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什邡县志 同治续汉州志 嘉庆汉州志 嘉庆绳鄕纪略
发布时间:2019-03-06 点击数:2636
乾隆什邡县志
清史进爵修,朱音恬纂。史进爵,字笠庵,号三坡,陕西兴安州(今安康)举人,乾隆六年(1741)任什邡县知县。朱音恬,什邡人,雍正六年(1728)举人。什邡县志的纂修,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知县胡之鸿(浙江山阴(今沼兴市)人)主修。然草创县志仅有二十余页,尚未完备。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丁士一(字鹤荐,号河峰,山东日照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到任)得到一部明代纂修的《汉州志》抄本,因什邡旧隶汉州直隶州,便把其中有关什邡县的材料采录,然后把胡氏旧志稿作了增修。使其内容、体例大略就绪,亦未能刊行。二十余年后的乾隆六年(1741),知县刘绍攽(字继贡,号九畹,陕西三原县选贡)复将旧稿修补存于县署。直到乾隆十二年(1747),史进爵方约集朱音恬等“学校绅耆”,重新进行采访,汇辑成帙付梓,次年春刻毕印行。
此志分十五门,细目近百,约15万字。风俗门之耕作、种植、牧养等类目中,收载了不少适于本境农副业生产的技术资料,用以指导农事耕作,发展副业生产,从而对川西平原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艺文门约4万字,虽收有宋、明文同、杨慎等名人的诗文,但数量少,多为清人著述,又以进爵和音恬二人所撰诗文为多。今存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同治续汉州志
清张超等修,曾履中、张敏行纂。张超,字松岩,陕西监生,同治五年(1866)署汉州知州。曾履中,汉州人,岁贡生,官四川射洪县训导。张敏行,甘肃陇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6)进士,官四川隆昌县知县,同治年间主讲汉州书院。同治六年(1867),张超以邑乘失修已五十年,便延聘敏行和履中二人总事续修,开局未几而超另赴他任,书成后,因经费不足而未能付梓。越明年,曾履中又去射洪述职,志稿甫成而未能最后厘订付梓。其后顺天举人董鄂新(字棣生,顺天(今北京市)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虽欲付刊而未果,因志稿存于张敏行手中,时张氏掌教于汉州书院。直到同治七年(1868)江苏常州监生陈元杰相继来任知州,再请张敏行总领其事,召集本州人士详加校订、增修,于同治八年(1869)毕工刊行。
此志分十八门,约20万字。目录为卷一天文:广星野图说、附节气刻分;卷二地理:附建置沿革、山川城池;卷三崇祀;卷四职官;卷五政绩;卷六学校;卷七选举;卷八仕宦;卷九儒林;卷十耆寿:附寿妇;卷十一忠烈上;卷十二忠烈下;卷十三孝友;卷十四义士上;卷十五义士下;卷十六节孝上;卷十七节孝中;卷十八节孝下:附烈妇、烈女、贞女、孝女、孝妇、义妇;卷十九古迹;卷二十祥异;卷二十一艺文上;卷二十二艺文中;卷二十三艺文下;卷二十四补遗。主要是编纂嘉庆旧志以后事,对旧志中漏载者作了补纂,但数量不大。艺文门约占三分之一,大多收载嘉庆至同治年间诗文,如张怀泗的《沉犀桥辨》、《沱水释》、《汉州释》等,也有张超、张敏行等人所著诗文。另外对旧志中缺略者作了增补,如汉代杨雄、唐代李德裕、宋代范成大等人的诗文。艺文和人物门均较多收载了咸丰末同治初李永和、蓝大顺率领农民起义军在川西地区攻城夺地之战事,较具史料价值。但节考门收载过滥,多达4万余字,不可取。今存同治八年(1869)原刻本。
嘉庆汉州志
清刘长庚修,侯肇元、张怀泗纂。刘长庚,字西垣,江西南丰人,嘉庆十五年(1810)任汉州知州。侯肇元,汉州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侯国栋之孙。张怀泗,汉州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历官直隶怀来、顺义、宛平等知县。此志乃奉敕纂修。嘉庆十七年(1812),省府檄征邑乘,刘长庚乃集邑中绅耆商议,设局开元寺之天香楼,派邑中生员广事采访,以乾隆旧志为蓝本,委侯肇元和张怀泗二人总事编纂,订旧增新,五阅月便告工竣,又反复厘订,延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方刊刻行世。
此志分五十一门,约40万字,编撰体例为:卷首目录,卷一至五星野、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卷六至十二户口、田赋、水利、城池、关隘、津梁、古迹、公署、学校,卷十三至十四礼典、祠庙,卷十五至十九风俗、兵制、驿传、铺递、武功、寺观、茶、钱法、榷政、蠲政、职官上,卷二十至二十一职官中、职官下,卷二十二至二十四选举、封荫、政绩,卷二十五至二十七人物、忠义、孝友,卷二十八至三十二隐逸、流寓、仙释、方技、古帝王、陵墓、僭窃、列女,卷三十三至三十四艺文上,卷三十五至三十六艺文中,卷三十七至三十八艺文下、典籍,卷三十九至四十金石、物产、祥异、杂识、外纪、补遗、志余。志中记录了明末清初张献忠率义军入蜀,建大顺朝,以及清兵攻入四川,与南明军、农民起义军之争战事极详。但收录似嫌过滥,如记述烈女节妇之文辞过多等。另外以职官和人物两门记载为详。书首附刻十余幅舆画、景图,绘刻俱佳。今存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和道光十三(1833)增刻本。
嘉庆绳鄕纪略
清张邦伸纂。张邦伸,字石臣,广汉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历官河南辉县、襄城、固始等县知县,有治绩。著有《锦里新编》和《云栈纪程》等。参见“【嘉庆】锦里新编”条。此书未刊行,仅见原稿本,现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书名页写“绳乡纪略广汉张氏稿本邦伸识”,卷端则题“古绳乡纪略”。此实为汉州的州志。之所以用此书名,据张氏于“沿革”中称:“广汉本乘乡地,汉高祖置郡,释名广大也。”又“广汉郡,高帝六年置,本治绳乡,安帝永和中移涪,后治滩城。”书中纪事至乾隆十一年(1746)。
此志不分卷,分十门:沿革、古迹、坛庙、兵革、五行、丁粮、职官、名宦、选举、经籍。约6万字。成书于嘉庆初期,因系私家编纂,故不以“志”名之。取名“绳乡”者,系汉代曾设广汉郡治于其地(又作乘乡)。主要记载汉州之沿革、古迹、坛庙等门类。未列艺文门,仅列经籍,收载有关书名作者及序跋。其他门类所载较之乾隆《汉州志》为略。部分门类中附入有关之诗文,以沿革、古迹门为多,亦较有价值。如绵水、洛水、沉犀水、清白江、涌泉、君平卜台、金雁桥、房湖、房公石等记载,不独考证较详,所附历代诗文亦多。今存嘉庆年间的稿本,另有1960年传抄本。
清史进爵修,朱音恬纂。史进爵,字笠庵,号三坡,陕西兴安州(今安康)举人,乾隆六年(1741)任什邡县知县。朱音恬,什邡人,雍正六年(1728)举人。什邡县志的纂修,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知县胡之鸿(浙江山阴(今沼兴市)人)主修。然草创县志仅有二十余页,尚未完备。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丁士一(字鹤荐,号河峰,山东日照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到任)得到一部明代纂修的《汉州志》抄本,因什邡旧隶汉州直隶州,便把其中有关什邡县的材料采录,然后把胡氏旧志稿作了增修。使其内容、体例大略就绪,亦未能刊行。二十余年后的乾隆六年(1741),知县刘绍攽(字继贡,号九畹,陕西三原县选贡)复将旧稿修补存于县署。直到乾隆十二年(1747),史进爵方约集朱音恬等“学校绅耆”,重新进行采访,汇辑成帙付梓,次年春刻毕印行。
此志分十五门,细目近百,约15万字。风俗门之耕作、种植、牧养等类目中,收载了不少适于本境农副业生产的技术资料,用以指导农事耕作,发展副业生产,从而对川西平原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艺文门约4万字,虽收有宋、明文同、杨慎等名人的诗文,但数量少,多为清人著述,又以进爵和音恬二人所撰诗文为多。今存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同治续汉州志
清张超等修,曾履中、张敏行纂。张超,字松岩,陕西监生,同治五年(1866)署汉州知州。曾履中,汉州人,岁贡生,官四川射洪县训导。张敏行,甘肃陇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6)进士,官四川隆昌县知县,同治年间主讲汉州书院。同治六年(1867),张超以邑乘失修已五十年,便延聘敏行和履中二人总事续修,开局未几而超另赴他任,书成后,因经费不足而未能付梓。越明年,曾履中又去射洪述职,志稿甫成而未能最后厘订付梓。其后顺天举人董鄂新(字棣生,顺天(今北京市)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虽欲付刊而未果,因志稿存于张敏行手中,时张氏掌教于汉州书院。直到同治七年(1868)江苏常州监生陈元杰相继来任知州,再请张敏行总领其事,召集本州人士详加校订、增修,于同治八年(1869)毕工刊行。
此志分十八门,约20万字。目录为卷一天文:广星野图说、附节气刻分;卷二地理:附建置沿革、山川城池;卷三崇祀;卷四职官;卷五政绩;卷六学校;卷七选举;卷八仕宦;卷九儒林;卷十耆寿:附寿妇;卷十一忠烈上;卷十二忠烈下;卷十三孝友;卷十四义士上;卷十五义士下;卷十六节孝上;卷十七节孝中;卷十八节孝下:附烈妇、烈女、贞女、孝女、孝妇、义妇;卷十九古迹;卷二十祥异;卷二十一艺文上;卷二十二艺文中;卷二十三艺文下;卷二十四补遗。主要是编纂嘉庆旧志以后事,对旧志中漏载者作了补纂,但数量不大。艺文门约占三分之一,大多收载嘉庆至同治年间诗文,如张怀泗的《沉犀桥辨》、《沱水释》、《汉州释》等,也有张超、张敏行等人所著诗文。另外对旧志中缺略者作了增补,如汉代杨雄、唐代李德裕、宋代范成大等人的诗文。艺文和人物门均较多收载了咸丰末同治初李永和、蓝大顺率领农民起义军在川西地区攻城夺地之战事,较具史料价值。但节考门收载过滥,多达4万余字,不可取。今存同治八年(1869)原刻本。
嘉庆汉州志
清刘长庚修,侯肇元、张怀泗纂。刘长庚,字西垣,江西南丰人,嘉庆十五年(1810)任汉州知州。侯肇元,汉州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侯国栋之孙。张怀泗,汉州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历官直隶怀来、顺义、宛平等知县。此志乃奉敕纂修。嘉庆十七年(1812),省府檄征邑乘,刘长庚乃集邑中绅耆商议,设局开元寺之天香楼,派邑中生员广事采访,以乾隆旧志为蓝本,委侯肇元和张怀泗二人总事编纂,订旧增新,五阅月便告工竣,又反复厘订,延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方刊刻行世。
此志分五十一门,约40万字,编撰体例为:卷首目录,卷一至五星野、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卷六至十二户口、田赋、水利、城池、关隘、津梁、古迹、公署、学校,卷十三至十四礼典、祠庙,卷十五至十九风俗、兵制、驿传、铺递、武功、寺观、茶、钱法、榷政、蠲政、职官上,卷二十至二十一职官中、职官下,卷二十二至二十四选举、封荫、政绩,卷二十五至二十七人物、忠义、孝友,卷二十八至三十二隐逸、流寓、仙释、方技、古帝王、陵墓、僭窃、列女,卷三十三至三十四艺文上,卷三十五至三十六艺文中,卷三十七至三十八艺文下、典籍,卷三十九至四十金石、物产、祥异、杂识、外纪、补遗、志余。志中记录了明末清初张献忠率义军入蜀,建大顺朝,以及清兵攻入四川,与南明军、农民起义军之争战事极详。但收录似嫌过滥,如记述烈女节妇之文辞过多等。另外以职官和人物两门记载为详。书首附刻十余幅舆画、景图,绘刻俱佳。今存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和道光十三(1833)增刻本。
嘉庆绳鄕纪略
清张邦伸纂。张邦伸,字石臣,广汉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历官河南辉县、襄城、固始等县知县,有治绩。著有《锦里新编》和《云栈纪程》等。参见“【嘉庆】锦里新编”条。此书未刊行,仅见原稿本,现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书名页写“绳乡纪略广汉张氏稿本邦伸识”,卷端则题“古绳乡纪略”。此实为汉州的州志。之所以用此书名,据张氏于“沿革”中称:“广汉本乘乡地,汉高祖置郡,释名广大也。”又“广汉郡,高帝六年置,本治绳乡,安帝永和中移涪,后治滩城。”书中纪事至乾隆十一年(1746)。
此志不分卷,分十门:沿革、古迹、坛庙、兵革、五行、丁粮、职官、名宦、选举、经籍。约6万字。成书于嘉庆初期,因系私家编纂,故不以“志”名之。取名“绳乡”者,系汉代曾设广汉郡治于其地(又作乘乡)。主要记载汉州之沿革、古迹、坛庙等门类。未列艺文门,仅列经籍,收载有关书名作者及序跋。其他门类所载较之乾隆《汉州志》为略。部分门类中附入有关之诗文,以沿革、古迹门为多,亦较有价值。如绵水、洛水、沉犀水、清白江、涌泉、君平卜台、金雁桥、房湖、房公石等记载,不独考证较详,所附历代诗文亦多。今存嘉庆年间的稿本,另有1960年传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