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续增德阳县志 嘉庆德阳县志 乾隆直隶绵州德阳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06 点击数:1627
道光续增德阳县志
清王升元修,廖家骕等纂。王升元,字柏邻,山西赵城(今洪洞县北赵城镇)举人,嘉庆四年(1819)任德阳县知县。廖家骕,字骥亭,德阳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著有《凫园诗文集》等书,参见“【嘉庆】德阳县志”。道光五年(1825),升元请家骕主讲孝感书院,因十一年前家骕曾约纂邑志,遂又请其续修十余年间事编为十卷梓行。是志分十门,仅6000余字,主要为职官宫、科举、人物、学校之延续和修建,以及官署城池之培修等。无重大史料记载。今存道光五年(1825)刻本。
嘉庆德阳县志
清吴经世修,廖家骕等纂。吴经世,字秋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监生,嘉庆十二年(1807)、嘉庆十九年(1814)两任德阳县知县。廖家骕,字骥亭,德阳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著有《凫园诗文集》等书。吴经世《序》曰:“乾隆乙卯,余以一介儒生策蹇入蜀,历秦川剑阁而至兹土,见平川百里中,绣壤交错,顿觉眼界一开,徘徊久之不能去。越一岁,川北教匪不靖,余橐笔从戎,磨盾枕戈者八载,奉大师保荐,由嘉州参军擢授斯邑。丁卯夏莅任,回忆当日长途仆仆,揽辔流连,已十二年于兹矣。且喜且愧,政暇索邑志,初则缺如,文献无考。康熙三十四年,别君楣草创之。乾隆九年,阚公昌言继起而成之,迄今七十余载。其间政教之得失,礼乐之沿革,俗尚之好丑,物产之良楛,与夫忠孝廉节之历久弥增者又于此改观焉。余莅此前后九年,其中去来者三次,每欲就所闻见考辩而增订之,而宦辙糜宁,有志未逮。岁壬申,制府常公请于朝,纂辑《四川通志》,征各郡县旧乘,定其体例,别其门类,使共知表彰人物,纪载山川,博采旁搜,以志盛世同文之美。余也承乏是邑,顾以为不急耶?援进邑中耆俊,相与咨诹,采访考订,搜罗旧志之所缺略者,补之;旧志之所传讹者,正之。有美必彰,有善必录。凡七十年之典章文物,轶事旧闻,有关于人心风俗者,悉类聚而详载焉,以资于治。书成,呈于大吏,越二载,邑士请付梓人。”由此可知,此志为奉敕纂修。此志开局于嘉庆十九年,以乾隆旧志为基础,采访蒐集七十年来诸事而编订之。书成,经世又请其兄闻世来协助点定,于嘉庆二十年(1815)刊行。
此志分五十四门,完全依照省府颁发的条例及款式编排,约25万字。其中山川古迹、学校祀典、职官人物和艺文等门类记载较详。而大多数门类则简略,如屯田、边防、土司、屯练、木政、榷政等十多个门类,均只有数十字到百余字。艺文门比重较大,约85万字。人物和艺文中,又着重收载了本县汉代名人李尤、秦宓,宋代名人何耕等人的事迹和著述。另外,对于历代名人之有关于本邑的记述诗文亦多,如汉代严遵、唐代王勃、杜甫,元代虞集等人。而乾隆志所载阚昌言、周际虞的诗文仅有少量收入艺文,大部则归入杂识门中,如阚氏《蓄堰小说》,周氏《修理北河略》等。这与人物和艺文同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今存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和道光五年(1825)增刻本。
乾隆直隶绵州德阳县志
清阚昌言修,张又李纂。阚昌言,字尧俞,湖北孝感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乾隆五年(1740)任德阳县知县。张又李,生平不详。德阳在明代已有县志,道光《德阳县新志》凡例云:“邑志前纂本见于曾学佺《名胜志》兵燹后已之。”明阚昌言《序》言此志编撰原由及经过曰:“德阳系巴蜀上游,密迩省会,旧属仙吏之区,缅双鲤之遗徽,孝思勃勃;读五忠之旧传,英烈煌煌,此中大有可纪哉。乃竟志乘未修,无以彪炳来祀,君子每劣其政之缺也。缘求故府文献,惜其线焉欲绝;及问老成耆德,又慨渺矣难追,总由兵燹故耳。今值我国朝重熙累洽,文教日新,敕命各省纂修省志,上宪檄采下县,适前令王君理搜得前令别公楣旧辑抄本一束上之,惜略而不详耳。乙卯岁川省通志告成,而旌邑志仍缺焉,未修也。余于庚申春来莅旌邑,问采邑志,荒缺无征,谬思订辑,奈簿书旁午,碌碌未暇。延及壬戌、癸亥,时和年丰,狱讼简少。爱藉退食稍暇,购览益州通载及邻封旧志,细加检阅,摘实缀精,复命邑中诸生老成通典故者,问山寻水,刮苔洗碑,访先哲于旷野石碣;觅古迹于穷乡断简,巨细咸收,今古共录,各阐潜德幽光以备编辑。公余细加考订,凡两越寒暑而稿成。”由此可知,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别楣(湖北天门进士)曾编纂县志一册,稿藏县署,以其草创甚简而未梓行。至雍正末纂修《四川通志》时,知县王理(奉天举人)将是稿呈送省局,未留副本,县中遂缺。昌言莅任后,因政事繁忙,虽有心篆修而无暇顾及。至乾隆八年,时和年丰,狱讼简少,得以阅览省志及郃邑各志,遂命诸生张又李、平有权等人采访搜集,悬后自己亲加编订,越明年成书付梓。又至乾隆二十七年,知县周际虞(直隶丰润举人)续修近二十年间事再印行。
此志分十八门附二门,部分门类下列有细目,约10万余字,艺文门占三分之一,收载了自汉代迄清初县人著述及有关本县之诗文,著名者如汉代李尤、秦宓、严遵,唐代杜甫、王勃,宋代何耕、魏了翁等人的诗文辞赋。而最具史料价值者在水利、赋役等门类中。昌言根据川中水土、气侯等情,亲自到乡间勘察,从而撰写了《蓄堰水说》、《劝农说》、《劝种蚕桑劝纺织说》、《崇俭说》等文章载其中,以指导本境农副业生产,对于全川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周际虞续修本亦效此法,收载周氏撰写的《劝捐社榖疏》、《劝栽植树木说》等文章。德阳县教谕周礼《跋》赞曰:“今阅其书则潜无不阐,幽无不烛,法例井然,寓目称快。其曰考、曰表、曰传、曰编,循旧规也;揭以纲目,尊史例也;冠以小序,从诗体也;疑者阙之,以示信也;信者必详,恐失遗也。此其修辑之精当也。梓成,余盥诵之,不忍没公雅意,虽识仅窥豹,笔愧生花,亦不辞效颦,妄为续骥。岂自侈哉,盖以嘱后之继美者,无忘乎始创之难也。”今存乾隆九年(1744)刻本和二十七年(1762)增刻本(增刻本仅存一卷残书),另有增刻之传抄本。
清王升元修,廖家骕等纂。王升元,字柏邻,山西赵城(今洪洞县北赵城镇)举人,嘉庆四年(1819)任德阳县知县。廖家骕,字骥亭,德阳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著有《凫园诗文集》等书,参见“【嘉庆】德阳县志”。道光五年(1825),升元请家骕主讲孝感书院,因十一年前家骕曾约纂邑志,遂又请其续修十余年间事编为十卷梓行。是志分十门,仅6000余字,主要为职官宫、科举、人物、学校之延续和修建,以及官署城池之培修等。无重大史料记载。今存道光五年(1825)刻本。
嘉庆德阳县志
清吴经世修,廖家骕等纂。吴经世,字秋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监生,嘉庆十二年(1807)、嘉庆十九年(1814)两任德阳县知县。廖家骕,字骥亭,德阳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著有《凫园诗文集》等书。吴经世《序》曰:“乾隆乙卯,余以一介儒生策蹇入蜀,历秦川剑阁而至兹土,见平川百里中,绣壤交错,顿觉眼界一开,徘徊久之不能去。越一岁,川北教匪不靖,余橐笔从戎,磨盾枕戈者八载,奉大师保荐,由嘉州参军擢授斯邑。丁卯夏莅任,回忆当日长途仆仆,揽辔流连,已十二年于兹矣。且喜且愧,政暇索邑志,初则缺如,文献无考。康熙三十四年,别君楣草创之。乾隆九年,阚公昌言继起而成之,迄今七十余载。其间政教之得失,礼乐之沿革,俗尚之好丑,物产之良楛,与夫忠孝廉节之历久弥增者又于此改观焉。余莅此前后九年,其中去来者三次,每欲就所闻见考辩而增订之,而宦辙糜宁,有志未逮。岁壬申,制府常公请于朝,纂辑《四川通志》,征各郡县旧乘,定其体例,别其门类,使共知表彰人物,纪载山川,博采旁搜,以志盛世同文之美。余也承乏是邑,顾以为不急耶?援进邑中耆俊,相与咨诹,采访考订,搜罗旧志之所缺略者,补之;旧志之所传讹者,正之。有美必彰,有善必录。凡七十年之典章文物,轶事旧闻,有关于人心风俗者,悉类聚而详载焉,以资于治。书成,呈于大吏,越二载,邑士请付梓人。”由此可知,此志为奉敕纂修。此志开局于嘉庆十九年,以乾隆旧志为基础,采访蒐集七十年来诸事而编订之。书成,经世又请其兄闻世来协助点定,于嘉庆二十年(1815)刊行。
此志分五十四门,完全依照省府颁发的条例及款式编排,约25万字。其中山川古迹、学校祀典、职官人物和艺文等门类记载较详。而大多数门类则简略,如屯田、边防、土司、屯练、木政、榷政等十多个门类,均只有数十字到百余字。艺文门比重较大,约85万字。人物和艺文中,又着重收载了本县汉代名人李尤、秦宓,宋代名人何耕等人的事迹和著述。另外,对于历代名人之有关于本邑的记述诗文亦多,如汉代严遵、唐代王勃、杜甫,元代虞集等人。而乾隆志所载阚昌言、周际虞的诗文仅有少量收入艺文,大部则归入杂识门中,如阚氏《蓄堰小说》,周氏《修理北河略》等。这与人物和艺文同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今存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和道光五年(1825)增刻本。
乾隆直隶绵州德阳县志
清阚昌言修,张又李纂。阚昌言,字尧俞,湖北孝感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乾隆五年(1740)任德阳县知县。张又李,生平不详。德阳在明代已有县志,道光《德阳县新志》凡例云:“邑志前纂本见于曾学佺《名胜志》兵燹后已之。”明阚昌言《序》言此志编撰原由及经过曰:“德阳系巴蜀上游,密迩省会,旧属仙吏之区,缅双鲤之遗徽,孝思勃勃;读五忠之旧传,英烈煌煌,此中大有可纪哉。乃竟志乘未修,无以彪炳来祀,君子每劣其政之缺也。缘求故府文献,惜其线焉欲绝;及问老成耆德,又慨渺矣难追,总由兵燹故耳。今值我国朝重熙累洽,文教日新,敕命各省纂修省志,上宪檄采下县,适前令王君理搜得前令别公楣旧辑抄本一束上之,惜略而不详耳。乙卯岁川省通志告成,而旌邑志仍缺焉,未修也。余于庚申春来莅旌邑,问采邑志,荒缺无征,谬思订辑,奈簿书旁午,碌碌未暇。延及壬戌、癸亥,时和年丰,狱讼简少。爱藉退食稍暇,购览益州通载及邻封旧志,细加检阅,摘实缀精,复命邑中诸生老成通典故者,问山寻水,刮苔洗碑,访先哲于旷野石碣;觅古迹于穷乡断简,巨细咸收,今古共录,各阐潜德幽光以备编辑。公余细加考订,凡两越寒暑而稿成。”由此可知,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别楣(湖北天门进士)曾编纂县志一册,稿藏县署,以其草创甚简而未梓行。至雍正末纂修《四川通志》时,知县王理(奉天举人)将是稿呈送省局,未留副本,县中遂缺。昌言莅任后,因政事繁忙,虽有心篆修而无暇顾及。至乾隆八年,时和年丰,狱讼简少,得以阅览省志及郃邑各志,遂命诸生张又李、平有权等人采访搜集,悬后自己亲加编订,越明年成书付梓。又至乾隆二十七年,知县周际虞(直隶丰润举人)续修近二十年间事再印行。
此志分十八门附二门,部分门类下列有细目,约10万余字,艺文门占三分之一,收载了自汉代迄清初县人著述及有关本县之诗文,著名者如汉代李尤、秦宓、严遵,唐代杜甫、王勃,宋代何耕、魏了翁等人的诗文辞赋。而最具史料价值者在水利、赋役等门类中。昌言根据川中水土、气侯等情,亲自到乡间勘察,从而撰写了《蓄堰水说》、《劝农说》、《劝种蚕桑劝纺织说》、《崇俭说》等文章载其中,以指导本境农副业生产,对于全川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周际虞续修本亦效此法,收载周氏撰写的《劝捐社榖疏》、《劝栽植树木说》等文章。德阳县教谕周礼《跋》赞曰:“今阅其书则潜无不阐,幽无不烛,法例井然,寓目称快。其曰考、曰表、曰传、曰编,循旧规也;揭以纲目,尊史例也;冠以小序,从诗体也;疑者阙之,以示信也;信者必详,恐失遗也。此其修辑之精当也。梓成,余盥诵之,不忍没公雅意,虽识仅窥豹,笔愧生花,亦不辞效颦,妄为续骥。岂自侈哉,盖以嘱后之继美者,无忘乎始创之难也。”今存乾隆九年(1744)刻本和二十七年(1762)增刻本(增刻本仅存一卷残书),另有增刻之传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