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河南地方志论丛:商丘地区地方志简述

河南地方志论丛:商丘地区地方志简述

发布时间:2019-02-20 点击数:2779
商丘地区位于豫东平原,东临安徽省境,西靠开封地区,北抵山东省境,南达周口地区和安徽省境。这里南控江淮,北临黄河,地势平坦,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陇海铁路东西贯穿其境,公路四通八达,成为大河南北的交通要道,河南东部之门户。

商丘地区水利资源丰富,气候适中,土性冲和,百物滋茂。远古以来,我国的先民就曾生聚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繁荣的经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早在商代时的首都——亳,就在这个地区,周朝时宋国又建都于商丘,宋朝时又称为南京应天府,封建帝王都是以其经济地位重要为凭借的。这里地处中原,又是古代学术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时期,创立墨家学说的墨翟,就是宋国人;战国时期,与老子并列为道家之祖的庄周,是楚国蒙人,即在商丘县东北;宋朝时商丘的应天书院,为北宋六大书院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曾就读于这个书院之中。

商丘地区风俗醢厚,劳动人民具有勤俭朴实的美德。但在历史上,这里的劳动人民蒙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他们更以英勇敢斗而称著于世。

金代天会八年(1130),改应天府为归德府,治宋城(今商丘),归德府之名遂一直沿袭至清末。民国废府,曾设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即在此基础上设立商丘地区。商丘地区现辖一市八县:商丘市、商丘县、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县、柘城县、宁陵县、雎县、民权县。

据现有资料统计,商丘地区在历史上共修出志书三十八种,现存二十九种,其中府志五种,州、县志二十四种,今分别介绍如下:

《归德府志》八卷,李嵩纂修。嘉靖四十四年刻本。李嵩,字前渠(一说字子中),嘉靖十七年进士,邑人,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博学俊才,有《前渠集》行世。据清顺治十七年宋国荣增修府志序云:“归德明初为州,嘉靖二十四年改为府。又二十年而李公嵩为志,迄今百年矣。”又据乾隆十九年陈锡辂修府志中河南巡抚蒋炳序云:“归德府之有志也,明李嵩创之。”因此,李嵩志当为最早的《归德府志》。是书现国内惟典藏于台湾一部,北京、上海、南京均存该志胶卷。其中“官师记”记事至隆庆元年,因而疑现存的这部书当系后来的补刊本。

《归德府志》十卷,宋国荣修,羊琦纂。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宋国荣,辽东辽阳人,顺治十七年夏季莅任归德府知府,修志时为现任。羊琦,汝宁府人,顺治年间任府学教授。宋国荣序云:他到任后,“广征旁稽,详核实录,竭日夜之力以襄厥事”,在明李嵩修府志的基础上,“首辅以天文志”,“后补以艺文志”,增修为十卷本,于当年季秋完成。其修志速度可谓快矣。乾隆十九年陈锡辂修府志《郡县志乘》云:该书为宋国荣“顺治十五年重修”。案宋国荣序云:“十五年……檄下纂修,当事者以兵火之余,文献凋谢,旧志多灭没不可读,遂迁延未就”。序言中说得很明白,顺治十五年时修志工作“迁延未就”,十七年季秋才告成此书。看来陈修府志时把宋修的时间搞错了。

《归德府志》,三十六卷首一卷,陈锡辂修,查岐昌纂。清乾隆十九年刊本。清光绪十九年重刊本。陈锡辂,浙江嵊县人,乾隆十五年冬莅任知府,修志时为现任。查岐昌,杭州海宁人,修志时为浙江儒学生员。陈序云:他到任后,“即询旧志,欲以察风土,审要害,识人情焉”,并“循行州县,按厥井疆,以周知其利害”,又“选购遗书,访逸事。岁月浸久,网罗渐广”。而后历时四年,于乾隆十九年完成此书。

正纂修该书时,陈锡辂“聘名士,与商榷”(见该书蒋炳序),并请抚豫使蒋炳为之编次。其修志基本原则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诸子百家以及郡县之案牍。凡论事则上取卿名公之奏疏,次及文人学士之记、序、传、 铭、颂、诗歌。赞其前志事迹之所未备则增益之,其前志事迹之所未明则离析之,其成纪录可疑往论失当则籍已意”。并“旁搜远考”,又“加以校仇,广其闻见”。力求避免“因讹袭陋,散轶失坠”(见陈锡辂序)。由此看来,陈锡辂为修此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该志首一卷为图经,列图十九幅。包括归德府境总图一,归德府城池图(商丘附郭)一,商丘县境图一和其余一州七县境图,城池图各一。这些图,据说要起到“辨星野,区疆域,论形胜”的作用,但是绘制人不知用纬线来绘图以及应用比例尺,故图中位置很不准确,很难说能达到上述的作用。

陈锡辂修该志时,仿司马迁著《史记》体例,列表为四。又仿郑樵著《通志》体例,为分略每十二。他为一表一略都作了小序,以明纂述之意。遇讹伪杂出之处,为之作了辨证;遇别说可参资以互订之处,用“谨按”二字分条眉列于下。文中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这是他有效地吸取了前人著述之长处,并加以运用和发挥的结果。

该书作为地方性史料,其价值更为可贵。譬如:在《方舆表》中,罗列了归德府和所属一州八县的历代地理沿革,方圆四至,隶辖升降等。在《职官表》中,罗列了上迄周下至清乾隆十九年府、县地方官的姓名、籍贯等。在《赋税略》里,记载了农田亩数,人丁额数,赋税额数(包括地方赋税的上交和存留数)以及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等等,于此可见封建政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程度。在《人物略》里,收录了自周以来的地方名人,并为之作了简介。据该略记载:历史上艳称女扮男装,代父出征的木兰姑娘,一说为隋朝宋州人。她驰骋沙场,身经百战,得胜后凯旋归家。天子嘉其功,任命为尚书郎。她谢绝了高官厚禄,毅然脱去战袍,换上了旧时女儿装。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朝廷知道后,召她进京,欲纳入宫中,木兰坚决不从,慨然自尽。被追谥为忠烈将军。据《商丘县志》云:“商丘营郭旗镇有庙存(忠烈将军庙,一名木兰祠),盖其故家云”。四月八日是木兰姑娘的生日,每年逢这一天到来,当地人都要来此缅怀和纪念她。明末清初,名噪一时的文人侯方域,亦商丘县人,在《艺文略》里,记载了学官经籍,名家著述,金石文字,郡县志乘等。在《武备略》里,陈锡辂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称为“流贼”,并为起义军镇压的明官吏大肆歌功颂德。于此可见,陈锡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卫道士,其对农民阶级的仇视是昭然若揭的。在《古迹略》里,记载了名胜、园亭、第宅、寺观和陵墓。这里著名的古迹有:微子庙,在商丘县城内。商丘周为宋国,是微子启的封地,故立庙祀之。阏伯台,《左传》云:“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台在商丘县城西南,高二丈左右,形状颇似开封的龙亭。文雅台,世传孔子过宋,与众弟子讲道其上。台在县城东南。

综上所述,该书中不少事迹,在正史中是没为记载或不可能记载那么详细的,据此,可补正史中记载之缺漏,亦可校正史中记载之讹误。

该志光绪十九年重刊本有当时知府叶赫余庆主持。据叶赫余庆《重刻归德府志缘起》记载:“自咸丰兵燹,版毁于火。适值诏修会典,檄征方志”,他“遍访郡人,久之,始得(陈修)旧志一部”,“爰偕僚友,重加详校。凡乾隆以后应避之字” 和“原版妫误处,悉为厘正”,并于光绪十九年四月重刊。

《归德府属全志》,不分卷。雎阳李蕴修。案该书为残抄本,惟存郑大图书馆。

《宋州人物志》。据陈修府志《郡县志乘》云:该书为“商丘陈履中著,藏于家。”

《商丘县志》十卷。宋纁修,沈鲤纂。明万历十年刊本。宋纁,宁伯敬,商丘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曾五疏乞休,不准。后卒官。《明史》有传。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累加至太子少保,赠太师。后致仕居家。《明史》有传。宋、沈二人均为地方名人。修志时的现任知县为吕乾健,万历五年至十一年任,山西曲沃人,进士出身。据清顺治十五年刘之骥修县志序云:“旧志之修出于明万历十年邑令吕乾健,毁于崇祯壬午(十五)年之春遭‘寇乱’也”。又据陈修府志《郡县志乘》云:该书“明万历十年始修,邑人宋纁总其事”。宋纁曾在“万历初,与张居正不合,引疾归”(《明史》本传)。看来,宋纁居家养病期间,主持了纂修县志的工作。另据清光绪十一年张多寿《重刻商丘旧志序》云:“明万历十年邑宰为吕侯,属宋庄敏公成之,后两修(顺治十五年刘之骥修,康熙四十四年刘德昌修)之所本也”。案该书惟存上海图书馆,为残本。

《商丘县志》,刘之骥清顺治十五年重修。刘之骥,山东章丘县人。据刘之骥序曰:他于顺治十年到任知县后,“履冰数载”复修该志“于顺治十五年之秋月”。康熙四十四年刘德昌评论该志时,说:“鼎革后十余载而章丘刘君来宰是邦,雅志修复”。他访得旧志,“因陋就简,约略补缀”而成。其修志过程程乃是“取旧志誊录一过,而增以戊戍以后之科甲及太学生姓名而已”(刘德昌修县志序)。案该书今已不存。

《商丘县志》,二十卷首一卷。刘德昌修,叶沄纂。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清光绪十一年张多寿重刊本。民国二十一年黄正忠石印本。一九六八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黄正忠石印本。刘德昌,顺天文安人,曾任商丘县知县。叶沄,字松川,昆山人,是刘德昌的知心好友。据刘德昌序云:“余与松川晨夕搜讨,凡七阅月而告成。为卷二十,为条四十有奇”。时值“康熙四十有四年”。张多寿,光绪十一年重刊该志时为现任知县。他“不敢臆为补缀”,只是对个别“小有商榷”之处稍加修改而已。黄正忠,长沙人。民国二十一年石印该志时为商丘县县长。据其《重印商丘县县志序》云:他到任不久,即石印该志百部,“并附最近调查概况”。成文出版社影印黄正忠石印本时,对该书未作更动。

《商丘县一般概况》,一卷。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云:该书为“民国三十二年石印本”。

《夏邑县志》,八卷。郑相修,黄虎臣纂。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一九六三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嘉靖本。郑相,选贡出身,直隶广德州人,曾任夏邑县知县。黄虎臣,广南桂平人,举人出身,单任县教谕。该书八卷分别为地理、建置、田赋、学校、官师、选举、人物和艺文八志。

《夏邑志》,刘芳显纂修。据陈修府志《郡县志乘》记载:刘系山东人,知县,顺治十五年重修。该书今已不存。

《夏邑县志》,十卷首一卷。尚崇震(陈修府志《职官表》为“尚崇云”。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为“尚崇霓”。 田文镜修《河南通志》和民国九月韩世勋修《夏邑县志》为“尚崇震”,今从此说。)修,关麟如纂。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著录该书为清康熙三十六年刊本。尚崇震,奉天海城县人,康熙二十一至三十二年曾任夏邑县知县。陈修府志《郡县志乘》中未收入该书,而另收有方立桢修《夏邑志》,著录为康熙三十七年重修。民国九年韩世勋修《夏邑县志》卷首《原修志书姓氏录》中亦未提尚崇震修志的事,只提到方立祯于康三十七年续修志书。韩志《官师表》 亦证明:康熙三十四至三十七年,方立祯任夏邑县知县。韩志《官师循良传》又称:“方立祯,字千斋,江苏江都县人,续修县志告成”。据此,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尚、方二书同为一本;二是后此修者只见方本,而未见尚本。关麟如,字海臣,夏邑县人。据韩世勋称:关参加了顺治十五年刘芳显修县志忠孝烈部分的编写工作,而未提到他曾编纂该书(韩修县志《人物志》)。案该书惟存北京、天津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纂修时间和纂修人待考。

《夏邑县志》,九卷首一卷。韩世勋修,黎德芬纂。民国九年亳县福华石印本。一九六八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国九年亳县福华石印本。黎德芬、韩世勋曾先后任夏邑县知事。黎长该县时,曾“议修县志”,但“未及告成而去”。韩到任后,得悉此事,即设法求得黎修县志。在黎修的基础上韩加以整理,遂告成该书。因修志之举为黎所倡,“故终以编纂属之”。“而夏邑之志乃得竣”(该书卷首叶济序)。

《永城县志》,六卷。郑礼纂修。明嘉靖二十三年刊本。郑礼,浙江人,曾任县学教谕。案该书国内仅天一阁存完整的一部,上海图书馆存一残本、一胶卷本。

《永城志》,程孔思修。据陈修府志《郡县志乘》云:“程系霍山人,知县。(该书)顺治戊戍(十五年)始创于李侍御荫嵒,贾文学开宗,而程令成之”。该书今已不存。

《永城县志》,八卷。周正纪修,侯良弼纂。康熙三十年修,三十六年刊本。周正纪,江南淮安人,曾任知县。侯良弼,汲县人,曾任县学教谕。据陈修府志《县郡志乘》云:该书于“康熙三十年(周正纪)重修,又六年奉天耿晋光(曾任知县)重辑”。

《永城县志》,三十八卷首一卷。岳廷楷修,胡赞采纂。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岳廷楷,廪贡出身,山东利津县人,光绪二十六年自延津调补该县知县,修志时为现任。胡赞采,廪贡出身,光州人,修志时为县学训导。岳序曰:“永志自康熙辛未迄今,缺久未补,加以咸、同烽火频惊,版籍化为乌有”,后得乡大夫吕扉青预为采辑之底稿,又得训导胡赞采为之秉笔,遂于光绪二十七年修成此书。胡序曰:“乡大夫吕扉青京卿,中年以养亲归里”,他“访遍同人,亳有闻即书”,“积十年余,稿片如猬毛。本年夏初,邑侯岳公亦慨然欲以成之(修志事),怂恿京卿,京卿适主明道书院之讲席,未暇兼顾也,遂举十余年之积稿以授赞采,俾为编次之”。胡赞采得此后,“爰立凡例,分类编辑。有案可稽者,又广为搜罗之;续访来报者,又核而纂入之;灯光日影不间昕宵六阅月”而成。时值光绪二十七年九月。案为该书作序的知府余庆与邑人吕永辉所署时间均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三月,与上述时间不符。该志光绪二十七年修成是实,看来迟至二十九年三月才受梓刊出。

《民权县志》,十四卷末一卷。康成修,阎召棠纂。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康成,民权县长兼县志局长。阎召棠,前县长,县志局副局长兼编辑主任及编辑事务。据阎召棠序曰:“民权县成立于民国十七年”,其疆域是将考城拨于雎县之七里完全摘入,复于杞县之北边五社概行归并,命名曰民权”。其修志时“杞、雎拨入之旧志,仍之;而未入志者,加意采求;务使详确,以副其实”。

《宁陵县志》,熊秉元纂修。熊秉元,字可山,江西丰城人,进土出身,明嘉靖年间以刑部主事谪任宁陵县知县。据陈修府志《郡县志乘》云:该志“始辑于邑人吕坤,嘉靖甲子(四十三)年知县熊秉元成之”。吕坤,字叔简,号新吾,隆庆辛未进土,官至刑部左侍郎,《明史》有传。然据清李若星《宁陵县旧志序》称:“宁昔无志也,志始于明隆庆改元,乃吕司寇为孝廉时……”。又据清宣统三年吕敬直《续修宁陵县志序》称:“宁陵志宁陵史也,先司寇创修于明之隆庆纪元”。至此,关于该书的纂修时间,李若星和吕敬直同为“隆庆元年”说,与陈锡辂“嘉靖甲子”说发生了矛盾。因该书今已不存,此问题待考。

《宁陵县志》,十二卷首一卷。王图宁修,王肇栋纂。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清光绪十九年汪钧泽重刊本。王图宁,江西金溪人,举人出身,康熙二十九年到任知县,修志时为现任。据王图宁序云:该书是以熊修旧志为底本,“重加厘定”而成的。又据宣统三年邑人吕敬直称:该县县志曾于“康熙癸酉(三十二年)再续于王邑侯”(吕敬直《重修宁陵县志序》)。汪钧泽,江苏长洲人,监生出身,光绪十七年到任知县,重刊时为现任。汪钧泽《重刻宁陵县旧志序》称:他从该县大化庄化弁(云祥)处访得旧志一函,“复于高藏才(慧业)处得一函”,遂参考两书,授梓重刊而成。

《宁陵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肖济南修,吕敬直纂。清宣统三年刊本。肖济南,湖南湘乡人,举人出身,宣统元年到任知县,曾积极倡议续修县志,但志未修成即以期满调省。后任为山西徐沟人王发源,成书在王发源任上。吕敬直,宁陵人,进土出身,曾任江西德化县知县。该书肖济南序云:他“检查邑志”,见有“二百年阙残”,又因“吕君周高、敬直等倡谋续修”, 遂“禀知各上宪”,并主持了纂修工作。

《宁陵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孟广贽纂修。民国三十年铅印本。孟广贽,字彰亭,日伪县知事。该书据纂者序说是根据一部残破不全的志书翻修的。该书《凡例》云:民国以来,关于交通、学校、人物等略有增续。卷二《地理志》后增续县交通概况图;卷三《建置志》后增续宁陵县公署之沿革;卷五《学校志》后增续学校设立、沿革;卷六《职官志》知县下增续民国以来县长,县丞下增续民国以来之科长、区长;卷八《选举志》后甲科项下增续学校毕业之人物;其余均依宣统三年旧志翻印。

《虞城县志》,八卷。胡宗淳修,陈旦纂。明万历三年刊本。胡宗淳,湖广京山县人,举人出身,曾任知县。陈旦,江西高安县人,曾任县学教谕。该书“首以图考,终以杂志。凡为卷八,为目二十有三。发明阐扬之间而邑之文献亦大备矣”(该书胡宗淳序)。二十三目分别为:图考志、沿革志、星野志、县名志、疆域志、形胜志、城池志、山川志、风俗志、户口志、田赋志、物产志、公署志、学校志、坛壝志、恤政志、官职志、选举志、名宦传、人物传、列女传、艺文志和杂志。大约六万余言(该书陈旦序)。案该书今已不存。

《虞城县志》,八卷。史鹏修,胡国器纂。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史鹏,山西万泉人,修志时为现任知县。胡国器,虞城人,举人出身。据该书史鹏序云:当时,天子命令各付郡邑考订郡邑之志,“因改革之际,兵燹之后,一切典章文物悉付之灰烬”,他“广询体访,得乡佥宪杨公春育,绸桑借筋之力,拾采残编,汇成一帙。”而后“任聘孝廉胡君国器”等,“删烦定乱,采择增补”而成。

《虞城县志》,李仲极纂修。李仲极,镶蓝旗,荫生出身,顺天大同人。据陈修府志《郡县志乘》云:李仲极曾于“康熙三十年重修,未授梓,升任儋州知州。又五年奉天始刻成之”。据该书李仲何天相宰斯土,极序云:时,“檄郡邑各修厥志呈上,以备采录。他“谋之缙绅,访之耆老,将三十年内有关政治者,无不采集,朝文考订,秉公参酌” ,“旧志 之差讹者校正之,旧志之未备者增入之,再四详审,反复考辨”,成于“康熙三十年 月日”。案月、日前为空白,看来作序时尚未定稿。何天相序称:他只是“将前旧志备阅,悉照改正誊录,又将三十年来逐项应入者入之”,不减不卮,仅有“咨访之劳,仇校之苦”而已。案该书今已不存。

《虞城县志》,十卷。张元鉴、蒋龙祖修,沈伊纂。清乾隆八年刊本。张元鉴,浙江上虞人,举人出身,雍正七年到任知县,志未修成即因事解任。继任者为蒋光祖,系江南泰兴人,拔贡出身。沈俨,字敬存,淮南人,曾任过江西吉安府永丰县知县。据该书张元鉴序云:“邑先达封大中丞许公(士正)亦时时向余道之(修志事)。适公门人淮南沈子敬存来虞省公,公因商之于余属以修志之事。沈子乃承师命,勤事搜讨,而又有邑中诸绅士共同采访。越半载,而工竣。余详为披阅,见其纲举目张,考之博而择之审”。又据该书蒋光祖序云:张公所修之志,因“未及授梓”,致付缺如。后由他:“校仇授梓”,“亦稍有增附”。

《虞城县志》,十卷。李淇补修,席庆云补纂。清光绪二十一年补刊乾隆八年本。李淇,字竹泉,武清人,光绪二十年莅任知县,补修时为现任。席庆云,虞城人,举人出身。据该书李淇序称:他到任后,“首询旧志”,“访诸乡老,幸遇席用九……出所藏旧志一部,半为蠹鱼食”,遂“照原志重刻”,并将“所有采访事迹”“附各类之后,再加‘新增’,二字,使阅者一目了然”。

《睢州志》,九卷。李孟晹纂修。明抄弘治十八年本。李孟晹,睢州人,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据清光绪十八年王■ 修州志《人物志》称:李孟晹修“《睢州志》,存于家”。看来该书从未授梓,仅存抄本。案抄本存北京图书馆一部、典藏台湾一部,又北京、南京、上海图书馆各存一胶卷本。

《睢州志》,程应登纂修。程应登,字子晋,山西长治人,举人出身,嘉靖四十一年到任知州,莅任一载即丁外艰去。据陈修府志《郡县志乘》云:程于“嘉靖四十二年重修”该志。该书今已不存。

《睢州志》,七卷。程正性修,汤斌纂。清康熙十六年刊本。程正性,四川万县人,贡生出身,康熙十年任到知州,修志时为现任。汤斌,字孔伯,睢州人,进士出身。“御试以优等授侍讲” ,“每进讲开陈详切,天颜甚喜”。历官内阁学士,江南巡抚,詹事府正詹兼礼部尚书。康熙帝对他十分赏识,“凡大事必问汤斌”。曾参与纂修《明史》。是康熙年间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陈修府志《郡县志乘》云:该书“分为数帙,曰雎阳耆旧传,曰风俗志,曰遗事考,至理学则附入洛学编,后州守程正性增修州志,取资斯编。汤公亦为序其简端”。

《睢州志》,七卷首一卷。马士英、陈应辅纂修。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马士英,陕西米脂人,荫生出身,康熙二十二年任知州。陈应辅(原名应富),辽东人,举人出身,曾于康熙二十年莅任知州一载,康熙三十一年再任。据光绪十八年王■续修州志序云:该志修于:“康熙年州牧马士英、陈应辅”之手。

(续修)《睢州志》,十二卷首一卷。王■修,徐绍康修纂。清光绪十八年刊本。民国间河南建华印刷所铅印本。王枚,字遵周,进士出身,浙江旧安县人,光绪十年到任知州,续修为现任。徐绍康,字少洲,直隶人,进士出身,续修时为候选知县。据该书王■序称:“修志议始决庚寅(光绪十六年)春”,后“设局于学书院”,并“爱聘学古之士代为创稿,■亦时时商订其间。十阅月而成书,书中体例悉仍其旧”,只是个别地方稍加考证并小有增易而已。

《柘城县志》,十卷。寿濂纂修。明抄靖嘉三十三年本。寿濂,蕲州人,曾任县学教谕。后此修志人李志鲁称:“柘城志肇于前明万历间郡守李公本固”(清乾隆三十八年李志鲁修柘志序)。李藩亦云:“柘志创于明万历间郡守李木固”(清光绪二十二年李藩修柘志之《凡例》)。大概二李修志时均未见到该书,从而异口同声地断言柘志肇于万历间李固本之手。此说未免失之寡陋。案该书虽未授梓刊出,但纂修时间却在李(本固)志之前。

《柘城县志》,李本固明万历年间纂修。李系山东临清人,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二年莅任归德知府。据清顺治十四年张绎修柘志序称:“余始至柘,即询其故老:‘有邑乘乎’?曰:‘自魏郡李襄毅公视学中州,概兹无想,命郡守李公本固缮成一书’。余取而阅之,其序杂而紊,其事复而冗,其辞而繁而芜,非史氏体也”。该书今已不存。

《柘城县志》,张绎消顺治十四年重修。张绎,直隶大名人,曾任柘城知县。据该书张绎序云:他到任后,“集邑之耆儒,博搜广采,汇次成编”,“欲使数百年来宦业乡行、高人义士无不展卷瞭然”。案该书今已不存。谨据光绪二十二年郭藻评价该书时,说:“顺治、康熙间知县张绛、史鉴皆有踵修,而多舛误”(李藩修,志中郭藻序)。

《柘城县志》,四券。史鉴纂修。清康熙三十九年刊本。史鉴,字平泉,浙江仁和人,贡生出身,曾任柘城县知县。据乾隆三十八年李志鲁修志时,评论该书说:“康熙戊寅(三十七年)史公鉴踵修之,皆各仍其旧,而无所是正”(李志鲁柘志序)。谨据后此柘志纂修者的评论看,史(鉴)修与前此张(绎)修卷志问世后,声誉是不高的。

《柘城县志》,十八券首一卷。李志鲁纂修。清乾隆三十八年刊本。李志鲁,安吉人,举人出身,曾任柘城县知县。光绪二十二年郭藩称:该志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已,知县李志鲁始修成”(为十卷),“柘人至是睹刊本也”(李藩修柘志中郭藻序)。李志鲁序曰:他修志时,“凡风土之书,寰宇之记及一通志,名人总集,下逮稗官小说,无不搜罗;金石遗文无不抉剔;而沿革,而兴废,而人物,而文章,皆总览而条析文。订讹者十之三,补缺者十之七”。看来,李志鲁没有滥抄前修志书,而是颇具匠心地“搜罗”、“抉剔”、订讹”、“补缺”,因此,博得了后人的好评。

《柘城县志》,十卷首一卷。李藩修,元淮纂。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李藩,光绪十二年代理知县,书未成即离任而去。元淮,字岱北,江西南城县人,拔贡出身,光绪十六年任知县,书未成亦离任而去。继任者为郭藻和傅钟浚。据该书郭藻序曰:元淮莅任后,即“招集诸生采访,大致仍旧志,稍有损益。撰辑悉力补缺,增遗以百余年之久”。致使“户籍赋役有可稽寻,政俗风治有可览究,文学贤哲、忠孝节烈之行得不湮没”,“然草创甫就,遽归道山”。因此,“参订凡例、博琢瑕疵”等“润色之功”,皆由后任者来完成了。据该书《凡例》称:“旧志分十门,曰舆地、曰建置、曰职官、曰赋役、曰学校、曰祠祀、曰选举、日人物、曰艺文、曰杂志,今仍其式,”惟归“祀祠”于“建置”,新增“书籍”,“军政”并“列女”。《凡例》又为其增 “书籍”一门作了解释,原来“府志所载各县书籍目录,惟柘最鲜。殆因旧志无书目一门”,增“书籍”是为了补缺,亦是为将来修府、省志预备采择。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