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增补鄠县志 嘉靖鄠县志 万历鄠县志 嘉靖高陵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29 点击数:2766
崇祯增补鄠县志
崇祯《增补鄠县志》,张宗孟修纂,11卷,崇祯十四年(1641)刊印。其志基本维持刘璞志面貌,间有增补。原志11卷,未改,增为49目。其在《志序》中说:“前尹刘公璞修之,别类分门,芟芜补缺,精核无逾矣”,“祗增数十年所继起之事,于前志无取也。”此志体例、篇目较齐备。卷一《建置志》含沿革、公署、庙祀、杂署、古庙、驿铺、桥梁、市集、疆域;卷二《地理考》含山水;卷三《古迹考》含帝王遗迹、圣贤遗迹、胜地遗迹、陵墓附;卷四《田赋志》含军匠、里社、团堡、物产、风俗、军寨、寺观附;卷五《官师表》含县令、尉、知县、主簿、典史、教官(内文分教谕、训导)、名宦;卷六《选举志》含进士、举人、贡士、援例、掾史、貤封;卷七《人物志》,含乡贤、历代名贤、高士、惇民、孝行、寓贤、节妇、烈士、烈妇。卷八《文苑考》含历代诗篇;卷九《文苑考》含序记;卷之十《异教考》含仙释;卷之十一《鸡肋集》含传疑、记异、垂戒。此志是户县明代4部县志中仅存的一部,北京图书馆有残书7卷,约7500字,户县档案馆有复印本。2014年,户县档案局组织出版了该书注释本。张宗孟,字泗源,山西定襄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崇祯八年(1635)任鄠县知县,连续三任共八年。在职期间,于县城中心建起钟楼,重修文庙大成殿,重修渼陂,开拓吕公河,修涝店以东之三里(中原、渭曲、兴仁)河,增补《户县志》。
嘉靖鄠县志
嘉靖《鄠县志》,王九思纂修,康海作序,张治道作《后序》。嘉靖十二年(1533)成书刊印,为户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县志。该志主要记述鄠县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民情风俗,文风简朴。系效法康海《武功县志》体例而成,与康海志“以人文历史贯穿始终”相似,但后人有“为志过简”的评论。行世后影响较大,被称为关中七大名志之一。失传原因有云“后续者(王九皋)毁其原刻”(汪一诚序孙景烈《鄠县新志》)。没有雕版使王九思《鄠县志 》失去复印的条件,以至留传印本越来越少,后因明末战乱失传。编纂者王九思(1468—1551)是明“前七子”之一,字敬夫,号渼陂,户县北街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迁吏部郎中。正德五年(1510)因刘瑾案贬为寿州同知,不久罢官归里。曾与人合注《难经》,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诗文作品有《渼陂集》《渼陂续集》,散曲《碧山乐府》《南曲次韵》,杂剧《杜甫游春》等。
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志
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志》,王九皋纂修,为明嘉靖《鄠县志》的续志,万历二十五年(1597)刊印。王九皋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鄠县知县,翌年重修《鄠县志》,对嘉靖《鄠县志》作了增补。万历四十六年(1618)刘璞所修《鄠县志》赵崡序文中提到 “王令尹(九皋)之为志,是欲详于王太史(九思)而失于冗者也。”此志清雍正年间失佚,内容已不可考。
万历四十六年鄠县志
万历四十六年《鄠县志》,刘璞修纂,11卷44目,万历四十六年(1618)刊行。此志系在王九思所撰嘉靖《鄠县志》和王九皋所撰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志》的基础上重撰而成。赵崡在序中称此志“增于王太史(九思)者十之五,而损于王令尹(九皋)者十之六”,即篇幅介于嘉靖《鄠县志》与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迁吏部郎中。正德五年(1510)因刘瑾案贬为寿州同知,不久罢官归里。曾与人合注《难经》,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诗文作品有《渼陂集》《渼陂续集》,散曲《碧山乐府》《南曲次韵》,杂剧《杜甫游春》等。注: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刘璞所修《鄠县志》赵崡序文中提到 “王令尹(九皋)之为志,是欲详于王太史(九思)而失于冗者也。”此志清雍正年间失佚,内容已不可考。志》之间,舍王九思县志过于简古和王九皋县志过于冗细而取其中。原书已佚,北京图书馆藏有此志的1至7卷,今尚可从张宗孟修撰崇祯《增补鄠县志》中窥其概貌。刘璞,山东莒州(今山东省莒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鄠县知县,在任5年。
嘉靖高陵县志
嘉靖《高陵县志》 吕柟纂修,7卷。该志始修于弘治十四年(1501),历40年,经其门人杨九式增修,于嘉靖二十年(1541)刊印,为陕西名志之一。卷首有序跋与图,其中序有马理序、刘杰跋、徐效贤序、王九思序、刘守臣序及作者自序;图有县城图、县境图、县城以北境图、县城以南境图。正文内容卷一为地理志、建置志,卷二为祠庙志(寺观附)、户租志(兵匠、物产附),卷三为历数述、礼仪抄略(县俗附)、职官考,卷四为官师传,卷五为人物传上,卷六为人物传下、科贡闲传(例贡恩荫附), 卷七为邸宅、陵墓, 记事止于嘉靖二十年(1541)。其言约事核,议论公允,流传广泛,版本较多。除嘉靖二十年( 1 5 4 1 ) 初刻本外,有隆庆年间其子吕幼开续辑本,补充人物若干。后有清嘉庆三年(1798)、光绪十年(1884)翻刻本,翻刻本的卷末附有杨九式《吕泾野先生续传》。1984年,高陵县地方志办公室点校重印;2007年《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六册影印出版。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南京地理所、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高陵县地方志办公室等存有明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残卷或影印胶卷。上海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博物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存有清嘉庆三年(1798)刻本。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图书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甘肃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存有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吕柟(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学者尊之为泾野先生,明西安府高陵县人。明代学者、教育家。是明朝中叶与王阳明、王廷相等齐名的关中大儒,时称“一代硕儒”、“当世伟人”,名重天下。
崇祯《增补鄠县志》,张宗孟修纂,11卷,崇祯十四年(1641)刊印。其志基本维持刘璞志面貌,间有增补。原志11卷,未改,增为49目。其在《志序》中说:“前尹刘公璞修之,别类分门,芟芜补缺,精核无逾矣”,“祗增数十年所继起之事,于前志无取也。”此志体例、篇目较齐备。卷一《建置志》含沿革、公署、庙祀、杂署、古庙、驿铺、桥梁、市集、疆域;卷二《地理考》含山水;卷三《古迹考》含帝王遗迹、圣贤遗迹、胜地遗迹、陵墓附;卷四《田赋志》含军匠、里社、团堡、物产、风俗、军寨、寺观附;卷五《官师表》含县令、尉、知县、主簿、典史、教官(内文分教谕、训导)、名宦;卷六《选举志》含进士、举人、贡士、援例、掾史、貤封;卷七《人物志》,含乡贤、历代名贤、高士、惇民、孝行、寓贤、节妇、烈士、烈妇。卷八《文苑考》含历代诗篇;卷九《文苑考》含序记;卷之十《异教考》含仙释;卷之十一《鸡肋集》含传疑、记异、垂戒。此志是户县明代4部县志中仅存的一部,北京图书馆有残书7卷,约7500字,户县档案馆有复印本。2014年,户县档案局组织出版了该书注释本。张宗孟,字泗源,山西定襄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崇祯八年(1635)任鄠县知县,连续三任共八年。在职期间,于县城中心建起钟楼,重修文庙大成殿,重修渼陂,开拓吕公河,修涝店以东之三里(中原、渭曲、兴仁)河,增补《户县志》。
嘉靖鄠县志
嘉靖《鄠县志》,王九思纂修,康海作序,张治道作《后序》。嘉靖十二年(1533)成书刊印,为户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县志。该志主要记述鄠县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民情风俗,文风简朴。系效法康海《武功县志》体例而成,与康海志“以人文历史贯穿始终”相似,但后人有“为志过简”的评论。行世后影响较大,被称为关中七大名志之一。失传原因有云“后续者(王九皋)毁其原刻”(汪一诚序孙景烈《鄠县新志》)。没有雕版使王九思《鄠县志 》失去复印的条件,以至留传印本越来越少,后因明末战乱失传。编纂者王九思(1468—1551)是明“前七子”之一,字敬夫,号渼陂,户县北街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迁吏部郎中。正德五年(1510)因刘瑾案贬为寿州同知,不久罢官归里。曾与人合注《难经》,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诗文作品有《渼陂集》《渼陂续集》,散曲《碧山乐府》《南曲次韵》,杂剧《杜甫游春》等。
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志
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志》,王九皋纂修,为明嘉靖《鄠县志》的续志,万历二十五年(1597)刊印。王九皋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鄠县知县,翌年重修《鄠县志》,对嘉靖《鄠县志》作了增补。万历四十六年(1618)刘璞所修《鄠县志》赵崡序文中提到 “王令尹(九皋)之为志,是欲详于王太史(九思)而失于冗者也。”此志清雍正年间失佚,内容已不可考。
万历四十六年鄠县志
万历四十六年《鄠县志》,刘璞修纂,11卷44目,万历四十六年(1618)刊行。此志系在王九思所撰嘉靖《鄠县志》和王九皋所撰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志》的基础上重撰而成。赵崡在序中称此志“增于王太史(九思)者十之五,而损于王令尹(九皋)者十之六”,即篇幅介于嘉靖《鄠县志》与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迁吏部郎中。正德五年(1510)因刘瑾案贬为寿州同知,不久罢官归里。曾与人合注《难经》,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诗文作品有《渼陂集》《渼陂续集》,散曲《碧山乐府》《南曲次韵》,杂剧《杜甫游春》等。注: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刘璞所修《鄠县志》赵崡序文中提到 “王令尹(九皋)之为志,是欲详于王太史(九思)而失于冗者也。”此志清雍正年间失佚,内容已不可考。志》之间,舍王九思县志过于简古和王九皋县志过于冗细而取其中。原书已佚,北京图书馆藏有此志的1至7卷,今尚可从张宗孟修撰崇祯《增补鄠县志》中窥其概貌。刘璞,山东莒州(今山东省莒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鄠县知县,在任5年。
嘉靖高陵县志
嘉靖《高陵县志》 吕柟纂修,7卷。该志始修于弘治十四年(1501),历40年,经其门人杨九式增修,于嘉靖二十年(1541)刊印,为陕西名志之一。卷首有序跋与图,其中序有马理序、刘杰跋、徐效贤序、王九思序、刘守臣序及作者自序;图有县城图、县境图、县城以北境图、县城以南境图。正文内容卷一为地理志、建置志,卷二为祠庙志(寺观附)、户租志(兵匠、物产附),卷三为历数述、礼仪抄略(县俗附)、职官考,卷四为官师传,卷五为人物传上,卷六为人物传下、科贡闲传(例贡恩荫附), 卷七为邸宅、陵墓, 记事止于嘉靖二十年(1541)。其言约事核,议论公允,流传广泛,版本较多。除嘉靖二十年( 1 5 4 1 ) 初刻本外,有隆庆年间其子吕幼开续辑本,补充人物若干。后有清嘉庆三年(1798)、光绪十年(1884)翻刻本,翻刻本的卷末附有杨九式《吕泾野先生续传》。1984年,高陵县地方志办公室点校重印;2007年《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六册影印出版。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南京地理所、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高陵县地方志办公室等存有明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残卷或影印胶卷。上海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博物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存有清嘉庆三年(1798)刻本。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图书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甘肃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存有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吕柟(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学者尊之为泾野先生,明西安府高陵县人。明代学者、教育家。是明朝中叶与王阳明、王廷相等齐名的关中大儒,时称“一代硕儒”、“当世伟人”,名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