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盱眙县历代方志考述(全)

发布时间:2019-05-26 点击数:7556
现存最早的盱眙县志乃明代正德年间所修《盱眙县志》。正德《盱眙县志》二卷由盱眙知县李天畀主修,县教谕陈惟渊与训导朱仲经等纂成,成书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德《盱眙县志》卷前有盱眙县城图、盱眙县城乡总图、盱眙县历年表,卷上自建置沿革至人物,凡三十二门,附目四,卷下艺文。对于“盱眙”县名的来历,本志引许慎《说文》谓:“张目为盱,举目为眙。”以盱眙城居山上,可以眺远故名,此说乃为“盱眙”县名起源的主流说法。

明代后期,现存盱眙县志为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十二卷,知县李上元延请戴任等纂修,现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刻本,日本尊经阁文库有复刻本。此书冠以“帝里”为名,盖明代后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泗州盱眙县之说逐渐流行,而明代泗州地方官对此态度也很积极,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即云“本县为太祖诞生重地,号称汤沐,各项徭役半于他郡” ,和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同时期的曾惟诚《帝乡纪略》也是例证。

清代盱眙地方官主持纂修过多部《盱眙县志》,或佚或存,学者多有研究。清康熙年间一共纂修过三部《盱眙县志》。其一,为知县李时茂延请刘逢源(字津逮)主持修纂,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此志“事增于前,而文省于旧,不失严谨之意”, 然早已亡佚。其二,为朱弘祚、周洙等主持纂修的《盱眙县志》,现存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流传甚少。其三,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胡应麟主持修纂的《盱眙县志》,此志早佚,唯胡应麟《序》今存光绪《盱眙县志稿》中。

乾隆年间知县郭起元主持,秦懋绅、徐方高等纂修乾隆《盱眙县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十二年(1747)刊印,现亦有刻本、抄本传世。该志“于旧志者更订十之三,新采增入者十之七”, 体裁完备,据有一定的资料性,其中如书院、灾荒等记载较详实。

另据台湾成文书局《中国方志丛书》收录,清同治年间地方官崔秀春、傅绍曾等主持修纂《盱眙县志》六卷,今亦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传世。据光绪《盱眙县志稿》载,傅绍曾于咸丰九年(1859)避太平天国起义寄居河南、直隶,在战乱中著《盱眙备志》,待同治年间任事,乃出稿本,盖以近事,纂修成志。

清光绪年间,盱眙知县王锡元与淮安学者高延第主持修纂《盱眙县志稿》十七卷首一卷,乃是今日流传较多的一部盱眙方志。此志目次按卷次分为疆域、山川、建置、田赋、学校、军制、秩官、贡举、人物、列女、古迹、艺文、金石、祥浸、蠲振、兵事、杂记,卷首有王锡元《自序》及图十九幅,初刻本记事止于光绪十七年(1891)。此志记载内容较为详实,“较《康熙志》增十之八九,《乾隆志》增十之三四,《同治志》增十之六七。” 且大都注明出处,卷末还附有《校勘记》。尤其是该志《艺文志》所收盱眙历代所修方志序跋为研究盱眙乃至泗州修志源流的重要资料。

王锡元(1824~?)字兰生,江苏盱眙人,清同治三年(1864)举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淮安府里河同知,晚年寓居宝应,著有《梦影词》。王锡元为清末著名藏书家,自号书斋为“十四间书楼”,今市面流传多种古籍即有其“盱眙王氏十四间书楼藏书记”的藏书印。

这部光绪《盱眙县志稿》王锡元“考沿革之分合,订旧志之讹误”,毕功至尾,故后之治盱眙者都认为此书是一部“私修志”,部分地方史事、传说考证颇详。 今光绪《盱眙县志稿》流传有两种刻本:一为光绪十七年(1891)初刻本,另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校刊本,卷首增刻“癸卯重校本”,方尔谦作序,大部分卷后增《补遗》,书末有《续补遗》和《校勘记》,记事增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台湾成文书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安徽省”部分影印本光绪《盱眙县志稿》十七卷即光绪二十九年重校刊本。

此外,民国25年(1936)代理盱眙县长王汾主持修纂《盱眙县志略》,以铅印本发型。此志基本只涉及民国资料,古方志史料价值不高,仅算为盱眙及古泗州方志修纂画上句号。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盱眙县还先后纂修过新县志,并出版《盱眙县旧志辑要》等方志整理成果,本文不再赘述。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