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地方金石志汇编目录

发布时间:2018-12-02 点击数:3444
编著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辑,《地方金石志汇编》(全八十册),责任编辑:殷梦霞、张爱芳、南江涛,出版时间:2011-05,印刷时间:2011-06

 图书简介

本书是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地方经籍志汇编》之后,推出的《地方专志丛书》的第二种。地方专志是地方志的变种,较之于地方志的相关内容更为翔实和专业。金石是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几千年来,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和多彩的艺术资料。本刊所收录的130余种地方金石志,多出自谙熟乡邦文献的大家名家之手,如缪荃孙、金毓黻、徐世昌等。该类文献在刊刻、保存和流传方面较之地方志,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抄本稿本状态,即使刊印,亦书品较次,流传甚少。赖各图书馆多年的极力收藏与保护,今辑而刊之,为金石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地方金石志汇编》的前言

冀亚平

金石是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几千年来,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和艺术资料。金盛于夏商周三代,石自秦汉以来日丰。有关石刻文字的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墨子》中有“古者圣王……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商代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臣兹刻辞》。现存最早且文字较多的是战国秦《石鼓文》,之后,秦及西汉石刻记载和流传下来的也不多。秦始皇东巡刻石原石凡七,现仅存两种,西汉刻石存世者亦屈指可数,东汉以后,石刻大量出现。石刻不仅可以证经典之讹,补史文之阙,而且在石刻中还可找到都邑之兴衰沿革,这些往往是志书中所不能言者,或言之而未尽者。

石刻历世久远,或沦于水火,或毁于兵革,或驳于风雨,其自然情况和文字图案凭借着拓片和著录石刻的书籍得以流传。随着石刻数量的不断增加,著录石刻的书籍开始出现,《汉书·艺文志》在其春秋家类中有《奏事》二十篇,注明为“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晋陈勰《杂碑》和《碑文》是著录石刻的专著,是书久佚,仅见于《隋书·经籍志》中,现存最早的专著是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两宋时期,是金石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著录石刻的专著开始增多,除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外,还有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隶续》,欧阳棐《集古录目》等。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期,著录石刻的专著之多更是前代所不能比及。民国年间容媛在其所辑《金石书录目》中,著录宋代学者二十四家,著述二十九种,而著录清代学者则多达三百三十四家,著述六〇六种。

有关石刻著录书籍的类别,容媛《金石书录目》分为目录之属、图像之属、文字之属、通考之属、题跋之属、义例之属、字书之属和杂著之属八类。叶昌炽认为:“著录之书传于世者,约而言之,厥例有六:一曰存目、一曰录文、一曰跋尾、一曰分代、一曰分人、一曰分地。”在金石著录书籍中,以编年和分地两种为最。在金石之学昌盛的两宋,除编年外,以省志、府志、县志所载金石一门最为普遍,如《景定建康志》便有石刻一门,《咸淳临安志》亦有历代碑刻目。分地之书又有通天下而录之者和以一道而录之者之分。通天下著录之书有《诸道石刻录》(久佚)、陈思《宝刻丛编》、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专著录一地之书有田槩《京兆金石录》。《宝刻丛编》、《舆地碑记目》都是以州郡分部,下不再分县。到清代,以省别者有京兆、山左、山右、中州、关中、湖北、湖南、粤东、粤西、两浙、安徽等,以州县别者亦为数不少。搜集海外石刻辑为专书的则始自刘喜海的《海东金石苑》。

清末民初,开始出现专门辑录金石著录的书籍。这类书籍首推叶铭的《金石书目》,此书不著录年代,不分类属,收书四百九十二种,清宣统二年西泠印社印行;此后有田士懿《金石名著彚目》,此书以时代为序,收书六百六十二种,民国十四年印行;黄立猷《金石书目》,收书九百二十五种,其中地方类一百六十余种,民国十五年印行;林钧《石庐金石书志》,此书分为十二类,收书九百七十种,其中地方类二百七十余种,民国十二年印行;容媛《金石书录目》,此书分为八类,收书一千二百八十余种,其中地方类一百七十余种,方志中金石二百九十七种,民国十九年印行。在以上辑录金石著录的书籍中,分地为编的占很大比例,其原因是中国古代石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如山东曲阜的汉代碑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朝及唐造像,陕西西安的唐碑,北京的明清碑刻等。一个地方的石刻和其所产生的地域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祠堂庙宇、题名题字、墓碑墓志一类的纪事石刻,一经分割,其作用就会大为降低,其意义就会失去很多。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文物和古籍保护工作的力度,石刻及其拓本的整理和保护工作进入新的繁荣时期。对于金石类文献的整理影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已先后出版有《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全十六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青铜器全角拓片精品集》(全三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碑帖精华》(全八册)、《国家图书馆藏金文研究资料丛刊》(全二十二册)、《国家图书馆藏古籀文献汇编》(全三十二册)、《历代石经研究文献辑刊》(全八册)、《历代陶文研究资料选刊》(全三册)及续编(全三册)、《墓志精华三十八种》、《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数据汇编》、《河洛墓刻拾零》(全二册)、《中国金石学讲义》(全二册)等等。此次该社网罗馆藏文献中一九四九以前独立刊行的分地著录金石(石刻篇)之书一百三十余种汇辑出版,它的面世定会为一省、一市、一县的志书和文物志的编写及广大整理研究者提供巨大的便利和丰富的资料。

二○一一年元月二十一日

 目  录

第一册

前言(冀亚平)一

北平金石目一

北平庙宇碑刻目录二四一

第二册

京畿金石考一

津门获古编一八一

畿辅碑目二二九

河北省金文目录三六三

赵州石刻全录(一)卷上卷中四○三

第三册

赵州石刻全录(二)卷下一

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八九

山右金石记(一)记一至记四二五七

第四册

山右金石记(二)记五至记九一

第五册

常山贞石志(一)卷一至卷九一

第六册

常山贞石志(二)卷十至卷十八一

第七册

常山贞石志(三)卷十九至卷二十四一

山右石刻丛编(一)卷一四五七

第八册

山右石刻丛编(二)卷二至卷九一

第九册

山右石刻丛编(三)卷十至卷十五一

第十册

山右石刻丛编(四)卷十六至卷二十二一

第十一册

山右石刻丛编(五)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八一

第十二册

山右石刻丛编(六)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五一

第十三册

山右石刻丛编(七)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一

山右金石存略目录摘要四一五

山右金石录四五一

河东道属碑目五一三

第十四册

冀宁道属碑目一

雁门道属碑目一三三

傅公祠石刻叙录一五五

大同云冈石佛寺考二一三

山西大同武州山石窟寺记二五九

浑源出土古物图说三四三

定襄金石考(一)卷一至卷二三八五

第十五册

定襄金石考(二)卷三至卷四一

盂县造像目录二一五

阳城金石记三五三

辽陵石刻集录四五五

第十六册

满洲金石志一

第十七册

满洲金石志别录一

满洲金石志补遗二三五

满洲金石志外编三一九

关中金石记(一)卷一四九一

第十八册

关中金石记(二)卷二至卷八一

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一)卷一四五五

第十九册

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二)卷二至卷七一

第二十册

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三)卷八至卷十二一

关中金石略四七九

第二十一册

关中石刻文字新编一

关中汉唐存碑跋二七一

长安获古编三九九

第二十二册

咸阳金石遗文一

昭陵碑考三五

第二十三册

唐昭陵石迹考略一

吉金贞石录一三七

扶风石刻记兴平县金石志三七九

金石一隅录五一三

第二十四册

褒谷古迹辑略一

陇右金石录(一)卷一至卷三一五一

第二十五册

陇右金石录(二)卷四至卷七一

第二十六册

陇右金石录(三)卷八至卷十一

陇右金石录补(一)卷一五○七

第二十七册

陇右金石录补(二)卷二一

泾川金石记一五七

天水县金石录一九九

敦煌石室真迹录二二一

敦煌金石文字存佚考略五○九

第二十八册

西域考古录一

第二十九册

新疆访古录一

罗布卓尔专册一二七

山东金文集存三九三

第三十册

山左金石志(一)卷一至卷十一

第三十一册

山左金石志(二)卷十一至卷十七一

第三十二册

山左金石志(三)卷十八至卷二十四一

第三十三册

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一

山左访碑录一五三

历城金石志四一三

第三十四册

济南金石志一

第三十五册

东莱北魏石刻一

济寜州金石志(一)卷一至卷三一二三

第三十六册

济寜金石志(二)卷四一

至圣林庙碑目一五七

曲阜碑碣考二八五

江宁金石记三八一

第三十七册

江宁金石待访目一

南京古物保存所古物说明书一三九

金陵古金石考目一九七

虎邱访碑偶记二五五

昆山见存石刻录二六三

第三十八册

奄城金山访古记一

淮阴金石仅存录 二六一

楚州金石录 三七七

山阳县学唐楚州石柱题名考 四五五

第三十九册

两浙金石志(一)卷一至卷七一

第四十册

两浙金石志(二)卷八至卷十三一

第四十一册

两浙金石志(三)卷十四至卷十八一

第四十二册

严州金石录一

吴兴金石记(一)卷一至卷十一四九

第四十三册

吴兴金石记(二)卷十一至卷十六一

墨妙亭碑目考二九五

越中金石记(一)金石目卷上五一三

第四十四册

越中金石记(二)金石目卷下金石记卷一至卷五一

第四十五册

越中金石记(三)金石记卷六至卷十一

秦会稽刻石五七一

第四十六册

台州金石录(一)卷一至卷十一

第四十七册

台州金石录(二)卷十一至卷十三一

台州录二○九

台州金石文阙访目四五五

东瓯金石志(一)卷一至卷三五九五

第四十八册

东瓯金石志(二)卷四至卷十二一

丽水金石志四四三

栝苍金石志(一)卷一至卷三五六七

第四十九册

栝苍金石志(二)卷四至卷十二一

续栝苍金石志四七三

第五十册

歙县金石志一

第五十一册

贵池石刻记一

赣石录二一三

闽中金石略(一)卷一至卷五三七五

第五十二册

闽中金石略(二)卷六至卷十五一

闽中金石略考证五三九

第五十三册

闽中古物集萃一

石塔碑刻记一○七

莆阳金石初编一九一

泉山古物编三三三

中州金石目四三五

第五十四册

中州金石目录一

中州金石考二六九

第五十五册

嵩阳石刻集记一

河阴金石考二九一

第五十六册

安阳金石录一

邺中片羽初集五○五

第五十七册

邺中片羽二集一

邺中片羽三集二一三

濬县彝器四二三

濬县金石录四八九

第五十八册

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一

洛阳访古记一五九

洹洛访古记一九九

伊阙石刻图(一)四三五

第五十九册

伊阙石刻图(二)一

偃师金石遗文记二八九

第六十册

芒洛冢墓遗文(一)初编续编三编一

第六十一册

芒洛冢墓遗文(二)四编一

第六十二册

芒洛冢墓遗文(三)五编一

第六十三册

湖北金石志(一)志一至志八一

第六十四册

湖北金石志(二)志九至志十四一

湖北金石诗五三七

第六十五册

钟祥金石考一

潜江贞石记(一)卷一至卷四四二九

第六十六册

潜江贞石记(二)卷五至卷八一

荆南萃古编二四七

第六十七册

郧阳郡县各工碑记一

楚南金石录八一

楚南金石考(一)一三九

第六十八册

楚南金石考(二)一

长沙古物见闻记二七七

第六十九册

粤东金石略一

广州新出土隋碑三种考三八九

高要金石略四一三

潮州石刻考五三九

第七十册

粤西金石略一

第七十一册

粤西得碑记一

蜀碑记一四一

蜀舆地碑记目辨伪考异二七七

三巴金石苑目录二九五

益都金石记三二五

第七十二册

天全石录一

贵州金石志补遗一○五

滇南古金石录一一五

滇东金石记二一七

汉孟孝琚碑录二五七

九保金石文存二九一

跋楚雄新出土南宋高公墓志三四七

西藏碑文三五九

第七十三册

金石汇目分编(一)卷一至卷五一

第七十四册

金石汇目分编(二)卷六至卷九之二一

第七十五册

金石汇目分编(三)卷九之三至卷十之一一

第七十六册

金石汇目分编(四)卷十之二至卷十一一

第七十七册

金石汇目分编(五)卷十二至卷十五一

第七十八册

金石汇目分编(六)卷十六至卷二十一

第七十九册

舆地碑记目一

宝刻丛编(一)卷一至卷七二四一

第八十册

宝刻丛编(二)卷八至卷二十一[1]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