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乾隆镇江府志 民国江苏省会辑要 崇祯开沙志 康熙开沙志 正德京口三山志

发布时间:2020-03-02 点击数:2458
乾隆镇江府志

五十五卷首一卷(清)朱霖等纂修,清乾隆间刻本。霖,清松山(在今辽宁省锦县西南)入,乾隆15牢(1750)来任镇江知府。早在雍正8年(1730),丹徒县知县冯夔飏以《(康熙)镇江府志》残缺,曾补刻数万字,又以《桐村艺文》1卷附于书末。朱霖来任后,以夔飏所刻“耗蠹为灾,梨枣亦磨灭多不可识”,且雍正8年溧阳县由江宁府来属,而溧阳又于乾隆8年修有县志,于是“以原板之磨灭不可复识与夫溧邑之所应入者纂序编辑,汇成一书,付之剞劂”。(朱霖《序》)《朱序》作于乾隆15年,而卷5户口记有乾隆32年丹徒县编户、乾隆47年丹徒县户口重经编审等事,书中又往往称乾隆为“今”,推测当刻成于乾隆后期。《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有乾隆15年刻本,盖因朱《序》所称开雕之年而误。《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又谓主修人为高龙光,亦误。龙光字紫虹,福建长乐人,康熙19年(1680)来任镇江知府。康熙24年,龙光以康熙南巡,重印张九征志,既未增补,也未重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乾隆志》有康熙24牛刻本,即由此而误。《乾隆)镇江府志》前有张九征、孙汝谋康熙14年序、高龙光康熙24年重刻《张志》序、朱霖新序。正文凡55卷,前54卷卷目悉依康熙《张志》,原志内容也基本仍旧,唯于大部分卷目之中补入溧阳县的资料,又增加了《康熙志》以后的部分内容;新增第55卷为河工奏疏、坍田疏稿、续丹徒隐逸志、续丹徒节孝志。《河工奏疏》、《坍田疏稿》价值颇高。镇江地处长江、运河交会处,水利至重,且当时长江时坍时复,每当洪涝,生灵涂炭,奏疏、疏稿于此反映颇为生动。如《恤灾记》记雍正2年秋7月大水云:“自大沙、小沙抵滁山关而下百数十里,田庐漂溺,居民率露于坏堤废垾之上,号哭声遍江滨……是岁沿海及江被灾者数十州县”,《河工奏疏》则谓“粮田已坍,额赋犹存”。《丹徒县开垦荒田记》也说“贫民遭官赋,累累相率逃亡”,读之催人泪下。但《康熙志》修成于康熙13年,至乾隆后期此志付刻已逾百年,作为江防重地,财赋之区,可以形诸笔端的内容不可胜记,而书中增补者却了了无几,甚至卷32刺守中知府也只记到康熙19年,此后百余年一无所载,诚为一大憾事。又《溧阳县志》与《康熙志》体例迥异,编者将它肢解后硬塞于《康熙志》有关门类之后,也显勉强。

民国江苏省会辑要

十二章/贾子彝撰,民国25年(1936)镇江江南印书馆铅印本。子彝,生平未详。镇江1929年至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初曾为国民政府江苏省省会。此书成于民国25年。凡12章。书前有地图、铜版照片;1章总说;2章党政;3章建设;4章教育;5章公安;6章实业;7章交通;8章市政;9章港埠;10章社会;11章捐税;12章名胜。章下各分若干节。全书以类设章,以时为序,以事为纲,以省会为主体,以县为辅体,广搜博采各方面资料,系统记述镇江历史与现状。体裁完备,本末兼赅,且多存故实,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因编写匆促,偶有疏忽简陋之处。

崇祯开沙志

二卷(明)李尉纂,明崇祯3年(1646)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崇祯3年抄本影印本。一一开沙,上自瓜洲,下至圌山新旧各洲的总称,古又名长沙、白沙、大沙,原为镇江东北长江中的沙洲,今已大部坍没。尉,字豹悬,生卒年月未详,明南直隶丹徒开沙人,万历丁酉科(1597年)举人,甲辰科(1604年)进士。《江苏省通志稿·选举志》卷4《明进士》,卷9《明举人下》作“李蔚”,《明清进士题名碑·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及《开沙志》卷首自序署名作“李尉”。按“豹悬”典出“豹尾”。豹尾即豹尾车,为皇帝属车。古代皇帝巡幸以之殿于属车之后,上悬豹尾。乘豹尾车者,为皇帝侍从。根据名、字间的联系规则,作“李尉”是。据《开沙志序》,编者醉心于开沙胜迹,为免“高雅风流永销沈于荒烟蔓草”之中,在友人鼓励下,“取郡志提其纲,翼以大家名集,旧族家乘,遍访耆硕荐绅”,先后历数年之久,才于崇祯3年蒇事。共上,下两卷。首自序,次图;上卷:总叙开沙藤料沙、形势考,总叙高小沙形势考、总叙顺江南新洲形势考、开沙道里考、诸洲、丘域、津梁、寺观、坊表、祠宇、坟墓、举辟、选举、贡生、学校、国学、武科、恩封、录荫、贤达、乡贤、耆英、散秩、列女、物产;下卷:总叙开沙沧桑变迁始末、历代沿革、赋役志(芦政、徭役)、名迹(附诗、附文)。镇江一带长江江面自古以来变化很大。大约六、七千年以前,长江在镇江东侧入海,隋唐以前,江面宽约20公里,唐代缩至10公里,宋时只有9公里,元,明期间变化更大,江心时淤时开,时坍时现。对此,兹编专辟《总叙开沙沧桑变迁始末》一目予以突出记述。其在述及藤料沙变化时说:“宋明以来藤料为波臣窃去,长沙六十里,广三十里,今仅十余里,则去三之二矣。”其余各目虽未以“沧桑变迁”为称,但也都给予充分反映。如《诸洲》胪列复元洲等15洲后注:“皆系坍而复涨者”,胪列守业洲等23洲后注:“以上俱系开沙崩土复涨……者也”,《寺观》于“五圣庙”下注:“在马沙围。万历三年因坍,迁小沙”,诸如此类。因江心绿州时坍时涨,权属之争相当激烈,由此便生出械斗之风。而在这一方面,《开沙志》也保留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卷下《赋役志·芦政》:“一洲出水,势豪宿猾睥睨其间,相争不已,甚至构(购)亡命挺戈矛私斗公官,争不辍讼。”此外,书中还有不少开沙名胜古迹及其相关诗文的内容,所谓“梁之刹,晋之杏,宋之柏”,古之墓,比比皆是。掩卷神游,尚可于目前一一得之。

康熙开沙志

二卷(清)王锡极纂,丁时霈增纂,王之瑚删订,清康熙52年(1713)刻本;清宣统3年(1911)铅印本;民国8年(1919)横山草堂刻本;抄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初纂,增纂与删订分为二书著录,且康熙52年刻本作康熙51年,均误。锡极,字建之,里人,游学不仕,五十岁以后归里从事著述.时霈,字澍臣,号卧沧,里人,明末秀才,博学能文,与王之瑚相友善。之瑚,字仲玉,号铁崖,里人,康熙11年举人,21年进士,历官福建道监察御史、礼部仪制司员外郎、临武知县。清初,王锡极纂《开沙志》2卷,康熙中丁时霈增修之,后经王之瑚删其繁芜,补其缺漏,于康熙52年蒇事。书前有镇江知府陈士《序》,《序》末署“康熙52年小春”,可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谓“康熙51年”并未刻毕。又,清宣统3年本、民国8年本都收有王之瑚《序》,《序》末署“康熙壬辰冬月谷旦”,康熙壬辰当康熙51年,康熙52年本中收有王之瑚学生温睿所作王之瑚传,其中已言及删订《开沙志》,准此可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著录康熙、宣统2《开沙志》实同为一书。此书凡2卷,篇目设置基本依据崇祯《李志》,唯于上卷省祠宇、坟墓、举辟、选举、贡生、学校、国学、武科、恩封、录荫、贤达、乡贤、耆英、散秩、列女、物产诸目,下卷增恤政,不题附诗、附文,只散列各诗、文篇目。书中内容也与崇祯《李志》相仿,而又增益了一些新资料。其中下卷所收诗文,有些史料价值颇高。如《题豁坍江疏》说:‘沙洲早坍于江,有司不以上闻,则用已入江而征粮犹责盈额……小民望江号哭,业无生计……历岁卖妻鬻子,不终,继之逃亡,责其邻里”。既反映了江道的变化,又表现了劳动者的苦难。

正德京口三山志

十卷(明)张莱撰,顾清订正,明正德7年(1512)刻本;清宣统3年(1911)横山草堂刻本。京口,镇江旧名;三山,指北固山、金山、焦山。莱(1464—1517),字廷心,号心庵,本姓雷。丹徒人。从丁玑游。正德甲戌(9年,公元1514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管理国储诸仓,后任留都宣谕,被委派督粮畿甸,计课浔阳,都很有成绩。教人主张以经学为首务,主敬穷理为根本。其诗文简古冲淡,讲究义理.所著有《心庵集》、《江山钟秀集》,皆不传。《京口三山志》是他受镇江推官史宗道之请,考三山名迹,沿革及历代诗文汇集成编,并经松江顾清裁订,为我国著名的名山志之一。全志10卷:卷1总叙:诸寺、堂宇、田土、祠庙;卷2名贤、住释;卷3~4集诗(北固山、金山、焦山);卷7~8集文;卷9诗话、碑刻;卷10杂记、纪异。书前有华亭(今上海松江县)顾清序,书后有镇江推官史鲁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志考证典核,颇能订伪正谬。如金山之名,旧云创于唐李畸,莱则谓梁天监4年(505)金山即修水陆会,其名已始于六朝。然未能博征群籍,故每有漏略。如《事物纪原》引宋大中祥符7年(1014)4月诏封焦山大圣祠为明应公,当时并非僻事,而《祠庙》类中却未加收录。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