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一部见证百年巨变的乡土志——从《江村经济》到《开弦弓村志》

一部见证百年巨变的乡土志——从《江村经济》到《开弦弓村志》

发布时间:2018-07-04 点击数:1026

大约一百年前,也就是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位于太湖下游的开弦弓村——江村,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起,它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调查基地。近百年来,昔日贫穷落后的水乡小村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7年12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丛书之一的《开弦弓村志》首次与世人见面。它重点记录了将近一个世纪内发生在开弦弓村这块乡土上的沧桑巨变,通过一个平凡村落,典型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农业、农民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得解放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迁,以丰富的社会调查资料,印证了“华夏社科第一村”。


一部见证百年巨变的乡土志——从《江村经济》到《开弦弓村志》


开弦弓村之所以能全国闻名,源自费达生、费孝通姐弟俩的眷顾。1923年起,姐姐费达生等为复兴丝业而扎根开弦弓村,开展蚕丝业革新并在乡村开创农民办厂用洋机器缫丝的先河。1936年,弟弟费孝通到开弦弓村开展社会调查,1938年,他在英国留学期间根据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写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成为经典名著,从而,也使太湖之畔的水乡小村落开弦弓村(即江村)闻名于世。


《开弦弓村志》内容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蚕丝业革新和费孝通初访江村时期),解放初至1957年(农业合作化和费孝通重访江村时期),改革开放后至2016年(特别是80年代起费孝通三访江村开弦弓村成为社会调查基地后)。通过各个阶段的不同状况,可对比发现开弦弓村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一直关心和重视“三农”问题,“三农”的发展变化可在《开弦弓村志》中得到满意的答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江村”已成“江镇”,村内有商店、饭店、农贸市场;有宽阔的街道,有公交车站;有农家书屋、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有灯光球场;还有纪念费氏姐弟的纪念馆和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中国江村文化园;楼房鳞次栉比,别墅比比皆是,至2016年,有531户建楼房,1669间,有别墅248栋。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农业与工商业的经济比重,在80年代初是7∶3,80年代末是2∶8。至2016年,工商业经济收入已占绝对地位,全村经济总收入3.65亿元,其中农业0.18亿元,工业3.12亿元,服务业0.35亿元,来自农业的收入只占4%。昔日费孝通考察开弦弓村概括的“男耕女织、农工相辅”农耕文化格局已被打破,开弦弓村已基本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农民变居民,至2016年,无论是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文化方面,已与城镇居民无异;2015年人均收入36475元,村民生活步入小康社会。


《开弦弓村志》图文并茂,配有100多幅图照,更形象地衬托出该村在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面貌。其中,那些拍摄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50年代已经发黄的黑白老照片,见证了历史,显得尤为珍贵。


一部见证百年巨变的乡土志——从《江村经济》到《开弦弓村志》


开弦弓村所在的苏州市吴江区有着悠久的修志传统。“历代均有志士仁人纂修地方志,宋、元时编图经,明代开始编县志,现存最早的是明弘治《吴江志》,最早的专志是明嘉靖《吴江水考》,最早的乡镇志是明天顺《同里先哲志》”;“现存各种旧方志42种,其中县志13种,乡镇志16种,专志9种,乡土志4种”。今开弦弓村所在的七都镇,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编纂的《儒林六都志》。


在1986年启动的第一轮新方志编纂阶段,除《吴江县志》外,至2005年,有12部镇志、6部专业志正式出版。2006年,启动第二轮修志,于2013年12月即正式出版《吴江市志》(1986~2005),镇志编纂做到全覆盖,并编纂一批专业志和部门志。至2017年12月,已出版镇志(开发区志)15部,专业志(部门志)24部,村志3部。


村志属于乡土志范畴。费孝通在吴江第一初级小学读书时,特别喜欢听校长的乡土志课程。乡土志也记载着各地方地理、历史、名胜、人物和风俗等等。乡土志和地方志的知识和文化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费孝通的人生志向和学术道路。他在《乡土教材和社会调查》中说,他的“《江村经济》,实际上是一本开弦弓村的乡土志。”[1]


可见,《江村经济》有浓郁的乡土志烙印,记载的民情风俗、人口、土地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内容和一些真实的数据,为编纂《开弦弓村志》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开弦弓村志》在多个方面引用“江村经济”中的宝贵资料;部分再现了“江村经济”原作内容,以及费孝通26次“访江村”的学术成果;在“艺文杂记”中,摘选了部分学者的调研文章和媒体报道。


一部见证百年巨变的乡土志——从《江村经济》到《开弦弓村志》


《江村经济》(右为1934年英文版,左为1986年中文版)


《开弦弓村志》这部志书最主要的特色:一是突出了开弦弓村“社会学调查基地”和“中国农村的首选样本”这一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名村特色;二是创新了体例和体裁,增设“口述江村”类目,注重“风土民情”“村民生活”等乡土材料挖掘以及费孝通学术思想的梳理概括,见人见物见思想;三是做到了“开门修志、众手成志”,特别聘请长期追随费孝通在江村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刘豪兴和开弦弓村的“农民教授”姚富坤参与编纂工作,运用了社会学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紧接地气,贴近百姓,使人耳目一新。


响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吴江方志办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的具体实践和行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老乡”是主角,核心是人。《开弦弓村志》的编纂,从党总支的动员,到各部门的资料征集,从家庭调查,到口述史的采集,都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热情,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说,名村志是我们小康路上的“凝聚力”工程。《开弦弓村志》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开弦弓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信息,让百姓记得住乡思,留得下乡愁,优秀的乡风文明和乡风美德也得以传承和弘扬。村民们都十分自傲地说:“《开弦弓村志》是我们自己编的‘百科全书’,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部见证百年巨变的乡土志——从《江村经济》到《开弦弓村志》


费孝通曾在家乡题词“修志读志用方志,识乡爱乡建家乡”。中国名村志《开弦弓村志》出版之际,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江苏大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之际,开弦弓村已被列入吴江“十三五”首批试点村计划。《开弦弓村志》既有历史的发展经验,又汇集社会科学的理念和思想,下一步,开弦弓村重点要以志为鉴,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以特色乡村规划为引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村。最近,开弦弓村聘请了国内著名的田园乡村设计团队,专门为村庄描绘未来的发展规划。通过进一步优化水系、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努力把开弦弓村建设成为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已经实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收集、建立“河长制”等一系列措施,环境面貌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是以费孝通学术思想为遵循,打造全国社会学教育实践基地。志书记载,目前,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等把江村确定为社会学调查基地,清华、北大和中央民族大学等与江村建立了长期的学术联系,全国各地参观调查人数超过6万人次,开弦弓村已成为社会学人类学长期社会调查的圣地,是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的窗口。费孝通及其社会学是江村的一张文化名片,该村将以费孝通学术品牌为依托,沿着费孝通指引的方向,做大做强这张文化品牌,为中国的社会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是以传承文脉为己任,进一步抢救保护江村文化。《开弦弓村志》率先出版了,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延续传统文脉还任重道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及省、市、区各级方志部门的指导下,江村已经启动了“江村百人口述史”采集、影像志拍摄、农民家庭调查、家庭档案建设等记忆工程,并向全社会征集江村珍贵历史史料。通过这一名村志文化工程,为“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8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开弦弓村人正随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洪流,奔向党的十九大制定的宏伟目标。


[1]《乡土教材和社会调查》,载费孝通:《爱我家乡》,4页,群言出版社,1996。


一部见证百年巨变的乡土志——从《江村经济》到《开弦弓村志》


《开弦弓村志》


编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志编纂委员会


责任编辑:何明忠


定价:142元


供稿:《开弦弓村志》编纂办公室


配图:高孟君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