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留言板
收藏本站
首页
县志下载
文物图集
宗教资料
县志资讯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下载须知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分类
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浙江
山西
安徽
内蒙古
湖南
河南
山东
江西
上海
江苏
广西
陕西
广东
湖北
福建
甘肃
台湾
云南
海南
港澳
四川
青海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文物图集
宗教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志下载
>
山东
>
康熙顔神镇志PDF下载
康熙顔神镇志PDF下载
价格:
¥10.00 元
格式:PDF 电子版
购买咨询:
县志介绍
《颜神镇志》是1990年江苏,上海,四川: 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叶先登等。是中国最早期的镇志,也是山东三部古镇志之一。
《颜神镇志》是中国最早期的镇志,也是山东三部古镇志之一。青州府通判赵良璧在镇志叙中讲,“镇之有志,自颜神始也”,以为颜神镇志开创了镇一级志书的先河。但据曹振武先生《乡镇村志刍议》(见《史志研究》2003年4期)中讲,江苏泰州的《西溪镇志》成书于明末,而青州府的《颜神镇志》创修于清初,至少不是最早。但颜神镇志流传很广,对后期的镇志编修影响较大。 山东省拥有众多古镇,但只有颜神、景芝、张秋有古镇志,因此,三镇被有的史家称为“山东三大古镇”。《颜神镇志》是博山的第一本志书。我们的历史传统是国家编史,府州县修志,乡镇村志很少而且出现很晚。博山建县较晚,到了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由益都县的颜神镇升设为县(另划入淄川17村、莱芜7村),因而博山在志乘编撰方面起步也晚,留下的志书不多。建县前的博山地域或属青州府益都县,或属淄川县,清朝初年及以前的历史情况只能在青州的府郡志、益都县志和淄川的县志中有些零星记载。幸亏颜神镇很早就拥有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并筹划地域志书的编撰,因而在建县六七十年前就有了《颜神镇志》和具有志书特征的《颜山杂记》,使得博山历史记载向上溯及了百多年,使得我们对清初以及明朝的博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颜神镇因颜神店而名。颜神店位于山东淄博市博山区。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马径邑,称做“弇中”。秦代属济北郡嬴县。西汉至魏晋,北境属济南郡般阳县,东南境属泰山郡莱芜县,南北朝刘宋时属泰山郡嬴县。北魏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划归般阳县,属清河郡齐州,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属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属齐郡淄川县。唐初改制,设河南道,隶淄州淄川县,贞观经五代至宋代归属基本未变,这时候的颜神已成为鲁中重镇。金代属于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称颜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明代属青州府益都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设立县的建制,在原有的颜神镇基础上,又把益都县的孝妇乡、怀德乡,淄川县的大峪等个村庄、莱芜县的乐疃等个村庄合并过来,取名于城区东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县”,县政府就设在颜神。
颜神在金朝的时候,已经和北方相距百里左右的金岭、张店一道,并称为淄川县三大重镇。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由明代后期文坛领袖、时任分巡青州兵备道副使的王世贞创建的石城工程开工,3个月后竣工,环城一周3里。王世贞撰写了《建颜神石城碑记》,和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龙所作《颜神镇石城记》一起镌立于石城之下。一座“周围三里”的小城落成,竟有两位文坛领袖为它撰文,为颜神镇带来莫大的荣耀。到清同治初年,又围绕旧城的东西南三面加筑了围墙,称为东圩;同时在税务街、西冶街一带修建围墙,称为西圩。这东西两圩包括的范围,构成博山城区的主要部分。
颜神店的得名,则与凤凰山下的孝妇河直接相关。孝妇河的名字出自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说的是齐地孝妇颜文姜年轻守寡后,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远道挑来甜水,不以三九严寒、盛夏酷暑而中断。终于感动了上天,将灵泉生于颜文姜室内。凶恶的婆婆见她不再挑水,却天天有水,心生怀疑,找借口将儿媳打发出门,进颜文姜房间揭去灵泉上的笼盖,泉水喷涌而出,流成孝妇河。这个故事多年流传民间,情节越来越具体,连颜文姜的籍贯、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唐朝天宝年间,有人在灵泉上建起一座颜文姜祠,统称“孝妇庙”。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人更进一步为她续起家谱,说她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代。从此,颜文姜沾了圣裔的光,被朝廷封为“顺德夫人”,颜文姜祠也被赐额曰“灵泉庙”。
《博山区志》将《颜山杂记》列为博山第一本志书,是根据颜山杂记正式刊印比颜神镇志要早四年,杂记刊印于1666年,镇志则刊印于1670年。但镇志的编撰和在颜神镇的流行都比杂记要早,这在过去是不争的事实。《博山县志》序中对博山志书编撰的脉络说的很清楚:“故相文定孙公,谢政在里,著《颜山杂记》。……先是青州别驾叶公先登,偕镇乡贡士张公联翼,创修《颜神镇志》一书,其文详博精核,艳称于时。孙与张,甥舅也。杂记之作,实缘起于此。”此处讲明了两点,一是镇志“先”于杂记,二是孙廷铨作杂记“缘起于”镇志,为了说明这点,还专门提到孙廷铨与张联翼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而实际上孙廷铨在著述颜山杂记的时候,也参与了镇志的审订。
孙廷铨“谢政在里”是1664年,时年52岁,双亲健在,他“所居在山中,却扫谢宾客,焚香著书”,撰写了颜山杂记。而颜神镇志的正式编撰是1661年,是青州府通判叶先登到了颜神镇以后。赵执信在《原山考》中讲,“康熙初年,闽人叶先登自史官屡谪,为青州通判,分隶来镇,有里中老书生二三人共为镇志。”赵执信对镇志编撰过程很熟悉,因为这二三老书生中就有他的蒙师,大概是太熟的缘故吧,赵执信没有细查年代,《原山考》主要是批评了前人考证不严密,在这他也犯了小错,叶先登不是康熙初年,而是顺治十七年冬来到颜神镇,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式上任后主持编修镇志。
从颜神镇志几篇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到编修镇志的前后经过。首先是颜神镇人张联翼,他1659年由河南伊阳县令卸任后,于1660年春天回乡,“顺治庚子春,余解绶归里,谋之诸荐绅先生及诸乡耆高明”,编志事得到大家认可后,“因搜讨见闻,以俟篆修总裁者”,因为志书的编撰是要当地官员出面牵头的,孙廷铨编颜山杂记只能称为“记”而不是“志”,也是如此。
1660年冬,叶先登来到颜神镇,随后张联翼和赵进美拿着志书的草稿找到叶先登,这次见面叶先登和张联翼在镇志序中都有描述,叶先登讲,“今夫镇星躔虚危,疆界齐鲁,风雨陵谷……,此镇先生张令尹、赵侍御所以毅然有作而殷殷于此焉。……二先生藕以为余志当有不屑于此者,余则曰不然。易不云乎,唯圣人为能通天下之志。又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惟不出位,然后能通。夫镇则余之位也,余舍此乌乎志。然不知而作,又所不敢,无已则因二先生之作以为作,因二先生之志以为志,是即余之作也。”叶先登原就是京城的史官,张令尹是张联翼,赵侍御是赵进美,三人应该说是一拍即合。按曹振武先生《乡镇村志刍议》的说法,镇志正式编修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比颜山杂记早了三年。这时孙廷铨也在颜神镇,顺治皇帝驾崩之后,康熙即位之初,孙廷铨“急告归”在乡一年,很快又回到京城。
康熙三年(1664年)春,叶先登离任,这年冬天,张联翼为镇志作序,最后讲,“援笔脱草,徐谋付剞劂”。志书编好了,但没有刊印,因为叶先登走了。之后继任的通判于履云对镇志不感兴趣。又两年,赵良璧继任通判,来到颜神镇,他为镇志做了最后贡献,出资刊印。他在志叙中写道,“余读诸乡先生列叙于前,匠石尚悬工于后,九仞一篑。会莱守张堂公、临淄杨令尹问镇志于予,余承乏其间,何敢以不敏辞,因割俸金,进匠石以问之。”这时《颜神镇志》虽然没有刊印,但已名声在外了,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刊行问世。
《颜神镇志》编撰之初,孙廷铨是否参与其中,没有见到相关记录,但该书最后刊印前的审定是孙廷铨和张联箕两人。从时间上看,颜神镇志定稿之后孙廷铨才开始著述《颜山杂记》的,他舅舅编修的镇志自然会影响到他,为避免重复,杂记更多的侧重于经济方面,留下了很多宝贵资料,后人在杂记其中抽出一部分编成《琉璃志》。半个世纪后,赵执信学生仲昰保编撰《博山志略稿》(未刊印),他几乎走遍了博山的山山水水,其志稿的山川篇内容非常详实。到编撰《博山县志》时(1753年刊印),镇志、杂记、志略稿成为主要资料,细翻博山县志你会看到,镇志之后到博山建县六十三年间的资料很多空缺,连赵良璧之后的通判人名录都没有,由此也可感到颜神镇志和颜山杂记的重要性。
正式刊印的《颜神镇志》署名的参与者有七人,纂著:镇通判闽武安叶先登,校梓:镇通判晋上党赵良璧,视草:颜山张联翼、颜山张联星,仝编次:闽人叶自根、闽人叶自本、益庠生冯文显。按现在的说法是,总编叶先登,起草编写张联翼、张联星,编辑叶自根、叶自本、冯文显。不知何故,后期提《颜神镇志》只提总纂叶先登、编修冯文显,其实书前七人分工赫然在目。
参加镇志编修的不只上述七人,国家图书馆藏《颜神镇志》中,附有赵良璧所作颜神镇志叙的手稿,内容比正式刊印稿要多一些,正是这篇手稿,使我们能了解镇志编修的具体情况。其中提到与镇志关系重大的有五人,“五先生不以志之传不传为重,而镇实以五先生志之传不传为重。志成而镇重,而五先生愈重,则五先生与斯志共传于不朽。”这段话在刊印稿中被删掉,这五人是,“颜神之有志,自乡先生张令尹、赵给谏两君始也。颜神志之得寿梨枣,自别驾叶公祖始也。”先是张联翼、赵进美,然后是叶先登。赵进美做过给事中(官名),亦称给谏,是皇帝身边的人,所以前文中称他为侍御。还有两人是,“本镇大学士总裁孙先生,晋乡宁令尹张老父,重起而脩明之”。孙廷铨、张联箕两人最后审稿,张联箕是张联翼、张联星的四弟,他在康熙五年(1666年)为镇志做了题词(实际也是一篇序)。这样有三人参与编修镇志而没有署名,孙廷铨刚刚著述完颜山杂记,镇志不署名也正常。张联箕、赵进美是现任官员,大概不好署名。赵进美1660年归乡后曾休闲五年,于镇志编撰他应该介入很多,这期间他与修志的几位来往密切,博山县志上有叶先登、张联翼、赵进美、张联星、孙廷锡(孙廷铨弟弟)等八人唱和家乡山水的诗篇。
参与镇志编修的十人中,颜神镇(博山)的五人,外地的五人,均生活在明末清初。现依据已有资料简做介绍。
叶先登
福建武安(漳州市长泰县)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在翰林院做了七年检讨官,后来出外当监司,西凉(甘肃、陕西一带)参议,潞安(山西长治)副使。因抚军要他把一个偏将考核成“下下”成绩,他不干,就被谪为青州府捕盗通判,驻守颜神镇三年多,他是派驻颜神镇的第二位进士(其他都为举人、贡生),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事,博山百姓曾为他立了生祠。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回福建老家,年九十而逝。他著作甚多,有《纪游全诗》、《木天集》、《敝帚集》、《岛上诗》等,他在博山留下了很多碑文和诗歌,其中临别四首诗写的很感人,《博山县志》有记载。叶自根、叶自本查不到资料,应该是叶先登的家人。
赵良璧
山西长冶人,由拔贡任青州府捕盗通判,康熙五年到颜神镇,县志评价他是“一尘不染,三尺无私”,并特别写了一句他“捐廉合梓镇志”。康熙九年后,未见有他的记载。
冯文显
镇志前署“益庠生”,就是益都县的秀才,当时颜神镇隶属益都县,但益都县志没有他的记载。
孙廷铨
(1613~1674),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翌年成进士,任县令等职,明末告假回家。入清后,1645年应召晋京,顺治年间先为河间府推官,后历官吏、户、兵三部尚书,康熙二年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在任一年多,后称“患怔冲之疾”,告病请归。著有《沚亭诗集》、《沚亭文集》、《汉史忆》、《南征纪略》、《琴谱指法省文》,刊行于世。
赵进美
(1620~1692年),自小聪慧过人,被乡人称为“圣童”。17岁时乡试第一。和孙廷铨同年考中进士,明末他流徙于江南。清初又和孙廷铨同年重新出仕,任太常寺博士、刑户礼三科给事中,后任广东布政司参政,1660~1665年归乡。又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任满后二次归乡。又任河南布政司参政,三次归乡。1682年升为福建按察使,1684年告老回乡。他以诗闻名,亦好作曲,著有《清止阁集》行于世。
张联翼
张联翼与张联星、张联箕兄弟三人,是颜神镇第四位进士、兵部尚书张晓的长子、三子和四子。博山历史上,官至一品并上封三代的只有张晓和孙廷铨,张晓是明末,孙廷铨是清初。张孙赵三家多代联姻,并且有相对应的辈分,张联翼的官职要低于孙廷铨和赵进美,可往往排名在前,是因为张联翼比两人要长一辈。孙廷铨的母亲是张晓的侄女,赵进美的元配妻子是张联翼二弟张联轸的次女。张联翼1653年选贡,1657年任河南伊阳县知县,为官“素禀质直,不可干以私”。事迹载县志义厚传。
张联星
明末贡监生,入清后放弃仕途,专注于诗文和教学,县志文苑传中讲他是“幼聪慧,喜文辞,为诸生,不屑举子业,笃志典籍,上下今古,见辄读,读则不忘。有疑义,苦心研究,每废寝食,务求通而始快。”其弟子众多,著名的有赵执信、王谦志。所著有《涉心草诗》一卷,入《山左诗钞》。
张联箕
顺治戊子(1648年)举人,乙未(1655年)进士,历任威海卫教授、山西乡宁县知县、江宁府(南京)同知、云南澄江府知府、云南学政,诰封中宪大夫,他在外做官二十八年,回家时身无分文,志书中感叹,“及归家徒四壁,呜乎廉矣。”后来是靠学生的帮助,他才得以安家。他曾有诗句云:“空庭惟落叶,闭户见青山”,又云“去住惟空橐,身名一菜羹”,是其廉洁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事迹载县志事功传,著有《西征草》、《海上吟》、《骊歌》诸集行世,诗载《山左诗钞》。
客服 QQ: 1224567231(微信同号)
交易流程: 联系客服 → 沟通确认 → 微信或支付宝付款 → 邮箱或QQ发货
如果没找到您想要的县志或资料也可联系客服帮您代查找、代下载,中国县志大全网7×24小时竭诚为您服务!
扫一扫加客服QQ
扫一扫加客服微信
上一个:
乾隆博山县志 民国续修博山县志PDF下载
下一个:
山东胶州志(八卷首一卷)乾隆十七年PDF下载
在线客服
QQ交谈
联系方式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