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下载>河南>光绪灵宝县志(全2册).pdf下载

光绪灵宝县志(全2册).pdf下载

  • 价格:¥10.00 元
  • 格式:PDF 电子版
购买咨询:

县志介绍

    光绪灵宝县志(全2册).pdf下载


    县志记载,相传女娲炼石补天,死后葬在县西四十里黄河中(今灵宝市豫灵镇与潼关交界)。因女娲姓风,故名风陵堆,即娲皇陵墓。“风陵波浪”为灵宝二十景之一。


    夸父相传,夸父逐日,干渴而死,其身化为一座山即夸父山(在今阳平镇东南),其杖化为一片桃林(函谷关至陕西潼关间称桃林)。“桃林牧竖” 为灵宝二十景之一。


    轩辕《史记》记载,轩辕黄帝铸鼎于荆山(今阳平镇境内)之下,鼎成,黄帝驾崩,留衣、冠、几杖于此,其臣左彻修黄帝庙祀之。“轩鼎烟霞” 为灵宝二十景之一。


    大禹帝尧72年(公元前2286年)尧领大禹在灵宝古湖治水,开辟神门、人门、鬼门,“三门峡”及“中流砥柱”的典故源于此。西闫乡西吕店村北有大禹渡。


    关龙逄(?—公元前1767甲午),夏朝末年的贤臣。暴君夏桀荒淫无道,曾修建酒池,可以行舟。又用酒糟堆砌成小丘,登高可远望七里。关大夫直言极谏。一日,桀观炮烙于瑶台,问龙逄乐乎?答曰:“乐。”又问:“观刑何无恻怛之心?”答曰:“天下苦之而君以为乐,臣为君之股肱,何不悦乎!”桀言:“听子谏,谏得我改之,谏不得我刑之。“关大夫谏道:“臣观君冠危石也,臣观君履春冰也,未有冠危石而不压,履春冰而不陷。”桀笑道:“是日亡则与俱亡,子知我之亡而不知自亡乎,子就炮烙之刑,吾观子。”龙逄赴火而死。归骸河南本郡,葬于灵宝孟村。冢大数亩,唐为立碑,大书夏直臣关公之墓,俗称相国墓。旧县志载称赞他的诗句:“丹心碧血垂青史,浩气忠魂贯日月”、“死谏开先第一人,千秋从此解批鳞”。关龙逄以他的满腔热血,树千秋之楷模,标万世之风范,世世代代为人所敬仰。


    李聃,即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历乡曲仁里人,是春秋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做过东周守藏室之史。孔子(前551—前479年)曾赴洛阳向他问礼。相传,李退隐西行,函谷关令尹喜,一日见紫气丈余飞入关,甚喜,言道必有异人过此。第二天,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留之,老子遂著《道德经》五千言,为道教的主要经典。紫气东来的典故源于此。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杨震(公元49年—公元124年),祖籍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客居湖县杨家村(今灵宝市豫灵镇境内)。自幼好学,博览群经。五十岁出仕,历任刺史,太守,官至司徒,太尉。一生耿直清廉,刚正峻烈,清白自守,疾恶如仇。延光三年,遭奸佞诬陷,罢官出京。遂羞愤自尽,举世震惊。隔年,被平反昭雪。归葬故里。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当地王密才华出众,遂推荐为昌邑令(今山东金乡)。后经昌邑时,王密乘夜间向杨震献黄金10斤,杨震正色申斥道:“我知道你有才学,才推荐你担当重任,难道你不知道我的为人吗?”王密小心地回答:“反正夜间无人知道,请收下这点礼物吧!”杨震怒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此为四知,何谓不知呢?”说罢将金掷地。这个“四知”典故成为佳话,流传千古,彪炳万代。杨震出仕前,在杨家村潜心校书,设馆授徒。馆曰三鳣书堂。开馆二十载,弟子三千余。空前盛况,海内传颂;栋梁之材,遍布朝野。时誉“关西孔夫子”。杨震子秉,孙赐,曾孙彪,皆官至太尉,以廉洁著称,世谓“四世三公”。隋朝的建立,杨姓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国姓”。隋朝立国38年,弘农杨氏后裔中竟出现了3位皇帝,3位太子,28位王爷,6位公侯。唐代弘农杨氏后裔中杨恭仁、杨执柔、杨师道、杨炎、杨国忠等11人出仕宰相。绝代佳人杨贵妃的出现,更使杨氏家族满门权贵,势倾天下。三鳣书堂成为全球弘农杨氏祭祖圣地。


    王浚(206—286年),西晋名将,弘农湖县(今灵宝阌乡境)人。浚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博览群书,甚喜刀枪,曾将门第修得很宽敞。有人问他为何那样做,答曰将来可以排列刀枪剑戟。众人听了都暗笑他狂妄。王浚不由长叹一声:“难怪陈胜当年叹息,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啊!”后来他弃笔从戎,受到将军羊祜的器重。被推举为巴郡太守,曾两次担任益州(即四川成都一带)刺史。自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起,王浚率众造大楼船,内可容二千人,并积极操练水兵。次年克武昌,顺流而下,直取吴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接受孙皓投降,立国59年的吴国宣告灭亡,晋朝统一了中国,从而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的局面。太康初年以浚平吴有功,拜辅国将军,又封为襄阳郡侯,加特进散骑常侍,官至龙骧将军,抚军大将军。卒后谥(shi)号武,陵墓在灵宝大字营村北。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中有“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之名句。


    宋之问,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712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阳平镇九营村)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五律、七律的发展很有影响。因仕途上的追求而陷入了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并因此历经宠辱,最终在他有所醒悟、精神世界重获新生之时被李隆基赐死。友人武平一将其诗编为《宋之问集》。


    许进(1437—1510),字季升,号东崖,体貌魁伟。灵宝梁村人。10岁随父在安定读礼经。明英宗天顺6年(1462年)中举。以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监察御史,七月居父丧。五年授浙江道御史。翌年丁母忧。继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善辨疑狱,人称神明。分巡辽东。弘治元年(1488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大同。以劾太监石岩,左迁兖州府(今山东兖州县境)。七年任陕西按察使,复为右佥都御史,十一年巡抚甘肃,收复哈密,加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升户部右侍郎,转左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起为兵部尚书,复转吏部尚书。因宦臣刘瑾专权,编造口实,许被免职。待刘瑾被诛,欲使进复官,进已去世,赠太子太保。嘉靖五年(1526年)谥号襄毅公。妻高氏,赠一品太夫人。生有八子,二子诰、三子赞、八子论均官至尚书,故世称许氏父子四尚书。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灵宝县志》载梁村许氏知名者38人。封建社会官制,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沿袭于周朝的天、地、春、夏、秋、冬等六官。许氏父子四尚书中,有三人做过相当于天官的吏部尚书,人们就俗称其为梁村许天官。


    薛书常(1815—1880),清代进士,今灵宝市函谷关镇孟村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恩科见甲榜,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改编修。九年任湖北乡试副考官,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升户部给事中。复任苏州知府,摄江安徽宁池太卢凤淮扬十府粮储道,花翎布政使衔。薛书常为灵宝一代文豪。1859年回乡省亲时,专门邀请了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遍察灵宝山水,以通俗的语言写下了《灵宝县脉论》。建国前,该文作为乡土教材在县里各学校师生中广为传诵,影响颇大。


    李工生(1886--1942),灵宝焦村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初五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912年,李工生毕业于北平高等筹边学堂蒙文系,1913年在北京参加筹建香山慈幼院。1921年,携妻儿回到灵宝,带回了在灵宝出现的第一辆自行车。1927年,李工生跋山涉水,从山东省的青岛、烟台引进国光、红星等良种苹果树苗200多株,栽植在村边自家的桃园里,这就是灵宝以至三门峡市区栽植苹果的开始。到1938年,工生先生栽植的苹果树全部长大挂果了。看着一树树凝结着全家老小心血的苹果,他高兴得几乎要发狂,最终毅然辞掉了公职,回到了他的果园中,决心竭尽全力从事苹果园艺学研究,把后半生献给灵宝的苹果事业。在美好憧憬的鼓舞下,他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划,集中连片扩大栽植面积。那时的地东一块,西一块,为了并到一起,他采取了委曲求全的办法,以多换少,以好换赖,面积最终扩大到20多亩,全部栽上了自己亲手培育的苹果树苗,并定名为“工生果园”。为了帮助远近的农民们发家致富,他常常不辞辛苦地带上苹果树苗、喷雾器和香喷喷的苹果到庙会、集镇上演讲、宣传,还当场教方法,叫人品尝苹果。在他的宣传引导下,焦村、西阎等地不少农民先后到工生果园引进栽植。1942年,李工生先生56岁时,因贫病交加,死在他的果园里。灵宝苹果到建国前夕,逐渐发展到3000多亩,被誉为灵宝三大宝之一。


    予因而志其略于篇端。倘采风君子览而念诸,则黄之有《志》可与陈诗例矣。


    康熙癸丑冬月,知灵宝县事李蕃。


    导读:


    此为清康熙年间灵宝县知县李蕃为新修《灵宝县志》所作序言。因原《灵宝县志》系明代崇祯十年灵宝县知县任中麟所编,距李蕃在任时已有四十多年,其间记载缺失,故李蕃等对其进行了重修。


    李蕃初到灵宝县时,因为灵宝县刚刚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四处流亡。李蕃采取给牛种、耕田等措施,招抚流亡百姓,社会逐渐安定下来。


    于是,李蕃与时任灵宝县县丞萧文炳(字介庵)、典史姚天麟(字瑞石)、教谕张彦士(字龙弼)以及绅士父老、县学生员等根据原有《灵宝县志》稿本和采访所得,历时8个月,3次修改,写成八卷本《灵宝县志》(目前留存最早的版本)。


    在这篇序言中,身为知县的李蕃较为客观地指出了灵宝县存在的利弊,即“四美”“四累”说:灵宝县民风纯朴,很少逃避赋税,这是一美;但这也给不法官吏提供了中饱私囊的机会,也是一累。灵宝县中部,自东至西都是沃野平原,这是一美;但北部多盐碱地、南部多山,田多不可耕,也是一累。灵宝县盛产木材,民用、贸易都很便利,这是一美;但是采伐、转运木材的徭役与别处相同,又是一累(后经李蕃多次提请,县民得免转运之累)。灵宝县地少人多,民间经商之人较多,妇女勤于纺织,这是一美;但是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如遇荒年,赈灾粮食转运到此比较困难,民众多被迫流亡,这是一累。


    此外,李蕃还列举了灵宝县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一是城内店铺毁坏较多,民众多散居城外,如遇动乱,民众无法保全、安身,应该迅速恢复城内店铺。二是灵宝县行政区划设置不太科学,有的都、社太小,民众赋税太重(其时都、社赋税都有定额),很多人被迫流亡,因此应该重新划分。三是民间读书少,少年赌博成性,嫌贫爱富,兄弟反目,风俗应该更改。四是县学生员等没有土地等恒产,坚持读书的非常贫苦,有些生员不得不从事商贸活动,变得非常市侩,读书人应有的习气应该端正。五是集市赋税沿用过去的例子,而有些已经很少有人,所以散税于户,民多怨苦,应该减免赋税。另有些土特产不是灵宝县所产,也要上贡,应该有所调整。


    我们知道,《诗经》之文多由采风而来,即为政者由采集来的诗文感知民意。李蕃认为,地方史志也有反映民风、达上视听的功能,因此这篇序言虽为略序,却重点阐明了灵宝县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客观问题,其目的是引起朝廷或上级官员的足够重视,以便及时给予更改。


    几百年后,我们再读这篇序言,可见一任地方官吏对属地的清晰了解,可见其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可见其急欲改变现状、救民于水火的强烈责任感。倘若为政者皆有此风度,实为万民之福。


    光绪灵宝县志PDF电子版详细志载了灵宝县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风俗文化、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人口民族、自然资源、民俗宗教等灵宝县相关内容。灵宝县志PDF下载电子版是灵宝县广大青少年、历史学者、文史爱好者、海外游子等了解灵宝县历史文化、传承灵宝县历史文明、建设灵宝县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参考指南。


    光绪灵宝县志PDF电子版不是纸质书,请您知晓!PDF电子版是纸质书的电子扫描件,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高清阅览,具有方便查阅、随身携带的优点,因为其不会损坏的特点,所以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如您对纸质版有需要也可以购买电子版后自己打印!灵宝县志PDF电子版介绍完毕,如果您想对灵宝县志有更多了解,可以联系客服查看更多关于灵宝县志的截图。

客服 QQ: 1224567231(微信同号)
交易流程: 联系客服 → 沟通确认 → 微信或支付宝付款 → 邮箱或QQ发货
如果没找到您想要的县志或资料也可联系客服帮您代查找、代下载,中国县志大全网7×24小时竭诚为您服务!


扫一扫加客服QQ 扫一扫加客服微信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