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下载

淮南中十场志 10卷 清康熙12年.pdf下载

  • 价格:¥10.00 元
  • 格式:PDF 电子版
购买咨询:

县志介绍


    书名:淮南中十场志 十卷

    作者:清汪兆璋修 清杨大经纂
    版本:清康熙十二年刻本
    格式:PDF
    大小:125MB

    重修淮南中十场志,书名。清杨大经撰。十卷。分图经、建置、星野、风俗、食货、灾害、疆域、古迹、鹾官、选举、公署、赋役、学校、武备、埴庙、循良、人物及艺文十八门。有康熙十二年(1673)汪兆璋木刻本四册流传。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本。

    清代康雍乾嘉朝时,东台境内淮南中十场的盐业生产更是达到了新的鼎盛时期,总产量达到92.7万多担,为同期两淮盐产量的70%左右,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盐产地。清嘉庆《两淮盐法志》记载,“天下六运司,惟两淮司为雄。治莅三分司,惟泰州分司为最,而安丰又泰州之钜场也。商灶渊薮,盐利甲东南之富,我国家国用所需、边饷所赖,半出于兹。”当时,淮南中十场每年盐税达到二百多万两,占两淮盐税收入的二分之一、全国盐税收入的七分之二。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时,东台大地出现了“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的壮景,盐产量达到创记录的每年225万8千担,约13.55万吨。
     
    淮南中十场不仅成为国家财税收入的重镇,而且成为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的财富之源。从唐代起,官府不再直接销盐,改为由商人包销,盐税加在盐价之中。到明代时,又改为盐商一次性向朝廷购买指定区域内盐的特许经营权,然后在指定区域自行收购销售的恒商制度,他们世代承袭,不容外人染指,许多盐商由此迅速发迹,积聚起巨额财富。而这些主要经营淮南中十场所产之盐的盐商为收盐销盐之便,大都居住生活在扬州,这就使扬州成为一座纸醉金迷的历史文化名城,从李白对友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羡慕到杜牧自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叹息,扬州二十四桥的明月成为天下文化人心目中的无限向往,无论“扬州八怪”的才气、还是扬州园林的巧思和“扬州三把刀”的传奇,没有烟火缭绕的淮南中十场和洁白的淮盐,就没有扬州的繁华与富贵。而淮南中十场的中心东台,樯桅云集、车马辐辏,商贾往来频繁,水陆码头兴盛,也就不足为怪了。老东台的七里长街,就是在古范公堤的堤身上发展繁盛起来的。
客服 QQ: 1224567231(微信同号)
交易流程: 联系客服 → 沟通确认 → 微信或支付宝付款 → 邮箱或QQ发货
如果没找到您想要的县志或资料也可联系客服帮您代查找、代下载,中国县志大全网7×24小时竭诚为您服务!


扫一扫加客服QQ 扫一扫加客服微信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