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江苏省历代旧方志提要(全)

发布时间:2019-05-08 点击数:5017
南畿志

六十四卷/(明)闻人诠修,陈沂纂·—明嘉靖工3年(1534)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明永乐19年(1421)迁都北京,以应天府南京为南畿,其下直辖郡邑,含今江苏,安徽、上海等地。人诠,字邦正,余姚(今属浙江)人,嘉靖进士,授宝应知县,迁南京提学御史,累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有《东关图》。沂,字宗鲁,后改鲁南,号石亭,正德进士,与顾磷、王韦亚称“金陵三俊”。授编修,累任江西参议,山东参政,南京太仆寺卿等职。闻人诠于提督南畿学政时,聚集诸郡县博学之人,郡学诸生2千多人,开局于贡院,取列史所传名宦之迹,忠节教学独行隐德之人,及女之贞淑者,考其所志,与陈沂纂成此志。前3卷为总志,分都城图、南都纪、南畿地理图、畿土世代表、命官、户口田赋、水利、戒备8目。次列14府4州,各府州又各分沿革、区域、城社、建牧、学校、祠墓、古迹、宦迹、人物、列女、方外、艺文12目。所记南京事较详,可谓大要无遗,郡县部分所括地域辽阔。其《星纪》,明于天之理;《南都纪》,明记述之义;《畿土表》,显沿革之迹。但采掇过于简疏,遗漏之处甚多。

[康熙]江南通志

七十六卷/(清)于成龙等修,张九征、陈焯纂·—清康熙23年(1684)江南通志局刻本。——江南省,清顺治2年(1645)改明南直隶置,治江宁府(今南京市),辖今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康熙6年分置江苏、安徽两省,但习惯上仍称苏、皖二省为江南。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离石)人。顺治18年由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康熙时累官知府、直隶巡抚,康熙21年来任两江总督。九征,字公选,号湘晓,清丹徒人,顺治4年进士,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焯,字默公,清桐城人,顺治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康熙22年,清廷为修《一统志》,檄催天下各省纂修通志,并限3月之内成书。成龙会同江苏巡抚余国柱、安徽巡抚徐国相等设江南通志馆于江宁,聘九征、悼任编纂,历时半年而成稿,随即付刻。康熙23年成龙病死,刻印遂由继任两江总督王新命主持完成。全书凡76卷33门:卷1图考;卷2~3建置沿革;卷4星野;卷5祥异;卷6疆域(形势附);卷7~8山川(关津桥梁附);卷9风俗;卷10城池;卷11兵制;卷12河防;卷13江防、海防;卷14水利;卷15封建;卷16户口(屯田附);卷17~18田赋(屯田芦课附);卷19漕运;卷20关税;卷21盐政(钱法附);卷22驿传(船政附);卷23蠲恤;卷24物产;卷25~26职官;卷27公署;卷28学校(贡院书院附);卷29~32选举;卷33祠祀;卷34陵墓;卷35~36古迹(寺观附);卷37帝王(僭窃附、后妃附);卷38~41名宦;卷42~51人物;卷52~53孝义;卷54~55列女;卷56隐逸;卷57流寓;卷58仙释;卷59方伎;卷60~76艺文(御制、赋、诗、奏疏、表、颂,赞、箴、书启、论、议、辨、说、书启、记、序、传,述、考、跋、碑铭、墓志)。前有于成龙、余国柱、薛柱斗、徐国相、靳辅、张志栋,丁思孔7《序》。各门之前均有无题小序,或阐述主旨,或追溯本源,或点明重点。记事一般上自各类事物的起始发端,下迄康熙23年。篇目设置采用平列体,体例严密,资料也丰富,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一部通志。当时,江南田赋占全国十分之三,漕粮当天下十分之五,再加上江淮的盐产,江南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故书中于赋役,盐法、漕运诸大政,收录较详,其中明万历时的经济史料尤夥。江南素称水乡,长江奔腾而下,淮河婉延东流,且黄河尚未北徙,屡为洪患,编者遂于卷1形势疆域总图、江宁,苏州等各州,府疆域分图之外,精绘黄淮二河堤岸,长江各汛、沿海各汛、太湖港等图,使江河湖港一目瞭然,并单独设立《河防》、《江防》、《海防》、《水利》4门专记其事,其中《水利》门结合水患、治水实绩,屡屡收录前人治水的主张,诸如苏州知府况钟的治水奏疏、林应训的《苏州漕渠志》、归有光的《水利论》等等,便于后人从不同治水观点所产生不同治水结果的比较中,总结治水经验。大部分门类收录标准也颇为谨严,舆图悉取正史细加核证,人物于道德、学问、武功、政绩无所建树者,即使高官显爵一般也都予以舍弃,艺文六朝偶俪、时贤歌咏,也摈而不录。但因成书仓促,所以尚未尽脱草率偏就之病。汉高祖刘邦、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虽多从此地发祥,但事关一国,各存国史,修纂通志只宜记载与他们相关的遗闻旧迹,书中却专设《帝王》一门,收录帝王数十人,并附以后妃数十、“僭窃”多人,未免于义为滥。江南文人伟盛甲于他省,作者如林,歌咏如潮,以江南为题材的作品汗牛充栋,而《艺文》17卷真正属于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却并不多,且通志艺文全文收录原作的处理方式也有欠妥贴。

[乾隆]江南通志

二百卷首四卷序目一卷/(清)尹继善等修,黄之隽等纂·—清乾隆2年(1737)刻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1987年4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乾隆2年刻本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书均著录为乾隆元年刻本。按尹会一《江南通志序》末署“时乾隆二年岁次丁巳春正月谷旦”,《序》例不得晚于刻印之年,今据正。继善(1695—1771),清满洲镶黄旗人,字元长,晚号望山。雍正元年(1723)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迁侍讲,再迁户部郎中,升内阁侍读学士,雍正6年署江苏巡抚,次年实授;先后于雍正9年、乾隆8年、16年、19年四任两江总督。历云贵总督,川陕总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卒谥文端。《清史列传》卷18、《清史稿》卷307有传。之隽,清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徙居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字石枚,号堂,康熙60年(1721)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坐事罢归。喜藏书,尤工诗。著述甚富,撰有《堂集》,编有《香屑集》等。雍正中,朝廷诏修志书,继善乃于雍正9年冬设局,聘之隽等司其事,历时5年,于乾隆元年搁笔。书前有王新命、于成龙等旧《序》6篇、王之锜等《江南通志序》15篇并凡例、目录。卷首凡4卷,卷1世祖章皇帝诏谕,卷2圣祖仁皇帝诏谕,卷3圣祖仁皇帝御制,卷4世宗宪皇帝诏谕。正文凡10志68目:舆地志:卷1~3图说,卷4建置沿革总表,卷5~8建置沿革表,卷9星野,卷10疆域,卷11~18山川,卷19风俗,卷20~21城池,卷22~24公署,卷25~28关津,卷29古都邑,卷30~36古迹,卷37~42坛庙,卷43~48寺观;河渠志:卷49~53黄河,卷54~55淮,卷56江,卷57海,卷58~60运河,卷61~62水利,卷63~66水利治绩;食货志:卷67~73田赋,卷74~75户口,卷76徭役,卷77~78漕运,卷79关税,卷80芦课,卷81盐法,卷82钱法,卷83~84蠲赈,卷85积贮,卷86物产,学校志:卷87~89学宫,卷90书院,卷91试院;武备志:卷92~94兵制,卷95江防,卷96海防,卷97~98驿传;职官志:卷99~110文职,卷111武职,卷112~118名宦;选举志:卷119~124进士,卷125~134举人,卷135~137荐辟;人物志:卷138名贤,卷139~150宦绩,卷151~152武功,卷153~156忠节,卷157~162孝义,卷163~164儒林,卷165~167文苑,卷168~169隐逸,卷170~171艺术,卷172~173流寓,卷174~175方外,卷176贤淑,卷177~181义烈,卷182~187完节,卷188~189贞孝;艺文志;卷190经部,卷191史部,卷192子部,卷193~194集部;杂类志:卷195~196纪闻,卷197机祥,卷198~199摭史纪事,卷200辨讹。篇目设置不同于《康熙志》的平列体,以志为纲,各领子目,而采用纲目体的结构方式,以简御繁,纲举目张。其中《河渠》、《杂类》2志为《康熙志》所无。各分志及子目也大多冠以无题小序。记事上自周秦,下迄清乾隆元年。地域亦同《康熙志》,含今江苏,安徽两省。资料搜采远较《康熙志》宏富,内容也详于赋役、盐法、水利,漕运的记述。书中对史事的考订颇为精审,如力主金山周公墩非周康王遗迹、米芾未知山阳县、宗泽墓不在镇江等,显示出纂修者不尚虚美、秉笔直书的史学思想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时人评论斯编“既部分而类居,亦详稽而博考”,被《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誉为“名作”。其不足之处,一是卷首《诏谕御制》洋洋4卷,甚至有无关江南者,亦复羼入,殊为未妥,二是地方长官,几于人各一《序》,而《序》的内容,又不外贡进谀词,读来未免令人生厌;三是纂辑不出于一手,故彼此偶有抵牾。据黄之隽《堂集》,该刻本与原稿多有舛互,如黄积、程元潭原稿俱作东晋时新安守,刻本却误入西晋,诸如此类。

[民国]江苏省通志稿

三百九十二卷/缪荃孙、冯煦、庄蕴宽、吴廷燮等纂修·—民国34年(1945)铅印本;清宣统间稿本;民国12年稿本;20年稿本;34年稿本;抄本。——除民国34年稿本外,其余各种版本均不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光绪]江苏通志》、《[民国]江苏省通志稿》(352卷本)、《[民国]江苏通志稿》,未当。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自称艺风老人。江阴县人。清光绪2年(1876)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江南高等学堂监督、京师图书馆总办等职,历主南菁、泺源、钟山等书院讲席。曾创办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平生博览群书,广收典籍,精于考订,是近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图书馆学家。著有《辽艺文志》、《艺风堂文集》、《艺风堂藏书记》、《艺风堂金石文字目》等。煦(1843—1927),原名熙,字梦华,号蒿庵,祖籍金坛,曾祖时迁居宝应。清光绪12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光绪21年以京察一等任安徽风阳知府,历凤颍六泗道、山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累官至安徽巡抚。精诗词,善古文。著有《蒿庵类稿》35卷、《蒿庵随笔》9卷,《賸稿》16卷、《奏议》4卷、《杂俎》5卷等。蕴宽(1867—1932),字思缄,号抱闳,晚号无碍居士。清武进(今常州市区)人。光绪17年副贡,曾任广西浔州经古书院主讲、百色厅同知、平南知县、梧州知府、浙江布政使、广西边防大臣等。政治上同情反清革命斗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民国后署理江苏都督,出任民国政府肃政厅都肃政使、审计院院长等职。廷燮(1865—1947),字向之,一字次夔,晚号景牧。江宁人。光绪21年举人。历官太原府同知,太原府知府、巡警部警政司郎中、内阁法制院副使,袁世凯大总统府秘书、北京政府政事堂主计局局长、清史馆总裁、统计局局长,国民政府国史馆纂修。著有《明春秋草》、《万历百官表》、《同治纪年录》、《景牧堂文集》、《山右石刻丛编》等。早在同治、光绪期间,江苏大吏檄府、州、厅、县各修志书,为纂辑江苏通志之预备,然终光绪一朝,并无纂修通志之举。直至宣统元年(1909),两江总督张人骏才奏置通志局于南京龙蟠里,延聘缪荃孙为总纂,胡炳益、金轼、陈庆平为帮总纂,丁国钧、陈作霖、王锡祺、柳冶征等34人为分纂,着手编纂通志。旋因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通志局遂告解散,通志纂辑也随之半途而废,仅有缪荃孙《江苏金石志》,陈作霖《江苏兵事纪略》单独刊行。1918年3月,江苏省长齐耀林廑怀文献,复于南京设通志局,延请冯煦为总纂,宗瞬平、金鉽等为协纂,续修省志。冯煦等征辟耆俊,搜罗故实,又因1923年齐燮元兵变,通志局迁往上海,不久以经费困难,志局再度撤销。冯氏虽以“以局自随,尽款卒事”相自誓,但1927年8月冯氏病逝,此次修志又形中断,仅有草稿300余卷,而于全书完成尚称遥远。1929年,江苏省政府再次成立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开局修志,局设镇江焦山,庄蕴宽为总编纂,张相文、陈去病、金鉽、柳诒征为常务编纂,陈汉章、柳亚子等16人为编纂。庄氏以前稿为基础,并另立新体,但“又以事逾再期而辍”(吴廷燮《序》),只有柳诒征的《书院志》、《礼俗志》、《钱币志》、金鉽的《艺文志》行世。1944年,汪伪江苏省政府于苏州设通志编纂委员会,任吴廷燮为主编,任援道为校印主任委员,第四次纂修通志。冯、庄两稿,幸于镇江金山寺得其副本,吴氏遂本诸冯、庄,参酌《尹志》,荟萃参订,“阙者补之,繁者删之,讹舛者正之”(吴《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汪伪江苏省政府解散,《江苏省通志稿》编修工作也同时停止。当时全书初稿已草就,计22个分志,350卷、近1000万字,但除《大事志》、《建置志》、《民政志》、《都水志》、《司法志》,《邮传志》、《古迹志》、《烈女志》、《灾异志》等9个分志100卷外,其余大部分均未印行,仍为稿本。1960年,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委托江苏省文化局组织南京图书馆、省文史馆部分专家对《江苏省通志稿》进行校订、圈点、删繁、补缺,经整理全书增至392卷,其后因经济困难等原因,仍未能出版。1986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后,又组织有关专家在1962年整理稿的基础上重新校点整理,目前正在排印中。经重新校点整理的《江苏省通志稿》1200余万字,仍设22个专志;1大事志;2方域志:省府州厅县图、历代疆域图、各府州厅图说、海道、建置沿革、星野、诸山;3都水志:黄河、厅汛表、运河、江、淮河、海、水利、水利治绩、水系;4建置志:城池、署廨、津梁、坛庙;5民政志:历代户口表、自治、徭役、善举、赈蠲、慈善机关、团练、乡镇表;6礼俗志:社会总论、时令、丧祭、冠昏(风俗附);7度支志:田赋、盐法、商课、引目、厘金、杂税、捐输、漕运,岁计、军饷、洋款;8货殖志:物产、农业、工业、商业、金融;9职官志;10选举志;11文化志:尊孔、兴学、书院表、学堂表(储书、新闻事业附);12武备志:历代军制、绿营、防营、陆军江防、海防、军学、军械;13司法志:刑案、大赦、停勾;14邮传志:驿铺、路、电、航、邮;15经籍志;16古迹志;17金石志;18邦交志;19宗教志:佛教寺院、高僧传、比丘尼传、道观、羽士传、居士传、善女传、回教、天主教;20人物志:名宦、帝王、仕绩、孝义、忠节、儒林、文苑、艺术、隐逸、流寓,方外;21列女志;22灾异志。前有吴廷燮《序》及《例言》。记事上限不限,追溯古初,下限《度支》、《货殖》、《民政》等止于北洋政府,其余断于清末。各分志之前均设有《序》,提要勾玄,言简意赅。是书篇目合理,新意迭出。卷首仿《吉林通志》例,创立《大事志》,凡历代立国建都、置州郡方镇按抚制置司行省及督抚部院等,一应关于国家盛衰、生民休戚者入之,构成全书之纲领。历代史志无民政门,此以民为邦本,特设《民政志》,至于纤细如禁缠足、禁溺女、禁罂粟之类,皆备录之,其他户口,警察等自不待言。清自道光以后,“邦交”大开,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以中英《南京条约》为开端,故创《邦交志》,广泛收录自春秋勾吴迄于清末的外事史料。司法向不入方志,此则亦予专设分志,不仅为《于志》、《尹志》所无,而且有关戊戌政变后“上海苏报案”、同治3年(1864)“处决李秀成洪仁达案”的记述,资料也弥足珍贵。清代顺治、康熙。乾隆三朝诏谕,尹继善《江南通志》以4卷的篇幅冠于全书之首,此则只作节录散入《大事志》有关年月中。货殖旧为《食货》一目,此以江苏近代实业日益发达,故单立《货殖》一志,详记有关内容。五口通商之后,上海(当时属江苏省)风纪,渐染欧化,新旧风俗迥异,编者遂悉加采摭,入于《礼俗志》。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掩有东南,最终虽然归于失败,但对于人民生活乃至精神面貌影响至为深刻,此则“凡于纪载,有可录者,亦不湮没”,也颇为难能可贵。旧志自《沿革》、《职官》、《选举》外,列表殊少,此则《方域》之山脉、水道、乡镇、村屯,《民政》之户口、乡镇、警察,《度支》之会计、田赋、关征、盐法、税厘,需饷、债务,《货殖》之各业物产、金融等,均按类列表,事丰文省。书中于铁路、电报、电话、邮政、上海电车等清末“新政”,也有较多的记述。康熙,乾隆《江南通志》皆事关江苏、安徽两省,《江苏省通志稿》实为江苏自清康熙6年(1667)建省以来的第一部省志稿,书中内容基本上包括从西周至清末江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涉及到两千多年来江苏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且取材于历代重要史籍和江苏省属府、州、厅、县志与著名乡镇、山水、园林、寺观志,以及大量实录、档案、文集、笔记等,比较系统而又完整地保存了丰富的江苏地方文献资料,特别是关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捻军起义及水旱灾害、盐漕赋税、农田水利的资料,所以对于研究江苏的地方史,更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是书历时既久,中间又屡修屡辍,遍经群手,且最为完善的本子是吴廷燮稿本,而吴稿又因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江苏省政府作猢狲散,匆匆收场,故未及总纂,因之志稿中粗疏、草率之处,往往而是,各分志、各卷目体例悬殊,内容繁简、滥缺不一,引文鲁亥衍夺、断章取义,随文可见。如《人物志》有《方外》,而又于《宗教志》设《高僧传》、《比丘尼传》、《羽士传》、《居士传》、《善女传》,有蛇足之嫌;而《选举志》清代举人有一科全省只收一县数人者,挟陋漏之讥,不一而足。

江苏备志稿

六十三卷首一卷/吴廷燮纂·—民国31年(1942)稿本。廷燮,生平已见《[民国]江苏省通志稿》提要。本志最初由梁平、章南复因感江苏200余年方志失修,忧文献渐就湮没,遂嘱吴廷燮纂辑。编者三游北京,广为摭采江苏史料,经数载考辑成稿63卷。卷首序目一卷,正文有方域记、大事记、职官表、选举表、民政记、度支记、文教记、武备记、邮传记、邦交记等凡记8表2。江苏方域实跨江、淮,自分省后州、县之名逾60,雍正时多所分置,民国区域水道湖泊,书中附表均颇详明。若所领县,易名为多,增县为少,吴氏难以尽登,则拣择而载。《方域记》列疆域、道县沿革表、各县面积表、河川表、湖泊表,各县乡镇闾目表,末附清府厅州县沿革表。而《大事记》,以时为序,分列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数朝,后附宣统,叙前事略,记近事详。为便检索,编年系月,有若政记。《职官表》,上自督抚,下至州县,尽收悉登,乾隆以始,断迄民国戊辰岁(1928)。因时代久远,且于宫抄官簿难得,府州县志未登者告缺。而《职官表》之《武职表》、《职官考》,以编者未几病卒,终未成稿。《选举表》江南乡试录已难全见,府州县志又不能完备,而道光、咸丰,再复文献无征,难以尽全,故亦多缺。风俗简略,而物产未登。《邮传记》之《路政》载光绪初吴淞筑铁路,以屏外而毁之,《航政》记同治于宁、镇、沪诸地,始经营招商局;《邮政》述其事始于海关,驿铺渐废,《邦交记》首列各国驻江苏领事等地表,并下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附上海租界:江苏自分省后,典章制度、大事掌故,此稿简略。

江苏省鉴

民国24年(1935)新中国建设学会铅印本,题为《新中国建设学会丛书》第21种,1983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书前《序》云:“鉴者,鉴往以察来也,其意与古之志乘同,而体例取材,则大有改革,……故不袭志乘之旧名。”如珩,宝山人,历任江苏省《保卫委员会丛书》和《半月刊》主编,江苏省军警干部训练所教员。如珩数历寒暑搜辑江苏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复倾全力去取汇编,于1934年8月成书,并由冷遹、黄炎培、汪恒源、赵正平等为之校阅。书中记载大致至1933年6月底止,各种统计图表材料则以1934年6月底所能得到者为限。记事以省为主,以县为辅。卷首有图照58幅并例言、序言;第1章总说:沿革、面积、人口、地势及江河、气候及土壤、租界及外侨;第2章党务:简史、组织、宣传、民众运动、经费及党员;第3章政治:行政组织、民政、司法、施政纲领;第4章财政:历年财政概况、财务行政组织、财务行政秩序、支出、收入、债务、整理计划、附录;第5章建设:建设行政组织、交通,水利、邮电、建设经费;第6章实业:实业行政计划、农业、工业、商业、渔业、采矿业、垦牧业、金融业;第7章教育:教育行政组织、学校教育(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经费、江苏教育及三年计划草案、民国十六年以前江苏省教育及江苏教育学会;第8章社会:农村、卫生、救济、风尚、社会行政计划大纲;第9章艺文与人物:学术、艺术、名胜古迹、民族英雄与御侮史绩。凡9章50节,各节中还有细目,共120万字。选材上力求扼要,取舍精慎。所用材料之一部分为编者实地查访而得,故实用价值较高。

[明]江苏各县志摘抄

(明)抄本。—已残,今存4册,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按江苏明属南京(俗称南直隶),清初改南京为江南省,康熙6年(1667)析东境置省,取江宁、苏州二府省字命名,此为江苏建省之始,是明代并无江苏省建制,故此书名疑为后人所加。今残存4册所记为明万历(1573~1619)以前南直隶所辖各县事。其中首册收录上元县志中有关户口、田赋的情况,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编者说,与正德、万历上元、江宁县志抄本两相比勘,并无不同,据此可以推测,此书大约纂于天启至崇祯初年。书中主要内容,在田赋、水利二端,而当时地方官绅关于减赋、轻徭、治水之条议为过去州、县志所收者,也一并收录。其特点有二。一是突出地方特色,盖江南系水乡,又为全国倚重之财赋之区,篇中详记田赋、水利,均为江南之要政。二是资料价值较高。明代江苏各地志书今存者寥若晨星,此本虽非全书,但毕竟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江苏六十一县志

二卷/殷惟龢纂·—民国25年(1936)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纂者生平无考。是志总括江苏及其所属61县的县志,首列江苏省总述,次记61县有关情况。所收材料以现行者为主,正如《凡例》所说:“一切材料力求其新,至于考古虽亦偶有言及,不求其详也。”《总述》有:沿革、疆域、人口、地势、山脉、川流、湖泊、海岸、气候、民族、言语、教育,宗教、交通、物产、工业等16项。6l县为镇江、武进、无锡、吴县、松江、江都、南通、铜山、崇明、江宁、丹阳、上海、青浦、如皋、泰兴、东台、淮阴、东海、灌云、宿迁、邳县、睢宁、萧县,宝山、金坛、溧阳、太仓、金山、奉贤、南汇、川沙、嘉定、高邮、江浦、宝应、海门、兴化、泰县、淮安、临城、阜宁、涟水、赣榆、沭阳、泗阳、句容、溧水、靖江、仪征、砀山、丰县、六合、高淳、扬中、沛县、启东。每县分沿革、疆域、人口、山川、城市、村镇、交通、教育、物产、工业、名迹等11项。其中有关气候、民族、言语、宗教等项在总述中统加叙述,不再列入各县。当时南京市、上海市已不属江苏省,而在江宁、上海两县中并述南京、上海2市。《交通》分铁路、汽车路、水路3项,各述其起迄及其衔接之路线。中学以上教育均在《总述》中详细叙述,而各县只列入学儿童与失学儿童之比较数,以表现教育之发达程度,其比较之数据源于1932年民国江苏省政府所编《统计大纲续编》。各县面积数,采于1930年省政府编制之《统计大纲》;方里数,采自省政府发表之《各县面积调查》;各县人口数据省政府1934年之调查或当时报刊上所最新发表者;山川之为著称者,城镇之为重要者,略述其沿革及现状;物产据民国1930年之调查;名胜古迹限于可以游览或寻访者。书后附江苏省已成汽车路一览表、江苏省邮政局一览表、江苏省快信一览表、江苏省电报局一览表、江苏省商埠表、江苏省山川村镇同名表。

[清]江宁布政司属疆域表

(清)抄本;1983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据抄本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按自江南分省后,江苏原只有一个布政司,乾隆25年(1760)始定江苏设立两布政司,一为江宁布政司,领江宁、淮安、扬州、徐州4府及通州、海州2直隶州,一为苏州布政司,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4府及太仓直隶州。兹编以“江宁布政司”为名,书中所记府、州又与当时江宁布政司所辖情况完全相同,且扬州府东台县系乾隆40年自泰州析置,而此有东台,故疑为乾隆晚期编纂。书中不题编修者名称,前无《序》,后无《跋》,亦不分卷,只以行政建制为单位,县各一表。顺次为:江宁府: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县、江浦县、六合县、高淳县;淮安府:山阳县、阜宁县、盐城县、清河县、安东县、桃源县;扬州府:江都县、甘泉县、仪征县、高邮州、宝应县、泰州、东台;海州直隶州:海州、赣榆县、沭阳县;通州直隶州:通州、如皋县、泰兴县、海门厅;徐州府:铜山县、萧县、砀山县、丰县、沛县、邳州、宿迁县、睢宁县。每表取某一地形地物作为基准点,下设南、东、北、西4栏,分别记述县内各重要乡镇或与邻县分界线所在的方位。如“上元县(从神策门起根):太平门,东四里五十丈,南六里六十丈”,表明太平门在神策门东4里50丈和南6里60丈的座标点上。书中取点繁多,记述细密,大多精确到丈一级度量单位,显系实测所得。由于社会的变迁,许多历史遗迹变动很大,往往有今人不能确指者。书中保留的大量数据,对于考证这些历史遗迹的确切地点,进而推动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历史旅游景点的开发等等,无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旧志对于行政区划的记载,常常只重首县、首镇;“四至八到”之类,方位物既模糊不清,所记数据又多是泛指;而“舆图”由于缺乏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和现代化的绘图手段,所绘一般又只是示意图,所以历代政区面积,与相邻政区的界线,自来无准确可言。而根据此书诸表提供的基础点到周边州、县相邻各点的距离,正可以精确地推算出各县、州、府的政区面积、范围,并据此比较科学地绘制出当时各地地图。

[清]江宁布政司属府厅州县舆图道里清册

(清)抄本;1983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据抄本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按书前《凡例》“(今图)惟与同治七年所呈苏属地图未能合符,亦按照节删补呈一分,以备合观,分别考证”,推测此册当为同治7年(1868)之后所纂。卷前有《凡例》、《后序》,书中不分卷。具体篇目为:道里表:江宁府(上元、江宁县、句容县、深水县、江浦县、六合县、高淳县),扬州府(江都、甘泉县、仪征县、高邮州、兴化县、宝应县、泰州县、东台县),淮安府(山阳县、阜宁县、盐城县、清河县、安东县、桃源县),海州直隶州(海州、赣榆县、沭阳县),通州直隶州(通州、如皋县、泰兴县),海门直隶厅,徐州府(铜山县、萧县、砀山县、丰县、沛县、邳州、宿迁县、睢宁县);北极表:江宁府、淮安府、海州直隶州、扬州府、通州直隶州、海门直隶厅、徐州府;黄河北岸堤工;黄河南岸堤工,淮北三场运盐河,北潮河;江宁府干路;扬州府干路;通州干路;海州干路;徐州府干路;范公堤;射阳河;斗龙港;淮南运盐河。《北极表》中各府、直隶州所领州、县情况与《道里表》相同。《道里表》中,州、县下设旧淮纵、今算纵、旧推横、今算横、旧推鸟道、今步鸟道6栏,分别汜述该州、县北门到北京、府治、布政司治等地的距离。《北极表》中,州、县下设旧测北极出地,今推北极出地、旧测在京师纬,今推在京师纬、旧测在京师经、今推在京师经6栏,分别记述各县治的经纬度等情况。《黄河北岸堤工》及其以下各表以八卦名称及干支、数码编号,系统记述河流、堤工、道路的长度。每表之下往往再设若干分表,分段记述有关情况,如《江宁府干路表》即设有自府城仪凤门起至六合县东门止、自仙化桥即浦口桥起至江浦县东门止等分表共13份。按书名题为“舆图道里清册”,卷首又有“江宁布政司属府厅州县舆图凡例”,《凡例》中还有关于比例、图例的说明:“(每方寸)县图为五里方,府图为十里方,全司总图为二十里方”,“(桥梁牐坝)谨改作长方形,长短宽窄各按分率”,可知除此之外尚有舆图,而此册只不过是舆图的文字说明而已。书中基本内容有三:政区、水利、交通,主要特点亦有三:科学、精确、翔实。科学即态度科学,所谓“均以实量句股纵横之数定城方位”(《后序》)。精确即记述精确,如《北极表·溧水县·今推北极出地》为“三十一度四十二分十五秒”,今溧水县所处位置恰为北纬31°20′~31°48′《沭阳县·今推北极出地》为“三十四度八分十一秒”,今沭阳县所处位置恰为北纬33°53′~34°25′,都完全吻合。翔实即资料翔实,如范公堤表共收测绘点5400多个,全长106639丈2尺(折合710.93里),平均相邻两个测绘点之间的距离仅19.75丈。

大中华江苏省地理志

一百六十章/林传甲编·—民国7年(1918)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传甲,别号奎腾,蒙语即寒冷之义,以此为惕励冰霜之操,故号。学识鸿博。南历苗谣,北化满蒙,弟子七千。他提倡“吾国各省人士,使自知各省,由爱乡心以进于爱国,由经营地方而经营国家,洵立国根本大计”。他周游15省,登无锡开原乡大公图书馆,手万卷而目十行,口千言而耳八方,笔不停而足无片刻滞,沿沪宁线而镇江、南京,沿长江上下而扬、通、苏,沪,以此行之实地调研编辑而成是书。计总论(1章)、位置(20章)、地文地理(35章)、人文地理(42章)、地方志(60章)、结论(2章)等6篇160章,末附引用书目。其中《地方志》分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道下分县,各县志再细分位置、沿革、山脉,水系、物产、实业、教育、城市,乡镇、交通诸项,逐一简述。是志简括翔实,注重实用,语言浅近,事皆平易。

江苏各县概况一览表

(民国)江苏省民政厅编—民国21年(1932)铅印本。是书将江苏省61个县分上、下两编逐一分述。卷首有江苏省各县人口密度比较图、各县公安能力状况图、61县等级及位置图,及序、凡例。正文为61县概况一览,内容涉及界域,沿革、人口、物产、古迹、寺庙、公职等。内容简炼,亦方便实用。

江宁乡土地理教科书

刘师培编著·—清光绪32年(1906)国会保存会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江宁”,此指江苏一省,而非指“江宁府”或“江宁县”。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一字左庵,号光汉,仪征人。本书专备江苏省初等小学校一、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学期乡土地理教学之用。清季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第一、二年地理学科,讲乡土之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第三年上一学期讲本县本府本省之地理山水,初等小学每星期授地理1钟点,每学期授地理18钟点,原计划本书出5册,每册18课,现仅见第一册。每课以150字为率,不使过多,以便小学生记忆。篇目以江苏省、江宁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通州、海门厅为序进行编述。其中江苏省占12课,包括沿革、总论、区划、海洋、山脉、河流,人文地理、交通。书后附全省地图。

江苏省乡土志

二十章/王培棠编著·—民国27年(1938)长沙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培棠,皖南人。殚心政治及舆地之学。1936年夏,培棠应邀于松江区公民训练师资养成所任江苏乡土地理教官。主讲之余,取讲义删蔓补隙,诠次其词,著成此作。研究范围以江苏全省之人文地理为经纬,旁及政治、军事、财政,建设、教育、学术、技艺之变迁与现状。据自《序》:“助个人之记忆,备学员之参考。”编制仿普通志书之格式,分章节以醒眉目。共20章: 1江苏省乡土志之意义及其研究;2沿革;3疆域;4人口;5地势;6天时;7富源;8实业;9交通;10建设;11教育;12政治;13财政;14军事;15民生;16民风;17学艺;18人物;19都邑;20名胜古迹。书末有附录: 1灌云县成立之动机及其经过;2熊烈士成基小传;3江宁实验县概况;4江苏省政府26年度行政计划大纲;5江苏省民族英雄史迹一览表;6本书参考书报一览。材料取自各县县志及普通年鉴或刊物报章,也有来自实地调查采访的。搜罗宏富,资料翔实,记述较精审。其于沿革、疆域、人口,天时、地势诸端,力求曲尽原委;民生、民风、学艺、人物诸端,力求切中事情;而于物产、教育、交通、建设、政治、军事诸端,尤复旁搜博引,不厌求详。是志编成后在当时影响较大,脱梓未愈月,索阅者惟恐或后,各杂志报章争相转载以为荣。不久,作者又肆力改订,补苴罅漏,虽一物之名,务核其实,一数之徵,必穷究竟。

江苏(分省地志)

四编/李长傅编·—民国24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民国30年(1941)中华书局再版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江苏省地方志”,今据原本。长傅,丹徒人,著有《丹徒县乡土志》。是书属地理志性质,专门研究江苏地理景相,注重于说明性记载。计分4编。1绪论:名称、位置及境域、沿革、行政区域、地理区域;2地文志:地形、地质、气候、生物;3人文志:住民及文化、经济、交通、政治;4地方志:南京、上海、西南丘陵区、江南平原区、江北平原区、淮北平原区。

[三国]三吴郡国志

(三国)韦昭撰。昭,字弘嗣,三国吴国吴郡云阳(今丹阳县)人。少好学,能属文。累官太子中庶子、侍中,领国史,以持正为东吴末帝孙皓所杀。有《孝经注》、《论语注》、《国语注》、《洞记》、《官职训》、《辩释名》等。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 “《三吴郡国志》: 卷亡,韦昭撰,不著录。《寰宇记》江南东道: 韦昭《三吴郡国志》曰:‘孔姥墩,昔有孔氏妇,少寡,有子八人,训以义方,汉哀、平间,俱为郡守,因名之。亦曰八子墩。’”《舆地纪胜》卷4《安吉州·景物》引韦昭《郡国志》2条,一为五湖,一为八字堆。五湖条资料《永乐大典》卷2260并引用。据今存佚文考查,是志内容包括名胜古迹、山墩河湖等方面。另据姚振宗《三国艺文志》卷2:“韦昭《三吴郡国志》:……《韵府》引《图经》云,汉分会稽为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吴郡,治所在今苏州;吴兴,辖境相当今浙江东部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丹阳,约当现在的南京、镇江等地。可知记述范围包括今江苏长江以南,上海地区,以及浙江的部分地区。

[晋]江表传

五卷/(晋)虞溥撰。——江表,泛指江南地区。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溥,字允源,晋高平昌邑人。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稍迁公车司马令,累官至鄱阳内史。为政严而不猛,有善声。著有《春秋经传注》等。《晋书》卷82《列传》52有传。《晋书》本传: “撰《江表传》。”《旧唐书·经籍志》上《杂史》:“《江表传》,五卷。”《新唐书·艺文志》2《杂史》:“虞溥《江表传》:五卷。”佚于何时未详。《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太平寰宇记》、《永乐大典》均有引用。据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13,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卷2,此书所记多汉末人,于吴尤详。诸书所有佚文,内容首人物,次山川、州县、城池。其《太平寰宇记》卷90《江南东道》2《升州》所引云:“按《晋书》,苏峻初平,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纭,未有所适。扬州刺使、司徒王导曰:‘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孙仲谋、刘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入宜时定。’帝从焉。其所会幽冀青兖之士,秦郑周韩之人,五方杂会,各得所理,即晋室之兴也”。此《晋书》非唐代官修,而是王隐、虞预等于晋元帝大兴年间(318~321)所撰,推测此书纂于大兴之后不久。引文中语言充畅,有小说家气势。

[晋]三吴土地记

(晋)顾长生撰。长生,晋人,生平未详。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卷2:“顾长生《三吴土地记》。”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卷2:“《三吴土地记》,顾长生撰。《玉涧杂书》作《三吴记》。”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三吴土地记》,卷亡,顾长生撰,不著录。《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顾长生《三吴土地记》曰: ‘有霅溪水至深者,又曰掩浦者,昔项羽观秦皇舆曰:“可取而代也”项梁掩其口之处,因名之。’”《舆地纪胜》卷4《安吉州》引此书1则,《永乐大典》引此书7则。《舆地纪胜》所引为建置沿革,《大典》所引除建置沿革外,卞山、孺山、霅溪、洲浦、酒各1则,内容涉及沿革、山川、物产等—方面。再据本书书名,推测记述重点应为疆域、地理方面。

[晋]分吴会丹阳三郡记

三卷。《旧唐书·经籍志》上:“《分吴会丹阳三郡记》,三卷,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分吴会丹阳三郡记》,二卷。”撰人不详。书名一作“吴会分地记”。《太平御览》卷381《人事部》23《美妇人》下:“《吴会分地记》曰:“土城者,勾践时索美女欲以献吴,于罗山得西施、郑旦,作土城贮之,使近道习见人,令贤父傅母教之三年。’”同书《兵部》也引《吴会分地记》,略谓卞山者,勾践于此山铸铜,《礼仪部》又引《吴会分地记》,略谓种山,大夫种所葬也。内容涉及古迹、冢墓等方面。由书名标题推测,书中应以郡为单位,分别记述吴郡、会稽郡、丹阳郡有关情况,每郡1卷。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作2卷者误。

[晋]吴地记

一卷/(晋)张勃撰。《通志·艺文略》4:“《吴地记》:一卷,张勃撰。”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卷3:“张勃《吴地记》,一卷,见《唐志》。按《宋书·州郡志》,新城,晋《太康地志》无,张勃云,晋末立,疑是太康立,寻复有也。志又两引《吴记》,当出此书。又《文选》卷二十八,陆机《吴趋行》注引张勃《吴录》云:八族,陈、柏,吕、窦、公孙、司马、徐、傅也,四姓,朱、张、顾、陆也。《太平御览》四百六十七引张勃《吴录》,湛庐之剑夜飞去,楚事。陆广微《吴地记》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此等皆不甚关孙氏事,疑并出此事矣。”推测“吴记”、“吴录”并为此书别称。书中内容当包括地理、古迹、氏族等方面。

[晋]吴郡记

一卷/(晋)顾夷撰。夷,字君齐,吴郡人,曾任本州主簿。《隋书·经籍志》卷2:“《吴郡志》:一卷,顾夷撰。”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卷2、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卷2,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卷2、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卷2著录俱同。《吴郡记》后人称引一作“吴地记”。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吴郡记》一卷,顾夷撰。《后汉书·楚王英传》注,横山北有小山,俗渭姑苏台,引顾夷《吴地记》。”《舆地纪胜》卷4《安吉州·景物》引《吴地记》1条,绍定《吴郡志》卷48《考证》引顾夷《吴地记》3条,洪武《苏州府志》卷2~5引《吴地记》凡15条,嘉靖《吴邑志》卷12引顾夷《吴地记》1条、引顾夷《记》1条、顾《记》3条。诸书所引此书佚文,属山川者15条、城池者6条、桥梁者2条。

[晋]吴地记

环氏撰。《太平御览》卷971《果部》8《豆蔻》: “环氏《吴地记》曰: ‘黄初三年,魏来求豆蔻’。”环氏,佚名,生平亦未详。《隋书·经籍志》正史类收录有《吴纪》9卷,题晋大学博土环济撰。古人称引书名并不严格,往往以意为之,疑《吴纪》即《吴地记》,环氏即环济。

[宋]丹阳记

(南朝·宋)山谦之撰。——丹阳郡,西汉元狩2年(前121)置,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县)。三国吴移治建业(今南京市)。南朝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谦之,南朝宋史学学士,曾任棘阳令。撰有《吴兴统记》、《南徐州记》等。《南徐州记》已著录。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2:“山谦之《丹阳记》。”沈家本《世说注所引书目》2、《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所记与此相同。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6:“《丹阳记》,卷亡,山谦之撰,不著录。”佚于何时未详。《[景定]建康志》卷16《疆域志》“镇市”中的小市,“坊里”中的长千里,“街巷”中的乌衣巷,“桥梁”中的镇淮桥,卷17《山川志》“山阜”中的钟山,紫岩山、东庐山、铁冶山、横山、蒋山、石头山、“冈岭”中的段石冈、“江湖”中的玄武湖、高亭湖、秦淮、“溪涧”中的长溪,卷20至22《城阙志》“古城郭”中的西州城,“亭轩”中的新亭等,凡引《丹阳记》28条。《[咸淳]毗陵志》卷14《祠庙》中的太极殿、《诸庙》中的延陵季子庙等,凡引《丹阳记》6条。《[至正]金陵新志》卷12《古迹志》“第宅”中的张昭宅、“陵墓”中的雨花台、“碑碣”中的吴后主纪功之段石碑等,凡引《丹阳记》25条。从现存佚文看,此书内容涉及山川、城郭、桥梁、亭轩、第宅、陵墓、寺院、碑碣、疆域、分野、镇市、坊里、街巷,铺驿、湖塘、井泉、宫殿、堂馆、台观等诸多方面,记述的重点在于地理风俗,而尤详于山川古迹,地域范围则以南京为主,旁及常州、镇江。此书为宁、镇、常特别是南京地区较早的方志,对研究这些地区自然历史发展有较大参考作用。

[宋]吴地志

(南朝·宋)董览撰。览,南朝宋人,生平未详,或作“董监”,形近而误。书名又作“吴地记”。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吴地记》,六卷,董览撰。”《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董监《吴地记》。”卷内引用或又作“董览《吴地志》”。《初学记·地部》、《[绍定]吴郡志·山》、《[咸淳]毗陵志》山水、古迹、《[至正]金陵新志·乡里》、《[嘉靖]吴邑志》台、山、《太平御览》地部、州郡部等并有引用。诸书昕引有灵岩山、慧山、夏阴山、候山、阳城山、姑苏山,砚石山、香山、定山、袁山、曲阿、子游里、南武城、松城、太伯城、阖闾城、范蠡城、芙蓉湖、梁溪、若冰洞、伍子胥庙、姑苏台,内容涉及山水、名胜古迹、寺庙、城池、州县、乡里等,所记地域包括今江苏常州、无锡、苏州,及浙江、安徽的一部分。

[宋]扬州记

(南朝·宋)刘澄之撰。《太平御览》卷首《经史图书纲目》:“刘澄之《扬州记》。”《初学记·地部》也引刘澄之《扬州记》:“吴县有松江,自吴入海,今苏州。”澄之,刘宋时人,生平未详。《世说新语·言语门·注》:“《扬州记》曰:冶城,吴时鼓铸之所,吴平犹不废,王茂弘所治也’。”《世说新语》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注》成于南朝梁刘孝标,其时去刘宋未远,旧题《[宋]扬州记》当可信。扬州在刘宋时领有江苏南部及安徽、浙江部分地区,此亦应为是书的记述范围。唐陆广微《吴地记·太湖》亦引有此书。诸书所存佚文,冶城、松江、俱山湖、马鞍山、太湖各1则,内容涉及山、水,古迹、自然环境等方面。其中《太平御览》最晚出,所引资料为前此他书所无,故推测北宋太平兴国(976~983)时此书尚未全佚。

南兖州记

一卷/阮叙之撰。——南兖州,先后治广陵(今扬州)、盱眙、淮阴等地,领有今江苏中部数市。《新唐书·艺文志》2:“阮叙之《南兖州记》一卷。”《通志·艺文略》4:“《南兖州记》一卷,阮叙之撰。”叙之,生平未详。按东晋元帝时侨置兖州,南朝宋元嘉8年(431)始改南兖州,是此书成于元嘉之后。阮叙之一作阮升之。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南兖州记》,一卷,阮升之撰,不著录。”据《太平御览·地部》引《阮升之记》,称隋大业元年(605)所立,则可推定此书不得早于大业初。又南兖州南朝齐、梁、陈因之,至北周改为吴州,隋再改作扬州,隋去南兖州未远,以“南兖州”名书可能性极大。章宗源以之入隋,或许得之。今《舆地纪胜》、《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书均存有佚文,包括瓜步山、赤岸山、海陵县孤山、高邮县土山、都梁山、东阳山、盱胎山、云山、舆浦、茱萸沟、孝义里、善道、江水祠等十数则资料,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山水,古迹、风俗等方面,地域涉及今扬州、淮阴、盐城等市。其中《太平御览》卷169《州郡部》15《楚州》所存佚文谓:“《南兖州记》曰:‘南兖州地有盐亭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千计,吴王所以富国强兵而抗汉室也’。”空间开阔,时贯古今,着墨不多,而楚州地方特色及生产、生活的大势毕陈于前,笔力沉稳、雄健。

[齐]吴郡地理记

(南朝齐)王僧虔撰。僧虔,南朝宋齐间瑯琊临沂人。善隶书。宋文帝时为太子舍人,累官尚书令,入齐迁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卒谥简穆。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吴郡地理记》,卷亡,王僧虔撰,不著录。”《太平御览》卷首《经史图书纲目》:“王僧虔《吴地记》。”此应与《吴郡地理记》为同书异名。《太平御览》卷510《逸民部》10:“王僧虔《吴地记》曰:‘处士陆著,字文伯,汉桓、灵之间州府交辟,并不就,唯事栖遁。临卒,诫诸子弟云:“吾少未尝官,勿苟仕浊世!”子弟遵训,遂二代不仕,并有盛名。’”推测记述内容不仅地理,还兼及人事。

[齐]吴地记

(齐)陆澄撰。洪武《苏州府志》2有引陆澄《吴地记》文。

[齐]吴地记

(齐)顾欢撰。洪武《苏州府志》2有引顾欢《吴地记》文

[齐]吴郡记

一卷/(齐)陆道瞻撰。《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国史经籍志》均有著录。

[南朝·梁]丹阳尹传

十卷/(梁)萧绎撰。绎(509—555),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梁南兰陵(治所在今常州市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第7子。天监13年(514),封湘东郡王。初,为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入为侍中、宣威将军、丹阳尹。公元555年即皇帝位,是为元帝,改元天成,在位1年。著述甚丰,有《注汉书》115卷、《内典博要》100卷、《忠臣传》30卷等多种。《梁书》卷5有本纪。按本纪:“所著……《丹阳尹传》十卷。”《隋书·经籍志》2《杂传》:“《丹阳尹传》,十卷,梁元帝撰。”《旧唐书·经籍志上》、《新唐书·艺文志》2、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13、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20等所说与此相同。《南史》卷76《隐逸·阮孝绪传》:“湘东王著《忠臣传》、集《释氏碑铭》、《丹阳尹录》、《研神记》,并先简孝绪而后施行。”《丹阳尹录》即《丹阳尹传》,也肯定是书为萧绎所作。《四库全书·子部·杂家》1所收《永乐大典》辑佚本萧绎《金楼子》卷5《著书篇》,存《丹阳尹传》萧绎自《序》一篇。《序》云:“求瘼馀晨,颇多暇景,今掇采英贤,为《丹阳尹传》。”由此可以推知,此编系萧绎为丹阳尹时所纂,主要内容为南京、常州、镇江一带“英贤”们的传记。王应麟《玉海》卷16:“《丹阳尹传》,一帙十卷。”《玉海》成书于宋代,可见当时此书尚存,此后不久亡佚。

[唐]江东记

三十卷/(唐)李袭誉撰。——江东:泛指长江以南地区。袭誉,字茂实,唐初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高祖授太府少卿,累擢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巡察大使,在任有惠政;迁凉州都督,改同州刺使,以事流泉州卒。《新唐书·艺文志》2《杂传记》:“李袭誉又撰《江东记》30卷。”《蒲圻张氏人典辑本》据《大典》嘉泰《吴兴志辑本》4收有该书佚文1则,内容为山,地域属今浙江,古代曾隶丹阳郡,丹阳郡治在今江苏地。

[唐]删治吴地记

(唐)张搏撰。搏,生平未详。唐懿宗咸通13年(872)曾任中大夫、湖洲刺使。清《[乾隆]苏洲府志》卷76《艺文》:“张搏;《删治吴地记》,并绘郡图。”具体内容不详。

[至道]江左记

三卷/(宋)张参撰。参,生平未详,北宋太宗、真宗时在世。《宋史·艺文志》3:“张参《江左记》三卷。”《通志,艺文略》4:”《江左记》三卷。”著录相同。《玉海》卷15记《[至道]江左记》,引《中兴书目》称:“三卷,至道中张参撰,载江左人物、守宰、寺观、州郡等事。”《通志》、《玉海》均成于南宋,其时去张参未远,所记当可信。据王应麟《玉海》,此书纂于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内容涉及建置沿革、疆域、职官、人物、祠宇等方面。

[宋]江南路图经

一百一十四卷。《宋史艺文志附编·秘书省续到四库阙书目》2:“《河南路图经》一百一十四卷。”其中“河”为“江”字之误。《通志·艺文略》4:“《江南路图经》一百十四卷。”按唐置江南道,宋置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等地。《秘书省续到四库阙书目》及郑樵《通志》均成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推测此图经当纂于北宋。据书名分析,记述内容应以建置沿革,疆域为主。

[宋]江南地志

[景定]建康志》卷5《建康图辨:“《江南地志》云,‘郡国有赭山,其门丹赤’。”《舆地纪胜》卷18,《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永乐大典》嘉定《镇江志辑本》卷1《地理·叙郡》亦引有《江南地志》。《舆地纪胜》成于南宋宝庆3年(1227),记事止于嘉定期间(1208~1224),而宋以前又不见《江南地志》之名,故推测纂于宋代。《六朝事迹编类》卷2、3、6,及《[至正]金陵新志》卷5、15等引用此书,又称《地志》,盖系简称。诸书所引,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山川、城池、古迹等,语言简洁明瞭。

[清]苏省道里北极表

(清)张作楠纂。按《江宁布政司属府厅州县舆图道里清册·道里北极两表后序》:“苏省《道里》、《北极》两表,均以实量勾股纵横之数定各城方位,并按割圜八线衍合天度,法详前《序》……张作楠《旧表》。”是张作楠曾纂《苏省道里北极表》。作楠(?—1828),一名作枬,字丹村,一字让之,浙江金华人。嘉庆13年(1808)进土,由处州府教授,迁江苏桃源(今泗阳县)知县,调阳湖(今江苏武进县),迁太仓知州,补徐州知府,旋乞假归。在任多善政。少禀异质,学宗程朱,尤善历算之学。著有《书事存稿》、《掇拾遗闻》、《梅箱随笔》、《四书异同》20卷、《翠微山房数学》38卷、《文集》16卷等多种。据《江宁布政司属府厅州县舆图道里清册》卷前《凡例》,此表应系江宁布政司属府厅州县舆图的图说。其中内容,现部分地被保留在《江宁布政司属府厅州县舆图道里清册》中。今见于《清册》者,系《道里表》、《北极表》二份。《道里表》以府、直隶州为序,以下为所辖州、县,再下设推纵、推横、推鸟道3栏,分别记述各县与北京、布政司治等地的距离。《北极表》于州、县之下则分立测北极出地、测在京师纬,测在京师经3栏,分别记述各县县治所处北纬度数等情况。据《清册·后序》,此书数据比较精确:“案张作楠《旧表》,纪苏,宁两布政司治所南北相距一百三十八里,东西相距二百九十六里……实案两布政司治所南北相距一百四十五里,东西相距二百九十七里。以《旧表》与实量较其参差,仅南北七里,东西一里,为数甚微”。佚于何时未详。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