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绵竹县志 民国重修什邡县志 同治续增什邡县志 嘉庆什邡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06 点击数:1416
康熙绵竹县志
清王谦言纂修,陆箕永增修。王谦言,字山介,江西安福人,康熙十一年(1627)举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任绵竹县知县。陆箕永,字二水,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廪生,康熙五十一年(1721)任绵竹县知县。王谦言来任知县前,其前任李如梃(河南孟津县举人)尝于康熙八年(1669)创修县志。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徐世法(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市)监生)为之增修。然而等到王谦言来任知县时,仅搜求到两册残书共二十余版(今已无存)。三年之后(1899),他在安徽桐城人孙元衡(时任四川汉州知州)那里见到一部明万历年间纂修的《汉州志》。由是便参阅旧籍,再“谘绅老,访遗纵,搜残碣”,历六年而最后纂成此县志五卷,于康熙四十四年(1745)梓行。十六年后(1721),陆箕永继之增修后再刊印。到乾隆七年(1742)知县安洪德(字硕伯,山东聊城县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二年(1737)到任)增补卷五,并续增卷六。再至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吴一璜(广东西宁县(今郁南县)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举人,乾隆七年(1742)到任)再续增卷七后付之刊行。
此志历经数任知县增修,前后八十一载。共分八门,约10万余字。其人物、艺文等门类中较多收载了本县宋代名人张咸、张浚、张栻祖、父、孙三代的事迹,关于他们的传记碑铭,以及他们所撰的奏疏、诗文。不少资料涉及南宋初张浚与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名将驰骋疆场、抗击金兵人侵中原之史实,可补正史之未详未备者,颇为珍贵。其他门类所载则较为简略。今存康熙四十四年(1705)原刻、六十年(1721)增刻本和乾隆十五年(1705)再增刻。
民国重修什邡县志
王文照修,曾庆奎、吴江纂。王文照,字镜蓉,四川新都人,民国十六年(1927)任什邡县知事。曾庆奎,字辉五,什邡人,宣统拔贡。吴江,字月楼,清末廪生,四川法政学堂毕业,任什邡高级小学校长。曾庆奎《序》曰:“县志例六十年一修,自同治甲子傅令续修后,迄今又六十余年,时局沧桑,几经变异。纪、传两志镌之枣梨者,既归乌有;士夫藏本亦复寥寥。邑人士慨文献之残缺也,亟谋修志,屡议屡梗。……民国十六年,复我帮族公务,诸乡官以筹备修志事相汲引。次年知事王君文照,以纂修名义,延任编修半职。窃谓一县之志,关系重大,未可率尔操觚,愚才非常璩,识不陈寿,挟山超海,当谢不能。幸编修尚有吴君,分修又有马、李、夏、蓝、刘、刘六君,众擎易举,相与有成。”王文照自序此次修志经过,民国十六年(1927)春,县法团联席会议决修志,先设县志筹备处,后经县知事王文照发函改设重修县志局,以县人李奎光任经理,曾庆奎,吴江任编修,于十七年(1928)修成,十八年(1929)印行。又据志局经理李奎光撰序,详述重修县志之必要,谓“自同治乙丑以迄于今,计前清之世四十七年,计民国之世十有七载。清末当造,纷纷变法以图新;民国肇兴,事事改良而弃短。又新旧交替,屡起纷更,递嬗乘除,频遭兵燹,文卷既多散佚,老成又益凋谢。此六十余年中隐逸之人物与经过事实,就湮者不知凡几岁。际此文献绝续之交,倘不急谋重修,后起者展卷流连,必感慨唏嘘,恨书缺之有间,将何以见世运之升降,政治之隆污,风俗之醇浇,人心之顺逆耶?”此其所论,颇中肯要。
该志依据四川省通志局颁行体例,类目分为一建制志:建置沿革;二舆地志:星野、形势、山川、疆域、城池、公署、场镇、关隘、津梁、古迹、坟墓;三官政志:官职、政绩、军事、邮传;四民职志:乡官、团保、选举、法团、乡关、市政、路政、慈善团体、人民合组事业;五食货志:户口、人民生计、度量衡、矿务、田亩、借垫预征、地方公税、官乡仓廒、水利、林业、粮税、津贴捐输、征榷厘税、加征杂派、茶法、盐法、牙帖、银锭秤色、货币种类、钞券兴废、银钱交换历年价格、物产种类比较、物产出入比较、物产涨落比较、水陆运脚销长、汇兑折补销长;六学校志:学校源流、贡举表、学校等级表、毕业学生表;七礼俗志:礼殿崇祀、学宫释奠、乡饮、冠婚丧祭、题请旌表、继产承袭、家庭风俗、社会风俗、坛庙祀典、勅建寺观、僧道自开丛林、民间祠墓祭扫、人家寝堂供神、各会馆主神、神会兴废、宗教人数;八艺文志:典籍、金石、文征;九人物志:贤良、孝友、忠义、贞节、文学、仕籍、方技、隐逸、流寓;十杂纪志:凡天地人物之祥异不属于上九项者统此。共为十六卷八十四目,铅印订成八册,约40万字,对于清末民国初期诸事记载甚详。如官政志之军事,记述民国初四川军阀混战,盗匪如麻,民不堪其苦。民职门之实业类所记县境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食货志所载之水利建设等等,均不失为珍贵的近现代地方史料。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同治续增什邡县志
清傅华桂修,王玺尊等纂。傅华桂,浙江临海人,监生,咸丰九年(1859)任什邡县知县。王玺尊,什邡人,庠生。同治三年(1864),省府议修通志,令各县呈送邑乘。时傅华桂莅任斯土已历五载,距嘉庆旧志成书越五十余年,其间人事沧桑,不胜枚举。华桂集县中生员十余人分行采访,依旧志之体例续纂之,仅增修嘉庚旧志以后事。此志门目依旧,分五十四门,约8万字,九阅月毕工,于同治四年刊行。部分门类中无增内容者,便刊“无增”二字,如疆域、形势、山川等门。增续较多为列女和艺文,列女门收载过繁,近2万字,不足取。艺文中主要编纂近五十年间有关诗文,如知县黄鲁溪、傅华桂,邑举人唐炯、双流举人刘沅及王玺尊等人著述。武功门所载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农民义军攻占川西城池之战及石达开所率太平天国义军入川之战较详,颇具史料价值。今存同治四年(1856)刻本。
嘉庆什邡县志
清纪大奎修,林时春等纂。纪大奎,字向辰,号慎斋,江西临川拔贡,领顺天乡荐,嘉庆十年(1805)任什邡县知县,后升合州知州。著有《双桂堂稿》十卷,续稿八卷,时文一卷及《双桂堂易説》等书。林时春,什邡人,贡生。大奎《序》曰:“什邡之有志,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前,胡令之鸿草创,仅二十余页;五十九年,丁令士一得汉州一州三县古总志抄本,采集增修,梗概略具;乾隆六年,刘令绍攽复加修补均未及刊刻;十二年,史令进爵,始裒辑成书,凡十八卷。今又六十余年,嘉庆辛未,制府奏修四川通志,定为条目格式,饬下诸郡邑一体编纂,大奎承乏方亭,因集邑人士之通晓故事者,将旧志复加稽核,仿照格式,分类编次;并采访六十余年事迹及前此山川古迹之所未详者增录之。大奎公余之暇,为之一一考订,期于完备,阅四月而毕,善录成帙,上之制府,庶以备通志采择焉尔。”由此可知,是志乃奉敕纂修。嘉庆十七年(1812)省府檄征邑乘,大奎便集时春等县中生员分行采访,参照乾隆旧志例而增檄编纂,越明年得以成书刊行。
是志分五十四门(卷各一门),悉遵部颁条例,其中艺文分四类,共约20万字。主要是续增旧志以后事,有些门类极简略,如边防、驿传、土司、屯练等,均不过数十言。而艺文门则反之,多达5万字,自宸翰而至诗文辞赋,无不备载,增辑了古代如汉之李尤、翟酺,唐之苏元明、李江等人的诗文,纪大奎的著述亦收入较多。艺文和典籍中又均详载了后周成都卫元嵩所著《元包经》事。今存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道光十六年(1836)增刻本和民国十二年(1933)铅印本。
清王谦言纂修,陆箕永增修。王谦言,字山介,江西安福人,康熙十一年(1627)举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任绵竹县知县。陆箕永,字二水,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廪生,康熙五十一年(1721)任绵竹县知县。王谦言来任知县前,其前任李如梃(河南孟津县举人)尝于康熙八年(1669)创修县志。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徐世法(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市)监生)为之增修。然而等到王谦言来任知县时,仅搜求到两册残书共二十余版(今已无存)。三年之后(1899),他在安徽桐城人孙元衡(时任四川汉州知州)那里见到一部明万历年间纂修的《汉州志》。由是便参阅旧籍,再“谘绅老,访遗纵,搜残碣”,历六年而最后纂成此县志五卷,于康熙四十四年(1745)梓行。十六年后(1721),陆箕永继之增修后再刊印。到乾隆七年(1742)知县安洪德(字硕伯,山东聊城县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二年(1737)到任)增补卷五,并续增卷六。再至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吴一璜(广东西宁县(今郁南县)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举人,乾隆七年(1742)到任)再续增卷七后付之刊行。
此志历经数任知县增修,前后八十一载。共分八门,约10万余字。其人物、艺文等门类中较多收载了本县宋代名人张咸、张浚、张栻祖、父、孙三代的事迹,关于他们的传记碑铭,以及他们所撰的奏疏、诗文。不少资料涉及南宋初张浚与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名将驰骋疆场、抗击金兵人侵中原之史实,可补正史之未详未备者,颇为珍贵。其他门类所载则较为简略。今存康熙四十四年(1705)原刻、六十年(1721)增刻本和乾隆十五年(1705)再增刻。
民国重修什邡县志
王文照修,曾庆奎、吴江纂。王文照,字镜蓉,四川新都人,民国十六年(1927)任什邡县知事。曾庆奎,字辉五,什邡人,宣统拔贡。吴江,字月楼,清末廪生,四川法政学堂毕业,任什邡高级小学校长。曾庆奎《序》曰:“县志例六十年一修,自同治甲子傅令续修后,迄今又六十余年,时局沧桑,几经变异。纪、传两志镌之枣梨者,既归乌有;士夫藏本亦复寥寥。邑人士慨文献之残缺也,亟谋修志,屡议屡梗。……民国十六年,复我帮族公务,诸乡官以筹备修志事相汲引。次年知事王君文照,以纂修名义,延任编修半职。窃谓一县之志,关系重大,未可率尔操觚,愚才非常璩,识不陈寿,挟山超海,当谢不能。幸编修尚有吴君,分修又有马、李、夏、蓝、刘、刘六君,众擎易举,相与有成。”王文照自序此次修志经过,民国十六年(1927)春,县法团联席会议决修志,先设县志筹备处,后经县知事王文照发函改设重修县志局,以县人李奎光任经理,曾庆奎,吴江任编修,于十七年(1928)修成,十八年(1929)印行。又据志局经理李奎光撰序,详述重修县志之必要,谓“自同治乙丑以迄于今,计前清之世四十七年,计民国之世十有七载。清末当造,纷纷变法以图新;民国肇兴,事事改良而弃短。又新旧交替,屡起纷更,递嬗乘除,频遭兵燹,文卷既多散佚,老成又益凋谢。此六十余年中隐逸之人物与经过事实,就湮者不知凡几岁。际此文献绝续之交,倘不急谋重修,后起者展卷流连,必感慨唏嘘,恨书缺之有间,将何以见世运之升降,政治之隆污,风俗之醇浇,人心之顺逆耶?”此其所论,颇中肯要。
该志依据四川省通志局颁行体例,类目分为一建制志:建置沿革;二舆地志:星野、形势、山川、疆域、城池、公署、场镇、关隘、津梁、古迹、坟墓;三官政志:官职、政绩、军事、邮传;四民职志:乡官、团保、选举、法团、乡关、市政、路政、慈善团体、人民合组事业;五食货志:户口、人民生计、度量衡、矿务、田亩、借垫预征、地方公税、官乡仓廒、水利、林业、粮税、津贴捐输、征榷厘税、加征杂派、茶法、盐法、牙帖、银锭秤色、货币种类、钞券兴废、银钱交换历年价格、物产种类比较、物产出入比较、物产涨落比较、水陆运脚销长、汇兑折补销长;六学校志:学校源流、贡举表、学校等级表、毕业学生表;七礼俗志:礼殿崇祀、学宫释奠、乡饮、冠婚丧祭、题请旌表、继产承袭、家庭风俗、社会风俗、坛庙祀典、勅建寺观、僧道自开丛林、民间祠墓祭扫、人家寝堂供神、各会馆主神、神会兴废、宗教人数;八艺文志:典籍、金石、文征;九人物志:贤良、孝友、忠义、贞节、文学、仕籍、方技、隐逸、流寓;十杂纪志:凡天地人物之祥异不属于上九项者统此。共为十六卷八十四目,铅印订成八册,约40万字,对于清末民国初期诸事记载甚详。如官政志之军事,记述民国初四川军阀混战,盗匪如麻,民不堪其苦。民职门之实业类所记县境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食货志所载之水利建设等等,均不失为珍贵的近现代地方史料。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同治续增什邡县志
清傅华桂修,王玺尊等纂。傅华桂,浙江临海人,监生,咸丰九年(1859)任什邡县知县。王玺尊,什邡人,庠生。同治三年(1864),省府议修通志,令各县呈送邑乘。时傅华桂莅任斯土已历五载,距嘉庆旧志成书越五十余年,其间人事沧桑,不胜枚举。华桂集县中生员十余人分行采访,依旧志之体例续纂之,仅增修嘉庚旧志以后事。此志门目依旧,分五十四门,约8万字,九阅月毕工,于同治四年刊行。部分门类中无增内容者,便刊“无增”二字,如疆域、形势、山川等门。增续较多为列女和艺文,列女门收载过繁,近2万字,不足取。艺文中主要编纂近五十年间有关诗文,如知县黄鲁溪、傅华桂,邑举人唐炯、双流举人刘沅及王玺尊等人著述。武功门所载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农民义军攻占川西城池之战及石达开所率太平天国义军入川之战较详,颇具史料价值。今存同治四年(1856)刻本。
嘉庆什邡县志
清纪大奎修,林时春等纂。纪大奎,字向辰,号慎斋,江西临川拔贡,领顺天乡荐,嘉庆十年(1805)任什邡县知县,后升合州知州。著有《双桂堂稿》十卷,续稿八卷,时文一卷及《双桂堂易説》等书。林时春,什邡人,贡生。大奎《序》曰:“什邡之有志,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前,胡令之鸿草创,仅二十余页;五十九年,丁令士一得汉州一州三县古总志抄本,采集增修,梗概略具;乾隆六年,刘令绍攽复加修补均未及刊刻;十二年,史令进爵,始裒辑成书,凡十八卷。今又六十余年,嘉庆辛未,制府奏修四川通志,定为条目格式,饬下诸郡邑一体编纂,大奎承乏方亭,因集邑人士之通晓故事者,将旧志复加稽核,仿照格式,分类编次;并采访六十余年事迹及前此山川古迹之所未详者增录之。大奎公余之暇,为之一一考订,期于完备,阅四月而毕,善录成帙,上之制府,庶以备通志采择焉尔。”由此可知,是志乃奉敕纂修。嘉庆十七年(1812)省府檄征邑乘,大奎便集时春等县中生员分行采访,参照乾隆旧志例而增檄编纂,越明年得以成书刊行。
是志分五十四门(卷各一门),悉遵部颁条例,其中艺文分四类,共约20万字。主要是续增旧志以后事,有些门类极简略,如边防、驿传、土司、屯练等,均不过数十言。而艺文门则反之,多达5万字,自宸翰而至诗文辞赋,无不备载,增辑了古代如汉之李尤、翟酺,唐之苏元明、李江等人的诗文,纪大奎的著述亦收入较多。艺文和典籍中又均详载了后周成都卫元嵩所著《元包经》事。今存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道光十六年(1836)增刻本和民国十二年(1933)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