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阳谷县地方志概要
发布时间:2020-07-05 点击数:8180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一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的综合文献。地方志书的分类,依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这里,我们按照志书记载内容的广狭程度,将阳谷县的地方志书分为综合志书与专门志书两类。
(1)综合志书 综合志书最大特点是具有明确的行政区划范围,并且记叙的内容也大体包括了一地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综合志书具有记载内容综合、广泛的特点。
(2)专门志书 专志是专门记载某一项或某一范围内事物的方志。如专门记载教育的叫教育志;专门记载水利的叫水利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阳谷县专志的编修逐渐发达与兴盛。
阳谷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县,历史悠久。1964年寿张县建制撤销,今阳谷寿张镇、李台镇、金斗营乡、十五里园镇部分为原寿张县辖地。两县的县志全是明朝以后纂修的,所存版本皆为清以后纂修。
阳谷的志书有十三种,寿张的志书有八种,张秋镇志有三种。
[成化]阳谷县志(明)孟纯修,孟纯为明成化年间阳谷知县,是志早佚,不可考。仅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阳谷县志董政华撰序云:“邑志创于明成化中,由邑令孟纯纂修,未竟梓。”
[嘉靖]阳谷县志(明)刘素修纂,刘素,明嘉靖十五年(1536)任阳谷知县,是志早佚,不可考。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阳谷县志董政华撰序云:“至明嘉靖十五年始,经邑进士李际元镂版。”录有嘉靖十五年,由邑令刘素主持修志,并有邑人张恂、吴铠、李际元撰序。张恂序云:“今之邑,即古诸侯之国也,国必有史,邑可无志乎?”遂述请李北野(即李际元)主持纂修,旨在“砥砺奋发,振拔上达”。
[万历]阳谷县志(明)范宗文修,范宗文,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任阳谷知县,是志早佚,不可考。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阳谷县志孔仙洲遗稿原序云:“阳谷旧无县志,明成化中邑侯孟公纯与一二耆宿经始搜罗,艰难草创,辑录成帙,尚未梓行。阅五十年至嘉靖十五年丙申,邑侯刘公素始暨邑进士李际元纂辑镂版。又七十年至万历三十四年丙午,邑侯范公宗文增修。……”是志有东阿人乔学诗、宋箎等撰序。
[崇祯]阳谷县志(明)李文林修,李文林为清苑人,明崇祯四年(1631)时任阳谷县知县,是志早佚,不可考。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阳谷县志孔仙洲遗稿原序云:“阳谷旧无县志,……又七十年至万历三十四年丙午,邑侯范公宗文增修。又二十余年崇祯四年辛未,署邑侯李公文林补续。”
[康熙十二年]阳谷县志(清)王天壁纂修,王天壁,安徽桐城人,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阳谷知县。奉旨纂修,继明万历、崇祯旧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十二年(1673)刻印,四册,约为十二万余字,为现存最早的阳谷县志。北京、上海图书馆藏,阳谷档案馆存有复印本。
卷首载王天壁序,明旧志序六篇,凡例八条,县图四幅。正编八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二庙祠、公署、职官;卷三名宦、学校、人物、封荫;卷四孝义、贞烈、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五至七艺文;卷八题咏。是志参稽旧乘,绩以近闻,篇目简明,厘次有序。卷一中所记户口地亩及风俗物产,多存本地民生故实;艺文独占三卷,皆关本地掌故,尤存乡邦文献。
[康熙五十五年]阳谷县志 (清)王时来修,杭云龙等纂。王时来,字逊修,湖北钟祥人,拔贡,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阳谷知县。杭云龙,字句九,山东聊城人,贡生,阳谷教谕。奉兖州府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四年,康熙五十五年修成梓行。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另有民国九年(1920)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卷首载金一凤、王时来、戴文武各一序,旧志序七篇,兖州府修志帖文,县图四幅。正编八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二庙祠、公署、职官;卷三名宦、学校、人物、封荫;卷四孝义、贞烈、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五至七艺文;卷八题咏。卷后附杭云龙、王启睿、郭瓒跋。是志因前志篇目,续补康熙十二年以后四十余年来人事兼匡正前志讹误。通观全书,续补赅要,记事记人,较前志精审。
[民国二十六年]增修阳谷县志 杨霁峰修,申集磐等纂。杨霁峰,民国十九(1930)年任阳谷县长。申集磐,邑绅士。是志始修于民国二十四年县长杨霁峰,民国二十六年(1937)志稿粗就,抗日战争爆发,未及付印,仅存抄本。有民国抄本,藏山东聊城地区档案馆,阳谷史志办有复印本。
编前缺佚,现存十六册:第一、二册疆域志(面积、星野、沿革、城池、公廨、祠庙、山川、考古、物产);第三、四册民社志(区划、户口、氏族、风俗、方谚、歌谣);第五至八册人物志(孝义、师道、善行、仕宦、封荫、文苑、武功、忠烈、烈女、考选、考试、学校毕业);第九至十六册县政志(职官、典礼、建设、教育、财政、司法、警卫、恤政、名宦、党务、法团、自治、艺文、祥异、卷尾)。约五十万字。是志卷次尚未最后厘定,属未定稿。内记事最晚至民国二十五年。通观全书,取材丰富,记注详明,颇存故实。尤以民社与县政二门记民国以来人口氏族、风俗习尚、新政建设、学校教育、财政税收、司法自治等内容资料丰盈,从中可见时代风貌。
[民国三十一年]阳谷县志(民国)董政华修,(清)孔广海纂。孔广海,字仙洲,邑举人,曾任山东即墨训导,滨州、东平学正。董政华,山东寿光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阳谷县长。民国三十年,伪县长董政华将光绪十六年(1890)邑人孔广海撰《县志采访稿》八卷分置于康熙志各卷目之后,重新编次厘定,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印行,出现了同一部县志修纂者不同时的奇怪现象。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卷前有孔广海、董政华、雷长禄各一序,旧志序八篇,县图五幅。正编十六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卷二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三庙祠、公署;卷四职官;卷五名宦;卷六学校、人物、封荫;卷七孝义;卷八贞烈;卷九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十至十四艺文;卷十五、十六题咏。卷后附有乡老箴言。约三十万字。是志遵《康熙志》体例,篇目仍旧,续补康熙以后七十余年诸事于各篇目之后。山川、风俗、都社、人物、艺文、题咏续补尤详。山川补考本境山川堤堰名称由来,坐落方位,兴衰变迁及利弊得失皆详明精要,并配绘以图,尤备考见。艺文增补独占五卷,以存乡邦文献。
[一九九一年]阳谷县志 是志由阳谷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出版,山东新华印刷厂印刷,1991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为16开本,共557页,82万字。正文前配彩页,有县长周晓德题写阳谷县志书名,另有9页插图,介绍阳谷的名优企业或名胜古迹,后插入阳谷县地图;副县长张振珽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县史志办主任张万知为主编,阳谷县委书记吕绍勤作序;有凡例、概述、大事记,后有附录。正文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城乡建设、财政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社团、政权政协、劳动人事、公安司法、军事、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药卫生、社会、人物二十编,共九十八章,三百五十二节。
[1988--2008]阳谷县志 是志由阳谷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201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山东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16开本,762页,128万字。时任县长田中俊、何宪卓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副县长苏永侠、杨廷军任主审,县史志办主任韩学斌为主编,县委书记田中俊、县长何宪卓共同作序并分别题词。后有插图38页,介绍阳谷印记、领导视察、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城乡建设、民生工程、文化活动、书画篆刻、名胜古迹、志稿评审等,后插入阳谷县地图和阳谷县城区图;有凡例、概述、大事记,中间按门类分专业志,后有人物和附录。
[万历]寿张县志(明)周三锡修纂。周三锡,明万历时任寿张县知县。是志早佚,仅见乾隆志序提及,事况不详。
[康熙元年]寿张县志(清)陈璜纂修。陈璜,浙江临海人,进士,顺治十六年(1659)任寿张知县。是志继明万历志而修,始于顺治十八年,康熙元年(1662)修成梓行,是现存最早寿张县志。有康熙元年(1662)刻本。
共八卷,缺卷一至五,存卷六至八:卷六选举志;卷七人物志;卷八艺文志三门。约三万字。是志据明万历旧志原版增辑而成,故现存各卷保留了大量明代材料。艺文志内收有邑人孙玄《创建邑侯马公生祠记》与赵有冯《寿张县筑堰记》两文。前文记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马时叙在寿张“首行一条鞭法”,“收解悉出官府,召募表头,价值不没丝毫”的赋役改革;后文记明万历年间知县张慎言倡导治理涝洼,筑堰“三十里”,“是秋收获三倍于昔”的史实。是考见明代“一条鞭法”在山东的实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价值材料。
[康熙三十二年]寿张县志(清)黄肇新补修。是志早佚,已不可考,仅见乾隆志唐仲冕撰序提到:“黄君肇新补刊于[康熙]三十二年,板俱无存。”
[康熙五十六年]寿张县志 (清)滕永祯修,马珩纂。滕永祯,河北宛平人,贡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寿张知县。马珩,邑贡生。奉兖州府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五年,康熙五十六年修成梓行。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卷前载金一凤、滕永祯各一序,旧志序,兖州府修志帖文,县图六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祀典志、职官志、食货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内辖五十四目,凡八卷。约八万字。是志依前志门目,续补康熙元年以后五十余年来人事,多简明赅要,然有价值材料则不多见。是志前五卷基本保留了前志原貌,据此可补前志之缺。
[乾隆]寿张县志(清)唐仲冕修,刘遇捷纂。唐仲冕,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寿张知县;刘遇捷,邑绅。是志八卷,早佚,仅见唐仲冕志序,是序录自《陶山文录》卷四。县志序对寿张历次修志多有谈及,对黄肇新增刊本,目前仅见此序提及。
[光绪二十六年]寿张县志(清)庄洪烈、刘文煃修,王守谦纂。庄洪烈,字耀甫,江苏阳湖人,监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寿张知县。刘文煃,字星伯,贵州普定人,举人,光绪二十六年任寿张知县。王守谦,字子约,江苏清河人,举人,曾任江西雩都知县。是志始修于光绪二十五年,知县庄洪烈,未就,调任离去。继任刘文煃延同年王守谦继纂修,于光绪二十六年修成梓行。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卷首载刘文煃、王蕊修、王守谦、高连升各一序,旧志序三篇,县图二十二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典礼志、食货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武备志、杂事志十门,内辖五十八目,凡十卷。约十五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类,另增武备杂事,扩为十门。通观全编,续补康熙以后百二十余年来诸事较周备。其中仍以武备、杂事载以近事颇具特色。武备内收有光绪二十六年《劝谕百姓各安本分勿立邪会歌》《劝谕百姓去邪从正四言简明告示》等文,对考见义和团、大刀会等民间武装组织的早期活动不失为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光绪三十三年]寿张县乡土志(清)李诚保修,崔光煦纂,孙育德编辑。李诚保,江苏上元人,副贡,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寿张知县。崔光煦、孙育德为邑绅。奉学部令纂修。光绪三十三年成稿,未刊。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约三万字,藏山东省博物馆。
卷前有李诚保序。篇目分星野、历史、本境置建年代;政绩录、兴利、听讼;兵事录;耆旧录、事业、学问、附乡贤祠、忠孝祠、节烈祠;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坊廓社;古迹、祠庙、坊表;桥梁、市镇、学堂、山、水、堤、道路;物产、商务。是志叙述井然,脉络清晰。商务内记本地经黄河每年输出输入各种货物贸易状况尤备经济故实,可补县志之缺。
[1960]寿张县志 1960年油印,45万字。1958年12月15日,阳谷县建制撤销,所属村镇全部并入寿张县。1960年4月1日,开始编写《寿张县志》,7月1日完成初稿。三个月突击完成,因时间太仓促,加之在左的思想支配下写成,志稿在资料的准确性、思想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部分内容可作研究那个时期的反面材料。在体例上,主要篇幅是按历史时期分阶段写的,重复太多,显得杂乱。
[万历二十四年]安平镇志(即《张秋镇志》)(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进士、工部郎中黄承玄创修。共11卷,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国史副总裁官于慎行作序,进士、兖州府通判分署安平、前礼科都给事中李周策作后序,是志早佚,仅有序现存于康熙版张秋志。
[康熙九年]张秋志(清)林芃修,马之骦纂。林芃,字郎山,福建长乐人,拔贡,康熙七年(1668)任张秋镇通判。马之骦,字旻徕,河北雄县人,贡生,寿张县主簿。是志继明《[万历]安平镇志》而修,始于康熙八年,康熙九年(1670)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张秋镇志。卷前有陆丛桂、林芃、闫用汲各一序,旧志序二篇,镇图、河图共十四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河渠志、纪变志、职官志、赋役志、选举志、孝贞志、奇异志、艺文志十门,内辖四十七目,凡十二卷。卷后附马之骦序。约八万字。张秋,地处寿张、阳谷、东阿三县之交,金元时称景德镇,明弘治时改称安平镇,横跨运河,向有“南北转运锁钥”之称。明清时期,张秋镇是漕运中枢与南北商品集散中心。故是志内载市镇商业经济与运河漕运内容尤为详实。方舆志内风俗、物产,建置志内街市,赋役志内税课等篇,载市民习尚、街市店铺及商行课税等,从中尤见该地商业经济状况与特征;河渠志与艺文志内,除详载运河建置外,并收有关运河材料甚丰,对考见元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变迁及其治理与管理,提供了丰富资料。是志取材丰富,颇有特色,可称现存山东方志中少有的镇志之佳乘。有康熙九年(1670)刻本,现存北京中科院图书馆。此后,曾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张秋志》补刻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康熙斌业斋抄本(现存山东省图书馆)、李印元校点本(2012年8月,李印元据斌业斋抄本校点张秋志,繁体变简体,横排变竖排,重新刊印)。
(1)综合志书 综合志书最大特点是具有明确的行政区划范围,并且记叙的内容也大体包括了一地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综合志书具有记载内容综合、广泛的特点。
(2)专门志书 专志是专门记载某一项或某一范围内事物的方志。如专门记载教育的叫教育志;专门记载水利的叫水利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阳谷县专志的编修逐渐发达与兴盛。
阳谷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县,历史悠久。1964年寿张县建制撤销,今阳谷寿张镇、李台镇、金斗营乡、十五里园镇部分为原寿张县辖地。两县的县志全是明朝以后纂修的,所存版本皆为清以后纂修。
阳谷的志书有十三种,寿张的志书有八种,张秋镇志有三种。
[成化]阳谷县志(明)孟纯修,孟纯为明成化年间阳谷知县,是志早佚,不可考。仅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阳谷县志董政华撰序云:“邑志创于明成化中,由邑令孟纯纂修,未竟梓。”
[嘉靖]阳谷县志(明)刘素修纂,刘素,明嘉靖十五年(1536)任阳谷知县,是志早佚,不可考。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阳谷县志董政华撰序云:“至明嘉靖十五年始,经邑进士李际元镂版。”录有嘉靖十五年,由邑令刘素主持修志,并有邑人张恂、吴铠、李际元撰序。张恂序云:“今之邑,即古诸侯之国也,国必有史,邑可无志乎?”遂述请李北野(即李际元)主持纂修,旨在“砥砺奋发,振拔上达”。
[万历]阳谷县志(明)范宗文修,范宗文,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任阳谷知县,是志早佚,不可考。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阳谷县志孔仙洲遗稿原序云:“阳谷旧无县志,明成化中邑侯孟公纯与一二耆宿经始搜罗,艰难草创,辑录成帙,尚未梓行。阅五十年至嘉靖十五年丙申,邑侯刘公素始暨邑进士李际元纂辑镂版。又七十年至万历三十四年丙午,邑侯范公宗文增修。……”是志有东阿人乔学诗、宋箎等撰序。
[崇祯]阳谷县志(明)李文林修,李文林为清苑人,明崇祯四年(1631)时任阳谷县知县,是志早佚,不可考。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阳谷县志孔仙洲遗稿原序云:“阳谷旧无县志,……又七十年至万历三十四年丙午,邑侯范公宗文增修。又二十余年崇祯四年辛未,署邑侯李公文林补续。”
[康熙十二年]阳谷县志(清)王天壁纂修,王天壁,安徽桐城人,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阳谷知县。奉旨纂修,继明万历、崇祯旧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十二年(1673)刻印,四册,约为十二万余字,为现存最早的阳谷县志。北京、上海图书馆藏,阳谷档案馆存有复印本。
卷首载王天壁序,明旧志序六篇,凡例八条,县图四幅。正编八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二庙祠、公署、职官;卷三名宦、学校、人物、封荫;卷四孝义、贞烈、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五至七艺文;卷八题咏。是志参稽旧乘,绩以近闻,篇目简明,厘次有序。卷一中所记户口地亩及风俗物产,多存本地民生故实;艺文独占三卷,皆关本地掌故,尤存乡邦文献。
[康熙五十五年]阳谷县志 (清)王时来修,杭云龙等纂。王时来,字逊修,湖北钟祥人,拔贡,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阳谷知县。杭云龙,字句九,山东聊城人,贡生,阳谷教谕。奉兖州府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四年,康熙五十五年修成梓行。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另有民国九年(1920)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卷首载金一凤、王时来、戴文武各一序,旧志序七篇,兖州府修志帖文,县图四幅。正编八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二庙祠、公署、职官;卷三名宦、学校、人物、封荫;卷四孝义、贞烈、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五至七艺文;卷八题咏。卷后附杭云龙、王启睿、郭瓒跋。是志因前志篇目,续补康熙十二年以后四十余年来人事兼匡正前志讹误。通观全书,续补赅要,记事记人,较前志精审。
[民国二十六年]增修阳谷县志 杨霁峰修,申集磐等纂。杨霁峰,民国十九(1930)年任阳谷县长。申集磐,邑绅士。是志始修于民国二十四年县长杨霁峰,民国二十六年(1937)志稿粗就,抗日战争爆发,未及付印,仅存抄本。有民国抄本,藏山东聊城地区档案馆,阳谷史志办有复印本。
编前缺佚,现存十六册:第一、二册疆域志(面积、星野、沿革、城池、公廨、祠庙、山川、考古、物产);第三、四册民社志(区划、户口、氏族、风俗、方谚、歌谣);第五至八册人物志(孝义、师道、善行、仕宦、封荫、文苑、武功、忠烈、烈女、考选、考试、学校毕业);第九至十六册县政志(职官、典礼、建设、教育、财政、司法、警卫、恤政、名宦、党务、法团、自治、艺文、祥异、卷尾)。约五十万字。是志卷次尚未最后厘定,属未定稿。内记事最晚至民国二十五年。通观全书,取材丰富,记注详明,颇存故实。尤以民社与县政二门记民国以来人口氏族、风俗习尚、新政建设、学校教育、财政税收、司法自治等内容资料丰盈,从中可见时代风貌。
[民国三十一年]阳谷县志(民国)董政华修,(清)孔广海纂。孔广海,字仙洲,邑举人,曾任山东即墨训导,滨州、东平学正。董政华,山东寿光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阳谷县长。民国三十年,伪县长董政华将光绪十六年(1890)邑人孔广海撰《县志采访稿》八卷分置于康熙志各卷目之后,重新编次厘定,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印行,出现了同一部县志修纂者不同时的奇怪现象。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卷前有孔广海、董政华、雷长禄各一序,旧志序八篇,县图五幅。正编十六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卷二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三庙祠、公署;卷四职官;卷五名宦;卷六学校、人物、封荫;卷七孝义;卷八贞烈;卷九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十至十四艺文;卷十五、十六题咏。卷后附有乡老箴言。约三十万字。是志遵《康熙志》体例,篇目仍旧,续补康熙以后七十余年诸事于各篇目之后。山川、风俗、都社、人物、艺文、题咏续补尤详。山川补考本境山川堤堰名称由来,坐落方位,兴衰变迁及利弊得失皆详明精要,并配绘以图,尤备考见。艺文增补独占五卷,以存乡邦文献。
[一九九一年]阳谷县志 是志由阳谷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出版,山东新华印刷厂印刷,1991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为16开本,共557页,82万字。正文前配彩页,有县长周晓德题写阳谷县志书名,另有9页插图,介绍阳谷的名优企业或名胜古迹,后插入阳谷县地图;副县长张振珽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县史志办主任张万知为主编,阳谷县委书记吕绍勤作序;有凡例、概述、大事记,后有附录。正文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城乡建设、财政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社团、政权政协、劳动人事、公安司法、军事、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药卫生、社会、人物二十编,共九十八章,三百五十二节。
[1988--2008]阳谷县志 是志由阳谷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201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山东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16开本,762页,128万字。时任县长田中俊、何宪卓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副县长苏永侠、杨廷军任主审,县史志办主任韩学斌为主编,县委书记田中俊、县长何宪卓共同作序并分别题词。后有插图38页,介绍阳谷印记、领导视察、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城乡建设、民生工程、文化活动、书画篆刻、名胜古迹、志稿评审等,后插入阳谷县地图和阳谷县城区图;有凡例、概述、大事记,中间按门类分专业志,后有人物和附录。
[万历]寿张县志(明)周三锡修纂。周三锡,明万历时任寿张县知县。是志早佚,仅见乾隆志序提及,事况不详。
[康熙元年]寿张县志(清)陈璜纂修。陈璜,浙江临海人,进士,顺治十六年(1659)任寿张知县。是志继明万历志而修,始于顺治十八年,康熙元年(1662)修成梓行,是现存最早寿张县志。有康熙元年(1662)刻本。
共八卷,缺卷一至五,存卷六至八:卷六选举志;卷七人物志;卷八艺文志三门。约三万字。是志据明万历旧志原版增辑而成,故现存各卷保留了大量明代材料。艺文志内收有邑人孙玄《创建邑侯马公生祠记》与赵有冯《寿张县筑堰记》两文。前文记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马时叙在寿张“首行一条鞭法”,“收解悉出官府,召募表头,价值不没丝毫”的赋役改革;后文记明万历年间知县张慎言倡导治理涝洼,筑堰“三十里”,“是秋收获三倍于昔”的史实。是考见明代“一条鞭法”在山东的实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价值材料。
[康熙三十二年]寿张县志(清)黄肇新补修。是志早佚,已不可考,仅见乾隆志唐仲冕撰序提到:“黄君肇新补刊于[康熙]三十二年,板俱无存。”
[康熙五十六年]寿张县志 (清)滕永祯修,马珩纂。滕永祯,河北宛平人,贡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寿张知县。马珩,邑贡生。奉兖州府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五年,康熙五十六年修成梓行。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卷前载金一凤、滕永祯各一序,旧志序,兖州府修志帖文,县图六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祀典志、职官志、食货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内辖五十四目,凡八卷。约八万字。是志依前志门目,续补康熙元年以后五十余年来人事,多简明赅要,然有价值材料则不多见。是志前五卷基本保留了前志原貌,据此可补前志之缺。
[乾隆]寿张县志(清)唐仲冕修,刘遇捷纂。唐仲冕,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寿张知县;刘遇捷,邑绅。是志八卷,早佚,仅见唐仲冕志序,是序录自《陶山文录》卷四。县志序对寿张历次修志多有谈及,对黄肇新增刊本,目前仅见此序提及。
[光绪二十六年]寿张县志(清)庄洪烈、刘文煃修,王守谦纂。庄洪烈,字耀甫,江苏阳湖人,监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寿张知县。刘文煃,字星伯,贵州普定人,举人,光绪二十六年任寿张知县。王守谦,字子约,江苏清河人,举人,曾任江西雩都知县。是志始修于光绪二十五年,知县庄洪烈,未就,调任离去。继任刘文煃延同年王守谦继纂修,于光绪二十六年修成梓行。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卷首载刘文煃、王蕊修、王守谦、高连升各一序,旧志序三篇,县图二十二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典礼志、食货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武备志、杂事志十门,内辖五十八目,凡十卷。约十五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类,另增武备杂事,扩为十门。通观全编,续补康熙以后百二十余年来诸事较周备。其中仍以武备、杂事载以近事颇具特色。武备内收有光绪二十六年《劝谕百姓各安本分勿立邪会歌》《劝谕百姓去邪从正四言简明告示》等文,对考见义和团、大刀会等民间武装组织的早期活动不失为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光绪三十三年]寿张县乡土志(清)李诚保修,崔光煦纂,孙育德编辑。李诚保,江苏上元人,副贡,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寿张知县。崔光煦、孙育德为邑绅。奉学部令纂修。光绪三十三年成稿,未刊。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约三万字,藏山东省博物馆。
卷前有李诚保序。篇目分星野、历史、本境置建年代;政绩录、兴利、听讼;兵事录;耆旧录、事业、学问、附乡贤祠、忠孝祠、节烈祠;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坊廓社;古迹、祠庙、坊表;桥梁、市镇、学堂、山、水、堤、道路;物产、商务。是志叙述井然,脉络清晰。商务内记本地经黄河每年输出输入各种货物贸易状况尤备经济故实,可补县志之缺。
[1960]寿张县志 1960年油印,45万字。1958年12月15日,阳谷县建制撤销,所属村镇全部并入寿张县。1960年4月1日,开始编写《寿张县志》,7月1日完成初稿。三个月突击完成,因时间太仓促,加之在左的思想支配下写成,志稿在资料的准确性、思想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部分内容可作研究那个时期的反面材料。在体例上,主要篇幅是按历史时期分阶段写的,重复太多,显得杂乱。
[万历二十四年]安平镇志(即《张秋镇志》)(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进士、工部郎中黄承玄创修。共11卷,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国史副总裁官于慎行作序,进士、兖州府通判分署安平、前礼科都给事中李周策作后序,是志早佚,仅有序现存于康熙版张秋志。
[康熙九年]张秋志(清)林芃修,马之骦纂。林芃,字郎山,福建长乐人,拔贡,康熙七年(1668)任张秋镇通判。马之骦,字旻徕,河北雄县人,贡生,寿张县主簿。是志继明《[万历]安平镇志》而修,始于康熙八年,康熙九年(1670)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张秋镇志。卷前有陆丛桂、林芃、闫用汲各一序,旧志序二篇,镇图、河图共十四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河渠志、纪变志、职官志、赋役志、选举志、孝贞志、奇异志、艺文志十门,内辖四十七目,凡十二卷。卷后附马之骦序。约八万字。张秋,地处寿张、阳谷、东阿三县之交,金元时称景德镇,明弘治时改称安平镇,横跨运河,向有“南北转运锁钥”之称。明清时期,张秋镇是漕运中枢与南北商品集散中心。故是志内载市镇商业经济与运河漕运内容尤为详实。方舆志内风俗、物产,建置志内街市,赋役志内税课等篇,载市民习尚、街市店铺及商行课税等,从中尤见该地商业经济状况与特征;河渠志与艺文志内,除详载运河建置外,并收有关运河材料甚丰,对考见元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变迁及其治理与管理,提供了丰富资料。是志取材丰富,颇有特色,可称现存山东方志中少有的镇志之佳乘。有康熙九年(1670)刻本,现存北京中科院图书馆。此后,曾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张秋志》补刻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康熙斌业斋抄本(现存山东省图书馆)、李印元校点本(2012年8月,李印元据斌业斋抄本校点张秋志,繁体变简体,横排变竖排,重新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