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绵竹县乡土志 民国绵竹县志 道光绵竹县志 嘉庆绵竹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06 点击数:1853
光绪绵竹县乡土志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编。田明理,陕西城固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绵竹县知县。黄尚毅,绵竹县人,光绪二十年(1891)举人,后又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民国初任县议会、省议会议员。此志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年刊印。分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十六门,约3万字。历史占三分之二,以职官人物收载为多,又是历史部分的三分之二,自汉代诸葛瞻父子、严遵、秦宓等人以迄于清代,其中又多记述宋代宇文之邵、张浚一家。其次以各种税收,修建湖北宜昌到成都之铁路详细站程、经费预算等史料为有价值。地理部分最简,仅3000字。物产约6000字,以各种制造产品如纸、茶、酒(著名的大曲酒)、年画等资料为可贵。今存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民国绵竹县志
王佐、文显谟等修,黄尚毅等纂。王佐,字岳生,四川巴县人,民国六年(1917)任绵竹县知事。黄尚毅,绵竹人,光绪二十年(1891)举人,后又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民国初任县议会、省议会议员。光绪十四年(1888)时,知县钟莺藻(浙江仁和举人)便延聘县举人杨聪(黄尚毅的老师)出来总事纂修邑乘。事未竞而钟氏谢世,杨聪亦赴四川酉阳州学正任。一搁三十年,无人继其志。直到民国七年(1918),绵竹距离前次修县志已七十余年,且旧志片板无存。时值四川省通志局为修省通志,发函各县催修地方志,绵竹乃开局修纂,聘县人黄尚毅主其事,于八年(1919)底修成木刻出版,共订为十册。
新志类目,大体遵旧志而略有损益,分为舆地、建置、田赋、公产、官师、人物、列女、物产、实业、学校、选举、礼乐、风俗、慈善、武备、古迹、宗教及杂录。共计十八门,约30余万字。其中不列艺文门,诗文散见其他各门类之中,对于旧志所载大加删削,如朱禧所撰张浚行状全文删去,仅收《祭张魏公墓文》。人物门所载大别于旧志,除按时代为序编排外,主要则是按照乡里氏族来记述,如“无为杨氏”、“紫崖张氏”等,对于各家族之源流记载颇详,无异于民族谱,其于重要人物着墨最多。另外,城池公署、桥梁津渡之修建;泉塘渠塘之分布及灌溉范围;古迹名胜之维护和修建;寺观祠庙及宗教分布;民国初期各种新设机构、团体之建设(如警察、团练、实业、学校等);清后期至民国初之农民起义及兵燹匪患等史料均有较高价值。在官师、人物、武备等门类中,较多记述清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军在四川之战事,川北匪患,以及民国初兵匪战乱之史实,价值亦高。黄尚毅还撰有《丁巳守城记》等文。新志大体平实,而以记载该县杨锐、杨聪兄弟事实较多,县中反对者讥讽其为“杨氏家谱”(见续修广元县志书后)。实则杨锐死难于“戊戌政变”之役,史称“戊戌六君子”之一,其为人自有值得县志纪录,亦是绵竹一代豪杰,记载稍详,也符合史实,不足为病。今存民国九年(1920)刻本。
道光绵竹县志
清刘庆远修,易全斐等纂。刘庆远,安徽怀宁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绵竹县知县。易全斐,字竹淇,绵竹人,道光举人,紫岩书院山长。此志纂修于庆远莅任之明年,仅数月便告成书付梓,主要是依照嘉庆旧志例而分门补正,再续增旧志以后事。此志分四十二门,约30万字,为嘉庆志的二倍。其中新增保甲一门,主要记述道光年间在邑境推行保甲法以绝盗匪事,虽仅800余字,而颇具史料价值。另外删去封荫一门,其内容附入选举门中。艺文门比重最大,共五卷约14万字。除旧志原载外,较多增纂了乾隆后期至道光年间一些省州县官员和川中名人所著之诗文,如两江总督陶澍,知县陈天德,罗江李化楠、李调元等。仍以有关于宋代张浚一家的记载为多,虽云张氏全集已载者此志不录,仅收其有关于本县事或散见他书者,而数量依旧可观,不下5万言。其他门类以山川水利、寺观津梁、田赋户口、职官人物所增史料较有价值。今存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嘉庆绵竹县志
清沈瓖等纂修。沈瓖,浙江归安(今吴兴)人,监生,嘉庆十四年(1809)任绵竹县知县。此志奉敕纂修。嘉庆十七年(1812)省府檄征邑乘,沈瓖乃延请县举人黄步青(字汉南,号鹿堂,历官成都县教谕,潼川府教授等)出来共襄其事,采集乾隆、嘉庆六十年间事而编纂厘订,越明年成书付梓。此志分四十二门,约15万字。艺文门占半数,除了转录旧志所载者外,增入乾、嘉间本邑官员文士所著诗文,有如知县陈天德、邑举人黄步青等,前知县安洪德、吴一璜的诗文亦皆收载。但仍以宋代张浚一家的史料为最多,仅宋代朱熹撰的张浚行状便达26万余字,似嫌太繁。其余门类仍较简略,如盐法等仅有数十字。今存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编。田明理,陕西城固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绵竹县知县。黄尚毅,绵竹县人,光绪二十年(1891)举人,后又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民国初任县议会、省议会议员。此志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年刊印。分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十六门,约3万字。历史占三分之二,以职官人物收载为多,又是历史部分的三分之二,自汉代诸葛瞻父子、严遵、秦宓等人以迄于清代,其中又多记述宋代宇文之邵、张浚一家。其次以各种税收,修建湖北宜昌到成都之铁路详细站程、经费预算等史料为有价值。地理部分最简,仅3000字。物产约6000字,以各种制造产品如纸、茶、酒(著名的大曲酒)、年画等资料为可贵。今存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民国绵竹县志
王佐、文显谟等修,黄尚毅等纂。王佐,字岳生,四川巴县人,民国六年(1917)任绵竹县知事。黄尚毅,绵竹人,光绪二十年(1891)举人,后又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民国初任县议会、省议会议员。光绪十四年(1888)时,知县钟莺藻(浙江仁和举人)便延聘县举人杨聪(黄尚毅的老师)出来总事纂修邑乘。事未竞而钟氏谢世,杨聪亦赴四川酉阳州学正任。一搁三十年,无人继其志。直到民国七年(1918),绵竹距离前次修县志已七十余年,且旧志片板无存。时值四川省通志局为修省通志,发函各县催修地方志,绵竹乃开局修纂,聘县人黄尚毅主其事,于八年(1919)底修成木刻出版,共订为十册。
新志类目,大体遵旧志而略有损益,分为舆地、建置、田赋、公产、官师、人物、列女、物产、实业、学校、选举、礼乐、风俗、慈善、武备、古迹、宗教及杂录。共计十八门,约30余万字。其中不列艺文门,诗文散见其他各门类之中,对于旧志所载大加删削,如朱禧所撰张浚行状全文删去,仅收《祭张魏公墓文》。人物门所载大别于旧志,除按时代为序编排外,主要则是按照乡里氏族来记述,如“无为杨氏”、“紫崖张氏”等,对于各家族之源流记载颇详,无异于民族谱,其于重要人物着墨最多。另外,城池公署、桥梁津渡之修建;泉塘渠塘之分布及灌溉范围;古迹名胜之维护和修建;寺观祠庙及宗教分布;民国初期各种新设机构、团体之建设(如警察、团练、实业、学校等);清后期至民国初之农民起义及兵燹匪患等史料均有较高价值。在官师、人物、武备等门类中,较多记述清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军在四川之战事,川北匪患,以及民国初兵匪战乱之史实,价值亦高。黄尚毅还撰有《丁巳守城记》等文。新志大体平实,而以记载该县杨锐、杨聪兄弟事实较多,县中反对者讥讽其为“杨氏家谱”(见续修广元县志书后)。实则杨锐死难于“戊戌政变”之役,史称“戊戌六君子”之一,其为人自有值得县志纪录,亦是绵竹一代豪杰,记载稍详,也符合史实,不足为病。今存民国九年(1920)刻本。
道光绵竹县志
清刘庆远修,易全斐等纂。刘庆远,安徽怀宁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绵竹县知县。易全斐,字竹淇,绵竹人,道光举人,紫岩书院山长。此志纂修于庆远莅任之明年,仅数月便告成书付梓,主要是依照嘉庆旧志例而分门补正,再续增旧志以后事。此志分四十二门,约30万字,为嘉庆志的二倍。其中新增保甲一门,主要记述道光年间在邑境推行保甲法以绝盗匪事,虽仅800余字,而颇具史料价值。另外删去封荫一门,其内容附入选举门中。艺文门比重最大,共五卷约14万字。除旧志原载外,较多增纂了乾隆后期至道光年间一些省州县官员和川中名人所著之诗文,如两江总督陶澍,知县陈天德,罗江李化楠、李调元等。仍以有关于宋代张浚一家的记载为多,虽云张氏全集已载者此志不录,仅收其有关于本县事或散见他书者,而数量依旧可观,不下5万言。其他门类以山川水利、寺观津梁、田赋户口、职官人物所增史料较有价值。今存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嘉庆绵竹县志
清沈瓖等纂修。沈瓖,浙江归安(今吴兴)人,监生,嘉庆十四年(1809)任绵竹县知县。此志奉敕纂修。嘉庆十七年(1812)省府檄征邑乘,沈瓖乃延请县举人黄步青(字汉南,号鹿堂,历官成都县教谕,潼川府教授等)出来共襄其事,采集乾隆、嘉庆六十年间事而编纂厘订,越明年成书付梓。此志分四十二门,约15万字。艺文门占半数,除了转录旧志所载者外,增入乾、嘉间本邑官员文士所著诗文,有如知县陈天德、邑举人黄步青等,前知县安洪德、吴一璜的诗文亦皆收载。但仍以宋代张浚一家的史料为最多,仅宋代朱熹撰的张浚行状便达26万余字,似嫌太繁。其余门类仍较简略,如盐法等仅有数十字。今存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