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方志分体议

方志分体议

发布时间:2018-06-12 点击数:1077

本文是《章学诚方志立三书及其探索》,《从旧三书到新三书》两篇文章的续篇,从旧三书探索到新三书的提出历时140年。一脉相承的思想是创新方志体例,共同采用的方法是分体。将大一统的综合性地方志,分解为若干不同体裁的志书,使之易于编纂,互相照应,更全面地表达地情,充分发挥地方志的功能和使用价值。


新旧三书虽然同在分体,但结构却因时代不同、目的不同存在诸多差异。章氏分综合志为志、掌故、文征,意在扩大地方志的范围和容量,以利存史和编撰,而蒋氏分为地方史、地方年鉴和社会调查,则更多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注重关照地方志内容的时代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将地方志分体编纂,是社会急剧发展变化、地情和地方信息需求日益复杂化、快速化作用于地方志体例的必然结果;是隐藏在志体时代规定性身后的决定性趋势。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设想都未能实现。他们见解的合理部分,已经在方志事业发展中逐渐得到采纳和证实。


前进道路上的方志事业


1949年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地方志事业的蓬勃发展。章学诚设立志科的设想已经变为现实,各级地方志办公室作为政府的事业部门扎下了根基。两轮修志整理和保存了近现代大量地情资料,造就了一大批熟悉地情、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与写作水平的人才。地方志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蒋梦麟设想的地方年鉴也作为地方志的系列书被规定为方志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各地创造性地开展整理地方文献、编纂为现实服务的各类大事志和其他地情书:诸如奥运会志,世博会志,地震、灾害救灾志。各具特色的专业志,部门志,企业志,村镇志,山水景物志等也有选择地纳入了地方志工作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志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还相去甚远,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多媒体急剧扩张的激烈竞争中,有待更准确地定位和发挥地方志的独到优势。


新修方志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编纂周期长,难度大。新编地方综合志要求20年一修,上限展延,多是写过去发生的事情,知情者不多,又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层层动员,组织编纂难度大。且容易出现进度不一,写法各异,衔接不理想等问题。二是一部大全志书,体例单一,功能受限。层层横分纵述,记述着眼于事物细类的发展过程,容易割裂整体的内在联系,有价值的资料受体例所限难以入志,入志的资料数字多,套话多,见类不见人,见人不见事。从政人员、科研人员,地方住民需要的地情资料分量不足。三是志书的部头大,价格高,流通少,知音稀。一部志书动辄百万字,定价数百元。多数流入政府机关团体,图书馆,社科研究机构,书店里基本看不到,与地方社会生活的关联少,难以充分发挥地方志的功能。于此密切关联的是地方志系统的工作,还有待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与机制。这些不足,是志书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时代适应性问题。


方志事业正面临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传媒激烈竞争的时代。产业调整,环境治理,社会转型、文化发展、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新的探索,新的地情,新的社会需求给地方志编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籍、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大量出现,“分食蛋糕”,尤其是互联网上各种专业网站、政府网站以及强大的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许多信息的获得只在弹指间,这种严峻形势,也迫使方志工作者不能不认真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应对策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地方志事业也不例外。


一志五书之设想


(一)分体的基本思路


地方志的发展史证实,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想在一部志书里解决复杂的地方认识问题越来越困难。一定要这样做,就不可避免地把不同体裁、不同内容、功能的东西掺杂在一起,造成繁杂难纂的局面,反而消解了地方志的资料性与功能。解决的办法只有一途,就是分体。把一部大书应当承担的内容和功能,分由适宜的文体承担,分解成几部书。从科学表达地情,理顺方志工作,更好发挥方志功能出发,规划设计一个以综合性地方志为主体的地情书系列,使之各具所长,互相关联,利于编纂,切合实用,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其实分体在两轮修志期间已经显现出自然趋势。当此之时,不失时机地总结经验,顺势而变,改革创新,是时代赋予方志人的使命。


分体要在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视角下把体式分解与编纂科学化、工作有序化,内容拓展化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改地方志编纂中的单线思维为系统思维,体现志书各个部分,各种题材的相互关联与照应,并且将分体编撰的时段、内容与地方志长中段期的工作结合起来,与地方志的体式、功能、人才使用、传播方式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规划出一个官纂地情书的系列,从而为地方发展、地情研究、住民教育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可以传世行远的地情资料库。


清末、民国时期方志分体的思路可以借鉴。地方的原始资料征集、整理不可缺少,地方年鉴和地方调查也确为时代所必须。吸收两者的长处,把新编地方志在新的时代规定性下加以整合与改造,构建一个“一志五书”地方志工作系列模式,或许是可行的。这个设想吸收了前辈的研究成果,但又不是这些成果的翻版,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地情信息传播的需要进行的一番整体设计与改造。“一志五书”自然仅仅是设想,很不成熟,许多的新问题有待深入的探讨。这里作为一个话题提出来供同道思考、指正。


(二)一志五书系列模式


何谓一志五书?一志指综合性的地方志,五书指从综合性志书中分解出来,分类编纂的五种子书,包括地方年鉴,地方文献,地方调查,地方年书,地方小志,都是记载地情的读物。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各有其用,为综合性志书的5个分支,是综合志的具像,支撑和取材之资。地方年鉴重点记载政府工作,是政府视角下的地情;地方文献是媒体、知识界视角下的地情;地方调查是科研及地方专业工作者视角下的地情;地方年书是政府引导住民生活、工作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选编地方小志,便于突出地方特点。以五书20年之积累,足资综合志之编纂。


综合性地方志 是地方志的主体与主导形式,也是传统志书的延续和继承,是长时段的地情书。国家规定为20年一修。主要记载具有存史价值的基本地情,包括自然环境、政区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走向,主要的人物,事件,社会变革。起到整合地情,提供地方整体思维框架的作用。


一志与五书分工协作,时段与功能互补。在五书的资料逐渐完备之后,综合志编纂取材与组织编写的困难将逐步得到解决。综合志取材于五书,从中择精取要,删繁就简,点面结合,设置参见系统,将五书资料联系为一个整体。资料问题解决后,综合志修编组织难度可大大减小,便于集中选聘高水平的学者、专家、政要担纲、执笔,编纂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未来的问题是如何将一志与五书的内容、体例、编撰时序等方面衔接起来,统一起来。可能需要一个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同时,综合志的结构问题,应在关注五书整体性的前提下,注意吸收两轮志书编撰的成功经验,克服前文提及的一些不足。整体结构为大篇体,横分类目,条目领文。横分不宜过细,细分后再纵向记述,要求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看似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实际上地方的大事、要事、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等有用处,有价值的资料往往被隔离于体制之外,削弱了实用价值。这种体式也不适宜整合五书精要。似可在适当横分类目后设置条目,选择大事、要事,具有地方色彩和时代点的资料记述。不求面面俱到,而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资料有用。横分后重点设置条目好处是便于使用不同题材和角度的资料,全面反映地情,便于记述,详略可控。横分之后的纵向概括必不可少,便于提纲挈领,点明趋势,突出要点,品评述说。仍以在类目前使用序文为好。


不能把大事、要事隔离于地方志之外。有一种主张认为大事、要事往往与政府的政策有关,具有普遍性,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地方志无需涉及,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建国以来,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地方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关系确实十分密切,往往表现为地方政府工作的大事、要事。政策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各地贯彻情况不一,结果也不尽相同,具有地域特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地根据地方的自然社会条件制定发展目标与策略,呈现不同的特色,这些基本地情,不宜绕开。总之,不能回避计划经济期间的某些政策失误带来的变化,否则,改革开放从哪里来?同理,如果不记改革开放政策及其带来的变革,怎么理解地方的发展?就说现代,如果志书不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不记结构调整的变化,不记环境治理的状况,又怎样理解现代化的过程?所以问题不是要不要记,而在于怎样记。以我看,五书分工协作,便于整体地反映地方大事带来的发展变化。又,综合志在记述方法上要动静结合,注意以类系事,以事系人,类要见事,事要见人。但事中系人要以事为中心,系人不展开,不品评。必要的事件、情节可以入人物志或设置参见系统。


地方年鉴 年鉴是随着近代西学东渐在我国开始流传的。民国时期我国的年鉴仅出版80种,其中地方性年鉴17种(肖东发《年鉴学概论》)。地方综合年鉴的勃兴,始于新中国改革开放,随着地方志事业的勃兴而起,年鉴编纂现在已经是方志系统重要业务工作之一,编纂质量不断提高。地方年鉴每年一刊,为短时段丛刊。主要记载年度政府机构、工作进展,地域概况,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大事要事,统计数据等。未来需要着眼的是怎样与长时段的地方志在取材和体例上进一步互相关联,现在二者在体例和内容上已经比较接近,但使之既合于地方短期需要,又能够对主体志书编撰提供有力支撑,还有待深入。如果把一志五书视为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地方综合志现存的一些不足和未来改革的方向,也必然涉及年鉴的发展,可能是未来探索的重要课题。


地方文献 新志收录地方原始文献主要在附录里,附录收录的范围和比重都嫌不足。旧志文征在一些志书中比例相当大,这些原始文献从多方面反映了地方具体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宝贵的资料。比如当代文化研究和地方传统文化开发,多取资于地方志的这类原始文献。五书中的地方文献主要收录有资政、兴利、教化、存史价值的各类文图资料。大体包括3大块:一是政府重要的文件和工作档案,年度总结报告,统计资料等。即旧志的案牍。二是地方媒体及互联网上筛选的社会新闻、地方变革、采访录、回忆录、人物事件等。三是地方作者涉及地情与地方发展的古今诗文、论著、原文或著录。


地方志归根结底是地情书,地情书的根本属性是资料性。所谓资料,就是能提供认识基础的原始材料,它不是论述性的文字,而是记述性、体现性的文图信息。地方文献在地方发展、研究中可说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是综合志重要的资料来源和补充,理应把地方文献的征集和整理作为地方志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创建一个信息征集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组织手段分类收集机关单位、媒体、知识界的各类信息,每年进行一次筛选,初步定稿后制作光盘收存,积累三五年后进行二次筛选,印刷成册,内部刊行。如此将20年积累整合起来,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地方资料库。在注意收录地方发展多方资料的同时,为了继承地方志的表彰教化作用,还要注意收录政府评选的,媒体报道的,口碑流传的好人好事,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贫助学、抢险救灾、慈善捐赠、发明创新、政经科教方面的人物及其事迹,供综合志选用。


社会调查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曾经一度形成风气,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期,尤其需要做好这项工作。当今社会调查似可围绕政府工作,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与需要选题,从地方文化演进的角度记录过去到现在对象变化的趋势与结果。也可以选择地方典型,地方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无论这些特点是显形的、隐形的,只要有实用价值,就可以考虑选题。社会调查实施在组织上似可由地方志工作机构作为修志工作的任务与相关机关协商敲定,复由相关机构组织专业工作者、专家、大中学校教师承担课题,成果共享。调查要注意吸收近现代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要有客观性,要尊重事实,不带有先入的偏执。这样的资料才能真正起到资政、教化、存史作用,或者能够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依据。方志系统引导社科研究人员参与地方志系列书的编撰与社会调查,有助于引导学风向着关注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关注现代化道路上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建立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社会科学。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民生问题,树立中国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


地方年书 地方年书是地方政府向当地住民提供的生活实用书,在政府的视角下提供地方人民关注的知识、信息。内容密切关照住民的需要,丰富多彩,切合实用,雅俗共赏。如在选材上可以包括年历、上年大事、精神文明宣传教育、节气农事、经济知识信息、交通出行、旅游线路景点费用、文体娱乐、医疗卫生、饮食衣着保健、纳税存款理财、常用公共电话、法律知识、举报方法、地方好人好事、现代生活的网络知识、网络流行语、地方生活谚语、历史文化知识等。总之,就是站在地方政府的立场,告诉住民地方一两年来的变化,如当知而未知的信息,遇到的不了解的事情该怎么办,这里有许许多多可供开发的内容。地方年书编纂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实用性和教化作用,有助于政府宣传政策、普及现代生活知识,也有利于扩大地方志的价值和社会影响。传播可以建立网络平台,也可以印刷出版向社会发行或赠送。


地方小志 地方小志可以根据地方发展特点,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有资政作用或有研究存史价值的对象立项,作为个案研究。通过选题把一般认识与典型记述结合起来。


五书编纂时段互补。地方年鉴、年书可以一两年一编,是短时段的地情书;地方文献和社会调查可以数年一编,为中时段的丛刊;地方小志作为地情信息必要的补充。一志五书相配合构成地方志业务工作的主体。一方面服务当代,一方面为综合性地方志编纂提供基本资料,减少编撰的难度,增加科学性。


与大一体的综合志书相较,“一志五书”的分体方式至少有六点意义。第一,承认不同的地情有不同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分类辑录不同资料,可以较好地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情多样性,为多视角认识地方提供丰富资料。第二,分体编纂便于将地方志系统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工作合理安排,有序衔接,为方志机构业务工作常态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创造条件。第三,中、短时段有针对性的资料积累有利于提高长时段综合志编修的质量和效率。第四,地方社会调查可以为地方施政提供第一手资料,且可以加深方志系统与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工作的配合与协作。第五,编纂地方年书,在政府的视角下提供住民社会生活的各类地情信息,可以发挥志书的教化作用,引导地方社会生活健康发展。提高地方志的地位;第六,一志五书的分工组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践有益于新时期方志学的建设和方志事业的发展。


方志分体的理论依据


地方志分体是从地方志性质出发进行的整体思考。地方志的性质,指地方志区分于它类书籍的特征,略同于地方志概念。是区分地方志、把握地方志的基本依据。方志性质研究,过去大多从地方志是一种什么书的意义上进行归结。有历史书说、地理书说、政书说、百科全书说等观点。这种学科归属意义上的研究,不是着眼于揭示对象特征,恰恰掩盖了特征,带有时代局限性。在一定历史时期看来是比较适用的,随着地方志的发展,这些规定性就不能起到区分方志、把握方志的作用了。1988年我把地方志性质归结为地情书,认为地方志记载的对象是特定的地方,内容是地方各个方面的地情。地方志记载的对象和取材的角度才是地方志书区别于它类书籍的本质规定。这类书表现出的整体属性有官纂性、综合性、资料性、真实性、连续性;功能可以归结为资政、教化、存史。地方志的性质、属性、功能,是分体过程中进行整体思维的认识基础。


方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对象的特殊性在于一定区域地情的多样性。地情认识涉及各类学科知识,所以方志学理论上也是对地情的一种跨学科的总体性、综合性研究和记录,方志编纂必然关注多学科视角下地情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科学研究从分析逐步走向整合的今天,传统学科的某些界限正在被打破。跨学科研究、跨文化研究,在许多领域被接受。地情的多样性决定了方志信息的复杂性。地方志编纂要用开放的眼光,让百科走进方志,让地情包容百科,则百科知识皆可为反映地情所用。分体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分类辑录各类地方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地方的时空变化。为整体认识地方提供一个思维框架。当然分体若要达到科学整合的阶段,还有不少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把地情视为一个整体,把整体观、系统观贯穿在志书编纂中是志书分体的着眼点。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是各个部分互相联系组成的系统。部分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合了整体新的功能。所以认识事物,仅凭单线的因果联系做结论并不可靠,而应在系统的关联中进行分析与整合。问题在于我们不能用这种单线的因果联系为前提通过假设而得出结论,必须在整体的关联中认识部分的作用。一句话,必须有整体性、系统性观点。对地方的认识与研究也一样。一个地域地情信息涉及许多种类的知识,只有分类整理,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关联的整体,使各类信息各尽其用,满足多种需要,并且奠定整体认识的资料基础。


二轮修志正在全国展开,进度不一。据悉广东省已经率先完成三级志书编纂,安徽等省也接近完成。值此之时,正是总结经验,开创未来的大好时机。“一志五书”分体,意味着地方志工作扩大了范围与职能。与分体同时,还要相应改善编纂组织方法,将长期任务、中短期任务、日常工作相结合,著述与资料整理相结合,文献收集与地方发展研究相结合,政府组织与专家、学者、政要分工编纂相结合。在继承民族传统,弘扬乡邦文化的旗帜下,把人才调动起来,智慧发挥出来,从而把地情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编纂、交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