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光绪新修潼川府志 乾隆潼川府志 万历潼川州志 嘉靖潼川志

发布时间:2019-03-16 点击数:1806
光绪新修潼川府志

清阿麟修,王龙勋等纂。阿麟,正黄旗汉军人,监生,光绪二十年(1894)任潼川府知府。王龙勋,四川三台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此志开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次年成书付梓。因有乾隆旧志为基础,还有历朝纂修的府属各县志乘可以稽询,此光绪府志的纂修就比较顺利。书首除了序跋外,另于修志衔名后附刻了“征引书目”,自《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到《知非斋文集》,凡三百余种,这也是清末民初纂修志书的一个特点,把为修志而搜集引用、参考之古籍文献列目于志首,以说明史料之来源,少者数百,多则上千,体现出官修史志有利的条件。而“征引”如此众多书籍,在清代以前各种志书的纂修中并不多见,因为囿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为纂修一府一州之志而要集中数百种有关书籍,是非常不容易的。

此为四川省最后纂修的一种府志,内容丰富,各门类记事较为详实。全志分十门五十五目,约55字。具体目录为第一卷舆地志一:沿革、沿革表、疆域、形胜;第二卷舆地志二:山川上、山川下;第三卷舆地志三:城池、公署;第四卷舆地志四:关隘、津梁、堤堰;第五卷舆地志五:祠庙;第六卷舆地志六:寺观;第七卷舆地志七:冢墓;第八卷舆地志八:古迹;第九卷舆地志九:金石;第十卷舆地志十:风俗;第十一卷食货志一:田赋、户口、仓储;第十二卷食货志二:盐法、茶法、物产;第十三卷学校志一:庙学、学额;第十四卷学校志二:书院、试院、学田;第十五卷选举志:进士、举人、武科;第十六卷经籍志: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第十七卷纪事志:历代兵事;第十八卷武备志:兵制、驿传、铺递、团练;第十九卷职官志一:题名;第二十卷职官志二:宦绩、忠节;第二十一卷人物志一:先贤;第二十二卷人物志二:后贤;第二十三卷人物志三:孝友、忠节;第二十四卷人物志四:列女上、列女下;第二十五卷人物志五:行谊、隐逸、耆寿;第二十六卷人物志六:流寓;第二十七卷杂志一:祥异;第二十八卷杂志二:轶事;第二十九卷杂志三:考订;第三十卷杂志四:诗文补遗。全志条目清晰,内容丰富、考证翔实。仅舆地志一门便达15万字,其中山川、津梁、堤堰、祠庙、寺观、冢墓、古迹、金石皆重点记述。又以山川古迹、寺观金石为最,搜罗宏富,傍征博引,多所考证,并附之具有代表性的诗文辞赋。金石中所载不少碑记实属难得的珍贵史料,如宋《潼川府儒学碑记》、《涪城县社坛碑》等。人物门亦是收载备细,亦约15万字,唯嫌列女、耆寿等太过繁琐。再就是杂志门所载各种天灾人祸、遗闻轶事、旧史考订等史料亦颇有价值。由于四次纂修的府(州)志,再加上所属各县县志,为民国以后纂修县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而民国年间三台等原潼川府所属八县的志书,无论是纂修还是刊印,质量都较高。今存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乾隆潼川府志

清张松孙修,李芳谷等纂。张松孙,字雅赤,号鹤坪,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监生出身任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务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河南开封府同知升任潼川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知府,历官三十年。参见“【乾隆】中江县志”条。李芳谷,四川成都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任四川名山县教谕。张松孙极为重视地方志书的纂修,因而在其任期内,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一年(1785—1786)的两年间,不仅纂修了府志,并且所属八个县皆在他的主持下纂修了县志,各县志中张松孙又均为之分别撰写了序文。这在明清两代四川省各府、州中是独一无二的。如乾隆《遂宁县志》中,张松孙写道:“乾隆癸卯秋,奉命典郡梓州(隋、唐时,潼川为梓州),于教养之事,次第兴举,见一府八县志乘阙略,遂以重修为己任。”又乾隆《中江县志》中,张氏序称:“予于丙午(乾隆五十一年)秋纂辑郡志及三(台)、射(洪)、盐(亭)、蓬(溪)、安(岳)、乐(至)六邑之志既成,次于中(江)”等等。并且,各县志的修志姓氏中皆把张松孙列为“总纂”,而各县的知县则列为“纂修”。此《潼川府志》纂修于乾隆五十年(1785),实为本府第三次修志。第二次修志在百年前的康熙二十六年(1687),时任知州刘国佐(正黄旗荫生)曾经撰辑过州志,且这一州志一直保存到乾隆末期。张松孙的序称:“余于癸卯秋来守梓州,询及郡志,得前守刘柱九氏旧篇六册,为康熙二十六年所纂者。”虽云“汇以成轶”,但未提及是否刊刻,如今也无法判断张松孙当时得到的“旧篇六册”是抄本还是刻本。

乾隆“府志”,今有两种刻本传世,一种为初刻初印,附有乾隆五十年(1785)张松孙的序,书名页右上角刊“乾隆乙巳冬孟镌”。且修志姓氏中首列“总纂”张松孙,其次便是“纂修”:候补县承署潼川府经历陆滋,雅州府名山县教谕李芳谷,保宁府闻中县乙酉科举人王应诏。而第二年重新刻印时,修志姓氏中则更为“鉴定”:提学四川全省学政、国史馆纂修、翰林院编修钱樾(浙江嘉善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其次才是“总纂”张松孙。并且于“纂修”,中去掉了陆、王二人,仅留李芳谷。在张松孙的序文前,增刻了乾隆五十一年钱樾以及分巡川北兵备道明安(满州正黄旗人)所撰的序各一篇。这在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张松孙补撰的“后跋”中有所述及:“新修郡志十二卷共三十余万言,皆余政事之暇,所手自订定者也。杀青后,初印百部以应求者,其中尚多校刊未周,循例呈于督学钱黼堂太史详加鉴阅,又为订伪,补其阙略,复分手校对”。这可以看出,张松孙等人对于潼川府志的纂修是比较慎重的。各县志又多分为八卷,与府志相同,少数为十二卷,无论八或十二,其体例,其内容的编排,皆与府志一致,分为三大部:第一,土地部,第二,人民部,第三,政事部。这也是不同于当时各府、州、县志的地方。而其所属八县志乘的纂修,又皆有当时潼川府草堂书院的掌教官雷懋德(陕西凤翔县人)或者是寇赍言(四川渠县进士,历官国史馆纂修,山西道监察御史等)参与总纂。

此志先分土地、人民、政事三部,其下再分四十五门附二门,约25万字。有关之图绘、图说并未集中于书首,而是分附于各相关之门类中,计十五幅,另外还绘刻有祭器、乐器、乐舞等若干图,绘刻均佳。这种编排方式与当时其他志书略有不同,四川的府州志中仅此一种。系清代中叶以前编纂质量较高之府志,其山川、城池、水利、土产、贡赋、古迹等门类记载极详,史料丰富。且多加注释、解说,附以历代有关诗文,自唐宋迄清代,包括松孙的著述。对境内著名的牛头山、元武山、云溪、涪江、琴宗等胜迹及历代诗文题咏均详载。杂记门中则又收载了本府各邑历史上大量的水、旱、风、虫、震等自然灾害史料及兵灾人祸的资料,颇有史料价值。其不足者,在于祭祀、礼仪等资料收载过于繁琐。今存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和五十一年(1786)增刻本。

万历潼川州志

清陈时宜修,张世雍等纂。陈时宜,湖北蕲州(蕲春)人,万历举人,万历后期任潼川知州。张世雍,原名世基,四川潼川(今三台)人。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进士,任刑部主事。参见“【天启】新修成都府志”条。此志纂修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虽已刊刻,今流传极少,仅见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一部,国内迄无传本。入清以后在四川境内便无人得见,后来修志者均不知尚有存者。此志较嘉靖旧志为详,计10余万字,仍以沿革、山川、古迹、祠寺、学校、赋役、官师、人物和艺文为主,其中较多收载唐宋时期著名文人学者如王勃、李白、杜甫等关于本境山川胜迹之诗文。今存万历四十七年(1619)刻本,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第609页有著录。

嘉靖潼川志

明陈讲纂修。陈讲,字子学,四川遂宁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解元,十五年(152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监察御史,陕西巡抚,山西提道,河南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在山西任时,他尊敬重视人才,兴办学校,使山西文风大振。嘉靖十八年(1539),蒙古俺答族进犯,直达山西大同、太原、晋阳等地,讲奏请加强防御,并提出具体方略。嘉靖同意他所奏,使北方得以稳定。讲还上《请饬群臣和衷疏》,要求群臣和衷共济以理国事;又请恢复杨廷和职位以利朝政,著有《中川文集》、《陕西茶马志》、《如鸟集》等。其中《陕西茶马志》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茶政研究之重要资料。潼川旧设府,治地三台县,明初改为州,清雍正年间复升马府。遂宁在明代隶潼川州,因此,陈讲居遂宁时,替家乡编纂此志,书成于嘉庆二十九年(1550)。是志分十二门,约8万字,以山川古迹、学校、田赋、官师人物和艺文等门类所载较有价值,以古迹收载较多,诗文多为唐宋名人著述。嘉靖二十九年的原刻本已散失,今仅存一部传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