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县志新闻>河南地方志论丛:安阳地区方志评述

河南地方志论丛:安阳地区方志评述

发布时间:2019-02-13 点击数:4658
安 阳 地 区 方 志 评 述

一、史志沿革

安阳地区处于河南省北部,西倚太行,东邻华北平原,为南北交通要道。《禹贡》称为冀州之域,至商代便成为国内十分繁荣的地区,《尚书》称之为相,乃河亶甲所居,后殷盘庚迁都于此,故又名殷墟;战国时属魏,称邺郡,后又属赵,始有安阳之名。以后皆依古称,或曰魏郡,或曰邺郡,或曰相州,时有变化,均治于安阳。后晋天福二年设彰德军节度使以辖之,故后又产生彰德这个名称。自金代设彰德府后,经元为彰德路,明、清复为府,民国废府,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属于河南省河北道,国民党政府时期改为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其所辖地域基本没多大变化。现在的安阳地区,相当于明、清的彰德府辖区又略有不同,不同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将河南的临漳、武安等县划归河北省,将河北省的濮阳、清丰、南乐,山东的范县划归河南,以后又将安阳、汤阴两县的矿区划出,设立鹤壁市,1978年又将范县东北部分析出,新置台前县。故现在安阳地区共有安阳、汤阴、林县、内黄、淇县、浚县、滑县、长垣、濮阳、清丰、南乐、范县、台前等十三县和安阳、鹤壁二市。鹤壁于1974年改为由省直辖。

安阳地区有志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晋代,便有的陆■《邺中记》等古地理书出现,宋朝陈臻的《相台志》十二卷,以及元人所纂的续志,则是世人公认的安阳地区最早的府一级志书,惜今均已不传。

现存的安阳地区地方志共有七十五种,其中府志七种,县志六十八种,今开列如下:

府志七种:

〔嘉靖〕彰德府志(又名邺乘)十卷 崔铣纂修,嘉靖元年刻本;又有万历年间重刻本;一九六四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嘉靖本。

〔万历〕彰德府续志三卷,常存仁修,郭朴纂,万历九年刻本。又有清顺治十七年补刻本(“官师”、“选举”记事至顺治十七年)。

〔顺治〕彰德府志八卷,宋可发修,吴元镆纂,顺治十六年抄本。

〔康熙〕彰德府志十八卷首一卷 汤传楷纂修,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乾隆〕彰德府志二十二卷首一卷,刘谦修,夏兆丰纂,乾隆六年刻本。

〔乾隆〕彰德府志二十四卷首一卷,黄邦宁修,景鸿宾纂,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乾隆〕彰德府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卢崧修,江大键纂,乾隆五十二年刻本。乾隆五十二年以后失修。

县志六十八种:

1、安阳县志六种:

〔康熙〕安阳县志十卷,马国桢修,唐凤翱纂,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乾隆〕安阳县志十二卷首一卷,陈锡辂修,朱煌纂,乾隆三年刻本。

〔嘉庆〕安阳县志十四卷首一卷附安阳县金石录十二卷,赵希璜修,武亿纂,嘉庆四年刻本。

〔嘉庆〕安阳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附金石录十二卷,贵泰修,武穆淳纂,嘉庆二十四年纂刻本。本志又有民国二十二年北平文岚簃古宋印书局铅印本。

续安阳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方策、王幼侨修,裴希度、董作宾纂,民国二十二年北平文岚簃古宋印书局铅印本。

安阳县乡土志不分卷,李元祯编,清光绪末年抄本。

2、汤阴县志三种

〔崇祯〕汤阴县志十九卷,沙蕴金修,苏育纂,崇祯十年刻本。

〔顺治〕汤阴县志九卷,晋淑召纂修,顺治十三年刻本。

〔乾隆〕汤阴县志十卷,杨世达纂修,乾隆三年刻本。

此外尚有明嘉靖崔铣志,清康熙三十年赵光贵志,今佚。乾隆三年后失修。

3、林县志六种:

〔万历〕林县志八卷,郝持纂修,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顺治〕林县志十二卷,王玉麟纂修,顺治十七年刻本。

〔康熙〕林县志十二卷,徐岱修,万兆龙纂,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乾隆〕林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杨潮观纂修,乾隆十七年黄华书院刻本。本志又有咸丰元年重刻本。

〔咸丰〕续林县志四卷首一卷,康仲芳修,卫济世纂,咸丰元年刻本。

〔民国〕林县志十八卷首一卷,王怀斌修,李见荃纂,民国二十一年后印本。

此外尚有明马卿志,今佚。马卿为弘治十八年进士,以此推之,该志纂修当在正德或嘉靖年间。

4、内黄县志五种:

〔嘉靖〕内黄县志九卷,王训、董弦纂修,嘉靖六年修十六年刻本。本志又有一九六三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本。

〔万历〕内黄县志二十六卷,王廷谏修,董复亨纂,万历二十八年刻本。

〔乾隆〕内黄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李浈修,黄之微纂,乾隆四年刻本。

〔光绪〕内黄县志十九卷首一卷,董庆恩修,陈熙春纂,光绪十八年刻本。本志又有一九六五年内黄县人民委员会铅印本。

续修内黄县志十六卷,韩兆麟修,周余德纂,清代手稿本。

5、淇县志三种:

〔嘉靖〕淇县志十卷,刘巨纂,刘伯璋增订,嘉靖十年修,二十四年增订刻本。

〔顺治〕淇县志十卷,王谦吉、王南国修,白龙跃、葛汉忠纂,顺治十七年刻本。

〔乾隆〕淇县志十卷,劳经武修、高鉴儆纂,乾隆十年手稿本。

乾隆十年后失修。

6、浚县志五种:

〔嘉靖〕浚县志二卷,王璜纂修,嘉靖八年刻本。

〔万历〕浚县志二卷,李文升纂修,万历八年刻本。

〔康熙〕浚县志四卷,刘德新修,马秉德纂,康熙十八年刻本。

〔嘉庆〕浚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附金石录二卷,熊向阶修,武穆淳纂,嘉庆七年刻本。本志又有光绪十三年重印本,民国三十年石印本。

〔光绪〕续浚县志八卷,黄璟修,李作霖、乔景濂纂,光绪十二年刻本。本志又有民国三十年石印本。

此外尚有《浚县一般概况》油印本,民国三十二年编,极简略。

7、滑县志七种:

〔嘉靖〕滑县志六卷,张佳胤纂修,嘉靖三十三年刻本。本书又有嘉靖三十六年增补本。

〔万历〕滑乘补不分卷,王廷谏纂修,明聚星轩抄本。

〔顺治〕滑县志十卷,王鼎修,朱胤哲纂,治十一年刻本。

〔康熙〕滑县志十卷,姚德闻修,吕夹钟纂,康熙二十五年增补顺治十一年本。

〔乾隆〕滑县志十四卷首一卷,吴乔龄、吕文光修,卢兆麟纂,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同治〕滑县志十二卷,姚锟修,徐光第纂,同治六年刻本。

〔民国〕重修滑县志二十卷首一卷艺文录十二卷金石录十二卷 马子宽修,王浦园纂,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8、长垣县志六种:

〔嘉靖〕长垣县志九卷,杜纬修,刘芳纂,嘉靖二十年刻本。本志又有嘉靖三十四年增补本,一九六四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本。

〔康熙〕长垣县志八卷,(明)张文炫原本,(清)宗琮增修,王元烜增纂,康熙十九年、三十九年增补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

〔嘉庆〕长垣县志十六卷,李于垣修,杨元锡纂,嘉庆十五年刻本。本志又有同治十二年刻本。

〔道光〕续修长垣县志二卷,葛之镛、陈寿昌修,蒋庸、郭金裕纂,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同治〕增续长垣县志二卷,观祜、费瀛修,齐联芳、李元鹏纂,同治十二年刻本。

〔民国〕长垣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宋静溪纂修,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

此外尚有明正德十一年张治道志;隆庆五年赵莘纂万历七年刻本;万历三十一年张文炫修,赵莘、于浩重纂本;清雍正八年胡承璨志,今均佚。

9、濮阳县志五种(原称开州,民国废州,称开县,旋改称濮阳):

〔嘉靖〕开州志十卷,孙巨鲸修,王崇庆纂,嘉靖十三年刻本。本志又有一九六四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本。

〔康熙〕开州志十卷首一卷,孙棨纂修,康熙十二年刻本。

〔嘉庆〕开州志八卷首一卷,沈乐善、李符清纂修,嘉庆十一年刻本。

〔光绪〕开州志八卷首一卷,陈兆麟修,祁德昌纂,光绪八年刻本。

〔光绪〕开州新编乡土志,不分卷,撰人不详,光绪三十四年抄本。

10、清丰县志六种:

〔嘉靖〕新修清丰县志十六卷,李汝宽修,晁瑮纂,嘉靖三十七年刻本。

〔康燝纂修,康熙十五年熙〕清丰县志十卷首一卷,杨刻本。

〔同治〕清丰县志十卷首一卷,高俊续修,同治十年增补康熙十五年刻本。

〔光绪〕清丰县乡土志二卷,吴鸿基修,刘元俊纂,光绪三十一年抄本

〔民国〕清丰县志十卷,刘陛朝修,胡魁凤纂,民国三年铅印本。

〔民国〕清丰县志十卷,庞仲涛纂修,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11、南乐县志五种:

〔康熙〕新修南乐县志二卷,方元启修,康熙十年增补明嘉靖刻本。本志初刻于嘉靖末年杨守诚,至方氏已是第四次修补。

〔康熙〕南乐县志十五卷,王培宗修,丘性善纂,康熙五十年刻本。

〔光绪〕南乐县志十卷首一卷,施有方、陆维炘修,武勋朝、李云峰纂,光绪二十九年刻本。

〔光绪〕南乐县乡土志不分卷,撰人不详,光绪间抄本。

〔民国〕南乐县志十卷首一卷,李铁珊修,郭保昌纂,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12、范县志六种:

〔嘉靖〕范县志八卷,时泰、王绎纂修,嘉靖十四年刻本。

〔康熙〕范县志三卷,霍之琯修,李简身纂,康熙十一年刻本。

〔嘉庆〕范县志四卷,唐晟纂修,嘉庆十四年刻本。本志又有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光绪〕范县志续编,杨沂修,杜均平纂,光绪三十四年国文报馆石印本。

〔光绪〕范县乡土志不分卷,杨沂修,吕维钊纂,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民国〕续修范县志六卷,张振声、余文凤纂,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13、濮州志六种(民国废州改称濮县,一九五六年并入范县):

〔嘉靖〕濮州志十卷, 李公聘修,邓校纂,嘉靖六年刻本。

〔万历〕濮州志六卷, 李先芳纂修,万历十年刻本,现仅有影抄本存世。

〔康熙〕濮州志六卷, 张实斗修,南洙源纂,康熙十二年刻本。

〔康熙〕濮州志二卷, 郅玠修,任焕纂,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乾隆〕濮州志六卷   邵世昌修,柴揆纂,乾隆二十年刻本。

〔宣统〕濮州志八卷, 高士英修,荣相鼎纂,宣统元年刻本。

二、府志简评

现存安阳地区的府志,以崔铣纂修的《〔嘉靖〕彰德府志》为最早。本书亦名《邺乘》,纂修人崔铣,字仲凫,一字子钟,又字后渠,安阳崔家桥人,弘治十八年进士,为明代著名学者,著述有《洹词》、《文苑春秋》等书十余种,其所纂《彰德府志》,颇为后人称道。

崔志共分八卷,包括地理志、田赋志、祠祀志、官师志、物志、选举志、邺都宫室志、杂志等九门。本志的第一个特点是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删削旧志。明、清一般志书之的纂修,往往大块大块地照录旧志,一字不易地去抄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志书,在某一门类之中注有“以上旧志”的字样,其所增补的内容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利用旧志版片,增补数页官师、选举之类,便加以重印的亦复不少。崔铣没有采取这种偷懒的作法,而是把修志当作一部学术论著来严肃创作的。他曾见过宋代的《相台志》,并依之为蓝本,但他没有因循照录,而是下功夫进行了修改、删削,或重新撰写。他在本书叙言中有一段颇好的议论:“宋志事略具,而文义芜鄙,元以下亡观焉。乃别为例作九志,凡八卷,其事兼采诸史,其文则删润者过半矣。夫志者,郡史也,备物垂轨,不轨不物,眩观惑乡,虽文奚用哉。”这里充分反映了他修志过程和修志的看法,以严肃治学的态度来纂修志书,是那些只知尊古,不敢改动旧志只字的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崔志的第二个特色是旁征博引,详加考核,下了很大功夫,因之纠正了旧志中不少疏漏及讹误。如清凉山旧志不载,今补入之;洹水旧依《水经注》,今引诸书加以论证,而纠正《水经注》之误,这都是例子。

崔志的第三个特点是文词简洁而多采,立论谨严而深刻。如其对田赋的评论,不仅详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苛政,并引用民谚来进一步证明了劳苦群众受税役盘剥的痛苦,给读者以极深的印象。又如建置志中关于各县的评论,着墨不多,而抓住了要害利弊,可称为很有见地的政论,同时又是颇好的散文。

自崔志编出后,以后几次重修都奉崔志为圭臬,不能出其范围,均可见其影响之大了。

至乾隆五十二年,由卢崧修江大键纂的《彰德府志》,是本地区最后一部府志,同时也是收罗内容最丰的一部府志。目前传本尚多,比较容易见到。如果说崔铣的《彰德府志》以词藻简洁和山川考证见长的话,则卢崧所修的这部府志,当以内容丰富和人物考证翔实而见长。清代所修的几部旧府志,由于辗转传抄,便人为地造成一些讹误,而本志在纂修过程之中,由于认真研究,从而改正了不少错处。如旧志中将栗攀误写为栗举;杜产为云中人,误作杜产云、中山人;唐朝的颜师古,字籀,隋文帝仁寿年间曾任安养尉,安养实在湖北襄阳地区,旧志误作安阳而收入志书,而且还将一人误为二人,载有县令颜籀,又载有典史颜师古,真可说一讹再讹,这次修志,均作了删正。这些都是这部府志的成功之处。

三、县志摘述

在安阳地区的众多县志里,安阳县所修的几部县志,历来都是被方志学家所注目的。安阳县明代县志已无可考,清康熙三十四年和乾隆三年的两种志书传世已稀,很难见到。

现在提到安阳县志,当以嘉庆四年赵希璜修、武亿纂的一部县志,最为脍炙人口。赵希璜字渭川,广东长宁人,乾隆四十四年举人,著有《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抄》等书,颇有文名,其任安阳县知县时,曾获有“仙吏”的雅号,由此可见其为人的一斑;武亿名声比赵更大,为清代著名学者,字虚谷,河南偃师县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曾任山东博山知县。武亿在方志学上亦很有贡献,曾纂有安阳、鲁山、宝丰诸县志,又曾纂修过《郏县志》,惜未编竟,故今不传。

赵希璜对修《安阳县志》是花了一番心血的,再加上武亿学力深厚,对修志富有经验,故此志在清季河南诸县志中堪称上品,一经出书,颇受学术界注目,纪昀就对其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县志的楷模之作。赵希璜在序言中说:“希璜于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由夏邑调任安阳,次年癸丑延太康王明经开,次年甲辰延兴县康舍人仪钧同纂斯志,尚未成书而希璜调署济源,稿经散失。去年戊午偃师老友虚谷武君亿过从,与之商榷考据,为图、为表、为志、为传、为记,体例凡五,而另编为录,博取金石以资考证。……希璜盖七阅寒署而成此书矣。”由此可见其修志的过程。是书考证严实,文辞简练,所附武亿编定的《安阳县金石录》,颇具学术价值。从刻印上来说,质量亦为同时志书的上乘,卷首地图绘制精美,且用双色套印,足见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二十年后,邑令贵泰又有重修《安阳县志》之举,并聘定武亿之子武穆淳担任编纂,仍根据赵希璜志为模范,不敢少有变异,惟增补有“皇舆表”、“简王世系表”及嘉庆四年后的人物、科名、义士、节女,删除了几个非安阳人而滥入的人物,如此而已。此志在雕版时,核对比较粗疏,未加详核,故词句之间,或多一字而费解或印少二字而难之全,或出现别字,或刷模糊难辨,故其价值逊于嘉庆四年的赵志。自此以后,终清一世,安阳未再修过志书,至民国二十二年编纂新志时,曾一并将这部嘉庆二十四年的志书铅印,并加以标点,印刷质量颇高,适用价值反而高于原刻。

民国二十二年所修的《续安阳县志》,也是一部比较好的县志。本志对民国以来地方史实记载颇详,条理清楚,诸如矿产的开发,报馆的设立,其来龙去脉都能使人一目了然,并收入地方歌谣、方言,农业生产谚语,民间礼俗、声乐,巨细无遗,均可反映出纂修人的识见。志末附有续金石录及甲骨文,系董作宾所编定,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为民国时甲骨文专家,与王观堂(国维)、郭鼎堂(沫若)、罗雪堂(振玉)并号甲骨四堂,本集所收甲骨均系精品,如一九二九年出土的四大龟版,以及刘鹗 、罗振玉、明义士、燕京大学、河南博物馆等机构和个人的收藏品,都检其要者选人,并附有王国维、郭沫若诸家的释文,简明而系统地向人们提供了甲骨文的初步知识。

综观本地区的地方志,明代的地方志以简洁扼要为胜,又多有议论,如《〔嘉靖〕开州志》,简直成了论体,卷一仅十六页,便作论十九条,立论无可取,但反映了明代志书的风气。

清代的地方志,内容庞杂而繁琐,除了每分志之前作例行一小序外,很少穿插议论,这当与清代的文禁森严有关,特别是康熙二十一年抚巡阎兴邦行牌全省,统一规定了各府、县修志的条例,更形成一个框框,致使很多县志千篇一律,形同“八股”,缺少生气,佳者甚少。有些县志的主修人,又往往利用修志之机,为自己歌功颂德,成为一种恶劣倾向。如乾隆三年汤阴县知县杨世达在纂修《汤阴县志》时,连篇累牍地叙述了自己兴修水利的“宦绩”即为一例。

民国时期的地方志纂修者,囿于旧习,大都不能彻底突破清代旧志的框框,但由于时代的变化,不得不采取部分改良的态度。因之,在记录近代史料上都较丰富,各有特色,对于研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况,价值比较大。除前已介绍的《续安阳县志》外,民国十九年纂的《滑县志》,对于户口、财政、赋税、实业记载均较翔实,且有农民协会概况,工会会员人数,这在其他志书中尚属罕见。而还有部分专文,记述了清代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文成的活动,民国时红枪会组织情况,都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民国二十一年修的《林县志》,在风土门中详细记述了庙会和集日的情况;甚至在邮政一目中,还列举了每月收多少邮件、包裹、汇兑的具体数字。粗看起来,似嫌繁琐,然时至今日,对研究邮政发展概况,仍不失为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总的来说,民国时修的一些县志,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优于清季的那些千篇一律的地方志书。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