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县志新闻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横山名人传:三位县令与三部县志

发布时间:2020-06-07 点击数:4235
在横山历史上,有三位县令(长)历尽艰辛,呕心沥血分别编纂了清乾隆、道光《怀远县志》和民国《横山县志》,这三部县志极大地丰富了横山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了横山的文化品位。三部旧志也成就了三位名宦。这三位县令是清代的苏其炤、何丙勋和民国初的刘济南。

苏其炤与清版《怀远县志》

苏其炤,生卒不详,字临九,号燮堂,广西郁林州人,清雍正壬子科(1732年)举人,癸丑科(1733)进士。乾隆三年(1738)三月任怀远县县丞。上任伊始,本县即遭旱灾。次年大地震,民舍塌毁过半;五年大旱,籽垧未收。作为百姓衣食父母,他筹民食,恤民艰,使官民度过荒年,得以养息。乾隆六年,天年好转,他在县城内修粮仓以备赈济,建学斋以弘扬儒学。十年(1745)苏县又创修文庙、怀阳书院。为了振衰起废,犹念“国不可无史,县不可无志”。而遂以其暇,留心民瘼,考遗迹,阅山川,详土物,采风俗,乐而不疲,并以其所行之事为导引,以山川民俗历史沿革为概要,以职官科举孝廉人物为主线,据《延绥镇志》之体例,于当年开修《怀远县志》。苏县毅坚向学,淡泊茹素,对编志情有独钟,为成就此志,他单身独骑,芒鞋木杖,一瓢一笠,遨游荒漠,行踪野岭,长啸于穷幽极险、危崖峭壁之间,不顾日月之晦明,寒暑之不适,林峦之逶迤,云物之光怪,历千辛万苦,终集成大著,在乾隆十二年(1747)编纂刊印了立县以来的第一部县志。此志三卷两册,分天文,岁时,赋役、物产、名胜等24篇计5万多字。至此,怀地“关梁形胜有足征”,兴废资治有所据。该部“有开简页线装木刻本”,为设县以来第一本志书,怀远有史无志之历史得以改写。乾隆十五(1750),苏令调离怀邑,百姓感恩戴德,涕泪送别,后擢升邴州、直隶知州,其事迹后入编《陕西名宦志》。

何炳勋与清版《怀远县志》

道光十八年(1838)浙江山阴人进士何炳勋(字保如)任怀远知县,亦以朝乾夕惕的精神,兴利革弊。何公在外地书摊上发现苏令在乾隆十二年刊印县内早已散佚的《怀远县志》,欣喜万分。当政之余,取之阅之,见字迹漶漫,不便观瞻,随即重新刊印,挽救史籍。他主张:“志者,是以志地、志人、志事、志言而昭示来兹者也。有邑而无志,则凡邑中之宜志者,久且湮没而不传怀邑也。”故从道光十八年(1838)始,他怀着对治县之深情与义不容辞之责任感,孜孜矻矻,排解官场诸多纠葛,身体力行,历千辛万苦,遍访民间,参之书谱,证以金石,了罗诸疑,考核增入,且以苏志为基础,尤能亲自执笔,历四载寒暑,终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纂就了8万余字的第二部《怀远县志》。这部怀志编帙较多,分为四卷共三十篇。是一部内容丰富,文笔干练之佳志,是讴歌横山山川美景壮丽的名志。当今在我国史志林中,也堪称佳作。是作为县令费时最多、用力最勤之一部县志。史迹斑斑,其志可嘉。

道光二十五年(1845),何县曾独骑毛驴,携带罗盘,身负大绳,在县西北百平方公里的沙漠中反复寻找,终发现了湮没近千年的的大夏故都统万。对统万城作了细致的勘查笔录,并绘图撰“复榆林徐太守松查统万城故址禀”,何令可谓功不可没,其对统万城作了翔实的考证,开了大夏统万西夏夏州研究之先河。此间,何县且与诗臣榆林人杨江遍阅怀远自然景观,抒吊古之胸臆,激扬文字,相互酬答,留下“行经无定河石桥作”“赴怀远马上口占”“题佛迹寺(接引寺)”:“怀远署冬夜独坐”“登怀远西城”“过古战场三首”“《大墩梁山歌·并序》”等不朽诗作,后成为怀地壮歌山河之佳品,为县人世世传颂。其中何令“舆图未载意云何,我为兹山感慨多。塞上昂然镇千古,名不名兮总不磨”既言其志,也抒壮怀,更为千古名句,映衬河山。

刘济南与民国《横山县志》

民国十年(1921),河南巩县人刘济南(字治垡)调任横山县长,莅职后,刘县热衷于文教,竭力筹资倡办新学,扩建学校,改良私塾。在任当年就增设高小一所,到次年底共创办初小47所。民国十二年(1923)又筹银元一千一百倡督修建文庙。四载经营,教育刷新,人文鼎盛前所未有之时,刘县就县内风化简朴,邑乘失散,百年失修之现状,竭诚倡兴教务,力主再修横山县志,故于民国十二年(1923),专门成立了县志局。于民国十三年召县人铨州判邑、拔贡曹公子正协力纂修横山县志。此间,二公细考邑百年建置、沿革,官师、物产诸志,开辟教育、实业、交通、财政诸篇,详其既往,注重来兹,历寒暑四年,通宵彻曙,编修不辍,方使志稿草成梗概。惜天年不佑,曹公子正积劳成疾,魂归大梦,刘公亦因政务纠葛旋即卸任。子正子北京大学肄业生、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归来后署理神木县县长曹思聪秉承先意,自民国十四年(1925)始,广博史籍,游记艺文,考钟铭碑碣,研民俗风情,加以增修。思聪笔力浑厚,写技得体,条分缕析,句词和谐,且善于联系实际,扼要显色,切中时弊,终于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完成编纂,并经同仁校勘,特请陕西三原之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封面。一部十三万余字四卷十五篇六十多章之《横山县志》终完成编纂。

民国十四年之后,县内民运迭起,政局混乱,刘县卸任三年中,相继由米脂人马国表,临潼人王干候,吴堡人王宏勋三县长相继主政,三县无法应付时局,均无例外地遭上峰撤换,编志之事事实无暇顾及。民国十七年山西荣河人张斗山主政,全陕大旱,赤地千里,次年志稿出手之时,张县因无刊刻之巨资束手无策,志稿复蒙尘封之命运。此时,得到卸任有年却心同斯土,情同斯任之刘县之鼎力资助。在千里饿殍自食难支之时,刘县遂将全部家储及筹措之五百银洋,悉数贡于刊印,民国十八年(1929)仲夏,命运多乖然又顽强向生之《横山县志》在榆林东顺斋石印出版。此志笔法简洁优美,句词和谐得体,内容丰富全面,特色重点突出。尤在独创西夏传方面开全国志载夏传之先河,实为志苑之佳品,中华民国名志。

三部县志,均属鸿篇巨制,非细腻坚毅之人不能为之,苏、何、刘三位县令,成就了三部县志。三部县志也成就了这三位名宦。三位县令虽然境遇不同,政绩有别,但就排除万难成就县志这一千秋功业而言确如出一辙,志同道合,堪称前驱,可圈可点。虽因历史局限,三志仍有考据欠当和过分弘扬封建官制之嫌,然瑕不掩瑜,三志无疑是横山县的古代史书,是极具权威性的官修地情书,其存史资治教化作用,无与伦比。三位县令无疑应列入高尚名宦之列,值得县人万世褒奖。有言道:殚精竭虑三县令,青史不忘修志人。(文阿典恒波)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