建置、次学校、次圣迹、次祀典、次古迹、次风俗、次赋役、次职官、次名宦、次武备、次选举、次人物、次忠义孝弟、次流寓隐逸方伎、次列女、次仙释、次艺文、末以杂志终。

是志类目的设置似仿效贾汉复修《河南通志》之体例,其特点为类繁而目简。是志山川一门,实为粉饰门面,没有实际意义。因该地区旧多水患,而河渠未单独立门,故附河渠于山川门下。山川一门成了实际上的河渠志。由此看来,倒不如将“山川”改为“河渠”的好。若此,更能反映出该地区的特点。

县志考订较详,真分明。如名宦一门中田广明、黄昌二人本两汉酷吏,袁象先为后梁贪吏,旧志溢其美,均载入名宦,是志悉遵正史,加以改定,又包拯陈州监粜一事,是志考订正史,谓纯系“荒诞不经,俚俗野人之谈”。如此等等,不能枚举。

前人谓是志“讨论博,考订严”,“详而有要”,“其词洁而文极驯雅”。此话虽有过奖之意,亦不无是处,然是志出自地方名土之手,像其他地方志一样,对本地区的事难免有溢美隐恶之举。如名宦一门中所列举的包拯、岳飞等,并未在陈任过职,而仍列为是志名宦之中,实属粉饰之意。

〔民国〕西华县续志十四卷首一卷。

凌甲烺、吕应南修,张嘉谋纂。

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

凌甲烺字叔炳(一字保生),肆业保定莲池书院,西华拔贡。吕应南字秉离,西华举人,县学教谕。张嘉谋字中孚,号梅溪钓徒,南阳举人,肆业明道书院,曾任河南通志馆纂修,主笔河南疆域沿革等稿,校注嘉靖南阳府志,纂修南阳县志和涡阳、孟县、巩县等志。

是志续修肇于民国十二年元月,时由凌甲烺主持笔政。凌采访就绪,编辑未完,于十三年作古。延至十四年春,吕应南检点旧稿编辑付缮,旋以国家多难又复中辍。民国二十二年重事披讨,继续编纂,于次年冬脱稿,时值地方困敝,筹款维艰,未能刊印。后思别择尚欠精当,而有疏误之弊等因,特赴开封商请张中孚和孟津万宝祯重行厘定,详为纂改。自二十五年夏至二十六年冬初,纂订补正殆将逾半,其间复以全县碑志缺漏,尚经王祥甫亲赴四乡拓印一百四十余种,以补金石、文征、古迹、掌故各门之不足。时中日战端爆发,战云密布,编纂订正仍孜孜不懈,终于二十七年全书告竣,付诸枣梨。

万宝祯序曰:是书“为志十有六。首备考,参之古今,合之区乡,方田以为质,地文以为用,大都本之实测,不凭目巧。大事记考之往古,运以编年。疆域志本之旧志,参考历代史地,详县区域名称,附以新考。古迹、河渠则沙颍贾洪为干,清水清流■水土墟枯汾为支,各考源流,附具桥梁堤防。职官于乾嘉来之官斯土者,以班书百官表例,首列以表,后列名宦以传。民政则举社会习尚之异,歌谣方言农谚之殊,与夫偏实赈济之事,隶于民政者属焉。财政记收入支出岁计之数。建设记农林工商交通民事之实。教育则记公私学校社会民众教育之籍。司法通官署、监狱、看守所等项,而录视察之报告。兵防则通城防、保安警察壮丁而记武名之崖略。圣文依班书例,不收单篇。金石依授堂金石三跋及蒋藩河南通志金石略例,分别著录存目。人物则依班书古今人物表例,通后汉以来截至近代人物而统之以表,截自旧志以外或补或续,而别之以传。文征收裁轶篇断简,与艺文相表里。掌故搜罗故事成案,以庶政为标准,各有文目,大事记、经文、金石、人物,文征略次时代,职官、财政、建设、教育、人物各有列表”。

按是志体例较旧志严谨,类目设置不守旧章,据以实情。鉴于是志系续修,记事详今,凡前志所已载者,概不列入,缺者补之。又鉴于张嘉谋、万宝祯学识渊博,富有修志经验因而考订详赅,所征有据,故是志之纂修优于旧志较多。惟卷五《民政、祠祀》和卷十四《掌故、烈土祠》中,将反共而死的人物作为烈土祭祀,反映了纂修人的反动立场。

〔民国〕太康县志十二卷首一卷。

杜鸿宾修,刘盼遂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

刘盼遂序曰:民国二十一年永新周松圃出宰太康,拟修新志。盼遂系张邃青教授嘱任其事。刘与其弟“铭恕发箧陈书,听听从事,旋编旋印”,“十阅月获溃厥续”。

三国六朝,太康袁、谢二家富盛名,“袁氏联族以龙骧,谢宗累叶而凤举”。 二家谱牒,隋志有载,惟“唐代不振,家牒俄空”,是志参酌群籍,略本欧阳氏《唐宰相世系表》,汪藻《世说新语、人名谱》、周嘉猷《补南北史世系表》诸书,重谱了袁、谢二家。颇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旧志例列八景,是志认为“无益史实,徒耗笔墨”,“诚由历来文士昧于史体,炫弄伎俩,非所宜有”。

章学诚氏主于正志之外别立文征一科,是志认为:太康“诗文之今存者不下数十百卷,倘别为文征,附诸志后,将徒增尾大不掉之累,其便未见”。由鉴于此,是志特于圣文一门立四目:著书目,唐前文目,金石目,文存、诗存。

是志改选举一门为出身表,认为“举贡射策足称科第,议会贤良方驯选举。降至清末,学校毕业,军伍效功,绳以科第选举均未吻合,独其为出身之阶,则初无二致,故今迳易为出身表”。

按上述各见未必尽当,然不循旧章,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可作为今后修志之借鉴。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