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20册)PDF下载
发布时间:2018-11-21 点击数:2814
购 买 县 志 请 加 QQ:85920253(微 信 同 号)
华东师大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总 目
嘉靖新宁县志十卷 明王臣修 陈元珂纂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刊本
横溪录八卷 明徐鸣时纂 明抄本
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 宋梁克家撰辑 明林材订正 明崇祯十一年1638刻本
万历开原图说二卷 明冯瑗纂 抄本
康熙江都县志 十六卷 清李苏纂修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刊本
乾隆乾州志四卷 清王玮纂修 清乾隆四年1739刊本
乾隆广西府志二十卷 清周采修 李绶等纂 清乾隆四年1739刊本
襄城文献录十二卷 清刘宗泗辑 清乾隆四年1739刊本
乾隆闽清县志十卷 清姚循义纂修 清乾隆七年1742抄本
乾隆宜良县志四卷 清李淳纂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刊本
乾隆当阳县志九卷首一卷 清黄仁修 童峦纂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本
道光威远厅志八卷 清谢体仁纂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刊本
乾隆通州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天凤修 金梅纂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修订
光绪朝城县志略一卷 清李煜纂修 清光绪间抄本
崖州直隶州乡土志二卷 清汤宝芬修 抄本
宣统恩安县志六卷 清汪炳谦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抄本
宣统昭觉县志稿四卷 清徐怀璋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稿本
民国同正县志不分卷钱承聪纂 民国间抄本
南浔镇志稿四卷 周子美纂修 稿本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前言
方志是中国文化的特产,编修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方志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悬殊,正史往往过于概括,以记国事为主,而方志却以记载地方内容为主,可以与正史相辅相承。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所谓“存史”,指的是方志为研究中国各地的历史、地理、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社会风貌、自然灾害等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材料;所谓“资治”,指的是方志为各级政府施政和研究地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与现状材料;所谓“教化”,指的是方志是爱国、爱家乡的生动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截至 2004年底,中外文藏书约340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32万册。图书馆藏书文理兼收,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书刊、教学参考书、工具书为重点,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古典哲学、史学、文学、参考工具书和地方志图书较为完备。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自建馆之日起就形成了重视收藏方志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收藏了4000多种旧方志包括一部分新版影印旧方志,新方志近万种包括各种专业志。新方志作为特藏,专门为其设置了新方志文库。方志的利用率很高,因为前来查阅新旧方志的读者日益增多,可以说方志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让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旧方志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从中挑选了20种稀见方志影印出版,让这些珍稀资料公之于众,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使其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海内外的学术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这些稀见方志,我们撰写了有关提要,按照刊刻、抄写年代先后顺序介绍如下:
[嘉靖]《陕西通志》四十卷,明赵廷瑞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收藏。分类详细,资料丰富,较为详尽地记载了陕西境内自然与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是陕西地区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志。明代陕西所辖,除今日陕西全境之外,尚包括甘肃、宁夏、四川、青海之一部。西部广袤荒凉之地,人口稀少,典籍阙略,故《陕西通志》所载,均极珍贵。尤以“河套西域”一节,为研究西北史地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
[嘉靖]《新宁县志》十卷,明王臣修,陈元珂纂。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刊本,仅存国家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系影钞本,亦为独家收藏。王臣,福建同安人,嘉靖十年举人,嘉靖二十一年任新宁知县。陈元珂字促声,福建闽县人,嘉靖十八年进士,历任户部郎中,德庆州同知,金华知府,佐总督胡宗宪海上歼倭有功,升湖广参政。新宁县即今广东台山市,明弘治十一年始置县,嘉靖中初修县志,分为十卷,列图经、年表、封域志、风俗志、秩官志、创造志、食货志、礼仪志、学校志、选举志、武备志、人物志十二门,六十七子目。门类完备,记载详尽,行文流畅。其封域、风俗二志载明代正统至嘉靖间沿海盗贼频发、政府派兵剿抚事甚详,“山川”载歌仙刘三妹遗迹等,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台山为中国著名侨乡,自明弘治十二年置县志凡五修,其嘉靖志为台山有志之始,且流传极稀,弥足珍贵。
《横溪录》八卷,明徐鸣时纂,明抄本,今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南京博物馆、苏州市图书馆。徐鸣时,字君和,苏州吴县人。曾任武宁知县,有善政,卒于任。门人私谥“贞隐”。横溪一名横塘,位于苏州灵岩附近,为苏州名镇之一,地处交通往来要冲,又为历代人文荟粹之所。“横塘”二字见于历代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横溪录》一至五卷,记载横塘地理、山水、古迹、墓冢、风俗、土产、人物等,糜不详尽。尤其对横溪历史名人如范成大等人的传记,记载详细,许多地方可补正史之阙。卷六至卷八则是历代有关横塘的诗文,几占全书三分之二篇幅,亦有很高的文献与史料价值。
[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宋梁克家撰辑,明林材订正,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林弘衍越山草堂刻本。三山是古代福州的别称,《三山志》是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郡守梁克家纂修的福州志,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方志,刻本流传极为罕见,今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州市文管会、台湾中央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原是清末著名藏书家方功惠碧琳琅馆旧物,后归盛宣怀的愚斋图书馆,有“巴陵方氏传经堂藏书印”、“方功惠藏书印”、“读耕斋之家藏”、“愚斋图书馆藏”等印鉴。梁克家,字叔子,福建泉州府晋江人,宋绍兴三十年 (1160年)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仪国公,卒谥文靖。淳熙六年(1179年)罢相后以资政殿大学士宣奉大夫知福州。在位有治绩,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福州修志始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太守陶夔;再修于唐宣宗大中年间郡人林;三修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郡人林世程。以上三志,均已散佚无存。梁克家嫌当时尚存的庆历志过于简陋,决定重修。《三山志》共分九大类: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土俗,记载福州自晋太康置郡至宋朝近九百年的历史,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体例严谨简核,行文精炼雅洁,堪称信史良志,其内容多为后代修闽志者所征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该志:“土俗时出谣谶,亦皆于义未安。”其实歌谣最能表现一地风俗人情,而在封建社会却被视为有伤风化,不能在方志中有所记载。
[万历]《开原图说》二卷,明冯瑗纂,无刊本,今存抄本4部,分别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冯瑗,北海人,整饬辽东开原兵备道右参政。开原,古代肃慎之地,明设三万卫,为东北军事重地。明万历以后,中央政府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关系紧张,开原“东北制诸夷,西北制诸虏,”地位益显重要,《开原图说》乃应运而生。其上卷详载开原所属各戍堡地理位置,军事部署,兵力配备,并附作者按语。下卷叙建州女真各部世系与有关情况,以及作战营图、对敌等。在明万历后东北地区军事对峙形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开原图说》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军事地理著作,亦是军情总汇。无怪当时无刊本,后世流传极为少见。
[康熙]《江都县志》十六卷,清李苏纂修,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刊本。今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李苏字眉山,号环溪,湖广钟祥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康熙五十三年任江都知县。为人刚正,有治绩。爱好风雅,常与文人唱酬于平山堂。撰有《环溪诗集》四卷。
江都为扬州附郭,其县志于明嘉靖、万历间曾两修。嘉靖本早已失传,万历本至清康熙时已历一百四十余年,残缺不全且内容疏略。李苏重纂江都县志,分为十六卷四十七类目:图式、御制宸翰、星野、建置、年表、疆域、城池、官署、都里、山川、坊表、m递、坊m、街巷、桥梁、河防、江防、墩堡、榷禁、漕限、田赋、杂税、洲田、土税、盐务、物产、风俗、祥异、学校、名宦、乡贤、封建、兵争、秩官表、秩官、秩官名宦、选举表、选举名贤、荐绅名贤、祠祭、寺观、古迹、冢墓、人物、列女、艺文、杂志,门类较为齐全,资料搜集较为完备,对万历《江都县志》中舆地、建置等方面的讹误之处,能予以考正,并能注意到扬州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重镇的特点,于“凡例”中称“关榷盐漕诸款,似与本邑无涉。而盐漕之络绎,商贾之辐辏,迟速利病亦关考成。故凡有成例俱载之,以垂永久。”于卷四“风俗”中又云:“或乃以其浮华淫冶归咎于大商富室……往见邑有大役,商分其劳;邑有大荒,商助之赈。即平常里巷内施棺、施药、施棉袄以及修补津梁渡口者,往之出自商族。”注意到商业繁荣对市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江都县志》十六卷中,“艺文”占四卷之多。与全书篇幅相比虽有轻重失衡之嫌,但对保存地方文献而言不可不谓无功。
[乾隆]《乾州志》四卷,清王玮纂修,清乾隆四年1739年刊本,今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王玮,山西太平人,举人。乾隆初任乾州厅同知。乾州即今湖南吉首。其地古为五溪之一,处楚之西南界,山川险阻,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康熙四十二年始立乾州厅。乾隆初,王玮来任厅同知,搜辑文献,采访风俗,纂志四卷,目三十一。其中名宦、乡贤、方伎、仙释、隐逸、古迹、流寓、陵墓有目而无文。笔者于各类目下评论甚多,广引《周礼》、《左传》,卖弄经术,不合志书体例。但其第三卷“艺文”,第四卷“红苗风俗”辑录地方文献,记载当地土家族民情习俗颇详尽,均有参考价值。
[乾隆]《广西府志》二十六卷 1793年刊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有补刻本。此补刻本国内现存四部,分别收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此志文笔简洁,保存少数民族地区资料较多,是其优点。
《襄城文献录》十二卷,清刘宗泗辑。有清乾隆四年1739年刊本。国内仅存三部,分别收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刘宗泗字恭叔,襄城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十四岁丧父,与两兄全力奉母。兄弟和睦相处,在地方上极受敬重。殁后,里人私谥“孝友”。著有《中州道学存真录》、《抱膝庐文集》。《襄城文献录》广辑襄城有关文献,分为“人”、“文”、“景”三编,“人编”四卷,收录周颖考叔至清顺、康间人物传记资料,举凡传记、象赞、事状、墓表、祠祀,无不载入。“文编”一卷,收录自元杨土弘起始襄城人诗文著作,大部分亦附有作者小传。“景编”四卷,则收录襄城山川、河流、城垣、建筑、墓冢、古迹等处的有关文献资料。第十卷为“死事”,第十一卷为“宦迹”,第十二卷为“寓迹”。《襄城文献录》收辑资料力求完备。其“例言”中说:“前修名宿传志碑版,及赠n歌诗,……门派世系必详,残碣遗冢必载”,保存了许多罕见的地方文献。尤其是顺、康之间,刘宗泗以当代人辑当代文、更具极高的可信度。
[乾隆]《闽清县志》十卷,清姚循义纂修,乾隆七年1742年抄本,国内今存四部,分别收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姚循义,字若卿,江西浮梁人,雍正间选贡。德才兼具,闾里比之为澹台灭明。历任闽清、侯官、灵石知县,所至有惠政。致仕后归掌昌江书院。闽清古为梅溪地,五代时闽王始置县。明末战乱,邑志散佚无存。姚循义上任后,会集邑之士绅耆老,检索文献,详考山川,纂志十卷,立目三十二,计有:星野、沿革、疆域、城池、公署、学校、坛庙、山川、津梁、坊里、风土、赋役、官制、职官、兵制、武职、选举、名宦、人物、恩荣、孝义、隐逸、列女、仙释、物产、宅墓、寺观、古迹、祥异、杂记、著述、艺文。其用力最勤,在“赋役”一门,记载详尽。后更有“附考”,含“屯田”、“户口”、“土田”、“税粮”“纲派”、“机兵”六则,所记均为明代旧制,所派银米额数。“赋役”一门,几占全书篇幅八分之一,是为《闽清县志》特色。
[乾隆]《宜良县志》四卷,清李淳纂修,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刊本。今存四部,分别收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李淳字雪堂,湖南衡阳人,初仕万载县丞,升任宜良知县。在任建学宫,修邑志,创雪堂书院,有惠政。宜良古无志。明万历间知县罗任始修,二卷十一门。清康熙间知县黄澍二修,十卷,有抄本。乾隆间知县王诵芬三修县志,分为四卷九志,统目四十二,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刊本。今罗志久佚,黄志及王志流传亦极少。李淳重修宜良县志,遵云南省志序次,不列九志之目,仍分为四卷,统目三十七。计有:星野、山川、建置、疆域、城池、公廨、学校、坊表、桥梁、乡市、风俗、户口、赋税、仓储、恤养、祀典、封J、乡饮、秩官、名宦、科目、乡贤、宦迹、忠孝、节烈、文苑、武功、善行、耆寿、隐逸、仙释、寺观、流寓、古迹、土产、祥异、艺文。此志在前志的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补缀遗漏,在行文上略加修饰,文笔流畅,纲目安排得当,繁简得宜,并能纠正前志之失,于云南一省方志中堪称佳作。
[乾隆]《当阳县志》九卷首一卷,清黄仁修,童峦纂。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刊本。乾隆原刻本国内仅存一部,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系抄本,小楷精工,原为清邮传大臣盛宣怀愚斋藏书,亦属独家收藏。黄仁,字安宅,号育堂。四川大足人,乾隆五十六年任当阳知县。后因城中邪教结党起事,遇害。童峦,湖北I阳人,当阳县儒学教谕。当阳县志分方舆、建置、典礼、赋役、职官、选举、人物、烈女、艺文九门,体例完备,行文流畅,叙事繁简得宜。专稿初纂于汉阳方j之手,存而未梓,后由童峦修订成书。此二人均为当阳儒学教谕,故于“典礼”一门用力独多。对文庙祭祀的礼器、仪注,以及祭祀时所用乐谱、舞谱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当阳是三国时蜀将关羽陵墓所在地。关羽在清代被尊为“武圣”,故“典礼”门“文庙”之后,又有“武庙”。其记载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道光]《威远厅志》八卷,清谢体仁纂修。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今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谢体仁,字云樵,山东郯城人,道光六年进士。先后任宜良、定州、通许等地知县,署威远厅同知兼摄托香井大使。威远厅即今之云南景谷,其地先为土州,雍正初改土归流,先属镇沅,后隶普洱,为滇南边境。地接缅甸,民族杂居,因盐井所在,而为云贵要邑。威远向无志,道光五年,威远厅司马夏鼎纂志稿未成。谢体仁深感夏鼎所纂志稿缺项甚多,于是组织人采访旧闻,稽查史料,召集绅民核实,最终在博采旁搜的基础上详加考订,纂成八卷,分为三十四目:典谟,天文星野、地理舆图、山川、建置、疆域、城池、学校、风俗、户口、田赋、课程、经费、水利、积贮、祠祀、秩官、兵防、名宦、选举、乡贤、忠烈、孝义、文学、乡望、列女、流寓、隐逸、仙释、古迹、物产、祥异、艺文、杂记。此志编订详备,板刻精美,为志书中上乘之作。
[乾隆]《通州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高天凤修,金梅纂,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刊本。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通州知州李宣范又加以修订。此修订本今分别收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残本。高天凤、江苏长洲人,通州知州。金梅,江苏吴县人,举人,待选知县,通州教谕。通州为漕运重地,东南七省,岁入数百万粮以实京师仓储,四方商贾云集辐凑,州志初创于明嘉靖间。清康熙三十六年,州牧吴存礼就康熙十三年阎兴邦所撰志稿修订为十二卷。雍正间州牧黄成章又续修《通州新志》九卷,乾隆四十六年,高天凤、金梅重纂通州志,分封域、建置、漕运、赋役、学校、官师、选举、人物、风土、艺文十门,子目八十七。卷末辑杂识、逸事二小目。全书门类完备,考订精详。于漕运、赋役二门用力最多。至清道光中,历经八十余年,板刻虽存,字迹多所漫漶甚至残缺,州牧李宣范乃取旧板修补订正,“\\者易之,缺者补之,灭裂者整齐之。”内容虽无所增益,面目却已崭然一新矣。
[光绪]《朝城县志略》一卷,清李煜纂修,清光绪间抄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收藏。《朝城县志略》修於清宣统二年(1910年),无刻本,只有三部抄本传世。现存的《朝城县志略》都是当时朝城县衙的官抄本,每页装帧线的骑缝处均钤有“朝城县印”汉满两种文字合璧的朱文大方官印。由於没有刻本,民国九年修《朝城县续志》时没找到它,故民国续志的卷首五篇序中均未提到有《朝城县志略》一书,只提到康熙《朝城县志》和光绪《朝城县乡土志》。《朝城县志略》的内容相当简略,正文不到三千字,可算是现存最简略的方志之一,但条析缕分,言简意赅,记事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止,分为沿革、田赋、兵制、水利、古迹、灾异等六门。从整个内容来看,其中田赋门较详细,其余的条目都比较简单。《朝城县志略》可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城县乡土志》及民国九年(1920年)《朝城县续志》之不足。以其与乡土志相比校,除沿革门的“归并分析”与乡土志的“历史”内容文字相同外,其体例不同,内容可互为补充,如《朝城县志略》的水利门比乡土志的“水”条就多了“散泉池泽”和“疏塞溢涸利弊”两条内容。以《朝城县志略》的灾异门和民国《朝城县续志》的灾门相校,前者列有“乾隆十七年蝗蝻为灾”、“道光五年地震”、“道光二十七年亢旱,八月始雨,民多饥死”、“咸丰八年蝗蝻为灾”、“光绪十五年秋大水”、 “光绪十五年两次地震”等十条记载,只有“道光二十七年”的一条内容列入民国续志,其余九条内容均为民国续志所无。
[宣统]《恩安县志》六卷,清汪炳谦纂修。宣统三年1911年抄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独家收藏。汪炳谦,浙江仁和人,清乾隆四十年任昭通知府。
昭通旧号乌蒙,为滇东重郡,人物殷繁,控制冲要。清雍正九年,改乌蒙为昭通府,设恩安县附廓。清乾隆间,汪炳谦以知府主持纂修附廓县志,未刊,分序、征言、凡例、姓氏、图、天文、星野、气候、地理、建置、疆域、山川、城池、古迹、人事、学校、秩官、选举、人事、户口、赋税、风俗、武备、人事、艺文、圣谕、疏表碑记等类目。恩安县志次序凌杂,城图一节着重风水之谈,中无年月纪载。但此为昭通一地最早方志,国内仅存,故有其不可取代之史料价值。
[宣统]《昭觉县志稿》四卷,清徐怀璋纂修,宣统三年1911年稿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独家收藏。徐怀璋,字奉伯,别号镜湖老人,陕西兴平人。曾任昭觉设治委员,奉命经办昭觉县筹建工作。昭觉属今凉山彝族自治州。清宣统二年,四川总督赵尔巽奏请设县,是为县始。宣统三年志稿成,可见志稿纂修是与县治的创设同步进行的,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原始资料。志稿分四卷,卷一为序、凡例、目录、奏牍,卷二为天文、地舆,卷三为人事,卷四为物产及艺文。此书与常见地方志的体例并不相同。缘于昭觉初设,诸事草创,又无档案文献可供稽查,因此志稿中主要收录当时的公文奏牍、法令法规等。举凡城市规划,经费筹措、道路管理,乃至物料工价,无不具载。其中也记载了一些凉山彝民的情况如家族、户口、风俗、文字等,如卷三在记述风俗时收录彝家经典传世之作《勒武特亦》即《勒俄特衣》卷首一节,并译为汉语。凡此种种,均有重要研究价值。
[民国]《同正县志》不分卷,钱承聪纂。民国六年1917年修成后,未经刊行。国内现存抄本三部,分别收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同正,今广西扶绥。旧名永康州。原由土司辖治,明代中叶改土归流,为“粤西极边所在。”深山密林,交通闭塞,人口稀少,经济文化俱不发达。故县志门类粗备,内容简略,仅山川水道记载较为详细。此志为扶绥历史上第一部方志,且流传稀少,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崖州直隶乡土志》二卷,汤宝毙蓿尽9诮龃嬉徊浚植赜诨Ψ洞笱际楣荨L辣保趾偶凹岵幌辍C窆四辏1919年任崖县知事,次年1920年因贪赃枉法,残害人命,激起民变,因而毙命。光绪末至民国初期,各地流行修乡土志。《崖州乡土志》封面有“崖县之印”,正中直书“广东崖县知事汤宝背省保湮笔庇γ式芍尽《崖州直隶乡土志》分二卷,其上卷为历史,分沿革、政绩、兵事、耆旧、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等12目。下卷为地理,分区城、古迹、祠庙、桥梁、市镇、学堂、山、水、海岸、道路、物产、制造、商务等13目。《崖州直隶乡土志》内容虽简略,却并非光绪二十六年崖州知州钟元棣所纂《崖州志》的节本。有些内容可与《崖州志》互相参考,有的内容为《崖州志》所不载。如“商务”一节所记崖州每年生产、营销进出口物资种类与数量,就是一份研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海南经济贸易的重要资料。
《南浔镇志稿》四卷,周子美纂修,稿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独家收藏。周子美1896年――1998年,生前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此志完稿于1953年,共分十四类:公署、学校、善举、灾祥、农桑、河渠、桥梁、祠墓、人物、列女、碑刻、著述、大事记、杂录。“碑刻”一目中《董慎庵墓志》,述董氏先世甚详,有关乡里掌故,弥足珍贵。“大事记”中《浔溪团防志》记江浙军阀齐、卢之战,《南浔公会兵灾报告书》、《南浔镇被焚房屋调查表》、《吴兴县抗战人员忠烈事迹录》均为第一手实地调查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综上所述,这些稀见方志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能够为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用的资料,对当地的经济建设、旅游开发、新修方志能起到借鉴作用,对历史学、地理学、方志学、文学、民族学、教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颇有参考价值。相信这套《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出版后,对当前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学科建设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