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志大辞典:行在所 京城 都城 天咫 天府 京师 京畿 帝京 日下 畿服
行在所
古代封建帝王所居之处。《汉书·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指长安,为京师之义。后指皇帝行幸所居之处,简称行在。南宋迁都临安,称临安为行在,以示不忘旧都汴京,临安只是行都之意。明初,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取建文帝而代之,年号永乐。在正式确定北京为京师前,亦称行在。南宋《乾道临安志》第一卷,题“行在所”,记宫阙、皇子府、宗庙、郊社、三省、台阁、学校、经筵、宫观、庙宇、苑囿、院、所、三衙、寺监、司、内储司、仓、场、库、局、府第、馆驿、军营。《咸淳临安志》一百卷,卷一至十五为“行在所录”,卷十六至一百为“府县志”。今察其内容,皆纪南宋宫阙官署诸事,“题曰行在所,以别于郡志”。
京城
(一)古时国都又称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清代励宗万奉敕撰《京城古迹考》,对北京古迹进行了系统调查,此中“京城”即指北京。(二)古地名。春秋郑国的城邑,故城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三国吴地,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都城
本为古代王侯封邑通称。《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后人又称国都为都城。《后汉书·仲长统传》:“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在古方志中有宋代《都城纪胜》,分十四类,详载当时首都杭州的街市园林,其杂技和说唱部分,尤为研究者所重视。
天咫
喻为帝王所居之地。咫本为古代长度名,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后人以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微小的意思。《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注云:“言天鉴察不远,威严常在颜面之前。”后人因以天咫为帝王所居之地。清末震钧撰《天咫偶闻》记述北京事迹,属方志性质专书,其“天咫”即指北京。
天府
(一)周代官名。属春官,掌祖庙的守护保管。凡民数的登记册、邦国的盟书、狱讼的簿籍,都送天府保存。后泛指朝廷的仓库,又引申为京城所在地。如清代孙承泽撰《天府广记》,依方志体例分类记述北京地区的故实,其“天府”即指北京。(二)肥沃、险要、物产丰饶的地方称天府。《战国策·秦策一》: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京师
(一)古代首都的旧称。《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京师之称始于此。清代朱一新等撰《京师坊巷志》是由分纂《顺天府志·坊巷门》稿本增补而成,为研究北京城的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二)明代京师附近地区不设布政使司,各府、州直隶于中央,这一地区也称京师,或叫直隶。因曾分别建都于南京、北京,故具体辖区不同。
京畿
(一)国都所在地及其附近地区称京畿。虞世基《出塞》诗: “鼓吹入京畿。”(二)道名。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为十五道之一。(三)路名。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置。治所在开封府(今开封市)。辖境屡有变迁。金废。
帝京
旧称国都为帝京。唐太宗李世民曾作《帝京篇》十首,歌咏长安风物。明代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专记当时国都北京城郊的景物、名胜古迹和人物故事,即以帝京为国都的代称。
日下
(一)指京都。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地为日下。王勃《滕王阁序》有“望长安于日下”句。清朱彝尊作《日下旧闻》,记北京自辽代建都以来事迹,即取此意。(二)传说中的古国名。《尔雅·释地·日下》宋邢昺疏: “日下者,谓日所出处其下之国也。”
畿服
古称天子的领地,后指京城地区。晋代文学家挚虞撰有《畿服经》,记述京城地区各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池、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等。其体例及记述内容已具备今之方志特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六十七曰:《畿服经》、《华阳国志》“实为后世方志之权舆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