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宁阳地方史志编撰述略

发布时间:2019-01-06 点击数:3225
地方志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地域史地著作。传世的《越绝书》,约成书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方志。自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修志不断,但完整传世者寥寥无几。宋元时期,政府大力提倡,修志数量显著增加,著名的如宋高似孙《剡录》、常棠《澉水志》等。明代帝王对修志更加重视,不仅专门颁发《撰修志书凡例》,而且诏令撰修天下郡县志书。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朝是编修地方志的盛行期,现存较早的方志多属此时编成。清代修志实践的丰富,使修志理论得以成熟,方志学正式成为专门学科。

关于宁阳县志的编纂情况在明代以前无考。与县志有关的文献,只有元代县尹韩珪写的一篇简短《历代沿革记》[①]。明嘉靖间宁阳进士、松江府通判王正容曾自撰县志稿本,但未成书。有历史记载的宁阳县志修撰,始于明代万历初年。从那时至清朝末年,宁阳县志凡八次修撰,其中明代两次、清代六次。就修撰次数来说,为山东全省县志编修之最。另据有关评价,宁阳县志的质量也属上乘。

一、明代两次修志

万历初年,知县李贞订正王正容稿本后,予以刊印,此为《宁阳县志》创修之始。现该志卷帙不全,原刻残本及胶卷存于国家图书馆。

10余年后,知县徐汝冀重修,内容有所添加,惜明末毁于战乱,后世无存。

因明代的两部志书现在都很难见到,其卷帙字数、记述内容、体例结构、文体文风、资料状况等均无从详考。就清咸丰版县志《王筠墓碑》后附言“万历初年旧志载‘宋王筠墓在城西南隅’;中年旧志又云‘在城养济院’,先后乖舛,无从核查,不胜遗憾”数语来看,可能失于考订处不少。但其开创之功,值得肯定。

二、清代六次修志 

清代共6修《宁阳县志》,体现了最高统治者意旨和历任宁阳县令的重视。

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刘兴汉收集明代宁阳旧志的断简残编,重加修辑,刊印出版清代第一部《宁阳县志》。全志共8卷,卷首列图,从卷一至卷八依次为:方域、建置、职官、赋役、选举、秩祀、人物、艺文共八志,分装四册。刘兴汉在序言中详细说明了设篇立卷的目的:“因咨荐绅先生,名儒耆老当文献者,广搜事实,拓旧本而续补近习,分为八帙:画疆分土,象魏所自达也,故首方域;立国树屏,名物所自启也,故次建置;忠厚慈惠,民戴其长,作赋定式,国受其经,故次职官、赋役;弹冠之庆,大业斯集,俎豆之设,受福不那,淑气之锺,光映星辰,故次选举、秩祀、人物;而文章亦经国鸿猷、不朽盛事也,故次艺文;终焉裦集方言,详核隐德;将六十余年以后之事,欲志未能志者,一皆登诸简册,以付梓人,而宁邑以后有志矣。”从卷目上看,该志项目基本齐全,设置比较合理,基本涵盖了当时宁阳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状况。该志刻本现存江苏省地理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亦存有刻本及其胶卷,南京地理研究所存胶卷,上海图书馆存有抄本。

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李温皋复修《宁阳县志》,对前志析疑取信,规模体例上则因袭前志的八卷四册。复旦大学现存有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有复印本,上海图书馆存抄本。

乾隆八年(1743),“以朴实为治”的知县李梦雷亲手修订《宁阳县志》,记事自康熙四十一年(1702)始。该志特点为记事客观直接,无溢美之词。如其序言中介绍宁阳:“宁邑无高山大川足供骚人逸士之游览,汶水虽绕北境仅与他邑界,岩岩之岱宗又若远若近矣。”李氏“簿书余暇,爰取旧志而校雠之,缺者补,繁者芟。壬午以后,其芳徽懿行可以振颓风者,搜罗罔使或没。外此宏纲细目,随时损益,悉补订详明”。[②]除增加内容外,对前志的体例也做了进一步的修订。该志仍为八卷。举人刘应荐参与其事,于《沿革》、《古迹》二门多所考订,补前人之所未发。现有刻本保存在山东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地理研究所。

咸丰二年(1852),由县知事陈纪勋主修、著名学者黄恩彤总纂的《宁阳县志》出版。这是宁阳方志编修历史上的一次飞跃。此版县志从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开始着手,至咸丰元年(1851)五月编定,次年问世。陈纪勋在序言中谓此书“补旧志之缺遗,拓新事之厓略,大抵根柢乎历代正史及国朝官书,参以碑版文字、故老传闻,爬罗剔抉,务归详审”,实非矜夸之词。该志设置24卷:卷一序文、修书姓氏、诸图、凡例、总目、疆域,卷二星野、山川,卷三官师,卷四藩封,卷五建置,卷六里社、秩祀,卷七田赋,卷八学校,卷九选举,卷十古迹、金石、寺观、坊表、茔墓、灾祥,卷十一宦绩,卷十二列传,卷十三良吏、文学、武功、忠义,卷十四笃行,卷十五孝友、耆德、一行、方技、隐逸,卷十六列女,卷十七艺文一、艺文二,卷十八艺文三,卷十九艺文四,卷二十艺文五,卷二十一艺文六,卷二十二艺文七,卷二十三艺文八,卷二十四艺文九、艺文十,共30万字,分装12册。该志布局结构有较严密的内在逻辑,基本吸收了当时流行的纲目体和纪传体的优长,横排门类为纲,下设编目记述。如山川卷下设山、川、泉、沟四目,条分缕析。人物传内容更丰富,采用纪传体,在志书中占了大量篇幅,充分体现了“自古旧志半人物”的特色。在体裁上,述、志、传、图、表、录综合运用,基本接近现代志书的完备体裁。述体主要分布在对各事物记述的末尾,有“太史公曰”的遗风;图的大量运用是该志的又一亮点,主要有疆域图、星野图、宁阳八景图等,文图搭配,相得益彰;该志表、录主要有举荐表、科目表、军功录、文职录、历代封赠录等等。在资料收集方面,该志“徵文考献、博咨群诹”,资料选取也很见功力。语言亦准确精练、平易朴实。综合来看,该志不仅堪称宁阳旧志之首,也是山东地方志中的精品佳作。宁阳县档案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存有刻本。

光绪五年(1879),知县高升荣续修《宁阳县志》,仍由黄恩彤任总纂。该志以咸丰二年的宁阳县志为蓝本,重加修订。主要设置仍为疆域、星野、山川、建置、秩祀、田赋、学校、选举、古迹、人物列传、艺文等24卷,新增团练、村堡、军功等,增补了人物、艺文的大量资料。修订本称《宁阳续志》,全书36万字。

光绪十三年(1887),知县陈文显重修《宁阳县志》,黄恩彤之子黄师誾为总纂,该志仍为24卷,体例上沿袭前志,内容上主要增补了1860年至1865年宁阳抗击捻军的史实和人物事迹。该志曾于民国二十年一月补刊,现存宁阳县档案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宁阳县博物馆、宁阳一中图书馆有复印本。

三、宁阳志书的文化价值

地方志是系统记述一定地域内自然与社会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具有地域性、广泛性、时代性、连续性、资料性、著述性等基本特征和存史、资政、教育三大功能,是“经世致用”之书,“博物之书”,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县志》的编修,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前人以为:“夫邑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国不可无史,邑可以无志乎?”[③]故而明清地方官员大都重视方志的编修,而编修的县志也成为其被上司嘉许、后人称道的政绩之一。

总体而言,各种版本的《宁阳县志》都对宁阳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宁阳历代区域的沿革、历史的演进、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大量先贤事迹,均赖县志得以保存和流传,不啻于宁阳历史的百科全书。

县志的社会作用和文化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述往事,思来者”[④],具有资政益世的作用;其二,重实录,贵信史,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文直事核,精益求精,形成了优良传统;其三,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历史上有过贡献、产生过影响的人物事迹记载颇详,可供后人借鉴;其四,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尽力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力求完善。这些,既值得后人修撰志书学习借鉴,也使方志本身成为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文化宝库。

在各种版本的《宁阳县志》中,尤以黄恩彤总撰之清咸丰版《县志》更值得重视。该志出于大家手笔,体大思精,选材精审,使大量历史文献得以保存,许多历史疑点得以澄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为地方志中的精品,历来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还应指出,黄恩彤在成功主修咸丰版《宁阳县志》(1851)后,又于咸丰九年(1859)应邀编撰《滋阳县志》[⑤],“历时五月而成”;至光绪五年(1879),他于将近三十年后又一次增修《宁阳县志》。三次修志的实践,使黄恩彤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方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编纂县志的目的、作用有深入的认识,对当时县志所存的弊端有清晰的了解与犀利的批评,对县志的编排体例有自成体系的看法[⑥]。这一贡献,使黄恩彤跻身于方志名家之列。

对于《宁阳县志》的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仅有《明清宁阳县志汇释》刊行。

[①] 载清咸丰版《宁阳县志·艺文》。后文出自该文献者,不再注出。
[②] 乾隆版《宁阳县志·序》。
[③] [清]刘兴汉《宁阳县志》初修原序。
[④]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⑤] 滋阳,今山东省兖州市。
[⑥] 参见张晓波:《晚清黄恩彤县志撰修成就初探》,《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