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乾隆直隶绵州罗江县志 光绪中江县乡土志 民国中江县志 同治中江县志补遗续编

发布时间:2019-03-06 点击数:2783
乾隆直隶绵州罗江县志(十四卷)

清沈潜、阚昌言等修,周文麟等纂。沈潜,字亦昭,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监生,乾隆三年(1738)任四川大足知县,乾隆七年(1742)由四川大足知县调任罗江知县。阚昌言,字尧俞,湖北孝感人,雍正进士,乾隆五年(1740)任德阳县知县,乾隆九年(1744)任罗江县知县。参见“【乾隆九年】直隶绵州德阳县志”条。周文麟,字灵昭,江苏震泽(今吴江)人,学生。

罗江县于顺治十六年(1859)并入德阳县,至雍正七年(1729)复设县治。1958年后又并入德阳县。沈潜到任之后,稽无旧乘,便约集周文麟等人进行采访,又邀请本县进士李化楠等人参与校阅,历二年而草创成书。乾隆十年(1745),将欲付梓而沈潜病卒,县事由德阳县知县阚昌言署理,阚昌言取志稿加以订正后遂付之刊行。

此志分十二门附二门,部分门类下列细目十一目,约10万余字。以古迹、祀典、水利、人物、艺文等论述稍详,艺文中又多收载阚昌言、周文麟、李化楠等人的诗文。其余门类较略,如铺递、兵制等仅数十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县志正书外,此志还辑入沈潜在大足县任内撰写的《学规偶拟》一卷和时任四川资州直隶州知州,历任四川成都、新都等县知县,成都府水利同知等的浙江萧山县人张文梵撰的《农书》一卷。沈潜为此《农书》撰了序,《农书》之后,还附有沈潜撰的《蚕桑说》一卷。张文梵和沈潜皆系浙江人,而江、浙的农业生产历来是比较发达的。四川省,特别成都平原的农业本不落后,但由于明末清初多次战乱之后,农业生产遭受很大的破坏,人口亦大量减少。所以才在清顺治末期到康熙初期合并了一部分县,并且从江苏、浙江、两湖、两广等省移来大批农民。数十年后,人口繁衍,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又于雍正初期把原合并了的县重新分置。在此背景之下,张文梵、沈潜等人根据江、浙一带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再参考前人有关著述,与当时成都平原的地理条件结合起来,新编写了这部《农书》和《蚕桑说》,用以指导四川各地的农业生产,这无疑对二百年前四川(主要是成都平原)的农业、副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在张文梵的《农书》写成后,于乾隆初期,四川布政司便广为刊刻,发至全省各地。沈潜的序称:“是书也,一言切事详,诚为农家之要务也。奉藩宪李(李如兰,山西榆次县岁贡生,雍正十三年(1735)任四川按察使,乾隆十年(1746)升任四川布政使)刊刻成书,饬发通属,富民足食,惠莫大焉。”《农书》中,分“岁所宜谷”、“养谷种”、“播种之时”、“耕犁”、“疏耙”、“锄耘”、“粪壤”、“水利”、“牧牛”等诸条逐一细说。各条之中,沈潜亦时加按语,如“养谷种”末,沈潜按语云:“川中马粪易得,留心收拾晒干、碾碎,侯苗长尺许,有风之日,从上风飏之,使苗尽沾些,则自不生虫,盖马粪性能杀虫故耳。”又于“水利”一条中沈潜按语云:“凡山田无水源者,蓄冬水最要,现在德阳阚公教民蓄冬水,已有成效也。”再于“牧牛”一条中,沈潜按语云:“张公萧山人,其地产牛最多,故牧养之法,言之最详也,我民当勉而行之。”而《蚕桑说》中,则自“种桑树”一直到“抽丝”,所言具详。当时四川荥经县知县劳世源亦将其刊入《荥经县志》中。对于促进当时四川农副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实属珍贵史料(如川西地区之田土、水利、农事、粪肥、蚕桑等)。今存乾隆十年(1745)刻本。

光绪中江县乡土志

清游夔一编。游夔一,中江人,岁贡生。此志编纂于光绪末期,不似其他乡土志先分三大部而后再立名目,而是直分十一门,约3万字。夔一有跋语称:乡土志之名目创自西人,日本仿之,其重实业而贵新理,与中国旧方志悬殊也。此志对本境山川、道里、场镇等记载颇详,占全书之大半,尤以场镇为详尽。其次为人物,近万言,以宋代苏易简、苏耆、苏舜钦一家,吴泳、吴昌裔兄弟;明代朱继祖、宋兴祖、宋述祖兄弟等人记述为多。其余门类则略,价值亦不及。此志未刊印,今存清末抄本和1960年传抄本。

民国中江县志(二十四卷)

谭毅武等修,陈品全等纂。谭毅武,字克艰,四川开县人,清末诸生,民国八年(1919)由四川巴县知事调任中江县知事。陈品全,字敦甫,中江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历官礼部祠祭司主事、广西永淳县(今并入横县、宾阳)知县等。

此次修志事始于民国十二年(1923),迄民国十四年(1925)而具崖略,十八年付印,十九年出版。以三号字铅印,线装八册。县知事李景骅《序》曰:“考《中江县志》,初梓于康熙五十四年,则知县李来仪总其事;再修于乾隆五十二年,则知县陈景韩董其役;嘉庆十七年更修,则县令陈此和也;道光十九年又修,则县令杨公霈也。自兹以往,岁月侵寻。至于民国,天地开辟,日月光华。历任县尹与邑中耆硕会议,延地方名进士陈敦甫任总编纂,至十八年己巳,书成付刊。景骅适摄篆是邦,例得弁言简端,诚不敢以不文辞。”

民国新志,凡分十篇二十四卷。十篇为舆地,建置,职官,人物,政事上下,丛残,纪事,文征及叙例。本志未刊天文,以为“九州分野,先哲固夙疑之。全球宏阔,岂或遗于恒星之外。一邑眇矣,强附之必不密合。”所论颇切实际。该志共分九门五十二目,约45万字。记事详尽,史料丰富,为纂修较佳之旧县志之一。先后参与采访、编辑、校刊等工作者达五十余人。其山川道里、桥梁津渡、祠庙寺观等收载极详,亦较有史料价值。人物门中大量收载了嘉庆初期清军大举镇压白莲教起义,以及咸丰末至同治初镇压李永和、蓝大顺所率农民起义军的人和事,是颇为有价值的农民革命战争史料。不足者是列女节孝收载过繁,达5万余字。政事门中对于清末民国初各种税收如粮、油、烟、酒、盐、茶等的收支情况记载颇详;对于新开办之学校及经费款项;各种农、工试验场,会所及资金收支等记述均系珍贵史料。再者,丛残门之金石类收载收录亦极丰富,以唐、宋、明之石刻碑记为主,几近百条。有关诗文均收集于卷十九至卷三十三的文征中,自汉迄清,包括李星根等人的诗文,多达10万余字。除了收录各种旧志原载外,还增辑了大量清末至民国初的诗文,有如左宗棠、李鸿章、黎庶昌、李星根、陈品全等人的著述。其中陈品全的《五城水口辨》、《郪王城说》等有较高史料价值。今存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同治中江县志补遗续编

清李星根纂。李星根,字斗垣,四川中江人,岁贡,官四川茂州学正,还曾纂修过光绪《遂宁县志》。此志系李氏根据康熙旧志及道光新志参考互订,补遗增续而成,于同治五年(1866)成书刊行。仅分补遗和续编两部分,不再分门目,约3万字。既续纂了一些新内容,又补足以前各种旧乘失载者。补遗部分以时代顺序编排,自汉迄清,约14万字,大部分搜载历代诗文碑记,如宋代苏易简、苏舜钦、苏轼,明代杨慎,清代吴省钦、孟邵、张问陶、石韫玉等人之著述。其中多附星根所加之按语,对人和事进行考证,颇有价值。续编部分则主要收载清中后期邑中节孝忠义,约15万字。其贞节、节烈、孝悌等所载内容繁冗,惟忠义条涉及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领农民起义军入川之战事有一定史料价值。今存同治五年(1866)刻本。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