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广东高要历朝修志概述

发布时间:2019-07-04 点击数:5953
高要县志的修纂,据旧县志记载,开始于明成化、嘉靖、万历、崇祯年代之间。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争与自然灾害袭击等原因,早期的志书已经散失,后世没有留存下来。目前我国各地所保存的高要县志,以清朝谭桓所修的《康熙高要县志》为最早。

《康熙高要县志》是清朝康熙年间高要知县谭桓(湖广景陵人,举人出身)聘请县人黄凤祯、钟志伊、陈朝珍、梁登允、钟颖明、黄士贵等修纂的。此书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开始修纂,十二年成书。全书共26卷,其卷目是:卷1是图象事记;卷2是沿革表;卷3是建置志;卷4-5是地理志;卷6是秩官志;卷7是赋役志;卷8是学校志;卷9是选举志;卷10是祀典志;卷11是兵防志;卷12是水利志;卷13是名宦传;卷14是人物传;卷15是流寓传;卷16是耆寿传;卷17是列女传;卷18是仙释传;卷19是外志;卷20是杂志;卷21-26是文艺志。这本志书是为本县初修的县志,谭桓、梁登允并为县志写了序言。此后又经过150多年,才有道光县志的纂辑。

《道光高要县志》是高要知县韩际飞(浙江省山阴县人)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开始设志局重修的,到道光五年再由接任的高要知县叶承基(安徽歙县人,监生出身)成书,前后经历了两任县长和三年时间。全书共有23卷。其卷目是:卷首为单列一卷;卷1是沿革表;卷2是职官表(含唐、宋、元、明、清职官);卷3是舆地之一(含疆域、都图);卷4是舆地之二(含户口、风俗、物产及附图);卷5是山川(附图);卷6是水利;卷7是建置(含城池、廨署、学校、坛庙、津梁及附图);卷8是经政之一(含田赋、禄饷、学制、祀典);卷9是经政之二(含兵防、恤政、盐课、积贮);卷10是前事(含汉、后汉、梁、隋、唐、宋、元、明、清的事);卷11-14是金石;卷15是古迹;卷16-17是选举录;卷18是宦迹录(含汉、唐、宋、元、明、清的宦迹);卷19是谪宦录;卷20是列传之一;卷21是列传之二(含列女、耆寿、猺疍、梵释);卷22是杂录。参与纂辑此书者有本县何元、周燧、梁振龙、黄登瀛、彭泰来等人。夏修恕(是广东督粮道前惠潮嘉道署肇罗道兼摄肇庆府事)、屠英(知肇庆府事)、叶承基、韩际飞(叶、韩均是高要知县)等为此书写了序言。此书是为本县第一次重修的县志。

《续修高要县志》共有三卷,分为两个时期续修。第一个时期是清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由县人黄登瀛续修志稿一卷;咸丰十一年(1861年)高要知县吴信臣(山东省灵石县人,进士出身)续修志稿卷二,于同治二年(1863年)成书,附于《道光高要县志》之末。这是距第一次重修县志之后又四十年,是为本县第一次续修的县志。上述两卷共分为建置、水利、经政、山川、选举、列女传、杂录等七个篇目。第二个时期是光绪八年(1882年)由县人陈培桂、黎存琪等续修县志稿卷三,所记述内容是列女传。这是距第一次续修志稿时又二十年了,可算是本县第二次续修的县志。

《光绪高要乡土志》是本县迁修乡(即现在白土镇白安乡)竹根村黎文锦编纂的。全书共分十一章:1、历史章(含未置本境以前和既置本境以后的历史);2、政绩录(含总志惠政、兴利、去害、听讼等内容);3、兵事录(①自汉武至宋景德朝之兵事;②自宋仁宗至明天顺朝兵事;③明成化以后之兵事;④近代之兵事);4、耆旧章(①循吏;②乡贤;③名宦;④纯孝;⑤忠节;⑥急义;⑦著作);

5、人类章;

6、户口章;

7、氏族章;

8、宗教章;

9、实业章;10、地理章(①本境四界;②本境分区;③城区内古迹;④坛庙祠宇坊;

⑥古塔桥梁;⑥围基;⑦市镇;⑧学堂;⑨各班(清朝区镇称班)山水;⑩道路);11、物产章(①矿物天然产和动物天然产;②植物天然产;③制造业、商务)。此书名为乡土志,不称县志,其写述的内容虽然较为广泛,但是叙事简洁、文字精炼,全书仅有1.7万多字,实为本县概况的综述。

《宣统高要县志》是民国期间修纂而成的,它距重修道光县志之后又九十多年了。民国四年(1915年)县人提议重修县志,但议而未决。民国八年,吴幼舫、罗次唐主理阖邑总局事务。同年三月,经众人讨沦决定,实行重修县志,开设志局工作,并推荐吴幼舫、罗次唐、孔剑坡、孔叶箎、胡友箎为董理,陈涤吾、梁粹珊(赞燊)、吴功补、梁玉如、谢星岛、马西钧为分纂,聘请陈伯、陶子励(均是东莞人)为总纂,规划已经制订,筹备工作一切就绪。后有何某人出面阻挠此事,县人亦有附和,于是各董理、分纂人员辞职,志局停办。此后志局时设时停,十多年来,又因地方多事,人事变迁,拖了很久时间,而志书始终未能成书出版。民国二十四年,县长马炳乾(广东台山县人)邀请县中教育界绅士,审查决定此事,并督促陈涤吾、梁啸云、梁粹珊、吴功补、孔剑坡等人负责编纂工作,于是一面整理旧稿,一面纂辑新稿,两者同时进行,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民国二十七年四月成书出版。由于此书上承道光县志,下限到宣统三年止,故取名为《宣统高要县志》。全书共分26卷,其卷目是:卷1是地理篇之一(含沿革、晷度、气候);卷2是地理篇之二(含疆域、都图、坊巷、村镇、户口并附图);卷3是地理篇之三(主要是山脉并附图);卷4是地理篇之四(河流);卷5是地理篇之五(含水利、堤工并附风俗、谣谚、方言);卷6是营建篇之一(含城池、廨署、坛庙、丛祠、寺观并附图);卷7是营建篇之二(含津梁、坊表,茶亭、古迹、冢墓);卷8是经政篇之一(含官制、兵防、城守、驻城、汛塘、江防、历代兵科、驿递、振恤、警察、自治);卷9是经政篇之二(主要是典礼);卷10是食货篇之一(含赋税、盐法、仓储、禄饷);卷11是食货篇之二(含实业、物产);卷12是学校篇之一(含学宫、书院、义学、乡塾、学堂、教会学堂并附图);卷13是学校篇之二(主要是学制);卷14是职官篇之一(职官表);卷15是职官篇之二(官绩、谪宦);卷16是选举篇之一(含荐举表、科目表);卷17是选举篇之二(含仕宦表、封荫表);卷18是人物篇之一(含宋、元、明、清列传);卷19是人物篇之二(含列女、孝女、贤明、贞烈);卷20是人物篇之三(含耆寿、方外、寓贤):卷21是艺文篇(书目);卷22是金石篇之一(晋、宋、唐、宋、元朝);卷23是金石篇之二(明朝);卷24是金石篇之三(清朝);卷25是旧闻篇之一(纪事);卷26是旧闻篇之二(杂录、附旧志略述)。此外,还有附志上、下两篇,均是历朝诗文选辑。此书由县长马炳乾、王铎声(东莞人)和广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高要县长李聂夫(番禺人)等写了序言,县人梁粹珊写了《重修高要县志始末记》。

《民国高要县志》是与《宣统高要县志》同时在民国初期迸行收集资料着手编纂的,但真正开始还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县修志局改组后才正式分工编纂,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成书,国民党陆军上将、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本县人)和高要县修志馆馆长梁赞燊(粹珊)为此书写了序言。全书共23卷。其卷目是:卷1是大事记,由陈德彬(涤吾)纂述;卷2是地理篇,由梁赞燊纂述;卷3-5是氏族篇,由吴德元初纂,范锡谋、吴远基(幼舫)改纂;卷6是政制篇,由陈德彬纂述;卷7-9是计财篇,由范锡谋纂述;卷1U 是生业篇,由梁赞燊纂述;卷11是堤防篇,由吴远基纂述,卷12是教育篇,由吴德元纂述;卷13是礼俗篇,由梁清平纂述;卷14是党务篇,梁清平纂述,这时清平因患眼病,不能执笔,由梁荣墀代纂;卷15是社团篇,由范锡谋纂述;卷16是宗教篇,梁清平纂述(谢德墉代纂);卷17是营建篇,由范锡谋、吴远基纂述;卷18是交通篇,由梁清平纂述;卷19是救恤篇,由梁清平纂述(梁荣墀代纂);卷20是人物篇,由梁赞燊纂述;卷21是艺文篇,由梁赞燊纂述;卷22是兵事记,由陈德彬纂述;卷23是前志流源与修志始末,梁赞燊纂述。除上述编纂人员外,修志局设主任一人,由孔剑坡担任;干事二人,由周承诰(兼采访)、吴轩臣担任。还有关佩文、何殷怡、黎汉杰、吴端玉等一批人负责采访,做收集资料工作。

编纂《民国高要县志》,时值抗日战争期间,编志人员虽然经受了许多艰难困苦,但始终没有动摇编志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值得后人钦佩的。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发生,第二年十月,广州沦陷,肇庆戒严,编志人员纷纷逃难于乡村,志局工作虽然不得不停顿下来,可是他们所负责编纂的志稿始终没有放弃,虽然身处于流离困苦的乡间,但亦时时执笔编纂。随后地方秩序稍为安定,编纂人员回到肇庆,再聚集于原志局旧址(肇庆公园的水亭)研究编志工作。民国三十年,县长林世恩将志局合并于宾兴馆。同年冬,县长伍琚华奉余汉谋之命,恢复志局,对编纂人员重加聘请,这时志局暂设在肇庆城北路景福围总局内。因避日机空袭,白天在城西龙顶岗公园的阅报亭侧边,用葵叶搭了一个棚,并凿山为防空洞,大家日间在棚里工作,有警报时,则入防空洞避难,晚间,回到景福围总局住宿。民国三十三年九月,日寇侵犯西江,肇庆沦陷,编志人员带着志稿逃难乡间。而志局中所存的图书器物,除带走一部分外,全部散失。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日寇投降,地方光复,于是重整志局,仍设在肇庆公园中的水亭。之后,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民国高要县志》才全部脱稿。由此可见,要编成一部志书,确实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高要历朝修志概述》一文,本人主要是参照旧县志和梁赞燊写的《前志源流与修志始末》等资料整理而成,叙述了本县五套县志和一套乡土志的编纂概况,还有一套是《光绪高要县志》是何元修的,全书25卷,叙事断限到光绪八年止。由于这套志书藏于广东省图书馆,目前我县尚未收集,故不可能详叙,甚感遗憾!本文错漏之处,祈读者指正。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