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嘉靖保宁府志 嘉庆南充县志 民国南充县志 咸丰阆中县志

发布时间:2019-03-25 点击数:3769
嘉靖保宁府志

清杨瞻修,杨思震纂。杨瞻,字叔后,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以监察御史卫出任四川按察司分巡川北道佥事。杨思震,字廉卿,湖南宁乡人,嘉靖十年(1531)岁贡生,嘉靖二十二年(1543)前后任官四川安岳县教谕,后升河南陕州知州等。保宁府治驻阆中县,旧为巴西郡、阆中郡等,元置保宁府,领剑州(今剑阁县)、巴州(今巴中县)二州及阆中、广元、昭化(今并入广元)、苍溪、南部、江油、梓撞、通江、南江。其中江油县于清代改隶龙安府,梓潼县改隶绵州直隶州,今皆属绵阳地区。此志书首附有阆中县人任维贤(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撰写的一篇序,其序称:“嘉靖癸卯,杨公驻节阆城之二年,有慨于兹,爰檄安岳学博杨子思震总领其事。”盖杨瞻分巡川北,驻节保宁,与府县官绅商议修志事,众极赞之,遂延请杨思震等人采集编次,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成书付梓。

此志卷首任维贤序,分八门,约10万字。卷一至二舆地纪,卷三至四建置纪,卷五食货纪,卷六名胜纪,卷七宦迹纪,卷八名宦列传,卷九人物纪,卷十人物列传,卷十一至十四艺文纪。艺文门收载较多,自汉代以降,又多系唐宋名人著述,如王勃、李白、杜甫、李德裕,岑参,赵林、唐庚、陆游、文同、张桐等。亦收有明代中前期的诗文,如四川清军御史熊相,新都状元杨慎以及杨瞻等人之著述。因为保宁历为川陕要道,是故历代文人墨客题咏极多,最著为道天险、剑门雄关等胜迹。其他门类以山川古迹、职官人物记述略详而有价值。今存嘉靖二十二年(1543)刻本。

嘉庆南充县志

清袁凤孙修,陈榕等纂。袁凤孙,云南石屏州(今石屏县)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任南充县知县。陈榕,四川长寿举人,官南充县训导。南充县志创修于明代,据嘉庆《南充县志》卷首袁凤孙《序》云:“邑故无志,明嘉靖中豫章刘侯、石溪韩司马同声相应,毅然秉觚牍为之,见于少海任司直之序文,然今所传残本,寥寥十余纸。”嘉庆十六年(1811),省府檄征邑乘以备纂修《大清一统志》和四川省志之需,然而南充旧无专乘,仅见《顺庆府志》中略有记载。当时袁凤孙于县中搜得清初抄本十多页,传为明嘉靖年间所纂,但不可信,或为摘自嘉靖《四川总志》亦无不可能。袁氏读晋代南充县人陈寿撰的《三国志》一书后,深感作志之难,便约集县训导陈格(四川长寿县举人)、县教谕席前业(四川遂宁县贡生)以及县中学士多人共相商榷,而后访耆老,搜残碑,辑传闻,采档册,分类编次,纂辑成书八卷。故袁凤孙《序》曰:“县志凡八卷,旧志残本外,皆取之昔日省志、府志及故家书籍,耆老传闻。属稿者广文陈君、席君、孝廉蓝君、王君、茂才冉君。余亦相与商榷,共成美举,其或一时考索难周而未能补,或向日传疑已久而不能汰,讨论修饰尚有待于后人,余与诸君子草创焉耳。”此志于嘉庆十八年(1818)刊刻印行。至咸丰七年(1857)县教谕洪璋(四川富顺县举人)据旧本增补之后再印刷。

此志分八门五十九目附四目,约20万字。艺文门占半数,其余以职官人物收载为详。艺文中较多收载明代本县著名人物的诗文辞赋,如进士任瀚、陈以勤、陈于陛、王廷、黄辉等,且均收入他们的传记。人物门中亦多系有关于他们的记述。陈以勤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文渊阁和武英殿大学士,官政显赫,其子于陛官亦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所谓“父子双礼部”是也。任瀚、黄辉等人又皆是明代著名学者,著述颇富,是志艺文中收载他们的诗文最多。杂录门中还收载上述著名人物的轶闻趣事、咏诗著文之故实。艺文中亦较多编入清代的诗文,邑令王鹤、顺庆知府盖方泌、邑举人罗为赓、邑人彭长泰等人的著述收录为多。以上所述即为是志之重点。其余山川古迹、学校寺观、祀典、物产等门类记述均简略。今存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咸丰七年(1857)县教谕洪璋等补刻本。

民国南充县志

李良俊修,王荃善等纂。李良俊,字象贤,四川蒲江县人,民国十六年(1927)任南充县知事。王荃善,字石僧,四川西充县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甲进士。协纂者有县人蒲毓庚、任乃强等。任乃强(1894—1989),四川南充人。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民族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等职。曾任重庆大学教授,西康省志馆主任,华西大学教授兼华西边疆研究所研究员,西南民族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史地研究。主要论著有《西康图经》、《康藏史地大纲》、《羌族源流探索》、《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蜀上古民族史》、《四川州县沿革图说》、《四川军阀混战图说》、《庐山汉石图考》、《西藏政教史鉴》、《易学源流探索》、历史小说《张献忠》,译有《格萨尔王传》等。参见“【民国】西康图经”条。李良俊《序》曰:“据省通志局,函催各县,并时修纂邑乘,用资采辑。又经国府文调,预备究览。乃翻阅旧志,得失自有公论,姑不瑕疵。回溯嘉庆十八年,前令袁彩堂重修迄今,百有余载,其间事迹应增入,漏略应补正者,条目实繁。惜耆宿雕谢,档案零落,珥笔者已苦无证据。傥再束阁宕延,匪特无以应世之求,即存诸兵燹之余者,文献不足,亦难征信来禩。况国体变更,因革损益,当应潮流,更非嘉庆之志能悦阅者之目。职此数因,开局新修,时历寒暑,诸君子殚精竭力,已蒇事矣。”盖李良俊到任时,王荃善自京师归乡已四载,寓居南充,李良俊知其素有文名,前往拜访,并恳请其为重修县志总纂,越明年,即民国十七年(1928)三月,开局举事,广搜博采,悉心厘订,至民国十八年(1929)二月讫事。

民国新志凡十六册。为志五:曰舆地志,掌故志,人物志,物产志,艺文志。外纪一。分门六十七,全书约563870字。木刻本。附“新修南充县志附图”一册,石印,内有南充全图一大幅,及山脉,水系,交通,市区等图约十幅。此志编纂虽费时不多(仅年余),但质量较佳,于旧志旧事考订详确,于民国改元以后各种史料搜载极为丰富。首为沿革及城镇建设、街市等记述极细。其次山脉水系、水利、道路等史料收录也丰,达6万余字,其中附有历代文人所著诗文。水利部分的资料尤为可贵,其境内各乡镇堰塘沟渠之分布,公私开凿的千余口堰均详加调查和列载。名胜古迹、祠寺丘墓等门类亦6万余字,述之极详,艺文门仍系重头,约10万余字,不包括其他门类中附载之诗文。在嘉庆旧志基础上增辑了清后期至民国初期的诗文,如邑举人张受谦、王秉三,贡生蒲谷等人的诗文收录较多,卷六之掌故、要录,卷七之学校门类中对清咸丰十年(1960)顺庆一带土匪为患,民国初期川北的军阀混战,农工商会、团练、警察、慈善事业的开办及组织;中小学堂之建设,民众教育、图书馆等事业的兴办和发展,邮电的扩充等史料均为录载。书末专门附刻了《南充县暂行自治大纲》二十二条,《自治公约》七十六条共5000余字。另外,物产门记载亦极详细,并收入农业、林业及工厂建设发展的史料。据新志凡例称:“星野非属一邑,且与今天文学迥殊,以见重经传,古学宜存,故仍其旧。孔庙大祀,现有暂停之说,因特为详载乐舞祭器之制,悉备以为将来考古复礼之资。”以存古学而仍载星野,备考古复礼并特详通制,非当日方志所宜。惟于道路交通,详其里数;山脉水系,各系以图;堰塘水利,特为详考;百物生产,注意调查;谓为民生攸赖,故不厌求详,这些原则倒是颇具见地。而地图订为专册,亦为该志特色。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

咸丰阆中县志

清徐继镛修,李惺等纂。徐继镛,广东番禺县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任阆中县知县,后历官成都、宜宾等知县。李惺(1787—1864),字伯子,号西沤,晚号拙修老人,四川垫江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二十二年(181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年(1819)散馆,二十五年(1820)授检讨,寻迁国子监司业,调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道光十二年(1832)奔父丧,哀毁尽礼,时祖母袁氏年九十余,母傅氏年六十余,遂归养亲,旋应当局之邀主讲于眉山、泸州、剑阁、三台等地,主讲成都锦江书院二十余年,造士众多,尤为人称道赞誉。咸丰十年(1860),清廷为对付滇民起义加其以五品卿衔为四川在乡团练大臣,以老辞不拜。川督刘秉章属刘蓉致书恳促亦辞不赴。咸丰元年(1851)他应阆中知事徐继镛之邀主纂《阆中县志》八卷。其序例于志书体要多所发明,既补旧志之缺,又正旧志之误,颇为后人所称道。其学淹贯百家而无门户之见,尝以《药言》等综析名理,以浅语导迷津。晚年迎至成都属修《四川省通志》,遂以疾终。其门人刻《西沤全集》,其中《药言》、《冰言》、《老学究语》等颇为学界所称道。林思进《清寂堂集》谓“有清二百余年,蜀中无学术之可言,言学术必自西沤先生始。”

徐继镛来任知县后,初寻旧志而一无所得,越三载,方搜得一册四川通江县进士李钟峨保存下来的明代旧志残本,疑为明嘉靖《保宁府志》之残书。同时,还得到乾隆年间任本县训导的毛子逵(四川简州(今简阳县)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纂辑的“志稿”十卷(今已散佚),便以此为蓝本,与县中人士商议之后,设局于桓侯祠之双灯馆内,特请李惺前来总领此事,举事纂修。另采“通志”、“府志”有关记载,搜集遗闻佚事,于咸丰元年(1851)秋纂辑成书付梓。此志分二十五门,约15万字,其卷七、八为“志余”,补其他二十四门所未备者,下分六目。未专设艺文门,诗文皆附载于各有关门类之中,以山川古迹、祠庙寺观、学校书院等收录为多。人物门记载最为详尽,历史上著名人物,如三国时蜀汉之马忠、程畿、黄权,宋代裴庄、陈尧佐、陈尧叟、陈尧咨、鲜于侁、张宪(岳飞爱将)等人之事迹无不备录。其次以山川古迹之记载为有价值。志余则较多收载历代轶闻趣事、水旱兵匪之灾乱等,亦有一定史料价值。今存咸丰元年(1851)刻本。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