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道光龙安府志 康熙龙安府志 民国绵阳县志 同治直隶绵州志

发布时间:2019-03-16 点击数:2064
道光龙安府志

清邓存咏纂修。邓存咏,江西南城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任龙安府知府。邓存咏到任后,认为“龙郡边界陕甘,羌番杂处。阴平缒兵(指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事),径入白草。风村变乱,自古为用武之地。”他急索旧志查阅,无奈书已残缺,且距上一次修志已时隔一百五十余年。如是,他便“搜遗补辑,兰本通志,采取陈志,征诸西属邑志,重修成十卷”。邓存咏遂以重修为己任,约集教授张方觐,平武县教谕彭维植等人开局举事,先访之道里传闻,再采辑《四川通志》、康熙旧志及所属各邑志乘,分门别类加以厘订编纂,书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于是年刊刻印行。

此志分十门五十六目附八目,约20万字。目录为卷一天文志:图、星野;卷二舆地志:疆域、图考、沿革、形势、山川、城池、公署、关隘(附场镇乡团)、津梁、祠庙、陵墓、寺观、古迹、金石、风俗;卷三食货志:户口、田赋(附堤堰)、仓储、蠲政、盐法、茶法、榷政、物产;卷四学校志:典礼、祀典(附春秋祭祀银两)、学校(附学额)、卧碑、圣谕广训、书院(附义学)、书籍;卷五武备志:武功、兵制(附铺兵)、边防、土司;卷六职官志:表、题名、政绩;卷七选举志:进士、举人、贡生、武科、封荫;卷八人物志:人物、仕宦、忠节(附义士)、孝友、行谊;卷九艺文志:记、诗;卷十杂志:纪事、纪闻、外纪、祥异。其特色是对川、陕、甘边地之名胜古迹,山川关隘、风土人情等收载极为详尽。有如古蜀道之雄险,蜀汉与曹魏多次征战之遗迹,边地少数民族(羌藏等)之生活习性等,实属珍贵的地方史料。艺文门仍为重头,亦多收载上述之史料,如唐五代杜光庭《窦围山记》。宋杨遂《李白宅记》,杨天惠《附子记》,计有功《大禹庙记》,明何卿《议征白草五事》,以及历代题诗等。今存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和咸丰八年(1858)补刻本。

康熙龙安府志

清佚名纂修。龙安府,府治为今平武县二领县四:平武、江油、石泉(今北川县)、彰明(今并入江油县)。其书不著纂修人,亦未见刻本,如今仅见北京图书馆收藏一部清抄本。据道光《龙安府志》记载,清康熙年间,知府陈于朝曾经纂修过府志。书中邓存咏序称:“自康熙中,奉天陈府尹有于志,纂刊成卷,凡天文、地奥、食货、学校以及人物、艺文,订其舛漏,补其缺略者。嘉庆十七年所修通志,多所采辑。”(陈于朝,汉军镶黄旗官生,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龙安府知府。)康熙二十五年(1686)陈于朝撰的《序》称:“惟我龙郡,僻处边陲,介在氐羌。松峰积雪,六月如银。柳笛凄凉,三春迟暮。地则刀耕火篝。”又云:“今上御宇二十五年,郡邑奉其修之檄,朝职守是邦,奉行谁谨。独苦兵燹之后,典籍漫漶,文献无存。因搜求前郡守翁(翁佶,字懋功,直隶清苑县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五年(1666)到任)校刊通志一册,与属令及郡邑之绅士考核而重订之。”由此可知,这康熙府志当系陈于朝等人纂修。这是本府首创之志乘,因为明初改宋元旧制龙州为府,旋又改为龙州宣抚司,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方又升为龙安府。明代未见有纂修府志事。因此,此志虽未著撰修姓氏,当为陈于朝纂修,因康熙年间别无纂修之记载。

龙安府乃川北比较贫穷之区,历来僻处边陲,介在羌氏,柳笛凄凉,三春迟暮,入清以后边远山区仍处于刀耕火耨之落后状况。故而是志比较简略,不足3万字,主要仍系历史沿革、山川疆域、官师人物、古迹名胜、田赋物产、学校礼俗之类,以古迹名胜略多,因其地自汉魏以后便为兵家争战出入陇蜀要道。今存清抄本和民国传抄本。

民国绵阳县志

蒲殿钦等修,崔映棠纂。蒲殿钦,字宾虞,四川阆中人,香港大学毕业,教育学士,民国十九年(1930)任绵阳县县长。崔映常,绵阳人,清末廪贡,历官绵阳、犍为、江津等县教谕,绵阳县视学等。绵阳旧为绵州,辖德、安、绵、梓、罗五县,旧志合五县为一书,称绵州志。民国二年(1913)三月,绵州改为绵阳县,县人议修县志。此志开局于民国八年(1919),时任知事梁北麒(字殊士,福建闽侯举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商之县议会,议会出面聘请本邑光绪进士陈炜(历官浙江孝丰、湖北黄安、谷城等知县)出任总纂,崔映棠协之。后讳辞职,旋病殁,官师更替,四川江北优贡张瑶(字艺元,四川江北县人,清末优贡)知县事,再请崔映棠任总纂。志稿编就,却因县议会有非议而告罢(今尚存山川、人物二册残稿)。沿迄民国十九年,县长袁钧(字朗如,四川仁寿人,历官四川安县、温江等县知事)方提议继续编纂,旋又离任。殿钦来主县事,重开志局,仍请映棠总事编纂,整理原稿,补辑新篇,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得以成书付梓。是为绵阳由州改县后第一部县志。

志体例,大体采段玉裁《富顺县志》体裁,亦兼取他志之长。具体目录为卷首:序、凡例、姓氏、图考、目录;卷一疆域志:沿革、形势、山川、津梁、水利、场镇、古迹(坟墓附)、风俗;卷二建置志:城堤、公署(局所、公团、图书馆、儿童图书馆附)、坛祠、寺观、道路、邮电、坊表;卷三食货志:户口、赋税(表附)、仓储(表附)、盐法、茶法、币制、蠲政、荒政、物产(实业附);卷四职官志:文秩、武秩;卷五文学志:学宫(祀典附)、学校(表附);卷六武事志:团务、警务、历代军事;卷七人物志:贤良、儒林、文苑、武烈、行谊、孝义、忠节、隐逸、流寓、仙释、方技、耆寿、节孝、贞烈;卷八选举志:荐辟、进士、举人、贡生、武科、议员、学员、封荫、仕宦;卷九艺文志:典籍、诗、文、金石;卷十杂异志:祥异、杂识。据该志凡例言“续修标示,举段懋堂大令富顺志为准,读其文体,洵如陈寿三国,高简有法,而其类例,则仿文献通考,依次列目,倘尺寸而墨守之,与守科举之程序何异。因取他志之善者,亦酌为变通,不参以私臆”。共分为十类,分别为疆域、建置、食货、职官、文学、武事、人物、选举、艺文、杂异,其下再分为六十余目,分属各类。全书约39万字,记事详尽,其中以清末民初的新史料收载较多,如“历代军事”中所记民国初期四川各路军阀混战之史实,杂识门所载清末民国初境内之轶闻、灾害等。再如该县之邮电、图书馆、实业、荒政、学校、警备等所载新生事物之兴起、开办、实施的详细情况,均颇具史料价值。今存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

同治直隶绵州志

清文棨、董贻清修,伍肇龄、何天祥纂。文棨,内务府正白旗汉军人,贡生,咸丰七年(1857)、九年(1859)两任四川彭县知县,同治元年(1862)升任绵州知州。董贻清,江苏阳湖(今常州)举人,同治八年(1869)署绵州知州。伍肇龄(1826—1915),字崧生,一字嵩生,晚字椿年,号逸叟,邛州人(今四川邛崃市),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二十七年(184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九年(1849)散馆,咸丰元年(1851)授编修,二年(1852)以编修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政变中,伍肇龄以肃顺奸党罢归,主讲邛崃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十二年(1886)任锦江书院院长,后又兼任尊经书院院长,造士颇多。川西地区,在光绪初年的名士文人,多出其门,光绪十七年(1891)开复原官为编修,二十九年(1903)晋翰林院侍讲,三十三年(1907)又晋翰林院侍讲学士。工书法,善诗古文词,年八十八卒,著有《石堂藏书》、《石堂诗钞》,编有《尊经书院二集》八卷,又与文棨、董贻清合修同治《直隶绵竹志》五十五卷。何天祥,绵州人,岁贡生。

文棨于咸丰十一年(1861)冬抵达本州述职,便有心续修州乘,后因李、蓝率农民义军攻打川西北之战事而未果。待战事平息后方得以设局举事,又时续时辍,直到同治十年(1817)方编纂就绪,越二年刊毕印行。因为董贻清仅于同治八年(1869)来署州牧数月,九年(1870)文棨又回任知州数载,主要是文棨主其事而邀伍肇龄等人编纂之。

此志分五十五门(卷各一门),约70万字。目录为宸章卷一,星野志卷二,图考志卷三,建置沿革志卷四,疆域志卷五,形势志卷六,山川志卷七,户口志卷八,田赋志卷九,水利志卷十,城池志卷十一,关隘志卷十二,津梁志卷十三,古迹志卷十四,公署志卷十五,学校志卷十六,祀典志卷十七,祠庙志卷十八,风俗志卷十九,兵制志卷二十,屯田志卷二十一,边防志卷二十二,驿传志卷二十三,铺递志卷二十四,土司志卷二十五,武功志卷二十六,屯练志卷二十七,寺观志卷二十八,盐法志卷二十九,茶法志卷三十,钱法志卷三十一,木政志卷三十二,榷政志卷三十三,蠲政志卷三十四,职官志卷三十五,选举志卷三十六,封荫志卷三十七,政绩志卷三十八,人物志卷三十九,列女志卷四十,隐逸志卷四十一,流寓志卷四十二,仙释志卷四十三,方技志卷四十四,古帝王志卷四十五,故宫志卷四十六,陵墓志卷四十七,艺文志卷四十九,典籍志卷五十,金石志卷五十一,物产志卷五十二,祥异志卷五十三,杂识志卷五十四,外纪志卷五十五。除旧志所载作了订正外,大量增纂了六十年的新事及搜集之史料,亦不失为府州志之佳品。以山川、水利、津梁、古迹、人物、边防、武功、艺文等门类为多,水利门所载之江、泉、渠、堰的分布及灌溉情况;古迹门所载之城、阁、楼、亭等建筑沿革均有较高史料价值。边防和武功中大量收载咸丰末至同治初李永和、蓝大顺所率农民起义军攻战川西、川北各城池以及石达开所率太平天国义军入川征战被镇压等史实。唯少数门类收之过繁,如宪章、学校、祀典、列女等,各为上万或数万言,多不足取。今存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