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汤溪:古大末县的前世今生

汤溪:古大末县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9-03-22 点击数:2369
汤溪现在不是县级建制,为何是八婺之一?

汤溪不是溪流名称,为何要叫汤溪?

青阳山,隐藏着哪些秘密?

汤溪区域历史悠久,沉淀深厚。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春秋时期,姑蔑国的一支在九峰山下生存繁衍;其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大末县(后称太末),一说县治就在九峰山下,据清乾隆《汤溪县志》载:“其城街址,历历犹存。”历史上,在金华地区,除义乌设乌伤县外,大末县是同时期最早建置封建行政治理之所,比建立长山县(金华)早400多年。

八婺含原汤溪县,汤溪县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1958年并入原金华县。在历史的长河里,汤溪起起落落,其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遗存,给人们留下了神秘丰富的想象空间。

宋约,汤溪县的第一任知县

设立汤溪县之前,这一带曾被边缘化,成了四不管的地段,土匪出没、民不聊生。金华知府李侯嗣上书建议割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之边隅设立汤溪县。明成化六年(1470年)朝廷准奏,宋约于次年(1471年)六月上任,成了汤溪县第一任知县。

立县之初,百业待兴,首要任务是选择县城地址。宋约定下几点原则:一是与金兰龙遂的县城保持一定距离;二是不占用老百姓的良田,寻找合适的山坡台地;三是县城附近有条河流;四是地势不能太低,否则容易被洪水淹没,海拔高度在60米以上比较安全;五是面南,前面有较大的明堂,北有靠山。

宋约白天步行出去相地,晚上办公,处理政务。经过考察找到一个叫官山的地方(现汤溪镇老街部分)建县城。整个城郭背靠祖山与父山,贵龙出入帐中,青龙白虎位有馒头山护卫,南面有厚大溪(越溪)环绕,远处有巍巍九峰山当案山,县衙在城郭的中轴线上,子午分金。这样的选址从堪舆学上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也有明显缺陷,一是北面(坎)山不高,山脉也不够长;二是厚大溪(越溪)从西南(坤)流向东北(艮),无法利用北水归南的优势;三是白虎位地势低且空旷,有泄气之嫌。

选址已定,立即动工。首县治,次学宫,以至城隍社稷坛,井井有条,工程始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六月,竣工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十月。短短两年多时间,县衙以及配套建筑都建好了。

宋约带领乡民兴修水利、打击匪霸、秉公办案、重视教育,整个县域社会治安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了,民风淳朴了,可谓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汤溪县衙西侧是城隍庙。每个县衙、府衙都有配套的县级城隍庙、府级城隍庙,是一个教化人的场所,其主要作用是惩恶扬善,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宋代以后,城隍被人格化了,将有名望的人死后封为城隍。汤溪乡民后来将宋约奉为汤溪城隍,是对他主政汤溪的肯定。汤溪城隍庙始建时规模没这么大,历经多次重修后,才变成如今的样子,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修建。

作为一个知县,宋约除了熟读典律、秉公断案、造福一方之外,还精通周易、阴阳五行术、格律诗赋,曾经写过《汤溪八景》,其中的《越溪渔唱》《九峰仙迹》最为时人传诵。

一山一寺一洞一龙潭,成就汤溪的地标、文脉

九峰山,是汤溪的地理坐标(全国有多处九峰山,本文仅指汤溪九峰山)。

九峰山早期名叫九峰岩与龙丘岩。属于丹霞地貌,地势陡峻,切割剧烈,四壁陡立,高低错落,远望形如芙蓉,近看状若蜂巢。九峰山的主峰叫达摩峰,九峰仙洞就在达摩峰的半山腰上。洞口有古樟和翠竹掩映,翠竹幽径、鸟语花香,春天青翠欲滴、冬天雪树银花,隐现在绿竹丛中的是红墙黛瓦的深山古寺。

在仙洞的顶上,春夏两季会有小瀑布,有诗为赞:“一泉飞自半山间,如泻珠玑见雨天。不比轰雷强作势,晴春洒满袅苍烟。”在仙洞上方约4米处的达摩峰岩壁上有“九峰仙洞”摩崖真书,字大二尺许,旁署“龙飞乙酉岁闽陈茂鷟书”10个小字。陈茂鷟为当时的汤溪知县,乙酉系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

仙洞门口有一座清代九峰禅寺,由两部分组成,石室佛殿及三层楼建筑。石室佛殿依九峰仙洞建成,前开设八字大门,洞中间设佛案,两侧共置石室五间。因地势不规则,依九峰仙洞西北侧建有一座三层建筑,歇山顶,似塔,逐层收分,中间置楼梯,是不多见的三层小楼。

九峰禅寺原在山麓,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根据记载为达摩始建,明代而废,清代建到仙洞口。

九峰禅寺虽然是寺庙,却用道教建筑风格,这是一个谜。仙洞分里外两个,外洞略高,人可以站直,面积约100平方米,几个阶梯上去以后是内洞,面积约有200平方米,天穹略斜,地面不平,部分地方人无法直立。由于这里环境好,景色迷人,知名度高,不少名人与此结缘。

据载:汉代县人龙丘苌长期在此隐居,任延任会稽郡都尉时,三顾茅庐,请其出山,后龙丘苌被感动,前往任祭酒,因病告老乃隐居在此。“莫道葛洪仙去远,至今丹灶尚依然”,晋葛洪曾在此炼丹,炼丹炉前些年建僧房时被埋在房屋下面。南朝县人徐伯珍“讲学九峰,授徒千余”。唐代县人吏部尚书徐安贞与权相李林甫不和,弃官隐此。五代贯休曾为九峰禅寺主持,留下“九朵芙蓉蕖,王维图为图。层层皆有瀑,一一合我居”的诗句。胡森是九峰山附近村庄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后任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他以清廉刚正、不附权贵著称。后因与权相不和,辞官隐居九峰山。九峰仙洞石壁上,有一块胡森所书的碑刻,县志称其为汤邑第一金石。抗倭名将陶成后裔居住地陶寺村《浔阳陶氏宗谱》载:“潜,字元亮,又名渊明……携眷属而居于九峰之麓,地隶浙之东阳,又号东阳隐士……”陶学专家可以根据该线索进一步探讨其真伪。

达摩峰附近,沟壑峡谷遍布,泉、溪、潭横生,三个龙潭串在一个峡谷之中,波光粼粼,飘叶入水,犹如大海载舟。龙潭四季不涸,潭深水绿,昼与青山花鸟为朋,夜与皓月繁星为友。每当雨后天晴,群山如黛,水雾积成飘忽不定的云海。高出云海之山,则如潭边之石,朦胧而无形。雾海空蒙,山与树相生,天与地相齐,犹如崇山峻岭间的一片神秘之地。

因为九峰仙洞与一些名人扯上了关系,道释儒共融。所以,一座山、一个普通的洞穴、一个龙潭便有了几分神秘的魅力。

汤溪县名,传说源于汤塘(温泉)

汤溪县名中的汤溪,并非是一条溪名,而是与汤塘有关。

汤塘,就是温泉。传说朱元璋当年在这一带活动时,曾在汤塘洗过手,而后声名大振。成立县治后,改汤塘为汤溪邑名。县人进士胡超 (1425年-1488年)在《邑右汤塘》中写道:“池蓄如汤水更清,帝王新建邑由名。源泉混沌何尝息,万古乾坤属大明。”由此推断,汤溪邑名与汤塘有一定关联。

东祝《祝氏宗谱》最早的谱序是在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云:“其始迁祖祝钦慈由鲁国来为东阳郡判,仕归至汤塘,遂卜居龙丘之地,曰界牌。”界牌塘当时是汤溪附近的一个村名。

那么,汤塘是何时走入人们视野的?龙游县通驷桥始建无考,但第一次修缮是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县人(时属龙游,今婺城区汤溪镇东祝村)祝昌宥妻徐氏捐万金换木改石。祝昌宥字悦道,政和二年(1112年)卒,从时间上来推算,其妻善举是在祝君去世之后。《祝君悦道墓志铭》中有“即舍之西南构室施无碍浴,而衢婺二境之人无大小咸利汤沐”,也就是说,祝昌宥已经开发汤塘的温泉,并且免费供衢州、婺州人沐浴(泡温泉),由此可见,汤溪的汤塘(温泉)可以上溯到北宋,距今已经有1000年的历史。

青阳山,更悠远的古城故事

近年来,古城下伊的青阳山很是热闹,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考古调查现场,当地老百姓都十分期待借此机会揭开古城之谜。

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古城在府城西南四十里,广袤五六里为古州城遗址。”民国《汤溪县志》云:“古城脚在县城西五里,汤塘山之尾。高约五尺,广二丈余。未详何代所筑。”这两条记载,均说汤溪有古城遗址。

2009年,婺城区文物部门在全国第三次普查时发现了山下周新石器时期遗址,并在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蒋乐平主持下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口盆、双耳罐、微型穿孔器、石磨棒等新石器早期文物,在器物上还发现了疑似稻谷。根据类型比较学,初步断代为公元前9000年左右。延伸调查时,发现青阳山有与山下周相似的夹炭陶,同时还发现了钱山漾遗址后良渚文化的器物。

2018年,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委托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对青阳山进行考古调查,又发现了跨湖桥文化的器物。这些发现体现了青阳山遗址文化的多样性,时间跨度长。从目前情况来看,山下周、青阳山两处新石器遗址是钱塘江上游人类文明发祥地,稻作文明发祥地的重要区域之一,下伊村的保稻节可认为是稻作文明的一种延续。最近,贞姑山遗址考古调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县志中所指的仙人棋子,初步可以判断为玉器加工后废弃的钻芯。有人大胆推测,青阳山古城是大末县遗址或姑蔑城遗址。

设立汤溪县之前,这片沃土就曾有过漫长的建制历史。再看《汤溪县志》的建制记载:“鲁哀公十三年(前454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左传》、此本县县名始。)”春秋时属越之姑蔑;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为大末(大末即姑蔑,姑、大皆尊称,其义同;蔑、末则音近也,由此演化为大末),治所在九峰山下。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分乌伤南乡立长山,而大末讹衍为太末;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立东阳郡;三国时分太末立平昌(晋初改为遂昌);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长山为金华,省太末入遂昌(建制第一次消失,这一段历史约820年)。唐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太末,改东阳郡为婺州,分金华为金华、长山两县,唐贞观八年(634年),因汉时龙丘苌隐居九峰后,易九峰岩为龙丘岩;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因避“丘”字之讳,改龙丘为龙游,并迁龙游今址(建制第二次消失,这一段历史约310年)。到了明成化六年(1470年),割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之边隅,设立汤溪县;1958年10月并入金华县(建制第三次消失,这一段历史约488年)。

汤溪这块神秘的土地自从设县建制以来,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存在建制时间约1620多年。为什么在这里有较早的县建制,并且撤了又设呢?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地在衢州之东、婺州之西、处州之北,紧扼瀔江,是兵家必争之地;二是与神秘的九峰山以及穴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国《汤溪县志》中记载,汤溪县范围有120多处窑址,目前厚大窑址已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沙头、老鹰头、西夏等村的窑址公布为市文保点。从堆积物来判断,这些窑址基本上是属于北宋时期的窑址。而从山下周、青阳山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夹炭陶器物,可以把时间推到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