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人物:陈运溶 王幼侨 张维 黎锦熙
发布时间:2018-10-10 点击数:1851
陈运溶
字芸畦,清末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毕生致力于湖南地方文献的辑佚工作,得书甚多,计有:地志十二种,地记二十九种,图经二十三种;人物传记九种;诗文别集八种,历史专著一种。都已刻入《麓山精舍丛书》。又纂《湘城访古录》十七卷,约三十余万言,虽属抄纂成书,然述长沙掌故,亦每有可补长、善两县志书之所未备者。
王幼侨
河南安阳人。北平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历任河南教育厅长、河洛道尹、河南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河南地方自治推进会委员、河南大学教授、河南通志纂修、河南博物馆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河南省政府委员等职。其修志理论多反映在为人写的志序中,如《复孙麟阁庞少炎商榷<嵩县续志稿>函》,对设立民族志很有独见。所纂《续安阳县志》、《河南方舆人文志略》皆称善。后者分类详细,设有三级类目;且内容多新,收录丰富,有河南小通志之称。另有《新郑古器发现记》、《悔迟斋丛稿》传世。
张维
甘肃临洮人。字维之。号鸿汀。清末拔贡、学部书记官。辛亥革命后,联合地方同盟会员成立狄道州议会。历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图书馆长、省政府秘书长、厅长、参议长、南京政府国民大会甘肃代表团团长、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省文献征集委员会主任委员。早期创办《大河报》。《甘肃农报》、《政闻报》。对地方文献研究颇多,造诣很深,主张“明事理而归于实用”。平生著述甚丰。编撰出版有关方志的有《陇右方志录》、《陇右金石录》、《元魏诸镇考》、《仇池国志》、《兰州古今注》等。与杨思、刘庆笃合编有《甘肃省县志分图》、《甘肃地理沿革图表》、《甘肃人物志》。编撰未出版者有《陇右地舆录》、《甘肃宁夏青海舆图》、《陇右水利录》、《陇右财赋录》、《陇右政事录》、《陇右民族录》、《陇右边事录》、《陇右霸国录》、《陇右学艺录》、《陇学略述》、《陇右考古录》、《陇右轶闻录》、《校补平凉府志》、《校补洮阳耆英纪略》、《辑订打拉池县丞志》、《方志衡义》等。与人合作编纂《甘肃通志稿》一百三十卷,未刊印。张氏的著作多有创见。是民国时代的方志、史地学研究中颇有贡献的学者。
黎锦熙
字劭西。湖南湘潭人。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相继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北京大学、西北联大等校任教。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学部学部委员,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抗日战争期间,曾在陕西主持编修《城固县志》、《同官县志》、《洛川县志》、《黄陵县志》、《宜川县志》等书。并在《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又名《方志今议》中提出新的修志原则和修志的三种方法,即续、补、创;主张编写志书要“类不充文”,“文不拘体”;要求从实际调查搜集资料,编纂反映当代水平的新志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字芸畦,清末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毕生致力于湖南地方文献的辑佚工作,得书甚多,计有:地志十二种,地记二十九种,图经二十三种;人物传记九种;诗文别集八种,历史专著一种。都已刻入《麓山精舍丛书》。又纂《湘城访古录》十七卷,约三十余万言,虽属抄纂成书,然述长沙掌故,亦每有可补长、善两县志书之所未备者。
王幼侨
河南安阳人。北平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历任河南教育厅长、河洛道尹、河南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河南地方自治推进会委员、河南大学教授、河南通志纂修、河南博物馆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河南省政府委员等职。其修志理论多反映在为人写的志序中,如《复孙麟阁庞少炎商榷<嵩县续志稿>函》,对设立民族志很有独见。所纂《续安阳县志》、《河南方舆人文志略》皆称善。后者分类详细,设有三级类目;且内容多新,收录丰富,有河南小通志之称。另有《新郑古器发现记》、《悔迟斋丛稿》传世。
张维
甘肃临洮人。字维之。号鸿汀。清末拔贡、学部书记官。辛亥革命后,联合地方同盟会员成立狄道州议会。历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图书馆长、省政府秘书长、厅长、参议长、南京政府国民大会甘肃代表团团长、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省文献征集委员会主任委员。早期创办《大河报》。《甘肃农报》、《政闻报》。对地方文献研究颇多,造诣很深,主张“明事理而归于实用”。平生著述甚丰。编撰出版有关方志的有《陇右方志录》、《陇右金石录》、《元魏诸镇考》、《仇池国志》、《兰州古今注》等。与杨思、刘庆笃合编有《甘肃省县志分图》、《甘肃地理沿革图表》、《甘肃人物志》。编撰未出版者有《陇右地舆录》、《甘肃宁夏青海舆图》、《陇右水利录》、《陇右财赋录》、《陇右政事录》、《陇右民族录》、《陇右边事录》、《陇右霸国录》、《陇右学艺录》、《陇学略述》、《陇右考古录》、《陇右轶闻录》、《校补平凉府志》、《校补洮阳耆英纪略》、《辑订打拉池县丞志》、《方志衡义》等。与人合作编纂《甘肃通志稿》一百三十卷,未刊印。张氏的著作多有创见。是民国时代的方志、史地学研究中颇有贡献的学者。
黎锦熙
字劭西。湖南湘潭人。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相继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北京大学、西北联大等校任教。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学部学部委员,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抗日战争期间,曾在陕西主持编修《城固县志》、《同官县志》、《洛川县志》、《黄陵县志》、《宜川县志》等书。并在《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又名《方志今议》中提出新的修志原则和修志的三种方法,即续、补、创;主张编写志书要“类不充文”,“文不拘体”;要求从实际调查搜集资料,编纂反映当代水平的新志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