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汉州志 万历汉乘备录 光绪德阳县乡土志 民国德阳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06 点击数:2893
乾隆汉州志
清张珽修,侯国栋等纂。张珽,字孟芳,号约斋,直隶磁州(今磁县)人,岁贡生,乾隆五年(1740)任汉州知州。侯国栋,汉州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举人,官四川冕宁县教谕。此志纂修于乾隆十年(1745),此时张珽到任已五年,次年成书后即付梓行。张氏任知州后,知其旧有州志之纂修,然而未曾得见。为了纂修此州志,他专门拟就了一篇“续修汉州志访求逸事启”,刊发各地,以广搜遗事佚文。然后参阅旧乘,补辑新事,从而纂辑成书(其“旧乘”未知指何种志书)。此志分十二门八十九目,约12万宇。于山川古迹、桥梁津渡等门类记述为详。兵燹门所载汉代以来之历代战事较有史料价值。艺文门三卷,约5万余字,广收汉唐以迄清初有关诗文辞赋,其著名者如汉之秦宓、严遵,唐之李德裕、杜甫、刘禹锡,宋之何耕、程颐、苏轼、张珽、陆游、文同,明之杨慎、周满、宋继祖,清之王士桢以及张珽等人之着述,亦有较高史料价值。今存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二十二年(1757)知州李识蒙(何南夏县贡生)邀州举人吴煊等增修重刻本和1958年传抄本。
万历汉乘备录
清宋守恕纂。宋守恕,汉州人,万历举人。考汉州志源,首有州人张一廉于明嘉靖中私纂州志八卷,万历三十年(1602)知州王大才延邑人黄鸣阳纂《广汉志》八卷,万历时有州人宋守恕私纂《汉乘备录》。明万历三十年(1602)《汉州志》的主修者知州王大才(陕西静宁州(今甘肃静宁县)人,贡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到任),总纂者为汉州举人张一廉、拔贡黄鸣阳(尝官四川庆符县训导)。这在王大才、黄鸣阳撰的序文中皆有记述,王序称:“张君已命笔于嘉靖中,顷者,太烦(繁)则议裁汰,缺则议补。予有志焉,而未暇也,乃属其事于黄博士。”黄序又称:“汉志有之,邑人张君一廉嘉靖中曾经修之矣。”即是说,张一廉在嘉靖年间便纂修有州志,因其门类太多,杂而繁屑,王大才等人方据之“重修”。可惜此万历《重修汉州志》八卷早已毁于明季兵燹,今不得一观了。《汉乘备录》当系纂修州志时采辑的稿子,其书口上便写“广汉志”。今存残抄本二卷,所载又多系什邡县事(明代中期汉州为直隶州,领什邡、绵竹、德阳三县),其内容为沿革、山川、疆域、学校和官师、人物等较简略,仅万余字。今存明抄残本一册。
光绪德阳县乡土志
清佚名纂。此志编成于光绪末,分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下列十五门附三门,约3万余字。以职官人物记载较详,占全书之大半,多自县志中转录。其较有价值者,在物产部分之动、植、矿物的制造加工,如牛、羊毛皮,挂面、棉布、竹器、石灰等。今存清末抄本和民国初的抄本。
民国德阳县志
熊卿云、汪仲夔修,洪烈森等纂。熊卿云,字仲甫,四川江津人,法国巴黎大学毕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任德阳县县长。洪烈森,德阳人,生平不详。本志修纂经过,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六月县人萧芸荪《序》,谓“德邑自清季钮令续修县志,迄今踰三十年。在此期中,外则欧风东渐,内则国体革新,政教文化之剧变,开亘古之创局。其间因革损益,及时记载,以备忘而征信,允为当务之急。民国丁卯(按为民国十六年),前知事陈驯蛰(成都人)开局,编撰迄未成书。丙子(二十五年)春,熊仲甫县长另组修志委员会,以常委四人分司铅椠,未竟全功而去职。汪君仲夔(四川犍为人)继任,特延洪君烈森任总编辑,为全部之整理,数月书成。适值倭虏入内侵,举国抗战,邑民众集力于后援工作,教战修文,不遑兼顾。而大府索阅益亟,迺遵查部令,成立文献委员会,畀以审查之责,余以菲才,谬承出乏。经参稽档册,将全稿酌为增益。并感于阚裴何钮诸志残缺不全,板亦全毁;及今志编印之不易,深惧此后无征;复搜采旧志所载有关县境文献诸作,及足以激发忠孝义烈之诗歌,并访求近代人物烈女堪为乡人所矜式者,依类增辑,以广乡土史材,于原稿体例固无变更”云。
此志始于陈氏,而毕功于汪氏,刊行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共五卷。十一门百零三目,约20余万字。计卷一地理志、建制志、官政志、风俗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卷二赋税志;卷三教育志;卷四建设志;卷五公安志。铅印订为五册。该志对于民国年间事记载甚详,而旧志已载者从简。诸如民国以后新设之局所,包括税收、邮电、汽车站、农工商会,以及初级中学和各种小学校之开办等。祠庙、寺观、艺文等门类中多载有光绪末至民国年间增修、重建之内容。风俗、人物中则收载了清末民国初川西地区兵灾匪患的资料。另外,水利门对于境内堰、塘、泉、渠之记载亦极详尽。今存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兼石印本。
清张珽修,侯国栋等纂。张珽,字孟芳,号约斋,直隶磁州(今磁县)人,岁贡生,乾隆五年(1740)任汉州知州。侯国栋,汉州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举人,官四川冕宁县教谕。此志纂修于乾隆十年(1745),此时张珽到任已五年,次年成书后即付梓行。张氏任知州后,知其旧有州志之纂修,然而未曾得见。为了纂修此州志,他专门拟就了一篇“续修汉州志访求逸事启”,刊发各地,以广搜遗事佚文。然后参阅旧乘,补辑新事,从而纂辑成书(其“旧乘”未知指何种志书)。此志分十二门八十九目,约12万宇。于山川古迹、桥梁津渡等门类记述为详。兵燹门所载汉代以来之历代战事较有史料价值。艺文门三卷,约5万余字,广收汉唐以迄清初有关诗文辞赋,其著名者如汉之秦宓、严遵,唐之李德裕、杜甫、刘禹锡,宋之何耕、程颐、苏轼、张珽、陆游、文同,明之杨慎、周满、宋继祖,清之王士桢以及张珽等人之着述,亦有较高史料价值。今存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二十二年(1757)知州李识蒙(何南夏县贡生)邀州举人吴煊等增修重刻本和1958年传抄本。
万历汉乘备录
清宋守恕纂。宋守恕,汉州人,万历举人。考汉州志源,首有州人张一廉于明嘉靖中私纂州志八卷,万历三十年(1602)知州王大才延邑人黄鸣阳纂《广汉志》八卷,万历时有州人宋守恕私纂《汉乘备录》。明万历三十年(1602)《汉州志》的主修者知州王大才(陕西静宁州(今甘肃静宁县)人,贡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到任),总纂者为汉州举人张一廉、拔贡黄鸣阳(尝官四川庆符县训导)。这在王大才、黄鸣阳撰的序文中皆有记述,王序称:“张君已命笔于嘉靖中,顷者,太烦(繁)则议裁汰,缺则议补。予有志焉,而未暇也,乃属其事于黄博士。”黄序又称:“汉志有之,邑人张君一廉嘉靖中曾经修之矣。”即是说,张一廉在嘉靖年间便纂修有州志,因其门类太多,杂而繁屑,王大才等人方据之“重修”。可惜此万历《重修汉州志》八卷早已毁于明季兵燹,今不得一观了。《汉乘备录》当系纂修州志时采辑的稿子,其书口上便写“广汉志”。今存残抄本二卷,所载又多系什邡县事(明代中期汉州为直隶州,领什邡、绵竹、德阳三县),其内容为沿革、山川、疆域、学校和官师、人物等较简略,仅万余字。今存明抄残本一册。
光绪德阳县乡土志
清佚名纂。此志编成于光绪末,分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下列十五门附三门,约3万余字。以职官人物记载较详,占全书之大半,多自县志中转录。其较有价值者,在物产部分之动、植、矿物的制造加工,如牛、羊毛皮,挂面、棉布、竹器、石灰等。今存清末抄本和民国初的抄本。
民国德阳县志
熊卿云、汪仲夔修,洪烈森等纂。熊卿云,字仲甫,四川江津人,法国巴黎大学毕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任德阳县县长。洪烈森,德阳人,生平不详。本志修纂经过,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六月县人萧芸荪《序》,谓“德邑自清季钮令续修县志,迄今踰三十年。在此期中,外则欧风东渐,内则国体革新,政教文化之剧变,开亘古之创局。其间因革损益,及时记载,以备忘而征信,允为当务之急。民国丁卯(按为民国十六年),前知事陈驯蛰(成都人)开局,编撰迄未成书。丙子(二十五年)春,熊仲甫县长另组修志委员会,以常委四人分司铅椠,未竟全功而去职。汪君仲夔(四川犍为人)继任,特延洪君烈森任总编辑,为全部之整理,数月书成。适值倭虏入内侵,举国抗战,邑民众集力于后援工作,教战修文,不遑兼顾。而大府索阅益亟,迺遵查部令,成立文献委员会,畀以审查之责,余以菲才,谬承出乏。经参稽档册,将全稿酌为增益。并感于阚裴何钮诸志残缺不全,板亦全毁;及今志编印之不易,深惧此后无征;复搜采旧志所载有关县境文献诸作,及足以激发忠孝义烈之诗歌,并访求近代人物烈女堪为乡人所矜式者,依类增辑,以广乡土史材,于原稿体例固无变更”云。
此志始于陈氏,而毕功于汪氏,刊行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共五卷。十一门百零三目,约20余万字。计卷一地理志、建制志、官政志、风俗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卷二赋税志;卷三教育志;卷四建设志;卷五公安志。铅印订为五册。该志对于民国年间事记载甚详,而旧志已载者从简。诸如民国以后新设之局所,包括税收、邮电、汽车站、农工商会,以及初级中学和各种小学校之开办等。祠庙、寺观、艺文等门类中多载有光绪末至民国年间增修、重建之内容。风俗、人物中则收载了清末民国初川西地区兵灾匪患的资料。另外,水利门对于境内堰、塘、泉、渠之记载亦极详尽。今存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兼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