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46册)PDF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1-21 点击数:5333
本书是《着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之一,共收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稀见方志三十二种,其中稿抄本十六种,具有很高的文献利用价值。

 前 言 


 购 买 本 书 请 加 QQ:85920253(微 信 同 号)


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单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综合性着述,它分门别类,贯通古今,其存史、致用的价值久为人们所认知。广东的方志可溯源到东汉时期番禺人杨孚所撰的《异物志》(又名《南裔异物志》),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岭南风土物产的志书。其後自吴晋南朝,迄明清民国的的两千年间,广东产生了相当多的志书。据李默《广东方志考略》统计,历史上广东旧方志共有861种,今天尚存的有431种。其统计尚未包括乡土志等,否则,数量更多。《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着录了现存447种广东旧方志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986年编着的《馆藏广东地方志目录》收录达520种之多(含乡土志、山水志、名胜志、寺庙志、图志等)。广东现存最早的方志为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宋元以前已佚散的旧志,今天只能在《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初学记》、《永乐大典》等类书及学者们所辑的一些辑佚书中见其枝叶了。

清宣统二年(1910年)广东提学使沈曾桐奏请,於前两广总督张之洞开办的广雅书局内设立广雅书局藏书楼,1912年改为广东图书馆,此即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渊源所自。经过将近百年的发展,历经数番析合,现已成为一所藏书总量达500多万册的现代图书馆。其中线装古籍4万余种47万册;全国地方志(外省)3万余册;金石拓片3万余册(件);新旧广东地方文献9万余种40余万册。

地方志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典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地方志尤其是广东方志的收藏是该馆的优良传统。广东省图书馆初始藏书为广雅书局藏书楼旧藏,民国初年,该馆收得原广雅书院冠冕楼藏书一部分,并由省公署民政厅、教育厅拔送广东各府州县志全份。1921年,又得梁鼎芬後人捐葵霜阁藏书,藏书以丛书及方志、诗文集为着。经过近二十余年的搜集,该馆收集的各省新旧通志业已完备。据1931年《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当时广东省立图书馆馆藏书籍以“地志为最多,共7000余册,各省通志俱购置完备”。1934年,省立图书馆被撤并,部分贵重图籍归存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据1936年任馆长的罗香林编《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方志目录》记载,当时已收录方志1000余部,其数量在南中国首屈一指。1938年,广州沦陷,有关图籍受到严重破坏。1941 年,广东省立图书馆在韶关复馆,在杜定友馆长的领导下,大力搜集广东地方文献。地方志方面,1945年,仅得广东26个县份的县志,至1946年,已收得 88县份的县志,仅5县份县志未入藏。当时省图广东方志有通志1种,府志12种,州县志134种,并有多种乡土志。1949年,省馆接收广东文献馆图籍,得地方志69种,绝大部分为广东方志。建国初,省馆在全省各地徵集了大量的图籍文献,馆藏日富。1955年,省馆与广州市中山图书馆合并,原先分存两馆的图籍包括地方志始合而为一。至1957年,广东地方志已收藏至315种,广东97县中,除防城(今属广西),白沙,乐东,保亭(三县今均属海南省)4县本无县志,其余各县县志均有收藏。经过数代图书馆馆员的苦心经营,目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共收藏新旧方志近万余种(含各种专业志),其中1949年前的旧方志2100余种,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的现存全国旧方志数量8200余种相较,约占四分之一。计省(通)志58种,府志158种,州县厅志 1750种,各乡土志、岛屿志等178种,其中广东省内旧方志392种。数十年来,承惠社会各界慷慨捐赠(如1954年,黄荫普先生赠书数千种,其中广东方志67种),及通过购买、交换、复制、缩微等方法徵集广东旧方志,见诸《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着录而本馆以前缺藏的广东旧志现在绝大部分已补充入藏。

现从馆藏方志中挑选32种旧方志汇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其中广东方志26种,省外方志6种。以版本而言,清刻本10种,清及民国间稿(钞)本16种,民国间油印本、铅印本各3种,内有12种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仅藏,史料价值自不待言。编者给每种方志均撰写了提要,以资读者参考。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庆澜,字子桥。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历任四川副都督,黑龙江督署参谋长、民政长、巡按使,广东省长,中东铁路护路总司令兼哈尔滨特别区行政长官,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等。鼎芬,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光绪进士,历任知州、知府,累官至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着有《节庵先生遗诗》等。是志民国五年始修,旋因政局动荡而终止。敍事自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二年(1910)。残存稿本内容依次为:序、职名表、训典、晷度表,山川略(广州府)、兵制(附营汛、兵饷、马政)、前事略(番禺县)、人物志(广州府、韶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琼州府、嘉应州)、广东儒林、艺文志(史部书目)、杂录(广州府)。该稿以人物、训典为主,各占全书的十分之六和十分之二。人物志资料多据旧府、州、县志,兼录采访册及粤人文集等,内除古代人物外,收入邓世昌、冯子材、黄遵宪等一批近代以来着名粤人传稿,为首录资料。训典则收集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粤省官吏向清廷的上谕、奏摺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广东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颇具史料价值。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鲁,字海滨,号澄庐主人,广东大埔人,同盟会会员,历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校长,广东通志馆馆长,国民党中央常委等,着有《回顾录》、《邹鲁文存》等。廷敬,字丹铭,号止斋,大埔人,曾任惠潮嘉师范学校校长、广东通志馆主任兼总纂等,着有《补读书楼文集》、《经史金文证补》等。民国二十年(1931)始修,二十四年结束,大部分为调查采访册和初辑资料册。记事自清顺治元年(1644)至民国二十三年。分训典、山川略、地质概要、兵要地理、堡寨、墟市、村制、医院、寺观、灾变、警政、物产、税收、沙田、盐法、公债、兵制、外交志、公路、航政、邮政、前事略、大事记、艺文略、金石略、集古略、列传、杂录等二十八门。其体例和篇目已具有现代志书的雏型。其内容衔接《[道光]广东通志》,保存大量清代和民国的史料,不少门目均为初录资料,尤具参考价值。如医院门,详记近代以来广州博济医院,国立中山大学第一、第二医院,广州市市立医院,柔济医院,私立广东光华医院等十二家大医院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和业务概况。物产门介绍近代以来广东大米、小麦、黄豆、花生、番薯、蔬菜、水果、蚕丝、茶叶等的生产和进出口情况,并附有统计图表。盐法门记载了广东盐业的历史沿革、生产分布,并收录大量法规、章程和统计资料。外交门则反映了近代广东对外贸易之缘起,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时期之中外关系以及有关广东华侨、租界和外侨等概况。列传除收录丁日昌、宋湘、何如璋、张荫桓、黄遵宪、朱次琦、简朝亮、陈澧、张维屏等社会名流的传记外,还介绍了朱执信、郑士良、邓荫南、邓子瑜等一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的生平事蹟。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光绪]仁化乡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稿本。据是志序该志由县学堂堂员一人主稿,二人分誊。乃奉命编乡土志,旨在启蒙教化。遵颁行例目之门类,按教科书形式分课敍述,共五十四课,包括地理、建置、兴利、除害、剿匪降寇等内容。每课均在一百字左右,简短明了。是志以旧志为底本,据实录入,内容简略,考证从疏,史料价值不大,仅供学堂教学参考。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光绪]连山乡土志 (清)卢泽润撰。清光绪年间抄本。泽润,广东连山人。清光绪年间撰。记事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等十五门。兵事门有太平军和红巾军在连山活动的记载。人物及地理方面资料稍详。其余均较简略。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

[民国] 连县志七卷 韩建勳、伍岳嵩修,何诗迪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建勳,民国三十六年(1947)任广东连县县长。岳嵩、诗迪均广东连县人,分任连县文献委员会主任,连县修志馆副主任。县修,始纂於民国三十六年,成书於三十八年,记事止於是年。正文分大事记、人文、经济、社会、教育、人物、古物、方言、艺文、金石、技击等十二门百六目。是志为连县最详实的一部县志。是志因时代演进,增入民国三十八年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史实,内容增加数倍,纲目凡例,依遵内政部公布之地方志书纂修办法订定,书中多有统计表,如土地、户口、物产、物业、实业、地质、气候、交通、赋税、教育、卫生以及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各种状况,均分年精确调查,制成统计比较表,尤详於民国部分。人文门辟瑶务目,详述该地区瑶排之人口,面积及绥瑶、化瑶等政策,有助於地方民族史的研究。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

[民国] 南澳县志未成稿 章潜龙修、杨世泽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稿本。潜龙,广东南澳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任县长。世泽,广东潮安人,曾任广东汕头孔教协会副会长、南澳县教育科长、南澳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民国三十五年始修,次年因经费无着而中辍。敍事至民国三十五年。仅有舆地沿革、职官、文职表、武职表、乡贤事蹟调查表(一)、事纪(汉至民国)、灾祥等的油印稿和手抄稿。乡贤事蹟调查表中较前志略有增补。事纪中补叙抗日战争时期南澳军民奋起抗日、流亡县政府在饶平开展瓦解伪军工作以及接管南澳日伪政权的经过等。因该志距前志仅年余时间,且为未成稿,故内容颇多因袭前志。稿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光绪] 南海乡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是志正文卷数不明,无凡例。内容主要简介南海山脉、水道、交通(包括铁路)、物产、商贸情况。刊载“筹弭水灾刍议”、整顿惠济义仓和因水潦邑县绅士上呈救济书等,特别是“筹弭水灾刍议”一文,分析广东水系分布、水文情况,提出治理水灾的办法有急赈、平粜、筑秋栏、补助、开河、清沙等。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

[道光] 龙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书院纂,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儒林书院,在广东顺德龙江乡,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正文分舆地、选举、人物、艺文四门。是志残缺不全,仅存舆地门一卷,内有述典、山川、桥梁、津渡、古迹、坊表、祠墓、坊里、物产、氏族、编年、冠裳等目,其中之冠裳目仿似方志之名宦体例,记载有部分人物行状。是志另有清末、民国初年抄本。内容除舆地外,另含选举、人物、艺文等,记事续至民国十四年(1925)。抄本均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民国] 鹤山县志未成稿十八篇 宋森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森(1877—1952),字木林,广东鹤山人,毕业於清末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历任教员、校长、教育局长。是志始修於民国二十四年(193 5),推宋森为文献委员会主席,後因抗战事起,修志中止。民国三十三年底又辑存稿,补其未竟,披阅十余载,1950年稿初成,部分记事至1952年。其体例在继承前志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各地修志的优点,故更显完备。在内容方面,记载甚详,确至年月日。纪事篇记载有清末鹤山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料,如咸丰四年(1854)邑人陈开率领天地会起义,建立大成国之经过。又如社会篇分述了本县百一十三个姓氏族人的源流、迁移、蕃衍情况,颇具价值。书末的文徵,还收入了相当丰富的有关该县的珍贵文学资料。是志稿分藏於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鹤山县档案馆,後者为十五卷本。

[宣统] 新宁乡土地理二卷 (清)雷泽普撰,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泽普,邑人。书成于宣统元年(1909),分二十三章:新甯县之起源、新甯县之成立、新宁县城之建置、广海卫之建置、赤溪厅之析置、经纬度及分野、气候、疆域、都界、山岳、河流、洋海、户口、田亩、水利、咸围、险隘、铁路、水陆交通之大市场、古迹、风俗、物产和兵防。章下分课。舆图一幅载正文前。是书乃供该邑小学初级地理课教学之用。清末朝廷兴办新学,所定初等小学章程中以地理一科为最重。此初级地理教科书即以激发学生之爱国爱乡之心为目的。多本前人成说(以邑志为主,以《大清一统志》、《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和《甯阳杂存》为辅),删繁就简,多择其主要及着名者,以简略和通俗便於观览记忆。各章节後注明参考书。内容侧重于自然地理,间亦偶及经济和政治地理。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等藏本。

[光绪] 梅菉志稿八卷 (清)梁兆硻撰,光绪二十八年(1902)稿本。兆硻,广东吴川人。私人撰修,成书於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文分地理、建置、事纪、金石、艺文、列传六门二十二目,参考《明史》、《茂名县志》、《吴川县志》、《高州府志》、《乱离见闻录》、黄炉《梅菉赋志》等书,存同列异,比类考证,详於地理、建置的记述,人物列传从略,金石门吸收大量碑铭资料,涉及清末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该志是未成稿,篇目杂乱,修改、圈改之处颇多,现残存四卷。稿本藏於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民国] 电白县新志稿十卷 邵桐孙等修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桐孙,广东电白人,曾任教广东国民大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始修,民国三十五年订正、编次旧稿而成是书。正文分十门四十二目,有天文、土地、人民、政治、经济、文化、耆旧、年纪、文徵、杂录等门。是志略古详今,侧重现代,记事止於民国三十三年,耆旧则止于清季,职官、选举从阙。正文前有舆图,其中之地质图套色区分邑县地质变化。部分门类体例从新,如经济门分农业、林业、工业、商业、渔业、盐业、物产、交通、建筑等目。人民门载户口统计和民风习俗。耆旧门载各类人物资料。邑乡贤着述入文徵门,序、记等则入文徵门。是志之载多简略。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

[民国] 惠阳县志 张友仁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友仁,原名胜初,广东惠阳人,清末贡生,历任广东海丰县县长、福建龙溪县县长、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着有《惠州西湖志》等。是志残存十一页(卷九人物第三至十三页),原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丰湖月刊》第二期。内载翟彦荣、关可成、任锡休、杨传芳等三十五名明朝洪武年间至嘉靖年间惠阳籍人士传略,除王度、姚祥、杨天祥、叶时、叶天佑等传较为详尽外,其余均较简略,可为研究明朝惠阳地方人物提供线索和资料。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

[乾隆] 和平县志八卷 (清)曹鹏翊、徐廷芳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朱超玫、徐润纂。鹏翊,河南巩县人,举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和平县知县。廷芳,广东和平人,进士,历任广东肇庆、南雄府学教授,陕西扶凤县知县。超玫,广东和平人,举人,贵州遵义县知县。润,广东和平县人,贡生,阳江教谕。乾隆二十八年刻,敍事止於二十七年。正文分十七门八十一目,为图像、天文、舆地、事纪、建置、学校、秩祀、秩官、宦绩、选举、人物、风俗、物产、田赋、兵防、艺文、外志等门。是志扉页天头有“乾隆癸未重补”字样。全书以雍正王植之邑志为准,中间有一二加增,添入者,是志以新补二字别之,各门目加有超玫按语。是书险要目载有邑宰论邑之险要文。事纪门新补清雍正八年以後邑之纪事。建置门新补邑之建置变化,疆域、公所、监狱等目各有增补。选举门则新增乡饮、茂才、冠带、耆寿各目,人物门增优行、节妇各目。是书艺文门篇幅最多。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台湾藏本。

[民国] 和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徵二卷 曾枢修,淩开蔚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枢,字效愚,广东兴宁人,民国三十年(1941)任和平县县长。开蔚,字秀峰,和平人,历官县劝学所所长、县政府秘书。是志由曾枢自民国三十年春倡修,於民国三十一年底编成,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付印。记事止於民国三十二年。正文分二十门百一十目。是志为和平县第七次纂修县志,体例完备,内容翔实,颇具特色,可谓和平县志之集大成者。志中较重人物,其职官、选举和人物约占全书四分之一。职官门将自明嘉靖二年(1523)至民国三十二年和平县曾设之文武职官一一叙录,其後,还载王守仁等三十九人的宦迹。选举门将县属自明末至民国的进士、举人、贡生、例贡、职员、生员、例监、从九、学校毕业、孝廉方正、议员、仕宦、封赠、恩赐、乡饮等四千余人详录无遗。人物门则按官员、列女、耆寿先後排列,大部分立有小传。对研究和平县人才地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社科院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

[康熙] 永安县次志十七卷 (清)张进菉纂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进菉,直隶宣府前卫(今属河北)人,官监生,康熙二十四年(1687)任。奉令纂修。康熙二十六年刻,敍事至此年。正文分十七门。是志在万历邑志的基础上补阙拾遗而成。体例上分建置、都里、山川、古迹、学校、赋役、兵防、祠祀、官师、名宦、选举、人物、列女、风俗、物产、寺观、艺文。内容上有图三十七,比前志增补三十三图。艺文门篇幅较多。是书转引前志颇多。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台湾藏本。

[民国] 陆丰县乡土志 黄墨园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内分清初之陆丰、李邦寅夫妻之节义,高华松、高亮福之武功,陈谢勇之治绩,庄汝扬、高鹏飞、郑奇炎、黄德星之清惠,黄逢奇之笃孝,陈安泰之殉节等二十二目。除第一目简述清初陆丰历史外,其余各目介绍自清顺治至咸丰年间共三十三名陆丰人物的简单生平。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

[乾隆] 嘉应州志十二卷 (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之正,大兴籍通州(今北京通县)人,举人,乾隆十三年(1748)任广东嘉应州(今梅县)知州。刊於乾隆十五年,记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舆地、建置、田赋、官师、选举、人物、艺文、杂记、兴甯、长乐、平远、镇平十二门五十目。是志为雍正十一年(1733)嘉应设州後第一部州志,体例与郡乘少异,取州县分编之法,以州为主,兴甯、长乐、平远、镇平四邑各为总考附後,四县子目大类州志。是志在参考程乡旧志、潮州府志等文献基础上,搜罗散佚,修补残缺,增入乾隆十一年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史事,考核务确,去取皆当,详於州志而四邑总考略附。田赋门各饷目记载明代、清初地方杂税甚详,是研究广东地方赋役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杂记门寇变目以纪传体形式叙载梅县地方官府与民众之斗争,对了解广东地区民变史提供了珍贵资料。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本。

[民国] 西阳乡志二十二卷 梅州西阳修志局修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记事止於民国三十二年。正文分疆域图、总论、疆域沿革、山川、气候、水利、物产、礼俗、桥渡、古迹、户籍、赋税、仓储、学校、选举、仕宦表、忠烈表、人物、列女、艺文、灾祥、丛谈等二十三门。因尚未修完,现存本仅有总说、山川、气候、水利、物产、礼俗、桥渡、古迹、户口、学校、选举、艺文等十二门。是志为距梅州东三十里之西阳乡志书,以旧乡志为底本,佐以采访册、旧州县等资料,尤重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料的搜求,重要门类详今略古,户口门民国间内外乡户口资料民国二十九年调查编入,学校门民国间未据报之私学亦予以注明。户口、学校、选举诸门以年代为先後,次第冠以表格,言简意赅。物产门列谷、菜蔬、果、木材、竹草、花、药、飞禽、野兽、鳞、介、虫、物产等目,尤甚精详。然是志为初编,门类设置过繁,且目录与内容亦有不合。艺文门历代每种书目後列部分诗文,与旧例不合。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

[道光] 镇平县志九卷 又名石窟一徵 (清)黄钊撰,光绪六年(1880)刊本。钊,字谷生,一字香铁,广东镇平人,嘉庆举人,歴官潮阳教谕,翰林院待诏,负诗名,着有《白华草堂诗钞》二十一卷、《苜蓿集》八卷、《白华草堂文集》等。私人修撰,清道光年间修,刊于同治二年(1863),光绪六年重刊。正文分方域、徵抚、教养、礼俗、天时、日用、地志、方言、人物等九门。镇平旧志内容简陋,门类不全,是志效《扬州画舫录》例,搜集资料,精加考证,修补大量纰漏,堪称佳志,且作者采掇甚勤,工力细密,间或援古证今,淹贯博洽,如教养门引书四十四种,礼俗门引书达八十五种,其余各篇,繁徵广引,大率类是。方言门达两卷之多,细叙镇平客家方言源流,人物门详记明末死难诸臣,嘉与褒美,详悉无讳。是志艺文部分因香铁早逝由後人增补成帙。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本。

[嘉庆] 大埔县志十八卷首一卷 (清)洪先焘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先焘,湖北鹤峰州(今鹤峰)人,举人,嘉庆六年(1801)署潮州府大埔县知县。刊于嘉庆九年,记事止於是年。卷首一卷,正文分疆域、山川、城池、衙署、学校、祠祀、寺观、赋役、兵防、驿铺、风俗、物产、灾祥、秩官、名宦、选举、人物、艺文等十八门三十七目。是志以 旧志为蓝本,但其部分类目与旧志有所更易,如山川、城池,旧志原并於疆舆志,今志则各为一卷,且以水利附山川、津梁,社甲附城池,如驿铺旧志原与衙署、仓储等并为营建志,今志则为一卷,风俗,物产旧志原并入风土志,今志亦自为一卷。凡所记载较旧志为富,惟引据前志不注出处。兵防门附寇氛目以纪传体详述明中叶至清中叶三百余年来该地区农民起义及海盗出入情况,对该时期民变研究甚有裨益。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藏本。

[康熙] ] 长乐县志八卷 (清)孙蕙修,孔元祚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蕙,字萮候,奉天府辽阳州镶白旗(今辽宁辽阳)人,监生,历任山西潞安府长治知县,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广东长乐知县。元祚,广东长乐(今五华)人,字永斋,康熙举人,任拣选知县。奉宪命而修,刊於康熙二十六年,记事止於是年。正文分舆地、建置、秩官、选举、人物、籍产、系年、艺文八门六十四目。是志体例异于常志,书中有论,有总论,有解,有纪事,有列传论赞,关帝世家一编尤为创见,他志均无此例。秩官、选举二门人有传则附,人物门於秩官、选举两门有传者略引其名,籍产门叙驿传之法甚详,又附清初有关杂税碑铭文献数篇,对研究地方驿传制度及杂税制度甚有裨益。论、总论、解、纪事、列传、论赞则有过繁之嫌。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本。

[民国] 兴宁县乡土志 罗献修纂修,清抄本。献修,字黼月,一字孝博,广东兴宁人,清拔贡,历任廉州味经书院山长,广东谘议局议员,京师大学堂教习,中山大学教授,兴甯修志局总纂等职,着有《三礼讲义》、《尚书大义述》、《周礼学》、《修身学》、《螺庄诗稿》等。始纂於光绪二十七年(1901),记事止於是年。正文分历史、地理、物产等三门。是志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尤以物产门最具特色。该门下设动物、水族、爬虫、植物、矿物、动物制造、植物制造、矿物制造、商务等类,细述物产名称、形状、制造及销售等情况,是研究兴宁县近代商业史的珍贵资料。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

[光绪] 广宁县乡土志 (清)伍梅、龚炳章纂,清光绪年间刻本。梅、炳章,均邑人。是志无序跋例目,亦无舆图,书中编次列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後附名宦祠、乡贤、忠义、节烈)、人类、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古迹、祠庙、坊表、桥梁、市镇、学堂、山水、道路、物产诸篇。各篇均甚简略,历史篇主要介绍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置县始末。兵事录着重介绍了咸丰年间红巾军在是邑的活动情况。人类、氏族、实业诸篇虽寥寥几条,却填补了此前邑志之空缺。物产篇不仅介绍了天然物产,还列述了该邑人工制造产品情况,亦为新添。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藏本。

[道光] 开建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余瀚修,余楷纂,清同治元年(1862)抄本。瀚,号椒云,浙江山阴(今绍兴)籍,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监生,嘉庆二十五年(1820)任开建知县。楷,号荫园,湖南善化人,候选直隶州同知。道光三年,奉檄修志,同年书竣。记事止于嘉庆二十二年。分十二门:舆地、建置、赋役、官师、选举、典礼、风俗、治行、兵防、人物、事纪和艺文。卷末附捐修人名录。在前志基础上颇有修订增补。官师、选举、治行和人物四门之有关人物介绍甚详。艺文分箴训、序文、碑记和诗章四目,删去旧载之无关典要者十之四五。事纪门下列封建、祥异和兵寇三目。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

[民国] 延川县新志不分卷 民国抄本。延川秦汉上郡地,晋立临河县,西魏置文安县。隋开皇三年始置延川县,大业十三年改文州,唐武德二年为基州,五年更北基州,贞观八年废州复延川县。金元明清因之,元隶延安路,金明清隶延安府,今属延安地区。清顺治、道光时期均修有县志。本志不详撰人。卷端题陕西延川县新志。卷首革命事略,录申国璋、高仰慕、冯国香、冯强效四人事实,皆辛亥革命以来阵亡栒邑丁绅。正文为十二门五十六目,分别为舆地名称(沿革、面积、疆界、山脉、河流、池沼、地质、气候、古迹,名胜附),户口(性别、职业、生活、流氓、迁徙附),物产(动物、植物、矿物),风俗(礼俗、习惯、宗教属之),实业(农、物产、工、矿、畜牧、蚕桑、森林、水利附),教育(各级学校、女学校、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私塾附),财政(金融、田赋附),交通(邮政、电政、铁道、汽车路、水运、其他事项附),警政团防(警政沿革、现状、整顿情形、团防沿革、现状、整顿情形附),社会(劳工、养老、残废、育婴、救灾、医院附),关於训政时期之一切新建设(本年以前之建设、本年度之新计画附)。本志无撰修年份,《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着录撰修年份为民国十六年。检本志内容记事确年为民国十六年,但内有 “关於训政时期之一切新建设”一门,因可知此志当修於民国十七年。各类目所记多简略,类似修志之调查材料,对了解民国初期县情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原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另有摄影民国抄本。

[民国] 陕西栒邑县行政公署民国十七年造呈新志材料不分卷 民国栒邑县行政公署撰,民国十七年(1928)修,抄本。栒邑古豳地,秦属内史,汉始置栒邑县。後魏三水县,西魏恒州,寻废,隋三水县,唐宋金因之。元省入淳化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复析为三水县,清因之,民国三年,因与广东三水县同名,复改为栒邑县。1964年改名旬邑,今属咸阳市管辖。志始修于明万历年间,佚。清康熙,乾隆,同治三朝均修志传世。本志首新志目录,次栒邑县略图彩绘,共九门,依次为舆地,内名称、沿革、面积、疆界、县治城池、乡镇、古迹、名胜、山脉、河流附;户口,内田赋、杂税、杂赋、徵榷、金融附;物产,内动物、植物、矿物;风俗,内礼俗、习惯、宗教附;实业,内农业、物产、工业、商业、矿业、畜牧、蚕桑、森林、水利附;立法;司法;八行政,内教育、建设、警务、财政附;训政时期之建设,分十七年以前之建设、十七年之新计画。以其为造新志之材料,故各目记事多简略。本志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

[乾隆] 衡山县志十四卷 清德贵纂修,锺光序续修,清乾隆十年(1746)修,三十九年(1774)续修刻本。德贵,正白旗满州人,举人。乾隆九年(1745)任。光序,顺天宛平人,乾隆十二年举人,二十二年进士,三十八年任。本志承康熙五十九年(1720)葛亮臣修县志,补及乾隆近事。乾隆十一年,知县事德贵续编时因循葛志内容三分之二,增补税赋、学校、人物及艺文等,并调整佛道寺院出祀典门,附养济院育婴堂於建置门;至乾隆三十九年,知县事锺光序补刻而益以职官、选举、貤封、乡饮之未及登者。刻竟成书。本志共十四门五十四目,依次为沿革、星野、建置、疆域、祀典、古迹、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附侨寓)、诗赋、艺文和诰勅等。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藏故宫,台湾,湖南图书馆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馆藏本为残本,计王志原序缺,葛志序缺首三页,卷七至九缺。

[民国] 西林县志不分卷 民国抄本。佚名撰,西林古百粤地,秦汉交趾地,宋明土官地。清康熙四年(1665),以上林长官司地改流建县,隶思恩军民府,乾隆五年(1740)改隶泗城府。今属广西百色地区。西林县志初修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县事王维淮纂修,原刻本今存日本内阁文库。本志分星野、建置、疆域(里甲村庄附)、山川、形势、风俗、土产、城池、钱粮学额、津渡、墟市、公署、户口、塘铺,邑宰十五门。诸门所记皆简略。其星野、建置、疆域、山川、形势、津渡、墟市、塘铺等条文多本康熙志,然亦有增易,非尽袭前志。内钱粮学额,户口、邑宰均记事到民国十六年(1927),自清咸同以降至民国,县政民生时艰,於兹略窥。按本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着录为“西林县团务总局编,民国二十年(1931)修”,经遍查全志,未知着录资讯来源。抄本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民国] 通河县全县乡土略志 通河县政府编,民国十八年(1929)修,民国抄本。通河古肃慎地,汉为鲜卑地,宋为金地,明清为鄂伦春游猎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立头站,鄂勒果木索,崇古尔库三站,县境始辟;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开荒殖边而设大通县,因与安徽大通县重名,於民国三年改名通河县。今属哈尔滨市管辖。本志分名称、沿革、位置、面积、种族及人口、城市状况、名胜、社会礼俗、地势土壤、山脉、流域、气候、物产、输入货品、宗教、教育、侨民及其生活状况、乡镇十八门。记事确年为民国三年。诸类目多简略,其沿革、城市状况、教育较它目记载为详。本卷不着纂修名氏及年份。《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定通河县政府编,修撰年为民国三年。据方衍《黑龙江方志考稿》,当为民国十八年修。是志吉林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均有收藏。吉林本据南京大学藏本抄录。粤馆与南京大学藏本相较,类目全同,而南京藏本多卷前《寄金陵大学校书》、《通河县公署第一二四号》两文件及卷末何宇铨《略志校勘表》。

[道光] 芷江县六十四卷首一卷 清胡礼箴修,黄凯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礼箴,河南光山人,进士,道光十七(1837)年任县事。凯,湖北黄陂人,进士,道光十四年(1834)任县事。本志内分星野、舆图、营建、田赋、学校、职官、选举、名宦、人物、列女、风土、艺文等十二门,不在其类者为志余以纪之,总百余目。据县志凡例,“芷江县志创修於清乾隆二十二年知县闵从隆,梓而不全,续修于嘉庆二十二年知县卢尔秋,稿成未梓,旋以六里分拔晃州,已非一县之志,今特为广搜博访,考实辩讹,辑为成书”。是志类目多承闵志,略有增添调整。内容上则卷首芷江县旧志序、旧州志序及各门目乾隆前纪事亦本闵志,续增干嘉以来邑事,记事至道光十九年。闵志为十二门八十余目,每门为卷,而是志则于各门下首列类目,并将门下各目多析分成卷,至有三数人事则为一卷者,故卷帙倍衍,达六十四卷之多。所记以田赋、人物、艺文诸门为详实。按本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着录为五十九卷,与本馆藏本卷数不符。又刻本尚有南京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收藏。

[光绪] 梅菉赋志不分卷 (清)黄炉修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稿本。炉,字士熏,茂名丹山人,终生不仕。是志为黄炉於光绪十九年(1894)以骈文体形式撰修而成,分地道古迹、庙祠、庵堂、节寿、功名、人事、物产、文联、风俗、灾祥等内容,括为五部来写。作者从梅菉风貌和民俗学的角度,概括介绍梅菉的沿革、历史情况、地理特点,记述梅菉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同时又广引俚语、传说、名人轶事,介绍梅菉地区的生活习俗及风尚,对研究清末梅菉的风土物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记事、灾祥均记至光绪二十八年。稿本藏於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目 录 

第一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一) 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二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二)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三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三)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四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四)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五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五)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六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一)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七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二)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八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三)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九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四)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五)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一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六)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二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七)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三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八)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四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九)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五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六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一)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七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二)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八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三)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九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四)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二十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五)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二十一册
[光绪]仁化乡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稿本。
[光绪]连山乡土志 (清)卢泽润撰。清光绪年间抄本。
[民国] 连县志七卷(卷一至卷四)韩建勳、伍岳嵩修,何诗迪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第二十二册
[民国] 连县志七卷(卷五至卷七)韩建勳、伍岳嵩修,何诗迪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民国] 南澳县志未成稿 章潜龙修、杨世泽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稿本。
第二十三册
[光绪] 南海乡土志(清)佚名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道光] 龙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书院纂,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
[清末] 龙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书院纂,清末抄本。
[民国] 龙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书院纂,民国抄本。
第二十四册
[民国] 鹤山县志未成稿十八篇 (一) 宋森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
第二十五册
[民国] 鹤山县志未成稿十八篇 (二) 宋森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
第二十六册
[民国] 鹤山县志未成稿十八篇 (三) 宋森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
第二十七册
[民国] 鹤山县志未成稿十八篇 (四) 宋森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
[宣统] 新宁乡土地理二卷 (清)雷泽普撰,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光绪] 梅菉赋志不分卷 (清)黄炉修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稿本。
第二十八册
[光绪] 梅菉志稿八卷 (清)梁兆硻撰,光绪二十八年(1902)稿本。
第二十九册
[民国] 电白县新志稿十卷 邵桐孙等修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
第三十册
[乾隆] 和平县志八卷 (清)曹鹏翊、徐廷芳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第三十一册
[民国] 惠阳县志 张友仁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民国] 和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徵二卷 (卷一至卷十三) 曾枢修,淩开蔚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
第三十二册
[民国] 和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徵二卷 (卷十四至卷二十) 曾枢修,淩开蔚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
第三十三册
[康熙] 永安县次志十七卷 (清)张进菉纂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民国] 陆丰县乡土志 黄墨园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民国] 西阳乡志二十二卷 梅州西阳修志局修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
第三十四册
[乾隆] 嘉应州志十二卷(卷一至卷六)(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第三十五册
[乾隆] 嘉应州志十二卷(卷七至卷十一) (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第三十六册
[乾隆] 嘉应州志十二卷(卷十二) (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道光] 镇平县志九卷 又名石窟一徵 (清)黄钊撰,光绪六年(1880)刊本。
第三十七册
[嘉庆] 大埔县志十八卷首一卷(卷一至卷十五) (清)洪先焘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第三十八册
[嘉庆] 大埔县志十八卷首一卷(卷十六至卷十八) (清)洪先焘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第三十九册
[康熙] ] 长乐县志八卷 (清)孙蕙修,孔元祚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第四十册
[民国] 兴宁县乡土志 罗献修纂修,清抄本。
[光绪] 广宁县乡土志(清)伍梅、龚炳章纂,清光绪年间刻本。
[道光] 开建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余瀚修,余楷纂,清同治元年(1862)抄本。
第四十一册
[民国] 延川县新志不分卷 民国抄本。
[民国] 陕西栒邑县行政公署民国十七年造呈新志材料不分卷 民国栒邑县行政公署撰,民国十七年(1928)修,抄本。
[乾隆] 衡山县志十四卷 (卷一至卷十一上)(清)德贵纂修,锺光序续修,清乾隆十年(1745)修,三十九年(1774)续修刻本。
第四十二册(
[乾隆] 衡山县志十四卷(卷十一下贞烈至卷十三第85叶)清德贵纂修,锺光序续修,清乾隆十年(1746)修,三十九年(1774)续修刻本。
第四十三册
[乾隆] 衡山县志十四卷(卷十三第86叶至卷十四)清德贵纂修,锺光序续修,清乾隆十年(1746)修,三十九年(1774)续修刻本。
[民国] 西林县志不分卷 佚名撰,民国抄本。
[民国] 通河县全县乡土略志 通河县政府编,民国十八年(1929)修,民国抄本。
[道光] 芷江县志六十四卷首一卷(卷一至卷六)清胡礼箴修,黄凯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第四十四册
[道光] 芷江县六十四卷首一卷(卷七至卷十六) 清胡礼箴修,黄凯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第四十五册
[道光] 芷江县六十四卷首一卷(卷十七至卷四十七)清胡礼箴修,黄凯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第四十六册
[道光] 芷江县六十四卷首一卷(卷四十八至卷六十四) 清胡礼箴修,黄凯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