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历代温州府志简评 论明代弘治温州府志

发布时间:2020-06-02 点击数:4383
温州地方志书的修纂有过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明《弘治温州府志》是其中最特出最详实的一部。 

早在南朝刘宋时期,永嘉太守谢灵运撰有《永嘉记》,员外郎郑缉之撰有《永嘉郡记》,因《郡记》又名《永嘉记》。以致二者很难辨别,孙诒让《永嘉郡记》集校本收五十一条,把谢《记》各条都归到郑氏《郡记》名下,《太平寰宇记》卷九九泉山、罗浮山、石帆、石帆山、城门山下五引《永嘉记》,继云:“谢灵运云:凡此诸山,多龙须草。”可见此五条应属谢《记》。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则把二者分开,收录谢灵运《永嘉记》两条,收录郑缉之《永嘉郡记》四十四条。这些佚文,极为珍贵,《史记·东越列传》司马贞《索隐》:姚氏引《永嘉记》“东瓯王都城”条,可以概见。 

郡记以后为图经。宁薛季宣在《雁荡山赋》内注引《隋图经》,可见郎蔚《隋诸州图经集》包括永嘉郡废后所置处州或改名括州的图经。唐人陆羽在《茶经》七所引《永嘉图经》,则为隋大业后恢复永嘉郡之图经。上引《方志辑佚》别引《温州图经》一条,注明:“约唐代作”。我怀疑应为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李宗谔纂修的《祥符温州图经》,戴栩《重建三十六坊记》就明确提及:“《祥符图经》:坊五十有七。”至今发现征引《图经》佚文的,除上开四条外,见于《元丰九域志》卷五《北雁荡山》、《方舆胜览》卷九《瑞安府·北亭》,《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四《浙江》六《松台山》,林季仲《竹轩杂着》卷一《哭薛吏部》诗注,陈傅良《止斋集》卷四二《跋云山寿昌院右贴公据》,各一条。而弘治《温州府志》所引就有六条,如卷一《建置沿革》所引:“《图经》:永嘉民李行抚诣阙,请置州。四月,制以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其地自温峤山以西,民多火耕,冬月地常暖少寒,故名。”“《图经》:徙湖州刺史戴日用牧温州兼静海军使。”卷六《坊门·墨池坊》所引:“《图经》云:王羲之涤笔池,今立右军祠,俗名滴水巷。”这些《图经》尽管很难断定属唐属宋,但其史料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南宋以后,图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志书体裁出现了。淳熙三年,知温州周澄修、教授徐嘉言撰《永嘉志》,共七卷,《嘉定赤城志》卷九、《方舆胜览》卷九,《大明一统志》卷十八均曾援引,《弘治温州府志》卷八《宦职·谢灵运》下注引一条,称《淳熙旧志》。该志亡佚已久,内容未详。绍熙三年,知温州孙懋修、曹叔远纂的《永嘉谱》,共二十四卷,分年谱(建置沿革)、地谱(山川、疆域、名胜、古迹)、人谱(官师除署、选举人物)、名谱(物产等)等四目,卷帙较前大增。该谱《永乐大典》中有残篇断简,张国淦氏曾予辑录。《弘治温州府志》卷五《浦西埭》、卷六《金舟乡》下各见一条,卷三则称《绍熙旧谱》:“俗传郭璞初欲于白石黄塘建县治,后以土轻不果。”极为珍贵。姜准《岐海琐谈》录有五条,篇幅较长,除卷十叙“柑桔所产”条外,卷五“康乐遗诗”条录其《温州楠溪》诗!《登石室饭僧》诗、《泉山》诗和《丹山诗》,并云:“《永嘉谱》谢诗尽录全章,不知何自而得耳。”同卷录《永嘉谱》所载断章摘句,有“上安桥旧利仁坊”戴诗,“州治清心堂后”芙蓉亭林季仲诗,“延福院”朱着诗,“仙居乡慧日院”僧文献诗,“瑞安县丞厅”不负轩王十朋诗,“陶山寺”僧虚己诗,“观石岗斗门”赵凯、朱素、林石赋诗,“雁池河”旧阁贾氏妇钱文婉诗。卷十“《仙游记》与《莽墟赋》”条记“宋曹叔远修《永嘉谱》将此《记》与《赋》附在乐清雁山之后,意指其地属于北雁也。”据此,诗文题记府于山川,宫室。古迹之下,《永嘉谱》已开其端。卷五“曹叔远生平”条记“郡守孙公懋请修《永嘉谱》,坐大云僧舍,阅半岁而成,人谓得史法。”可见反映良好。尽管存在一些疏误,但在卷帙上、在体例上均已奠定温州志书的坚实基础。

嘉定九年,知温州留元刚修、陈谦纂《永宁编》共十五卷,据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七介绍,内容为“叙州,叙县,叙山,叙川,叙赋,叙役,叙兵,叙人,叙产,叙遗”,现存留元刚《永宁编序》云:“是编非取夫搜摭新故,夸诩形胜而已,事变之会,风俗之趋,盖将有考焉。”足证为谨严之作,又云:“观《叙州》自晋以来,守凡几人?孰贤孰否?观《叙人》自国初以来,作者几人?孰先孰后?熙宁而后,所易兵制,善于古否?建炎而后,所增税赋,安于民否?水利何为而便?役法何为而病?是非得失之迹,废兴沿革之由,安危理乱于是乎在。一言去取,万世取信。”不公证实了“十叙”体例。而且阐发了志书存史资治要义。可惜该编久佚。《弘治温州府志》卷一《风俗》所录《永宁编》:“温居涂泥斤卤,土薄艰艺,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工,不宜粟麦而稻足,不宜漆而器用备。”(《方舆胜览》卷九所录此条作《永嘉志》、《万历志》卷二所录此条作《永宁编》)最为人称道。卷六《邑里》“梅屿”云:“汉梅福隐处,见《永宁编》。”而卷三《山》有两条,永嘉“石柜山”引《嘉定旧编》:“旧传:昔黄帝缄玉版篆册于此。”乐清“雁荡山”引《嘉定旧编》达二百五十字。《岐海琐谈》卷八所录《绍定旧编》“东瓯王官五年”,亦为珍贵史料。 

   绍定在嘉定以后三年,未闻有人编志,故《绍定旧编》为《嘉定旧编》之讹,均为《永宁编》之异称。陈谦官至宝谟阁待制,着有《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书多种,王瓒在《弘治府收》卷十一《陈谦传》中云:“永嘉图经自绍熙有《永嘉谱》旧志,至嘉定中,谦复辑《永宁编》十五卷,详悉,议者取之。”所谓“详悉”,指的体例较为完善,对旧志的简略状态有显着突破,它是宋代温州方志的成熟之作。 

元至大三年,平阳章哲,永嘉夏开先纂《温州路志》二十卷。延祜六年,章哲又奉温守赵风仪之命,改编《路志》为《东瓯志》十册。赵在《稽古阁记》中提及“永嘉学问渊源”,“予既载之《郡志》,刊于学宫。”足以证实。《路志》在《永乐大典》中尚有残篇断简,张国淦氏曾予辑录。《林霁山集》卷三《鹿城晚眺》诗章祖程注引《温州路志》:“归附后,军民官不相统摄,至元二十八年,分为一十七翼,各有千户所镇守,皆周岁更戍焉。”涉及兵制,弥足珍贵。《弘治府志》收录二条,均作《元志》,卷一《形势》引《元志》云:“东界巨海,西际重山。”卷五《水利》引《元志》云:“嘉定五年,郡守杨简复奏筑黄浦埭,相视官临海主簿吴宝卿申合先筑六斗门以泄上流,仍开庄严院前一带旧河以通舟楫,遂立埭,后不成,斗门少利。”《东瓯志》久佚,但明初修志以为蓝本。可见《路志》和《东瓯志》在《永嘉谱》和《永宁编》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增益。 

明洪武十一年,温州知府任敬奉命修图志,于是属府学校授徐宗起、永嘉县学训导张升“集四邑之耆年宿学,相与采摭讨论,考究《延东瓯志》而续补其所未备者。“该志久佚,卷数不详,仅存任敬《温州府图志序》,对“疆理、山川、人民、社稷、田赋、土产、事实、沿革”以及“人物消长、风俗盛衰”,郡守、道学、文物等颇为重视。《弘治府志》卷十《人物叙》云:“旧志尝析孝友、忠义、艺文之类各纪之传。”即指《洪武温州府图志》。例如卷十二《人物·行谊》元陈宏磐传注:“按:此当收入《理学门》内,书者依《洪武旧志》录于此。”又如《弘治府志》已将《学业传》改为《理学》,将《忠节传》改为《忠义》,但卷十三《人物·科举》。下王景山、周行己、许景衡、丁志夫等十六人仍据《洪武旧志》注《学生传》,王公彦、章纶、汤宗等仍据《洪武旧志》注《忠节传》,可见《洪武温州府图志》在《弘治府志》里留下了大量的痕迹。 

继《洪武图志》之后,洪熙、宣德间致仕大学士黄淮曾修《温州府志》,并为此后《弘治温州府志》的蓝本。《康熙温州府志》王国泰序云:“明时黄文简淮,王文定瓒、王郡丞光蕴代修之。”王锡馆《康熙永嘉县志叙》云:“吾邑自文简黄公编摩郡乘,书法最备。家文定又取文简一书为之踵事而增华焉。”因传本无存,卷数及体例均未见记载。 

弘治十六年,温州知府邓淮倡修府志,因王瓒“尝修国史、修《会典》”,敦请他“重加编辑”。王瓒对家乡志籍非常熟悉,认为“载籍有纪,盖起于晋,如《永嘉记》是已。继是为图经、为志、为谱、为编。作者选兴,岁久湮毁。皇明洪武己未,任守敬尝一修之,然所纪悉启运初务,未及重熙累洽之盛也。况当详而略,当约而泛,其亦奚所钩考以为政化资哉!”于是会同蔡芳等在南塘日新寺辑理,“凡六越月而成编,总为二十二卷。”因“还朝戒期”,匆匆离温赴京,未及反复校核,期待蔡芳“补正缺疵而嗣理之。”上述《宏治温州府志》保留若干《洪武旧志》痕迹以及刻本误讹、涂黑、空缺甚多等“缺疵”显然根源于此。但全志体大思精,详略得当,言必有据,古今并重,总体上非常成功,堪称杰作。 

嘉靖十六年,致仕首辅张璁独力编纂《温州府志》,现存天一阁本共二册八卷,对“城池、风俗、山川、人物与夫宫室、丘墓、书目、诗文”这类间有可观者采录之。而有关“明伦”及自身经历资料占全书相当大篇幅,相对削弱了史志各要素的分量,以致受到孙诒让等学者的严正批评:“其书承王《志》之后,而卷数乃不及王《志》之半,盖吾乡地志之简陋,自此始矣。”但该志也增加一些可贵资料,例如卷三《贡赋》就比《经治府志》详细得多,不仅有官田、官地,还有官山、官塘、官池的当代统计数字,未可厚非。 

万历二十年,温州知府汤日昭“怅旧志之阙佚而思一编辑之。”因迁秩未果。二十三年,知府刘芳誉责成府县学知名人士开局编志,历时年余,“为卷凡十有八。”二十六年,知府林继衡将志稿送请衡府长史王光蕴重行改编。光蕴“受而卒业,稍为整齐诠次,间为论着以发其义。盖因乎成书者十九,而附以臆说者十一。”书成,汤日昭来温任兵备道,“更手校而正之”,由知府陈公相(二十九年到任)付梓,至三十三年莳光彦任知府时方才出版。《万历温州府志》照抄《弘治府志》而有所删节订正,便《弘治府志》注文所引原始出处,历代郡守任职年分均未照录,对全书的可信性和利用价值损害甚大,以致《四库全书书目提要》着录此书,认为“颇多舛略”,“体例亦嫌繁碎”。孙诒让因未见《弘治府志》,无法进行对比,在旧志久佚的条件下无可奈何地认为《万历志》:“体例尚为渊雅”,“印帙偶存,诚吾乡之宝笈也。”是可以理解的。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诏郡国各葺其书来献,于是“东瓯开局,属郡博士延儒绅纂辑郡志,阅岁书成。”后因三藩之乱搁置。二十二年,温州知府王国泰取十二年所成志稿:“属郡博补缀甲寅(十三年)已后十年事,缮誊以进。”并予付梓。据魏裔悫《康熙温州府志序》,参预补缀修订的郡博为王锡、陈振麟、李象坤和周天锡。二十三年冬,知府汪莅任,次年出版,共十册三十二卷。该书温州图书馆藏有原刻本,《凡例》五条,提及采录“《弘治旧志》、各邑新志与国史、家乘、稗编、文集,纂辑成书”。卷前均有《论》,但全书未见引证资料出处,显然沿袭《万历温州府志》的陋例。  

 乾隆二十一年,温州道朱椿延请着名学者齐召南和汪沆纂修《温州府志》,十月间设局于杭州万松书院,据朱撰《重修温州府志序》去:“阅九月而各门俱竣,唯盐法、田赋、人物诸门尚须综核典要始成。”二十三年,朱椿以志稿交新任知府李琬,李氏延请永嘉儒学教谕赵镇主持修订,“开局于瓯,补所未备,期年而工竣。”计凡例二十一条,全书三十卷。对照《康熙府志》、《乾隆府志》卷目相同的有星野、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祠祀、盐法、水利、风俗、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列女、古迹、寺观、仙释、艺文、祥异、杂记等二十一卷,稍有改动的有建置(《康志》称建置沿革)、田赋(包括户口,附屯田,《康志》称贡赋)、封爵(《康志》称帝王)、寓贤(《康志》称流寓)、冢墓(《康志》称陵墓)等六卷,删掉《康志》茶法、马政、屯田、考义、隐逸等五卷,并入相应各卷,新增关梁、物产、经籍等三卷,此外凡例九说到“增附海塘”,李琬《重修温州府志叙》说到:“若盐法,若战舰,若海运,皆补前志所未备。”凡例十二说到“职官自唐及宋,前志不无错落,今悉从晋、宋以来诸史,参之省府县各志,及间见别书者悉为增入。”经查对,元前温州郡守增补达二十九人。此外,艺文收集文献颇为齐备,久已佚失的留元刚《永宁编序》亦已入编,可见本志致力甚深,成就颇着,确属名家大作。可惜校对似不及《康熙志》审慎。后者卷三十二张又新《郭公山》诗“南望群峰如列宿”,而《乾隆志》卷四此诗竟误为“南望群州如列宿”以致引起后人怀疑。无怪乎受到孙诒让的批评:“今核其记载,大抵以万历王《志》及康熙汪《志》为蓝本而稍为订补。徒以齐,汪初纂开局远在杭州,采访既难,编辑复略,及于郡中续补,则复任意羼改,漫无义例。书成之后,又未经原纂之人精为核定,故疏漏舛误,展卷皆是。” 

《乾隆府志》是温州最后的一部府志。由于《康熙府志》和《乾隆府志》,都没有越出《万历府志》的藩蓠,因此连孙衣言、孙诒让这样的大学者都未能看到《弘治府志》,于是温州历史上一些历代相传的记载,诸如东瓯王都城在那里?郭璞曾否来温卜城?王羲之曾否任永嘉郡守?《证道歌》是否玄觉所作?都遭到无端的怀疑。《温州方志通讯》曾组织讨论王羲之问题,《温州市志》某副编还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发表《郭璞永嘉郡卜城说质疑》。温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期间,晋前县城,宋前街坊、寺庙和历史古迹,都必须拿出可靠的记载,于是找寻《万历志》以前的旧志便成为推动温州古代史研究的迫切需要。 

温州图书馆藏有《厚庄日记》稿本多册,作者刘绍宽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一日记云:“梅冷生云:天一阁有前明《温州府志》二部,《乐清志》一部,须捐金一百方可借抄。”同月二十三日记云:“赵柏顷来函云:天一阁有《温州府志》弘治、嘉靖二本,(弘治本)共廿二卷,嘉靖本仅八卷。又有《乐表县志》八卷,……姑定为永乐间所修。三志一并移抄,并代乡哲遗着会缴捐款百元。”次年六月一日记云:“访梅冷生,得见天一阁抄来弘治《温州府志》一部,计八厚册,系永嘉王瓒、平阳蔡芳同编,颇为简要。查得平阳婆山,即北港蒲山。原注云:“在县西南七十五里迳口,绵亘崇、宰二乡。”地段甚明,乃《乾隆志》删去‘迳、口、崇、宰’四字,令人不知所在。新志遂误以望州山当之。”在《日记》的启示下,终于找到温州乡着会化一百大洋,按原书规格影写的八册廿二卷《弘治温州府志》。粗粗一看,已经美不胜收,于是市文物处复印一部,完满地解决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若干资料空白。经过再三研读,我认为《弘治府志》在温州郡志中具有承先启后地位,是明中叶以前旧志的累积性载体。说它承先,它在卷三罗浮山和帆游山下二引《永嘉记》;在卷一、卷六、卷七曾六引《图经》(内三条见上文);卷八引《淳熙旧志》一条(阐明谢灵运“何以称贤守?”);卷五、卷六各引《永嘉谱》一条,卷三引《淳熙旧谱》一条;卷一、卷六各引《永宁编》一条,卷三引《嘉定旧编》二条;卷一、卷五各引《元志》一条;卷十、卷十二各引《洪武旧志》一条;此外,各卷引《旧郡志》、《旧志》、《续志》、《永嘉旧志》、《古总叙》达二十馀次;说它启后,《嘉靖府志》上承王《志》,《万历志》则“因乎成书者十九”,而《康熙志》和《乾隆志》则以《万历志》为蓝本。《万历志》卷七《秩官·郡职》晋下注云:“自晋至宋,郡职名次,依《永嘉谱》补正。”可见“郡职”部分,《万历志》抄自《弘治志》,《弘治志》抄自《洪武志》,《洪武志》抄自《温州路志》,《路志》抄自《永宁编》,《永宁编》抄自《永嘉谱》。由于《弘治志》普遍地摘录旧志中有特色有创新的条文,而且卷帙最为宏富,因此堪称明中叶以前旧志的累积性载体。 

《弘治府志》还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一是保存了大量失佚的温州古史资料:以卷六坊门为例,如平市坊,下注:“汉永宁县城濠在此。”五马坊,下注:“晋守王羲之庭列五马,出则鞭之,自前街过此,故名。”谢池坊,下注:“晋谢灵运旧游处。”康乐坊,下注:“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常由此出东门,故名。”竹马坊,下注:“晋谢灵运出守,儿童骑竹马迎,故名。”嘉会坊,下注:“萧齐驯雉坊。”瑞颖坊,下注:“隋从西洋产嘉禾,故名。”问政坊,下注:“唐问俗坊。”礼贤坊,下注:“唐清平坊。”士宁坊,下注:“唐止戈坊。”棠阴防,下注:“唐宋泰坊。”安宁坊,下注:“唐永泰坊。”井莲坊,下注:“唐利仁坊。”太平坊,下注:“唐百贾坊”,加上已见前述的墨池坊,唐前坊名竟多达十五处。以郭璞卜城为例,卷一《形胜》据《旧郡志》及《一统志》叙“郭璞登山相地”之语,据《旧志》叙“晋郭景纯迁(瑞安)县治”之缘由,同卷《城池》叙“郭璞初谋城于江北”。卷二《公署》叙瑞安县治“晋太宁间用郭景纯卜,迁于邵屿。”卷三《山》有“郭公山,又名郭公峰”,据《绍熙旧谱》叙“郭璞初欲于白石黄塘建县治。”卷六《邑里》乐清三都有郭路村(郭璞路过此地得名)。卷十五《古迹》新城云:“郭璞初谋城于此。”卷十六《祠庙》郭记室祠云:“晋郭璞字景纯,卜城有功于民,立祠。”“又有郭仙庵。”有关记载多达九次。以名人故居为例,保存了周行己、张辉、仰忻、叶味道、郑泰臣等故居的记载,以宋人别墅为例,保存了陈氏别业、薛氏别业、洪氏别业、项氏别业、鲍氏别业、杨叶举别业、朱士廉别墅、郑氏莲花庄等记载,以生产技术为例,卷七保存了明前蠲纸的制造法,漆器制造的辉煌史,蜃灰的用途,明矾炼制始于弘治时的平阳宋洋,民间检验河豚毒性的方法和解毒药等。这许多宝贵资料大都被《万历志》和以后的府志蒸发掉,该是何等的可惜! 

二是体例上有重大创新:曹叔远《永嘉谱》由“四谱”组成全书,陈谦《永宁编》由“十叙”组成全书,都是温州旧志体例上的重大突破。《弘治府志》主编王瓒是一位曾任史官的学者,官至礼部左侍郎。其史德、史识和史才堪称第一流。他善于发现旧志的种种缺陷,毅然大加变革。他是温州志籍上首先开辟书目专卷的总纂,首先化繁为简,同类合并,设立词翰、人物专卷的总纂,自先严立规范,突出重点的总纂。凡例八云:“书目系吾乡儒先述作,旧志不载,缺典也。今悉搜访增入,庶不泯其着作之功。”开启了《万历志》设置书目章、《乾隆志》立经籍卷的先河。凡例六云:“理学、文艺、忠义、宦业、孝友、行谊、隐逸、科甲、荐辟,惟以人物为总名。”凡例十云:“记述、杂着、奏疏、诗行,惟以词输为总名。”凡例十一云:“旧志以灾怪、风潮、火灾,各自为类,今俱以灾异为名。”并在卷十七和祥瑞合并为祥异。开始了《万历志》、《康熙志》和《乾隆志》设艺文卷、设人物卷、设祥异卷(《康志》和《乾志》)或讥祥章(《万历志》)的先河。凡例二云:“疑以传疑,信以传信,史法也,其缪悠丑诋不可为训者删之。”故多录原始记载,具有可信性。凡例三云:“名宦、人物,必其人已殁乃录,事定也;官职、科目、题名,无间于存亡,可征也。”凡例四云:“属县悉以去府远近为先后,其境内山川、祠庙、寺观等类,亦以去县远近为次。”凡例九云:“寺观必设于洪武以前者录之,新增者在所禁,不录。”凡例十二云:“祠庙在洪武以前立者,仍旧录之。新增者,必其以劳定国,以死勤事,以道开来,以惠及民耳。”凡例五云“公署、坛遗、其舍宇数目可省,故止书创修年月。”凡例七云:“物产与他方同者不赘,止存其名;惟特产者详之。”凡例十云:“凡泛常私家文字俱不能载,其叙咏山川名胜之类,录之不厌重复者,以有关于山川郡邑而足以为重者也。这些规范,阐明取舍原则,重视创修年月、任职年分和地域人文、物产特色,作为史法,显着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水平,并为以后志书所取法。 

三是立论鲜明,识见卓越,富于人民性:各卷章目前叙后评,为总纂所作史论,如卷三《水》叙云:“温为东南山水之窟,素号奇胜。”卷二《书院》叙云:“吾瓯自宋以来,有书院,有义塾,学业炽盛,正藉于此。”卷五《水利》叙云:“水利之于温盛矣。”卷十《人物》叙云:“历唐逮宋,人物浸盛,王儒志倡道学于伊洛未出之先,林塘岙讲《春秋》于王氏新学之际,真豪杰之士也。且洛学之兴,远方名郡未有知向风者,而先正之游从多至十馀人焉。然则吾瓯性命道德之学渊源邃矣。”卷十三《科第》叙云:“吾瓯登科者始于唐吴畦、薛正明,而莫盛于有宋,耆儒硕彦,茅拔之兴,所以赫赫史册,增重乡邦,类皆由此出焉。”都能开门见山,一语破的。如卷一《风俗》叙云:“验之他邦,鲜有及者。”卷三《山》叙云:“所以钟神秀而擅名胜者,自昔盛矣。“卷五《桥梁》叙云:“五邑桥梁多至数千万所,……盖举天下郡邑而鲜伦焉。”卷七《土产》叙云:“矾铁、鱼盐、谷粟、柑桔之类赡于境,而他郡资焉。”同卷《布帛》论曰:“机杼之家涩于买卖,故人力取精以倍其赢,女子夜织,男子以织名家者相望,于是‘温克丝’之名遍东南,言衣者必资焉。”《漆器》论曰:漆非土产,仰于徽、严之商,征重而价贵,故人力取精而倍其赢,于是温之漆器名天下。”对温州人文风物的优势作了充份的发扬。卷十三《科举》叙云:“宋以科举取士,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又有制科,童子,然唯进士为极重,而其试之也亦惟进士为维。”卷十六《祠庙》叙云:“岂乐鬼信巫。瓯之为俗固然哉,是亦学之不讲也。……今因其旧额而悉存之,使用观焉问焉,知其孰为当祀,孰为不当祀也。”同卷《寺观》叙云:“佛、老二教,虚无诞妄,先儒论之明,辟之详矣。……今合通境而备载之,使知其居之所当庐者,犹若是其众也。”卷十八《书目》叙云:“极义理之精微,究礼法之委曲,陈世变之升降和经制之本末,昭阐圣经,矫正百氏,以扶翊大道,则吾乡诸儒之书具焉。”卷十九《词翰》叙云:“记序以载事实之详,歌诗以写景物之胜,奏疏以示趋向之正,……凡有关于山川、人物之大与夫世道之要者,抡采而入之,一郡之文概见于斯矣。”可见其史识之高超,分析事物之锐利。卷一《城池》叙云:“然则时修缮以销奸萌,洽人和以保丰庶,则有司存焉。”卷二《官制》叙云:“自郡守而下,亦皆大廷命吏,崇卑不齐,禄秩咸在,得不随其官而思尽其职也哉!若外公徇私,缘利废义,则众建是官而多困是民也。”同卷《公署》叙云:“夫环千里之地而总其治,举五邑之众而听其令,心贵慈爱,体尚尊严,惟公惟廉,则画戟森列,百度秩然,细民欣望而得其所赖,否则豪民能吏经行于门,喧语于庑,而失其所以为尊者矣。”卷五《水利》叙云:“盖温多坦壤则宜蓄,而近江海则易泄,启闭以时,缓急有备,其不在于长民之吏哉!”卷七《版籍》叙云:“惟良有司公明以察之,务俾悉均平可也。”同卷《差役》叙云:“随力定役,随役防奸,禁其所当禁,矜其所当矜,而省其所可省,以体国家保惠元元之意,亦今政之要务也。”卷八《宦职》叙云:“其政绩尤崭异矣,别为传以诏将来,庶几激厉观式以休吾民也。”站在人民的立场对地方官吏多方面提出严正告诫和期待。这些叙、论,短小精悍,把《弘治府志》存史资治的宗旨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后的《万历志》、《康熙志》和《乾隆志》虽然也都或多或少保留这种形式,但在立论的鲜明性、识见的敏锐性、立场的人民性上都是望尘莫及的。 

正是由于《弘治温州府志》是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优秀府志,因此我下决心予以校注出版。

《温州市地方志书目一览》

1 嘉靖温州府志8卷 张孚敬 撰 明嘉靖刻本

2 万历温州府志18卷 汤日昭総修、王继明纂 万暦三十三年1605序刊本

3 弘治温州府志22卷 王瓒、蔡芳撰 明弘治十六年1503刻本

4 乾隆温州府志30卷 李琬 修、齐召南 撰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民国三年补刻本

5 永乐乐清县志8卷 不详 明刻本

6 光绪乐清县志16卷 李登云修、陈珅 撰 清光绪二十七年修,民国元年补刊本

7 嘉靖永嘉县志9卷 王叔杲、王应辰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刻增修本

8 光绪永嘉县志38卷 张宝琳修、王棻等纂 清光绪八年刊本

9 隆庆平阳县志9卷 朱东光纂修、万民华补遗 隆庆五年修、康熙中增补钞本

10 康煕平阳县志12卷 金以埈修、吕弘诰撰 清康熙刻本

11 民国平阳县志98卷 符璋、刘绍宽撰 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12 光绪分疆录12卷 林鹗撰、林用霖续编纂 清康熙四年刊本

13 嘉靖瑞安县志10卷 刘畿修、朱绰撰 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14 乾隆瑞安县志10卷 章昱撰 清刻本


作者:胡珠生  2010-11-28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