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焦山志 焦山续志 道光北固山志 乾隆金山志

发布时间:2020-03-02 点击数:1837
焦山志

二十六卷(清)吴云撰,同治甲戌(1874)刊本。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又号退楼,愉庭。浙江归安人。历任镇江知府、苏州知府。善长书画,尤精金石考据。家藏《兰亭》二百本,齐、侯罍两器,故名其室为“二百兰亭斋”、“两罍轩”。著有《两罍轩彝器图释》等。此志是同治2年(1863),作者应常镇道许道身之约,来焦山编撰的。逾年因病携稿回苏,与吴大激进行多次讨论商酌,至同治7年(1865)脱稿,13年(1874)始付梓刊行。全志共26卷,卷首宸翰;卷1山水、建置;卷2~3周鼎;卷4定陶鼎(杂器附);卷5~6瘗鹤铭;卷7~8碑刻;卷9高隐;卷10方外;卷11杂识;卷12~26艺文。卷首之前有凡例及山图。此志作者为金石名家,故于志中特别注重于彝器、碑刻,以7卷篇幅介绍无专鼎、瘗鹤铭及其他金石文字,很是详尽。归安沈秉成称其“断制谨严,体例精善,堪与武功、朝邑两志后先辉映。”

焦山续志

八卷(清)陈任旸撰,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任旸(约1841—1911),字宾谷,号耐叟,宜兴人,诸生。博学躬行,不乐科举。隐居焦山,办救生红船40年,并常受官府委托,办理南北各地灾荒救济,以工代賑,兴修水利。著有《孙子十三篇直讲》等。此志卷首为凡例,卷1山水;卷2建置;卷3碑刻;卷4方外;卷5杂识;卷6~8艺文。全书资料丰富,论证精严,颇与前志相同。唯陈氏志在经世,讲求实用,故《续志》着重于水利,武备等问题,可与前志互为补充。

道光北固山志

十二卷(清)释·了璞纂,道光刻本。北固山在镇江市北,三面环水,下临大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一名北顾山,相传梁武帝登临久望,叹为京口壮观而改。了璞,号韫庵,清代象山寺僧。是书基本上以明代张莱的《京口三山志》为参照物,凡是与北固山有关而张莱合志又未收录的,辄书之笔端,闻有碑刻,则不辞劳苦,前往制作拓片,前后历经8年,志稿方成。较《京口三山志》北固山部分,内容约增3倍。全书首冠宸翰,下分7门:形胜、建置、古迹、碑刻、人物、杂识、艺文。旧志于北固山考证多有疏失,而此编则以严密著称.如甘露寺,向来都说创自孙吴,而编者据曾《丹阳类集》“熙宁中,寺僧应夫因治古殿基,并获李文饶手记,云:‘宝历间创甘露刹,以资谛皇之冥福”的资料,推断创建于唐代,颇令人信服.此外,该志还十分注意动态地记述历史。如前人谓凤凰池通甘露寺,春夏水满,舟泊绝壁下,《南史》所谓“三面临水”,即此。而据书中所载,康熙7年(1668)移建演武场官厅,导致河塞,“三面临水”的景象,遂不复存在。再如苏轼《登甘露寺诗》有‘古郡山为城”之句,可知镇江曾经依山筑城,颇类今日之长城。但据书中提供的资料,元朝统一全国后,凡诸郡之有城郭者,统统予以拆除,于是镇江外城也就成了历史的遗迹。

乾隆金山志

十卷首一卷(清)卢见曾撰,清乾隆27年(1762)雅雨堂刻本;清光绪26年(1900)重刻本;1980年台北《中国佛寺志》据光绪重刻影印本。金山在镇江市京口区西北。见曾(1690一?),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60年(1721)进士,历安徽蒙城知县、六安,亳州知州,雍正3年(1725)任四川洪雅知县,13年擢江宁府知府,乾隆元年(1736)、18年两任两淮盐运使。爱才好客,喜校勘古书,刻有《雅雨堂丛书》等,著有《出塞集》等。金山古名泽心山,氏父山、获苻山、伏牛山、浮玉山、龙游山,金峰、金岭等,原屹立江中,清道光中始渐与长江南岸陆地相连,风光秀丽,景色优美,上有金山寺,妙高台、“天下第一泉”等名胜。金山志书,始于明永乐间寺僧惠凯之《金山志》,明正德间,张莱以金山,北固山,焦山合撰《三山志》,笔虽雅洁,而失之太简,正德时又有郝于高、释智宜、胡经同撰《金山志》,略嫌繁芜,清康熙20年(1681),住持释行海撰《金山游龙禅寺志略》,内容不仅于释,也多涉山,康熙59年,寺僧明诠、实雄又撰《金山新志》16卷,诠次向称明晰,乾隆初年,刘名芳也曾撰有山志,务在增广。乾隆27年,卢见曾于两淮盐运使政务闲暇之际,取裁诸志,核证群书,补缺订讹,编成是篇。卷首序、凡例、宸翰、金山图;卷1山水;卷2碑刻;卷3方外;卷4杂识;卷5~10艺文(赋、诗、诗馀、敕谕、碑记、序跋、书、赞、铭、文、状、志)。《宸翰》收录清圣祖、清高宗的诗、文,书、画等;《山水》于所记古迹、胜地、寺宇,凡今昔改易者,悉详加证验,备考兴废之由;《杂识》载方言、诗话、佚事、异闻,上稽史乘,旁采说部;《方外》所收高僧,有事迹可传者方予登采;《艺文》非可以表现山水之胜、古今异观者,概不问津。所录文献,各据原文,并注出处。如有异说,又附考证。体例较谨严,搜罗也颇宏富。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