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重印清道光山丹县志序言及始末

重印清道光山丹县志序言及始末

发布时间:2020-04-02 点击数:2218
由山丹知县黄璟主编、成书于清道光十五年(夏历乙未,公元1835年)的《山丹县志》,是山丹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他移植了乾隆时甘州知府钟赓起编纂的《甘州府志》中有关山丹的部分内容,另行续入乾隆至道光七十年间的史料。记述古代在山丹发生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以及地理山川、古迹名胜、水利营建、官师宦迹、学校人物、食货艺文等。古人修志是为了“存史、资治、教化”,因之对后人研究山丹地方史以及编写新县志,均有所裨益。为此,我们校点注释,重新印行,借以保存文献资料而服务于当代。此外,成书于清顺治时的《甘镇志》所记有关山丹卫的资料以及清光绪时续写的《山丹县志》后续内容,作为附录,分别收入。

“志”与“史”可以说是同源异流,二者均以史料为基础,都是记载事实的。不过志书则突出其地方性,侧重于记载地方的疆域沿革、典章文化、山川古迹、人物宦迹、物产风俗等,可以说是史学的分支。

当浏览全书后,又觉得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山丹建县,至今2123年的悠悠岁月中,山丹人民一路蹒跚走来,其间的艰难险阻、风霜雨雪,仅靠这些单薄的史料是难以窥其全豹的。志书编纂者大多从史籍中摘取资料,讲究历史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自然可贵;但对于所引用的史料,很少作思辨性、延伸性的探索,所记过于简略。丰富的历史事实多漂浮于几行文字之外。致使古人的荣悴兴衰,尤其是战乱流离、饥馑灾疫时的切肤之痛,后世人难以感同身受。

古人谈到山丹风俗,常说“人性坚刚慷慨,勤力畎亩,弓马是尚。”殊不知在这样的轻描淡写后面,却沉淀着山丹百姓千百年来在血与火中挣扎的血泪史。当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的历史时期,他们崇尚弓马,苦练武技只是为了保全性命。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破匈奴,开拓河西,这里地域空旷,居民稀少,汉昭帝以边塞阔远,实行屯田,大批的汉族平民——汉文化的传播者,开始进入河西。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内困生计,外御羌胡,创业的艰辛,可以想见。

之后便是诸凉纷争。公元386年,氐族吕光在姑臧(今武威)建后凉。397年,匈奴贵族沮渠蒙逊拥段业建北凉,401年杀段业自立,建都张掖。397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在西平(今青海西宁)建南凉,并占有甘肃河西部分地区。400年,汉族李暠建都敦煌,称西凉。他们为求扩张,连年征战,虏掠人口牲畜,焚烧庐舍庄稼,兵连祸结数十年。这种掠夺性的战争,对地方经济社会的破坏尤为严重。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围凉州,河西节度使杨志烈西逃甘州,被杀于焉支山,甘州尽失。821年,唐穆宗派刘元鼎为会盟使,前往拉萨,途经河西。看到百姓沦为农奴,毛裘蓬头,备受剥削。吐蕃贵族又令所有唐人改换服装,只许每岁元旦日用唐衣冠祭拜祖先,祭毕收藏。每当这一天,唐人无不东向恸哭。就这样,山丹人民在吐蕃统治下挣扎了一百年。

唐宣宗时(847-859年),回鹘占据甘州,长达170年之久。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西夏李元昊攻破回鹘,占据甘州、删丹,置甘肃监军司,驻删丹故地。删丹成为西夏国地,又受党项羌贵族的统治。二百年过去了,一直到1226年(南宋理宗宝庆二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大军入河西,占甘州、删丹,山丹才归附中原政权。尽管汉人地位较蒙古人、色目人低下,总算是回归到固有的汉文化圈内。

清同治元年(1862年),统治者采取民族离间政策,河西汉回猜疑日甚。三年二月,古浪县大靖堡民团夜间屠杀回民殆尽,各地相继发生残害回民事件。回民幸存者东走宁夏,南走西宁,回汉相残,祸始于此。自同治四年至十三年(1865-1874年),山丹连年遭回军进攻屠杀,死伤惨重。有的村堡,殉难多达数百人,有的甚至满门被杀。

兵燹过后,村落为墟。少壮流离四方,老弱丧身沟壑。几代经营,化为乌有,一抔黄土,掩埋断骨。其间痛苦,决非语言所能表述。

可以这样说,山丹历史的延续总也离不开战乱流离和民族冲突之苦。

说到“勤力畎亩”,由于过去修志者重政治而轻经济,所记尤为缺略。人们常提到汉代“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其实那时候繁荣富裕的是通都大邑,豪门富贾。像山丹这样的僻远之地,“二牛抬杠”、褐衣稀粥、蓬门绳枢、古道瘦驴,仍然是延续了二千年。

就以人口来看,明洪武时(1368-1398年)曾大量移民,山丹卫只有6363户,12720口。但是到了嘉靖中(1522-1566年),只剩1551户,5406口(《甘镇志》)。相距近二百年,人口何以锐减,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至于农业,明正统三年(1438年),山丹卫额设屯、科田188471亩。应纳屯、科粮15359石6斗6升。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实征屯、科田145933亩,粮10699石2斗6升(《甘镇志》),分别下降29%和43%。到了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经过康雍乾以来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山丹县实征地276192亩,粮14124石9斗(清·道光《山丹县志》)。二百年过去了,而且是清代的盛世,耕地增长89%,官粮增长32%,人民生活能不原地踏步?

民国十八年(1929年),连续两年干旱,春耕失种,夏禾枯槁,加之瘟疫流行,虫害成灾。饿毙者枕藉相望,惨不忍睹。

1949年,山丹粮食播种面积202886亩,总产量3778万公斤;油料播种面积18223亩,总产量163万公斤。全县为11087户,57141人,贫苦百姓仍然是糠菜半年粮,难求温饱。

历史翻过了沉重的一页,中国人民经过了千百年的血与火的磨砺与坚强艰险的探索,终于凤凰涅槃般的获得了新生,迎来了1949年的新纪元。六十年,只是历史的一瞬间,但中国的变化的确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首先,在国家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指引下,五十六个民族平等相处,空前团结,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社会经济得以优先发展。爱国爱教的宗教人士,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宽容协调,从而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和亲睦和谐的社会氛围。没有其他国家由于民族与宗教矛盾引发的危及社会安定的流血冲突。公园广场,歌舞升平,太平景象,随处可见。

稳定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令全世界瞩目赞叹。就以山丹来说,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40.19万亩,粮食总产量164257吨;油料种植面积8.34万亩,油料总产量15906吨;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38万亩。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6亿元,畜牧业增加值1.14亿元,劳务收入5.34亿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98.18元。工业增加值9.07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86.5元。

同样的山水林田,养活了四倍于1949年的人口,而且是丰衣足食,幸福的源泉在哪里?

至于财政收支,2011年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1.03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28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0.1亿元。不仅千百年来农民应缴纳的“皇粮”一律免除,而且国家发放的惠农资金(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村住宅建设补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就达9230.72万元。

教育事业作为地方事业的重点之一,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仅教师队伍的工资全年为8331.3万元。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的公用经费、住宿生补助、课本费共计1967万元, 同年落成并投入使用的育才中学,投资为1.3亿元。

盛世方有盛举,旅游开发取得可喜的进展。以大佛寺为代表的佛山公园、钟山寺为代表的焉支山景区建设,构思新颖,规模超前,文化底蕴深厚,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套学生蓝列宁装,一双球鞋,姑娘们便可举行婚礼。八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上海表和收音机“三转一响”就是极体面的聘礼。现在“三金一楼”,好似已成必然。

说到扩大内需,山丹近几年的发展真个是出人意料。城乡楼群拔地而起;人们做衣服的少了,买品牌成品的多了;职工家中来客人自己做饭的少了,到饭店就餐的多了。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县商品零售额为7.2506亿元。餐饮业营业额达1.3275亿元。2012年春节期间,各饭店家家爆满,甚至一座难求。2011年,全县大小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县城街上真个是“车如流水,首尾相衔”,山丹也有了“堵车”现象。

大时代方有大格局,大繁荣支撑大手笔。这一切决非某一个人的贡献,而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所赐,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所赐,是科学技术发展所赐,是全体人民和历届县委、县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我们经历过的六十年社会巨变与今日的繁荣富裕,是前人难以想象、甚至是难以理解的。

身处盛世,自然是“如鱼游水,冷暖自知”。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但又是历史挫折的牺牲品,只有今天,中国人民才共享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重印道光《山丹县志》,寻访过往的陈迹,是为了鉴古察今;感悟今天的发展,是为了远瞻前景。昨天的教训,转化为今天的经验;今天的成就,则是明天进一步发展的铺垫。历史的进程,犹如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只是我们这一代更加炽热光明、绚丽璀璨。我们相信,当社会回归到理性思考、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宽容亲睦的历史时期,山丹会在祖国的怀抱中蕴涵滋润,明天会更加美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立足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部署,发掘、传承和科学利用好山丹丰厚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建设文化大县,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县的意见》,确定了文化大县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找准了文化大县建设的发力点,吹响了文化大县建设的集结号。但实话实说,限于多种原因,这项工作更多的依然停留在“清谈”和宣传层面,“怎样做”和“做什么”显得尤为迫切。换言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这些开场锣鼓敲过之后,至为重要的,就是应该也必须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了。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郭兴圣先生今年已八十有二,老先生不畏孤寂,不辞劳苦,耗时近一年,通过细心校注,将艰涩难懂的清道光《山丹县志》校注本呈献给了全县人民,为全县创建河西文化大县开了一个好头,为全县史志工作、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研究提供了一份历史文献,可以说是全县文化建设的一项可喜的成果。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从事文化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全体文化工作者,理应以此为鉴,砥砺奋进,有所作为。

或许可以这样说,清道光《山丹县志》的出版发行,必将带动和促进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是为序。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