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道光中江县新志 嘉庆中江县志 乾隆中江县志 康熙中江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06 点击数:2036
道光中江县新志

清杨霈修,李福源、范泰衡纂。杨霈,镶黄旗汉军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道光十九年(1839)署中江县知县。李福源,原名复元,字容海,中江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六年(1826)进士,官咸安宫官学教习,河南阕乡(金属灵宝)、内黄等知县。范泰衡,四川隆昌人,道光举人,官万县训导。

杨霈《序》曰“《中江县志》始修于康熙五十四年,再修于乾隆五十二年。厥后日渐月盛,事迹愈多。至嘉庆壬申重加修辑,迄今又二十八年。其中有旧志已载而今非其实者;亦有旧志舛错,今尤宜核其实者。而此外之阙如者,固无论矣。……己亥初夏,余权是篆,亟谋重修。维时宿案充斥,萑苻啸聚,夙夜未遑。弥月后,幸案牍清,奸宄靖,余弗敢因循……复延隆昌范百崇孝廉,同副斋王君鉴塘、大令黄君毅庵开局纂修。适同年李君容海以忧居里,因得藉以总其成。其体例凡八:首地理,见封守之重焉;次建置,见举措之宜焉;次田赋,见征徭之制焉;次职官,见司牧之责焉;次选举,见人材之盛焉;次士女,见教化之行焉;次杂记,见庶征之备焉;次拾遗,见先型之具在焉。若此者,凡以志其实也。实之多,不厌其详;实之寡,不嫌其略。将使莅斯土者,睹是编以行实政,而有以为张弛之资;生斯土者,奉是编以励实修,而有以为观感之助。是则余重修之本意也。计斯举始于秋,成于季冬,为时仅四阅月。开局伊始,余又行役马边,未暇刊订,是以征事、实考、遗文,赖同年李君之力居多。”盖霈莅任斯土,于政事之暇查阅旧乘,决心续修,特聘泰衡和邑中士绅共襄其事。设局未几,福源遂请其审稿并厘订,于道光十九年(1839)得以成书刊行。

此志分八门三十四目,约15万字。对于旧志原载,仅是山川、古迹、学校、祠庙、职官、人物转载稍详,其余门类均简略,主要是增续嘉庆旧志以后事。是志又不刊艺文门,仿乾隆旧志例,有关诗文碑记分载各门之中。增入李福源等人的诗文。少数门类如乡村、物产等记载极略,物产仅录为数不多的特产。卷八为拾遗,全是本邑宋代各人苏舜钦、吴泳、吴昌裔的奏疏。选举门之军功,仕女门之人物等类目中载有嘉庆初白莲教起义在县境及川北征战事略。今存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和同治五年(1866)重印本。

嘉庆中江县志

清陈此和修,戴文奎等纂。此和,字畅亭,湖南临湘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嘉庆十七年(1812)署中江县知县。戴文奎,字星齐,中江人,廪生。此志乃奉敕纂修。陈此和《序》曰:“爰以公余偶暇,因之管见时参。旧意翻新,抚遗编而辩论;陈言务去,向蠹简以思维。匪云舍旧谋新,实欲刊讹正谬。于是,竭一月得四十五日之功,焚膏继晷,乃克备一书,兼五十四种之数。集腋成裘,既别类以分门,亦合编而重订。”盖此和方莅任,即奉省府檄征邑乘,乃邀集文奎等生员采访搜集,参照乾隆旧志续修以呈送省府,未梓行,仅有抄本流传。

此志分三十九门,约15万字。缩排体例不同于乾隆旧志,首先是把各种舆图、城池公署、学校书院及八景图集中刊载于书首;其次是把散附于各门类中之历代诗文辞赋、记传碑铭统统归入艺文门中,约5万余字,而其他门类中不再附诗文。除武功门增纂嘉庆初白莲教在境内之活动,职官、选举之延绩外,其他门类纪事则较之乾隆旧志为略,以物产为最,仅录名称,无一字说明。今存嘉庆十七年(1812)纂修之清抄本。另有1961年传抄本。

乾隆中江县志

清张松孙修,陈景韩纂。张松孙,字雅赤,号鹤坪,江南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监生出身任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务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擢升潼川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知府,历官三十年。陈景韩,江苏元和(今苏州)举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出任四川合州知州,四十七年(1782)调大宁(今巫溪县)知县,于五十一年(1785)调署中江知县。

陈景韩《序》曰:“至国朝康熙庚寅,三韩李西屏先生莅是邦,始修《县志》。虽亦分纲列目,未为美备。迄于今又七十余年矣。其间土地依然而厚薄顿异,人民不改而户口日繁,政令聿新而纯漓有辨,不有以修明之而昭兹来许,恐因循固陋,文献无征。虽有日新月盛之奇,竟因蔓草荒烟,同归剥落,诚可慨也。予两权邑篆,恭逢郡伯鹤坪张公表率是邦,于《府志》告竣后即议修邑乘。分纲为三:土地也、人民也、政事也。分帙若干卷,分目若干体。览者徒知体裁之别,纪载之详,而未悉我公垂示之深心,率励之至意,亦浅之乎言《志》矣。盖州县之设,即古列爵分土之遗意也。孟子言:“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而外,珠玉不可宝也。《志》中虽尽山川草木之蕃,人物文章之盛,以及修举废坠,因革捐益之宜,而所谓求珠于渊,取璧于山,未之及也。读是《志》者,知稼穑之惟宝;而地角山头尽为沃土矣;知所宝之惟贤,而少壮丁男俱成俊秀矣;知忠信之为宝,而实政仁心咸臻上理矣。现今川省时和年丰,民物熙皞,而(在)各上宪夙夜寅清,洁己率属,以仰承圣天子轸念民依率土施仁之德意,则是《志》之修,岂仅表万柳、三台之古迹,太简、子美之才名,与夫月吉规条之旧制哉!殆有即《志》以昭劝戒,而保土宇以安人民,抚人民以勤政事。政事得而山河效顺,鸟兽呈祥,赋役由是而盈阜,节义于焉而树立,以至学校宫墙群贤迭出,桥梁道路比匪潜踪,庶不负建国亲侯之至意耳!览是编而了如指掌,其有关于吏治民生者,正非浅鲜也。”盖此系张松孙闲修府志后,告知景韩纂修邑乘事,景韩乃集县人士采访搜集,并特请潼川府草堂书院掌教雷懋德参与编辑厘订,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成书刊行。

此志编例一依《潼川府志》,分土地、人民、政事三部,下列十四门附十门,约20万字。各种图绘亦参照府志而附于各门类中,书首仅有天文、疆域、城池、护城堤四图,所有图绘刻精细。以古迹、山川、寺观、学校、宅墓、职官、人物等门类纪述较详。重点在山川古迹、历代著名人物事略和著述,有如凯江、元武山等名迹胜景。艺文除旧志所载外,收入张松孙、陈景韩等人许多诗文,如凯江八景,每一景图均附有张松孙的题诗。城池、学校、人物等门类中亦如是。与旧志不同者,在于风俗、寺观、宅墓等门类中采录了更多史料,也更有价值。今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康熙中江县志

清李维翰等修,王一贞纂。李维翰,奉天(今沈阳市)镶黄旗人,岁贡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中江县知县。王一贞,四川绵竹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拔贡,由中江县教谕升龙安府教授、翰林院典簿。中江县志始修于明代,道光《中江县志》卷首李来仪原序云:“在有明一修于嘉靖,再修于万历,三修于国朝之己酉。”明代所修县志大概毁于兵燹。康熙五十年(1710),李维翰以县无志乘,诸事莫可稽考,乃议创修,然后集县中生员分行采访搜集,由王一贞分门别类加以编订,四历寒暑方得以成书梓行。

此志分九门,八十一门附三目,约12万字。王一贞《序》曰:“西屏李公宰邑之五年,庚寅冬,事息人宁,学校就理,遂议修志,而以纂辑之任属余。噫,蜀自兵燹后,文献无征久矣!固陋如余,何能堪此大役。力辞者久之,不可得,乃取《通鉴纲目》、《全蜀总志》、《潼川州志》,与诸弟子员所采古迹、名碑,为之参互考订。至壬辰秋,稿粗就,而公迁牧昌平,然纂辑不甚备也。迨丹崖李公,文学、政事有兼优才,邑人士特以志请,公又属余以备为期而时可缓。于是,更求廿一史全部及古今文集有关邑乘者,得天官、天文诸书而星野备,得地理州郡诸书而沿革备,得《宋史列传》而苏太简、苏子美、吴叔永、吴忠肃之官绩悉备,最后得《名臣奏议》,而苏门祖孙、吴氏昆仲之学术事功益以大备。其他一字一句有源流可考者,亦罔不毕备。乃复删定前稿,编为五卷,重者详之,轻者略之,信者传之,疑者阙之。窃以维王建国,提封有则,溯被职方,爰志疆域;势殊时异,兴废举坠,孰改孰因,爰志建置;肃肃庙貌,煌煌圣教,贤士攸关,爰志学校;乃殖乃播,劝农劝课,抚字催科,爰志食货;游情遣兴,名言莫罄,我思古人,爰志名胜;有德能宽,惟贤则安,愿歌父母,爰志秩官;甲乙乡岁,国家常例,无负虚名,爰志科第;出处伸屈,抱道者蔚,淑气所钟,爰志人物;藻采缤纷,可法可闻,信今传后,爰志艺文。此九者,志之纲也。纲之下系以目,八十有一,附类三条。凡历四载有余而志成”其中山川古迹、职官人物、学校祀典等记载较详,余均简略。山川古迹中对县境元武山及山中寺庙胜迹收载较多,上自唐代王勃、杜甫等人,下迄清初文人学士之诗文碑记均有收载。人物门中则又对本县宋代著名文人苏易简、苏舜钦、吴泳、吴昌裔等之事迹和诗文收录较多,也是此志价值较高的两个部分。今存康熙五十一四年(1715)刻本。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