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现存三部《雷州府志》考析
发布时间:2019-01-19 点击数:10616
地方志是关于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气象、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性、资料性的地方百科全书。它在保存地区史料、促进地区施政发挥了重要作用。雷州地方志是记述雷州地区自然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综合性、资料性的书籍。它始于何时,不晓,但在宋代就有《海康志》、《雷州图经》、《雷州志》等的记载。为了促进今后雷州地区志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对宋、元时期雷州地方志纂修沿革情况进行简要的追述,并对明、清二代现存三部《雷州府志》作相关考析。
一、宋、元以来雷州地方志纂修历史
宋元时期,雷州地方志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官方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纂修。据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艺文略》载,宋代已纂有新、旧《雷州图经》二部。纂者未详,佚,《舆地纪胜》有引证。除了《雷州图经》外,还有《雷州志》的纂修,南宋绍兴间雷州知州储翟监修。北宋是否已有编纂,未详。县志编修方面,宋代已有《海康志》的编纂(参见张应斌《湛江地区最早的县志》,载2013年7月6日《湛江日报》)。
元代,雷州继续有地方志的编纂。据陈泽泓先生考证,元代就有《雷州志》、《雷阳志》之称,《永乐大典》多有摘引。该大典残卷7514、7237、2263、 14380、 19781共引《雷阳志》5条。陈泽泓先生认知雷阳为雷州别称,因《雷州府志》初修为正德间,故永乐间所引《雷州志》应为元代《雷州志》无疑(陈泽泓《万历雷州府志述考》)。不过,笔者认为,元代雷州地方志虽有《雷州志》、《雷阳志》之称,但志书可能只有一种,那就是《雷州志》或《雷阳志》。
明代,雷州地方志纂修共有四次(四部):第一次(第一部)在正德六年(1511)内,由赵文奎主修。书名《雷州府初志》,10 卷。编纂者不详,佚。据王秉良修、方献夫辑《雷州府志》湛若水序《雷州府志》云:“西蜀王君伯存以秩官来守雷州, 检郡志而叹曰: 此前守赵君草创之。”可知此志为正德间雷州知府赵文奎所主修。赵文奎,江陵人,由进士官至副都御史。赵曾任雷州知府,于正德六年(1511)十月升任为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大理寺署,故此志应是正德六年内纂修的。第二次(第二部)为正德十二年(1517),由王秉良修,方献夫辑。书名《雷州府志》,全书15卷,佚。王秉良,四川西充人,进士,正德间以刑部郎中知雷州。方献夫(1485-1544),南海人,曾任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从时间看,此志与赵文奎《雷州府初志》相隔只有数年,说明此志极有可能是在赵志的基础上充实完善的。或者说赵志仅是一部未完成的初稿。第三次(第三部)为嘉靖二十三年 (1544)叶尚文修,冯彬辑,书名《雷州府志》,佚。叶尚文,江西贵溪人。冯彬,字用先,雷州卫人,嘉靖已丑年(1529年)进士,历官松江守。返家期间编纂《雷州府志》。 第四次(第四部)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欧阳保修,徐应强纂,韩上桂辑。书名《 雷州府志》,22 卷。现存于日本尊经阁。
清代,雷州地方志延续明代的修志传统。原计划有三次,实际纂修只有二次。第一次完成于康熙十一年,存;第二次完成于嘉庆十七年,存;第三次于光绪年间已有计划,聘翰林院庶吉士、农工商部主事李晋熙任总纂,因三县经费筹措无着被迫取消。
从上面可以看出,雷州地区地方志纂修在宋元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部分内容散见于同时代以及以后的大型方舆地理书和私家笔记中。明代地方政府对地方志工作更为重视。今存雷州地方志有三部,一部为明万历的《雷州府志》,一部为清康熙十一年的《雷州府志》,一部为嘉庆的《雷州府志》。
二、现存三部《雷州府志》考析
(一)明代万历《雷州府志》
1、纂修者简介
据本志载,《雷州府志》纂修姓氏为:“雷州推官豫章欧阳保纂,南海孝廉韩上桂、生员邓桢辑,雷州府学教授徐应乾编,(雷州府学)训导秦家栋、海康县学训导黄焕阳次,化州生员董其勋校,(雷州)府学生员冼元佐、陈栋、冯宗伊、王用名、莫瑜、振英、劳有功、施惟惠,(海康)县学生员吴启聪、陈瑾、陈建阳、帧廷瑞、陈槐、宿玉庭同次,本府知府洛阳牛从极、同知金溪谿徐日光同修,海康知县郭之蒙、徐闻知县赵一鹤同订。”可知此志为欧阳保(举人,万历三十九年任)总纂,韩上桂、邓桢纂辑,雷州府学教授徐应乾编。雷州府学训导秦家栋(临桂人,恩贡生,四十二年冬升富川县教谕)、海康县学训导黄焕阳(河池人,贡生,万历四十二年冬升广西灌阳县教谕)等地方文化官员参加编次,化州生员董其勋主校,以及雷州府学生员冼元佐、陈栋、冯宗伊、王用名、莫瑜、振英、劳有功、施惟惠、海康县学生员吴启聪、陈瑾、陈建阳、帧廷瑞、陈槐、宿玉庭同校,雷州知府牛从极(举人,万历四十年以刑部郎中升任)、同知徐日光(举人,万历四十一年由本省东安县升任)、海康知县郭之蒙(潜江人,举人,万历四十二年任)、徐闻知县赵一鹤(吴县人,举人,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任)等地方行政长官参加审定。遂溪知县欧阳豪(歙县人,岁贡生,由四十一年四月由亳州训导升任)是否参加审定,不晓。因该志没有记载。
徐应乾,浙江遂昌人,“由岁贡万历四十年任府学教授。端庄儒雅,卓有师范。前训英德,著有《士林鹄读书正书》诸书,颇有大意。委汇集《雷州志》草,编摩就绪,其劳足嘉,未及一载,竟循例劣转,公论惜之。”(明万历《雷州府志?名宦志》)可见徐应乾在《雷州府志》的初稿草就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欧阳保并没有抹杀他的贡献,在本志中加以注明和介绍,说明欧阳保为一个实事求是之人。
韩上桂(1572—1644),字芬男,一字孟郁,号月峰,别署浮天游子,广东番禺古霸乡人。有“万历间岭南第一才子”之称。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四十四年(1616),以亲老家贫,出任定州学正。著述颇丰,有《朵云山房遗稿》、《凌云记》、《青莲记》等。邓桢,生平不详。此二人不在雷州任职,却担任重要工作,聘任的可能性较大。
还有,为本志作序的是董赵胤。董赵胤,秣陵(今南京)人,进士,参政兼佥事。万历三十六年分巡海北,整饬雷廉兵备兼管珠池,后升广东省按察使。
2、编纂过程
万历三十九年(1611),欧阳保抵任。因为雷州知府缺任,欧阳保以推官兼摄,后继为海康县令。陈泽泓先生说他因捧读《端州志》而立志修《雷州府志》, 也可证彼时已见不到雷州前志了。此话便当。
万历四十年 (1612)夏, 欧阳保征故老集弟子员,以雷州府教谕徐应乾任总纂。他在采访旧闻、摘录《大明一统志》黄佐嘉靖《广东通志》的基础上仅数月, 至冬而成初稿。徐应乾虽没有雷州前志可参考,但还是摘录了《大明一统志》、《广东通志》里面的雷州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恰恰保留了嘉靖冯彬《雷州府志》里面的内容,尤其是人物部分,如果把它们进行对照,可见有许多相通或相同的地方,有些甚至连文字都未改动(见黄佐《广东通志》雷州府部,摘录冯彬《雷州府志》部分均注明出处》)。董肇胤的序中说此志参考《大明一统志》、《广东通志》是实话实说。因为徐应乾外调,没有人接手,欧阳保只好于次年延请番禺举人韩上桂及友人邓祯一起进行修正。“综观此次修志全程, 以数月之速度完成数十万字的一部府志全稿, 其速度之快令今时志人望尘莫及。”(陈泽泓《万历雷州府志述考》)不过,笔者认为,此志虽没有前志可援,但有王佐《广东通志》可摘。从草成至万历四十四年刻成,前后也历经四年,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了。不过错漏不多,体例也相当科学,质量还是相当高的。清代雷州知府吴盛藻在《新修雷州府志序》中对此志给予颇高的评价,认为:“欧阳司李所茸雷志,次第读之,其山川形胜城郭既详。”“夫荒激之地,语言文字之所不通,乃能旁搜远摭,使典章制度不至与荒,茅黄竹泯没而无尽者,欧阳氏之功居多。”这是值得肯定的。欧阳保在此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开创了本志中的“欧阳保按”,对本志做系列的评述。反映了他在吏治、物产、民俗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难能可贵。
3、版本情况
(1)万历四十四年 (1616) 初刻本。规格不详,本志序言为董赵胤所撰(南海县学生员马元震书),刻书者梁文耀。原版今藏日本尊经阁文库。此志何故转辗于日本,又于何时开始藏于日本,未晓。但这是现今可见最早的《雷州府志》,也是现今见明代《雷州府志》唯一版本和现今发现的雷州籍现存最早刻本,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2)1990年2月影印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6开本,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雷州府志 》22卷(与高州府志》 十卷合刊),精装 26cm,461页。1991年书目文献出版社重版。
(3)1999 年1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雷州府志 》22卷(与高州府志》 十卷合刊),开本:16开。2002年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再版。
4、卷数及目录
本志一共 22卷, 各卷目录现录如下:
卷之一、舆图志(府县图、图经、沿革、事纪)
卷之二、星候志(星野、气候、风候、潮汐)
卷之三、地理志一(形胜、里至、山川、井泉、陂塘、提岸)
卷之四、地理志(珠海、土产、都鄙、墟市)
卷之五、民俗志(习尚、 言语、 居处、 节序)
卷之六、秩官志(府、县,府首领杂职、县属官府县教职)
卷之七、分镇志(守道、 巡道、 附廉访)
卷之八、建置志(城池、 公署、 亭馆、 坊表、 驿铺、桥渡,文塔)
卷之九、食货志(户口、 田赋、 贡税、 丁役、 盐 钞、 杂税)
卷之十、 学校志(府学、 三县学、 祭器、 乐器、 书籍、 学田、 社学、书院)
卷之十一、 秩祀志(庙、坛、 祠)
卷之十二、兵防志一(武署、 军官、 军制、 官俸、军粮、建军、屯田、军器、军三料银、营寨、堡哨、墩候)
卷之十三、兵防志二(武镇、兵额、兵船、信地、参将、钦总姓名),
卷之十四、选举志(荐辟、 科目、 岁贡、 恩选、 例监、 掾史,恩封、武举)
卷之十五、名宦志(府、县、 教职、 廉访、 守巡)
卷之十六、流寓志
卷之十七、乡贤志(海康、 遂溪、 除闻)
卷之十八、勋烈志(武烈、 武功)
卷之十九、贞女志(贞烈、 贞节)
卷之二十、艺文志(御制、 表记、 序文、 诗)
卷之二十一、古迹志(丘墓附)
卷之二十二、外志(寺观、僧道、怪异)。
(二)清代康熙《雷州府志》
1、纂修者简介
本志为知府吴盛藻主修,洪泮洙为总纂。
吴盛藻,字观庄,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拔贡,历任广西右江道参议、山西河东道副使,康熙八年由宣化府同知升雷州知府。康熙十一年主修《雷州府志》。
参加此次编修的雷州府官员及海、遂、徐三县的官员还有:雷州府同知沈鉁生、海康知县余振瀚、遂溪知县智如愚及王国玺、徐闻知县宋瀚。参加编修的文化官员还有:府学教授汪澄清、海康儒学训导邱忠显、遂溪县儒学训导崔庚、徐闻县儒学训导白世师。
总纂洪泮洙(1611-1704) 字献统,遂溪县芦山村(今湛江市太平镇芦山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十三年(1656)进士,先后任通政司主事、休宁知县等。为官期间,政绩颇著。老年还乡,除了参与陈瑸倡议募捐修筑东洋海堤外,于康熙二十年(1681)总纂《雷州府志》,二十四年编纂《遂溪县志》,是一个地方志专家。此人年长高寿,有“清世人龙”之美誉。
参加本志的分纂及采编人员有:翁孝绪(海康人,雷城西门街人,康熙间雷州府学恩贡生);宋绍启(海康人,顺治间海康县学岁贡生,保昌县学训导);骆身之(徐闻县那练村人,花县训导)。此外还有郡人彭钰、钟盛铎、洪景庆、王江、吴平等,他们都是出身科名的本地文化人。
2、修志过程
吴盛藻于康熙八年(1669)莅任雷州知府,因查得郡志修于万历四十三年,间隔已有60多年,准备重修。康熙十一年,吴盛藻“因与阖郡绅士商榷,参校。”编纂时,采取“缺者补之,冗者汰之,讹谬者正之”的方式,“凡数阅月而告成”。全书10卷,“较之欧阳之创始,彼固独任其难,而承流离散佚之。余广询波访,以无非事。亦不敢谓独任其易也。”(吴盛藻《新修雷州府志序》)
3、版本情况
(1)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刻本。原书板框高165毫米,宽115毫米。官署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有藏。
(2)乾隆间补刻本。
(3)1958年印刷本。
(4)2002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
(5)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康熙《雷州府志》(卷一至卷六,残本),影印本, 276种之一, 201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4、卷数及目录
此志上承明万历《雷州府志》,下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共10卷(10集,自甲集至癸集)。各卷目录如下:
卷之一(甲集)
舆图志(府县图、图经、沿革、事纪、势图说)
卷之二(乙集)
星候志(星野、气候、风候、潮汐)
地理志(形胜、里至、山川、井泉、陂塘、提岸、珠海、土产、墟市)
民俗志(习尚、 言语、 居处、 节序)
卷之三(丙集)
建置志(城池、 公署、 亭馆、 坊表、 驿铺、桥渡,文塔)
卷之四(丁集)
户役志(户口、 田赋、 贡税、 丁役、 盐钞、杂税、新订赋役全书)
卷之五(戊集)。
学校志(府学、 三县学、 祭器、 祭乐、 学田、 社学、书院)
秩祀志(社稷、祠庙)
卷之六(己集)。
秩官志(府、县,府首领、县属教职、杂职)
分镇志(守道、 巡道)
卷之七(庚集)。
名宦志(府、县、 廉访、分巡、 教职;
流寓志
卷之八(申集)。
兵防志(营署、营制、台墩、哨船、武镇、哨堡、屯田、军官、卫所)
勋烈志(武烈、 武功)
卷之九(壬集)。
选举志( 科目、荐辟、 恩贡、岁贡、 例监、 武科、恩封、)
人物志(乡贤、隐逸(海康、 遂溪、 除闻)
贞女志(死节、 贞节)
卷之十(癸集)。
艺文志(勅诰、疏、记、 序文、 诗)
古迹志(丘墓附)
外志(僧道、怪异附)。
(三)清嘉庆《雷州府志》
1、纂修者情况
本志为雷州知府雷学海主修,陈昌齐总纂。
雷学海,字淡夫,通州人。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曾为工部郎中,后调任广东省雷州府知府兼高廉道道员。政暇,勤于著述。有《靖远堂诗文集》、《书经批注》、《幼学辑要》等书行世。陈昌齐(1743-1820),字宾臣,号观楼,又署“瞰荔居士”。海康县调澳社(今雷州市调风镇)南田村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浙江温处兵备道等职。清乾嘉年间著名学者。嘉庆十五年(1810),应雷州三县绅民聘请,出任《雷州府志》总纂,兼掌雷阳书院讲席。翌年九月,府志成书。又纂修《海康县志》。嘉庆十七年七月,受两广总督阮元之聘,前往广州主讲粤秀书院。又纂修《广东通志》。是著名的地方志专家。
本志的分纂有举人黄清雅、丁宗闽、陈宗绪、王居敬和进士周植。还有贡生邓启南、丁献、陈学海、黄志生、黄思睿及廪生黄中流、周肇京等,均为地方文化名人。
黄清雅(?—1821),乾隆五十四年举人,截选知县。海康县(今雷州市)客路镇和奠村人。丁宗闽,嘉庆六年举人,海康县调风镇调铭村人。陈宗绪,嘉庆六年举人,试用训导,顺德教谕。周植,遂溪县建新镇那仙东村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邓启南,嘉庆间府学贡生,海康县北和镇博怀村人。丁谳,嘉庆间岁贡生。海康县调风镇调铭村人。
2、修志过程
嘉庆十五年(1810年),雷学海莅任雷州知府。为配合两广总督百龄入雷围剿捕乌石二于双溪口,到处寻找旧志舆图作参考,“值洋氛未靖,大兵来会双溪,为考旧志,参其图说久之。”从中发现洪泮洙纂修的《雷州府志》“自康熙迄今百三十年载”还未及时续修。平定乌石二后他再“访问故事,十遗八九”,觉得有续修的必要。同年秋,即接到郡人修志之申请:“庚午孟秋,郡人以旧编残缺议论请重修”,于是延聘原浙江问出兵备道陈昌齐为总纂,组织三县名士重修。陈昌齐见“郡伯以续修府志见属,不敢以不敏辞也。”“于是会同三邑首事、矜耆公遴分拨采访、缮写等若干人,各分以职。”(陈昌齐《续修雷州府志序》)“……激三县咨庶司采碑碣,收图籍,于次年十二月编次告成。”本志康熙十一年前部分,采旧志,注明出处,典谟部分,则为本志之创。本志体例详明,稽考科学,被后人称为名志。
3、 版本
(1)嘉庆十六年初刻本。板框高20,4cm,宽13.8cm。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2)同治刻本
(3)民国刻本。
(4)1974年12月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6开开本,49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5)《中国地方志集成: 广东府县志辑》第43卷 ,嘉庆《雷州府志》2003年出版。
4、卷数及目录
全书20卷,本。目录如下:
序
旧序
目录
纂修姓氏
典谟卷首
舆图卷之一
地里(理)卷之二(形胜、里至、山川、水利、堤岸、土产、乡村、社村、墟埠、风土)
沿革卷之三
建置卷之四(城池、公署、行署、杂所、行馆、亭馆、坊表、街坊铺、递、桥溪、塔、阁)
赋役卷之五(积贮附、耤田附)
学校卷之六(书院附、社学附)
礼乐卷之七
堂庙卷之八
职官卷之九
名宦卷之十
流寓卷十之一
兵制卷之十二
海防卷之十三(图附、营官附)
勋烈卷之十四
选举卷之十五
人物卷之十六、
烈女卷之十七
艺文卷之十八
古迹卷之十九
仙释卷之二十
三志特点
综观这三部《雷州府志》,它们各具特色。其共同之处是:
一是主修者重视。“清代明文规定,地方官上任要奉行三十二项“莅任初规”,其中第三项为“览志书”,主要原因是地方官要利用方志资料为科学决策作参考。还有地方志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实记载各地方官在这个地方的作为或不作为,一些较有作为的地方官十分重视施政地区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启迪后人更好地惠政于民。因此,非常重视地方志的纂修。雷州地方志的纂修也是如此。从欧阳保、吴盛藻、到雷学海,从人员聘请到经费供给,都相当重视,力求各部门为修志提供方便。此外,主修人员作为到本地任职的外籍官吏,对任职的地方具有深厚的情感,因而他们对编修任职地的志书有着强烈兴趣。
二是严格聘请总纂。各志总纂须是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象欧阳保和韩上桂、洪泮洙、陈昌齐,个个都是文化名人。其他参修人员,都是学有所长、术业有专攻、影响较大的地方学人,有些参加过省、国家各种大型辞书的编纂,是志林高手,他们有很高的文化学术地位等,由他们组成修志的主体,能够保证修志的质量。而不是象今天国内个别的修志团体,参修者“白肚江湖”(土话,即胸无文墨),历史知识缺乏,专业素质不高,出现粗制滥造、错漏百出等毛病。
三是三志虽各有侧重点,但都偏重于地情(地理及水利兴修)、民情(民间生活习俗如方言、宗教信仰、社会教化)及文化教育等社会基本内容的挖掘,力求写出本志的特色。如民俗志方面,各志都十分重视语言特色的搜集和保存。在地名、人名、动植物名称、生活用品等方面尽量保持时代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四是三志体例完备、规范和科学。详略分明,详今略古。各志互相衔接、渗透,康熙接万历,嘉庆接康熙,线索完整,互为补充,均收良好之功。
当然,三志也各有不足。象陈昌齐总纂的《雷州府志》,也并非无可厚非。该志出版后曾经出现“阖郡嗷嗷”的现象,乡贤丁宗洛在其著作《增订雷州府志》及陈葱岩在《雷州府志辩证》中做了不少纠正,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参 考 文 献:
明万历《雷州府志》;
康熙《雷州府志》;
嘉庆《雷州府志》;
陈泽泓《万历雷州府志述考》。
作者:李龙
一、宋、元以来雷州地方志纂修历史
宋元时期,雷州地方志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官方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纂修。据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艺文略》载,宋代已纂有新、旧《雷州图经》二部。纂者未详,佚,《舆地纪胜》有引证。除了《雷州图经》外,还有《雷州志》的纂修,南宋绍兴间雷州知州储翟监修。北宋是否已有编纂,未详。县志编修方面,宋代已有《海康志》的编纂(参见张应斌《湛江地区最早的县志》,载2013年7月6日《湛江日报》)。
元代,雷州继续有地方志的编纂。据陈泽泓先生考证,元代就有《雷州志》、《雷阳志》之称,《永乐大典》多有摘引。该大典残卷7514、7237、2263、 14380、 19781共引《雷阳志》5条。陈泽泓先生认知雷阳为雷州别称,因《雷州府志》初修为正德间,故永乐间所引《雷州志》应为元代《雷州志》无疑(陈泽泓《万历雷州府志述考》)。不过,笔者认为,元代雷州地方志虽有《雷州志》、《雷阳志》之称,但志书可能只有一种,那就是《雷州志》或《雷阳志》。
明代,雷州地方志纂修共有四次(四部):第一次(第一部)在正德六年(1511)内,由赵文奎主修。书名《雷州府初志》,10 卷。编纂者不详,佚。据王秉良修、方献夫辑《雷州府志》湛若水序《雷州府志》云:“西蜀王君伯存以秩官来守雷州, 检郡志而叹曰: 此前守赵君草创之。”可知此志为正德间雷州知府赵文奎所主修。赵文奎,江陵人,由进士官至副都御史。赵曾任雷州知府,于正德六年(1511)十月升任为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大理寺署,故此志应是正德六年内纂修的。第二次(第二部)为正德十二年(1517),由王秉良修,方献夫辑。书名《雷州府志》,全书15卷,佚。王秉良,四川西充人,进士,正德间以刑部郎中知雷州。方献夫(1485-1544),南海人,曾任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从时间看,此志与赵文奎《雷州府初志》相隔只有数年,说明此志极有可能是在赵志的基础上充实完善的。或者说赵志仅是一部未完成的初稿。第三次(第三部)为嘉靖二十三年 (1544)叶尚文修,冯彬辑,书名《雷州府志》,佚。叶尚文,江西贵溪人。冯彬,字用先,雷州卫人,嘉靖已丑年(1529年)进士,历官松江守。返家期间编纂《雷州府志》。 第四次(第四部)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欧阳保修,徐应强纂,韩上桂辑。书名《 雷州府志》,22 卷。现存于日本尊经阁。
清代,雷州地方志延续明代的修志传统。原计划有三次,实际纂修只有二次。第一次完成于康熙十一年,存;第二次完成于嘉庆十七年,存;第三次于光绪年间已有计划,聘翰林院庶吉士、农工商部主事李晋熙任总纂,因三县经费筹措无着被迫取消。
从上面可以看出,雷州地区地方志纂修在宋元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部分内容散见于同时代以及以后的大型方舆地理书和私家笔记中。明代地方政府对地方志工作更为重视。今存雷州地方志有三部,一部为明万历的《雷州府志》,一部为清康熙十一年的《雷州府志》,一部为嘉庆的《雷州府志》。
二、现存三部《雷州府志》考析
(一)明代万历《雷州府志》
1、纂修者简介
据本志载,《雷州府志》纂修姓氏为:“雷州推官豫章欧阳保纂,南海孝廉韩上桂、生员邓桢辑,雷州府学教授徐应乾编,(雷州府学)训导秦家栋、海康县学训导黄焕阳次,化州生员董其勋校,(雷州)府学生员冼元佐、陈栋、冯宗伊、王用名、莫瑜、振英、劳有功、施惟惠,(海康)县学生员吴启聪、陈瑾、陈建阳、帧廷瑞、陈槐、宿玉庭同次,本府知府洛阳牛从极、同知金溪谿徐日光同修,海康知县郭之蒙、徐闻知县赵一鹤同订。”可知此志为欧阳保(举人,万历三十九年任)总纂,韩上桂、邓桢纂辑,雷州府学教授徐应乾编。雷州府学训导秦家栋(临桂人,恩贡生,四十二年冬升富川县教谕)、海康县学训导黄焕阳(河池人,贡生,万历四十二年冬升广西灌阳县教谕)等地方文化官员参加编次,化州生员董其勋主校,以及雷州府学生员冼元佐、陈栋、冯宗伊、王用名、莫瑜、振英、劳有功、施惟惠、海康县学生员吴启聪、陈瑾、陈建阳、帧廷瑞、陈槐、宿玉庭同校,雷州知府牛从极(举人,万历四十年以刑部郎中升任)、同知徐日光(举人,万历四十一年由本省东安县升任)、海康知县郭之蒙(潜江人,举人,万历四十二年任)、徐闻知县赵一鹤(吴县人,举人,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任)等地方行政长官参加审定。遂溪知县欧阳豪(歙县人,岁贡生,由四十一年四月由亳州训导升任)是否参加审定,不晓。因该志没有记载。
徐应乾,浙江遂昌人,“由岁贡万历四十年任府学教授。端庄儒雅,卓有师范。前训英德,著有《士林鹄读书正书》诸书,颇有大意。委汇集《雷州志》草,编摩就绪,其劳足嘉,未及一载,竟循例劣转,公论惜之。”(明万历《雷州府志?名宦志》)可见徐应乾在《雷州府志》的初稿草就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欧阳保并没有抹杀他的贡献,在本志中加以注明和介绍,说明欧阳保为一个实事求是之人。
韩上桂(1572—1644),字芬男,一字孟郁,号月峰,别署浮天游子,广东番禺古霸乡人。有“万历间岭南第一才子”之称。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四十四年(1616),以亲老家贫,出任定州学正。著述颇丰,有《朵云山房遗稿》、《凌云记》、《青莲记》等。邓桢,生平不详。此二人不在雷州任职,却担任重要工作,聘任的可能性较大。
还有,为本志作序的是董赵胤。董赵胤,秣陵(今南京)人,进士,参政兼佥事。万历三十六年分巡海北,整饬雷廉兵备兼管珠池,后升广东省按察使。
2、编纂过程
万历三十九年(1611),欧阳保抵任。因为雷州知府缺任,欧阳保以推官兼摄,后继为海康县令。陈泽泓先生说他因捧读《端州志》而立志修《雷州府志》, 也可证彼时已见不到雷州前志了。此话便当。
万历四十年 (1612)夏, 欧阳保征故老集弟子员,以雷州府教谕徐应乾任总纂。他在采访旧闻、摘录《大明一统志》黄佐嘉靖《广东通志》的基础上仅数月, 至冬而成初稿。徐应乾虽没有雷州前志可参考,但还是摘录了《大明一统志》、《广东通志》里面的雷州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恰恰保留了嘉靖冯彬《雷州府志》里面的内容,尤其是人物部分,如果把它们进行对照,可见有许多相通或相同的地方,有些甚至连文字都未改动(见黄佐《广东通志》雷州府部,摘录冯彬《雷州府志》部分均注明出处》)。董肇胤的序中说此志参考《大明一统志》、《广东通志》是实话实说。因为徐应乾外调,没有人接手,欧阳保只好于次年延请番禺举人韩上桂及友人邓祯一起进行修正。“综观此次修志全程, 以数月之速度完成数十万字的一部府志全稿, 其速度之快令今时志人望尘莫及。”(陈泽泓《万历雷州府志述考》)不过,笔者认为,此志虽没有前志可援,但有王佐《广东通志》可摘。从草成至万历四十四年刻成,前后也历经四年,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了。不过错漏不多,体例也相当科学,质量还是相当高的。清代雷州知府吴盛藻在《新修雷州府志序》中对此志给予颇高的评价,认为:“欧阳司李所茸雷志,次第读之,其山川形胜城郭既详。”“夫荒激之地,语言文字之所不通,乃能旁搜远摭,使典章制度不至与荒,茅黄竹泯没而无尽者,欧阳氏之功居多。”这是值得肯定的。欧阳保在此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开创了本志中的“欧阳保按”,对本志做系列的评述。反映了他在吏治、物产、民俗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难能可贵。
3、版本情况
(1)万历四十四年 (1616) 初刻本。规格不详,本志序言为董赵胤所撰(南海县学生员马元震书),刻书者梁文耀。原版今藏日本尊经阁文库。此志何故转辗于日本,又于何时开始藏于日本,未晓。但这是现今可见最早的《雷州府志》,也是现今见明代《雷州府志》唯一版本和现今发现的雷州籍现存最早刻本,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2)1990年2月影印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6开本,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雷州府志 》22卷(与高州府志》 十卷合刊),精装 26cm,461页。1991年书目文献出版社重版。
(3)1999 年1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雷州府志 》22卷(与高州府志》 十卷合刊),开本:16开。2002年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再版。
4、卷数及目录
本志一共 22卷, 各卷目录现录如下:
卷之一、舆图志(府县图、图经、沿革、事纪)
卷之二、星候志(星野、气候、风候、潮汐)
卷之三、地理志一(形胜、里至、山川、井泉、陂塘、提岸)
卷之四、地理志(珠海、土产、都鄙、墟市)
卷之五、民俗志(习尚、 言语、 居处、 节序)
卷之六、秩官志(府、县,府首领杂职、县属官府县教职)
卷之七、分镇志(守道、 巡道、 附廉访)
卷之八、建置志(城池、 公署、 亭馆、 坊表、 驿铺、桥渡,文塔)
卷之九、食货志(户口、 田赋、 贡税、 丁役、 盐 钞、 杂税)
卷之十、 学校志(府学、 三县学、 祭器、 乐器、 书籍、 学田、 社学、书院)
卷之十一、 秩祀志(庙、坛、 祠)
卷之十二、兵防志一(武署、 军官、 军制、 官俸、军粮、建军、屯田、军器、军三料银、营寨、堡哨、墩候)
卷之十三、兵防志二(武镇、兵额、兵船、信地、参将、钦总姓名),
卷之十四、选举志(荐辟、 科目、 岁贡、 恩选、 例监、 掾史,恩封、武举)
卷之十五、名宦志(府、县、 教职、 廉访、 守巡)
卷之十六、流寓志
卷之十七、乡贤志(海康、 遂溪、 除闻)
卷之十八、勋烈志(武烈、 武功)
卷之十九、贞女志(贞烈、 贞节)
卷之二十、艺文志(御制、 表记、 序文、 诗)
卷之二十一、古迹志(丘墓附)
卷之二十二、外志(寺观、僧道、怪异)。
(二)清代康熙《雷州府志》
1、纂修者简介
本志为知府吴盛藻主修,洪泮洙为总纂。
吴盛藻,字观庄,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拔贡,历任广西右江道参议、山西河东道副使,康熙八年由宣化府同知升雷州知府。康熙十一年主修《雷州府志》。
参加此次编修的雷州府官员及海、遂、徐三县的官员还有:雷州府同知沈鉁生、海康知县余振瀚、遂溪知县智如愚及王国玺、徐闻知县宋瀚。参加编修的文化官员还有:府学教授汪澄清、海康儒学训导邱忠显、遂溪县儒学训导崔庚、徐闻县儒学训导白世师。
总纂洪泮洙(1611-1704) 字献统,遂溪县芦山村(今湛江市太平镇芦山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十三年(1656)进士,先后任通政司主事、休宁知县等。为官期间,政绩颇著。老年还乡,除了参与陈瑸倡议募捐修筑东洋海堤外,于康熙二十年(1681)总纂《雷州府志》,二十四年编纂《遂溪县志》,是一个地方志专家。此人年长高寿,有“清世人龙”之美誉。
参加本志的分纂及采编人员有:翁孝绪(海康人,雷城西门街人,康熙间雷州府学恩贡生);宋绍启(海康人,顺治间海康县学岁贡生,保昌县学训导);骆身之(徐闻县那练村人,花县训导)。此外还有郡人彭钰、钟盛铎、洪景庆、王江、吴平等,他们都是出身科名的本地文化人。
2、修志过程
吴盛藻于康熙八年(1669)莅任雷州知府,因查得郡志修于万历四十三年,间隔已有60多年,准备重修。康熙十一年,吴盛藻“因与阖郡绅士商榷,参校。”编纂时,采取“缺者补之,冗者汰之,讹谬者正之”的方式,“凡数阅月而告成”。全书10卷,“较之欧阳之创始,彼固独任其难,而承流离散佚之。余广询波访,以无非事。亦不敢谓独任其易也。”(吴盛藻《新修雷州府志序》)
3、版本情况
(1)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刻本。原书板框高165毫米,宽115毫米。官署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有藏。
(2)乾隆间补刻本。
(3)1958年印刷本。
(4)2002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
(5)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康熙《雷州府志》(卷一至卷六,残本),影印本, 276种之一, 201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4、卷数及目录
此志上承明万历《雷州府志》,下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共10卷(10集,自甲集至癸集)。各卷目录如下:
卷之一(甲集)
舆图志(府县图、图经、沿革、事纪、势图说)
卷之二(乙集)
星候志(星野、气候、风候、潮汐)
地理志(形胜、里至、山川、井泉、陂塘、提岸、珠海、土产、墟市)
民俗志(习尚、 言语、 居处、 节序)
卷之三(丙集)
建置志(城池、 公署、 亭馆、 坊表、 驿铺、桥渡,文塔)
卷之四(丁集)
户役志(户口、 田赋、 贡税、 丁役、 盐钞、杂税、新订赋役全书)
卷之五(戊集)。
学校志(府学、 三县学、 祭器、 祭乐、 学田、 社学、书院)
秩祀志(社稷、祠庙)
卷之六(己集)。
秩官志(府、县,府首领、县属教职、杂职)
分镇志(守道、 巡道)
卷之七(庚集)。
名宦志(府、县、 廉访、分巡、 教职;
流寓志
卷之八(申集)。
兵防志(营署、营制、台墩、哨船、武镇、哨堡、屯田、军官、卫所)
勋烈志(武烈、 武功)
卷之九(壬集)。
选举志( 科目、荐辟、 恩贡、岁贡、 例监、 武科、恩封、)
人物志(乡贤、隐逸(海康、 遂溪、 除闻)
贞女志(死节、 贞节)
卷之十(癸集)。
艺文志(勅诰、疏、记、 序文、 诗)
古迹志(丘墓附)
外志(僧道、怪异附)。
(三)清嘉庆《雷州府志》
1、纂修者情况
本志为雷州知府雷学海主修,陈昌齐总纂。
雷学海,字淡夫,通州人。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曾为工部郎中,后调任广东省雷州府知府兼高廉道道员。政暇,勤于著述。有《靖远堂诗文集》、《书经批注》、《幼学辑要》等书行世。陈昌齐(1743-1820),字宾臣,号观楼,又署“瞰荔居士”。海康县调澳社(今雷州市调风镇)南田村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浙江温处兵备道等职。清乾嘉年间著名学者。嘉庆十五年(1810),应雷州三县绅民聘请,出任《雷州府志》总纂,兼掌雷阳书院讲席。翌年九月,府志成书。又纂修《海康县志》。嘉庆十七年七月,受两广总督阮元之聘,前往广州主讲粤秀书院。又纂修《广东通志》。是著名的地方志专家。
本志的分纂有举人黄清雅、丁宗闽、陈宗绪、王居敬和进士周植。还有贡生邓启南、丁献、陈学海、黄志生、黄思睿及廪生黄中流、周肇京等,均为地方文化名人。
黄清雅(?—1821),乾隆五十四年举人,截选知县。海康县(今雷州市)客路镇和奠村人。丁宗闽,嘉庆六年举人,海康县调风镇调铭村人。陈宗绪,嘉庆六年举人,试用训导,顺德教谕。周植,遂溪县建新镇那仙东村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邓启南,嘉庆间府学贡生,海康县北和镇博怀村人。丁谳,嘉庆间岁贡生。海康县调风镇调铭村人。
2、修志过程
嘉庆十五年(1810年),雷学海莅任雷州知府。为配合两广总督百龄入雷围剿捕乌石二于双溪口,到处寻找旧志舆图作参考,“值洋氛未靖,大兵来会双溪,为考旧志,参其图说久之。”从中发现洪泮洙纂修的《雷州府志》“自康熙迄今百三十年载”还未及时续修。平定乌石二后他再“访问故事,十遗八九”,觉得有续修的必要。同年秋,即接到郡人修志之申请:“庚午孟秋,郡人以旧编残缺议论请重修”,于是延聘原浙江问出兵备道陈昌齐为总纂,组织三县名士重修。陈昌齐见“郡伯以续修府志见属,不敢以不敏辞也。”“于是会同三邑首事、矜耆公遴分拨采访、缮写等若干人,各分以职。”(陈昌齐《续修雷州府志序》)“……激三县咨庶司采碑碣,收图籍,于次年十二月编次告成。”本志康熙十一年前部分,采旧志,注明出处,典谟部分,则为本志之创。本志体例详明,稽考科学,被后人称为名志。
3、 版本
(1)嘉庆十六年初刻本。板框高20,4cm,宽13.8cm。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2)同治刻本
(3)民国刻本。
(4)1974年12月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6开开本,49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5)《中国地方志集成: 广东府县志辑》第43卷 ,嘉庆《雷州府志》2003年出版。
4、卷数及目录
全书20卷,本。目录如下:
序
旧序
目录
纂修姓氏
典谟卷首
舆图卷之一
地里(理)卷之二(形胜、里至、山川、水利、堤岸、土产、乡村、社村、墟埠、风土)
沿革卷之三
建置卷之四(城池、公署、行署、杂所、行馆、亭馆、坊表、街坊铺、递、桥溪、塔、阁)
赋役卷之五(积贮附、耤田附)
学校卷之六(书院附、社学附)
礼乐卷之七
堂庙卷之八
职官卷之九
名宦卷之十
流寓卷十之一
兵制卷之十二
海防卷之十三(图附、营官附)
勋烈卷之十四
选举卷之十五
人物卷之十六、
烈女卷之十七
艺文卷之十八
古迹卷之十九
仙释卷之二十
三志特点
综观这三部《雷州府志》,它们各具特色。其共同之处是:
一是主修者重视。“清代明文规定,地方官上任要奉行三十二项“莅任初规”,其中第三项为“览志书”,主要原因是地方官要利用方志资料为科学决策作参考。还有地方志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实记载各地方官在这个地方的作为或不作为,一些较有作为的地方官十分重视施政地区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启迪后人更好地惠政于民。因此,非常重视地方志的纂修。雷州地方志的纂修也是如此。从欧阳保、吴盛藻、到雷学海,从人员聘请到经费供给,都相当重视,力求各部门为修志提供方便。此外,主修人员作为到本地任职的外籍官吏,对任职的地方具有深厚的情感,因而他们对编修任职地的志书有着强烈兴趣。
二是严格聘请总纂。各志总纂须是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象欧阳保和韩上桂、洪泮洙、陈昌齐,个个都是文化名人。其他参修人员,都是学有所长、术业有专攻、影响较大的地方学人,有些参加过省、国家各种大型辞书的编纂,是志林高手,他们有很高的文化学术地位等,由他们组成修志的主体,能够保证修志的质量。而不是象今天国内个别的修志团体,参修者“白肚江湖”(土话,即胸无文墨),历史知识缺乏,专业素质不高,出现粗制滥造、错漏百出等毛病。
三是三志虽各有侧重点,但都偏重于地情(地理及水利兴修)、民情(民间生活习俗如方言、宗教信仰、社会教化)及文化教育等社会基本内容的挖掘,力求写出本志的特色。如民俗志方面,各志都十分重视语言特色的搜集和保存。在地名、人名、动植物名称、生活用品等方面尽量保持时代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四是三志体例完备、规范和科学。详略分明,详今略古。各志互相衔接、渗透,康熙接万历,嘉庆接康熙,线索完整,互为补充,均收良好之功。
当然,三志也各有不足。象陈昌齐总纂的《雷州府志》,也并非无可厚非。该志出版后曾经出现“阖郡嗷嗷”的现象,乡贤丁宗洛在其著作《增订雷州府志》及陈葱岩在《雷州府志辩证》中做了不少纠正,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参 考 文 献:
明万历《雷州府志》;
康熙《雷州府志》;
嘉庆《雷州府志》;
陈泽泓《万历雷州府志述考》。
作者: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