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1224567231 帮您查找,谢谢!

县志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资讯

天启新修成都府志 康熙四川成都府志 嘉庆成都县志 同治重修成都县志

发布时间:2019-02-01 点击数:5312
天启新修成都府志

明冯任修,张世雍等纂。冯任,字重夫,浙江慈溪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进士。万历四十五年(1617)任成都府知府,崇祯八年(1635)至十一年(1638)任山海巡抚。张世雍,原名世基,四川潼川(今三台)人。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进士,任刑部主事。明代纂修成都府志,始于明宣宗宣德初年(1426)。这在明天启《成都府志》中有所提及,冯任撰的《成都府志后序》称:“宣庙初,五羊陈公廷器乃锐为成都府志,亦仅仪禆湛之业。后五十年为成化丙申,襄城李公勉复加纂辑,称全书,而今已放佚不可睹矣。”陈琏,字廷器,广东莞县人,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590)举人,历官河南许州,安徽滁州、江苏扬州等知州,明永乐后期升任四川按察使,正统初(1436)升南京礼部左侍郎。陈琏虽有修志之举,然终未竟其事。留待五十年后,即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李敏“复加纂辑”。李敏,字公勉,河南襄城县人,明景帝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御史,明宪宗成化年间升任四川布政使,后官至户部尚书。李敏纂修的“成都府志”(原名《四川成都志》二十五卷),虽称为全书,但经过一百四十五年之后,到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时,便已“放佚不可睹”,如今更是片纸无存,莫可稽查了。今可睹者,最早即为明天启初年撰修的府志。

《新修成都府志》是在成化十二年(1476)李敏(字公勉)倡导编修的《四川成都府志》基础上编纂的。开局于泰昌元年(1620),以知府冯任等为总裁,谢寿举、张世雍、杨懋方、李莅等进行补充、完善,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成书,天启元年(1621)刊印。此书张世雍用力最多。全书分四十一门八十目,约75万字。因其是四川布政司首府的志书,所以书首有四川巡按监察御史薛敷政(江苏武进县进士)、四川左布政使,后升为四川总督的朱元燮(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以平蜀黔乱而加少保进少师。《明史》卷249有传)、四川按察司副使戴燝(福建长泰县进士)皆为之撰写了序文,书末有冯任后序。朱燮元序言成书原委、体例甚详,其曰:“戊午之祀,不佞自陇移蜀,至则《通书》告成,已盛传矣。次第涉猎,见其纲领具举,伦次得宜,如纪大宗,然序昭序穆,而不详昭穆之玄支也。如纪江汉,然为沱为潜,而不详沱潜之条派也。非不能详,不及详也。是史传之体要也。若乃《成都郡志》,直如四体之有筋骸,然不可不问其详矣。今分类若干目,合帙若于卷,灿然大备。其山川、建置、城阁、祠宇、科目,总之不离省志者十九。至于犹是疆域也,省以总延袤,而此则州邑有编户之相错,徼外有番部之震邻,内顺外严,不可不详也。犹是赋役也,省以总征输,而此则户口几十四万,税粮几四十万,比于诸郡,不翅倍之,民力民脂,不可不详也。犹是水之力,而或勤流凿,或费堤防。犹是盐之力,而开产者十一,待哺者十九,利兴害伏,不可不详也。凡此重申画之条,切畏怀之虑,杜侵渔之衅,昭功令之垂,必不得与民变更者也。至于以名宦列传者,省志三百,郡益以二百有奇。各怀其政教之泽,而共考诸断碣之遗,不如是,无以别仁暴也。以忠节列传者,孝义列传者,贞烈列传者,省以类聚,郡则井而列之,省以旧述,郡则博而传之,不如是,无以修人纪也。以人物列传者,郡益省而三之,以隐逸列传者,郡益省而倍之。尚论者取以传信,好德者举尔所知,不如是,无以大劝戒也。此不得不与时污隆者也。若乃艺文,诏世诸体灿焉,众美绚焉。特于省志一一标录,非成都之豪杰,即其纪言事于成都者也。是书也,罗材于文学,采议于物情,而折衷之于郡伯,良工询苦心矣。余考记载,常璩作《华阳志》,自先汉至晋初四百岁,而士女可书者得四百人。后自晋初至周显德凡七百岁,而寥寥无称。其他湮没,亦复称是。岂前后文献,顿尔悬殊,祇无作者,遂成旦昼!有志之士,安得不熙不失乐生之心,殆为第一义。善乎,罗琛之言曰:”床上有百钱布被,甑中有数升麦飰。苏张巧说于前,韩白按剑于后,将不能一夫为盗,况贪乱乎!“今之郡守,即古之节度安抚,以水鉴者一面,以人鉴者千古。得是编而存之,前车具在,劝戒炯如,殆守作志之深心哉!余不佞,特为表而出之。”

全志编撰体例为:卷一舆图、凡例,卷二成都纪、分野、山川志、疆域志,卷三风俗志、建置志、学校、城郭、公署、祠庙、宫室、关梁、寺观、陵墓、古迹,卷四赋役志,卷五食货志,卷六水利志、盐法志、驿传、仓巡杂署,卷七官职沿革表,卷八属官守表,卷九属官守表,卷十至卷十二官守列传,卷十三科第表,卷十四至卷十五岁贡表,卷十六至卷二十二人物列传,卷二十三忠节列传,卷二十四孝义列传,卷二十五侨寓列传,卷二十六隐逸列传,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贞节列传,卷二十九仙释列传,卷三十至卷五十八艺文志。此志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一种成都府志。其资料来源,除水利资料为各县提供外,多因袭前人,并参考其他杂史、杂著,陈陈相因,无甚新意。“凡例”首条便称:“成都旧志,今总无考。因旁搜史传,合郡县之散见者,博采而编辑之。”虽未明言,但从全志的内容来看,较多的则是来自明正德、嘉靖、万历等朝纂修的《四川总志》。其中以人物和艺文两门所占比重较大。职官、科举、人物共二十三卷;而艺文则多达二十九卷,几乎占全书的一半。艺文大多取自杨慎等《全蜀艺文志》和杜应芳《续补全艺蜀文志》。舆地部分篇幅虽然不算很大,但对于明代以前成都府所属各州县之山川疆域、城池关津、古迹名胜、风俗民情等记载颇详。而明代成都府所辖地域较广,共领六州二十六县,为清代建制的二倍以上。这对于研究成都古代地域之沿革变迁、名迹风物极有史料价值。今存天启元年(1621)原刻本,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仅有传抄本。

康熙四川成都府志

清佟世雍修,何如伟纂。佟世雍,辽东正蓝旗人,康熙十九年(1680)成都知府。何如伟,成都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此志为奉敕纂修。康熙二十五年(1686),已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等蕃王之乱,国政日趋安定,便下令编纂各种史书、志书,如《太祖实录》、《三朝圣训》《大清会典》《赋役全书》《大清一统志》等,均次第开修。敕修《大清一统志》即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不少省府州厅县志便在这一时期问世。此成都府志也编成于是年,惜未及刊行,迄今仅是抄本流传。此志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成。纂修此府志时,襄事诸公均未曾见到明天启《新修成都府志》,无论是佟世雍自序,还是成都同知王元士、通判章元炜、成都府茂州知州兼成都县事李斯佺等人的序跋中,只字未提。主要是因为成都在明季“四经兵燹”,一切文献,皆荡然无存了。

此志由何如伟与郡举人徐仰廉,及秦州州判罗镳等纂成。有佟世雍、王元士、章元炜等序,李斯佺跋。其书总目作八卷,实为三十五卷。除风俗、土产两门合为一卷外,其他均各自为卷。体例分星野、形胜、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宫室、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帝王、秩官、名宦、科第、人物、孝义、节烈、隐逸、流寓、仙释、风俗、土产、古迹、陵墓、寺观、祥异、僭据、屯田、水利、茶法、盐法、兵制、驿传、筹边、艺文三十六门,约25万字。各门类所记,较天启旧志简略,尤以艺文为最,凡旧志所载者皆不复录,仅辑录清初四川、成都府主要官员对于重建、新修各署衙、学校,书院,寺观、祖庙之记叙,且只十余篇约万余字。卷前有府舆图,府城方形,四门,府治居于中,东为成都县,西为华阳县。按此志修时,成都府领县二十四,而华阳已并入成都,而府舆图仍列华阳、成都为二,疑此图系描绘于旧志。《沿革》谓:“成都古为蜀国,周武王伐纣,蜀舆焉,秦惠王置蜀郡。迄汉又分置广汉郡,武帝时改置益州,晋武帝始改名成都,宋、齐因之。隋复为益州,唐天宝初又改为成都;明皇迁蜀,曾称南京。五代时为王氏孟氏割据,宋复其地,置成都府,元、明、清因之。”卷二十六僭据,列蚕丛氏、杜氏、王氏、孟氏、巴国诸篇,卷二十四筹边,末附蜀难纪略。

此志最有价值者,是如实记载了经过明季兵燹之后四川境内所遭受严重破坏,以及清初逐渐得以恢复的情形。例如“十室九空”“百里断炊烟”“昔之繁华城镇,衰为豕薮鹿场”等等。康熙初期鼓励外省农民入川耕种,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四川经济。在筹边门中,对明末清初派兵征剿四川西南各少数民族如藏、彝、苗、羌等部落的史实记述极详细,是研究川中民族关系史的珍贵资料。今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传抄本。

嘉庆成都县志

清王泰云等修,衷以壎等纂,杨芳灿续纂。王泰云,字春谷,安徽南陵人,监生,嘉庆十一年(1806)任成都县知县。衷以壎,字声元,号雅堂,江西南昌人,乾隆进士,曾任四川乐山、巴县知县、南昌知府、云南曲靖府知府,后至成都主讲芙蓉书院达十八年之久。杨芳灿,见“【嘉庆】四川通志”条。成都县自来无志,此志为成都现存最早的县志。嘉庆十六年(1811),清王朝第三次敕修大清一统志,各地纷纷开修方志,以备征录。是志即在这时设局举事,特聘衷以壎出任总纂,其时衷以壎已年逾八旬,得力于本县举人向大溟的鼎力协助,并出为副总纂,派员摭拾旧闻,采辑新篇,至嘉庆二十年(1815)方编纂成书刊行,约33万字。有王泰云、衷以壎、向大溟、叶长春等序。首冠舆图,正文分表、沿革、疆域、山川、户口、田赋、堤堰、城池、关隘、古迹、祠庙、风俗、盐法、茶法、人物,艺文、历代纪事、金石、物产、祥异、纪闻外纪等四十二门。其中仅于人物门下分列十目,艺文门下列八目,其他门类下均未再列细目。

此志纂修时,距雍正《四川通志》已80余年,很多缺失的资料需靠多方搜求采辑,删繁就简,考订编次成书。其内容取自《四川通志》者十之三,得之采访者十之五,拾摭名人之纪述者十之二。选举门记有唐至清历科进士730余人。古迹门详载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读书台、观星台,琴台等多处。人物门中,对康熙末至乾隆年间征讨平定西藏噶尔喀及川边大、小金川事记述较详,实为难得之民族关系史料。物产门记锦、绫、纱等贡品及当地名鸟桐花凤,对研究该地物产资源有参考价值。此外,此志于嘉庆十八年(1813)完成初稿之后,延请四川通志馆总纂杨芳灿为其修订、增删,历时两年,方付之刊印。后于咸丰、同治间重校印,并于卷一图考后增刻了县举人向熙辰撰写的《黑地鞭蓉两书院合记》及另一篇《聂、张二公书院图记补序》。文中对该二书院的创建设置诸事叙述颇详,是研究清代中后期成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变化之珍贵史料,也是研究今天成都中等教育之历史沿革的第一手资料,因为该二书院即为现在成都著名中学——石室中学之前身。其余门类所记,则与嘉庆《四川通志》中有关成都府、成都县的记载大同小异。今存嘉庆二十年(1815)原刻本、咸丰十年(1860)补刻本。

同治重修成都县志

清罗廷权等修,衷兴鉴等纂。罗廷权,字鉴平,云南昆明人,道光举人,同治二年(1863)任仁寿县知县,同治四年(1865)任成都县知县,九年(1870)升任资州直隶州知州,除同治《成都县志》外,罗廷权还修有同治《富顺县志》《仁寿县志》。参见“【同治】富顺县志”条、“【同治】仁寿县志”条。衷兴鉴,成都人,岁贡生,官四川高县训导。成都县前有嘉庆《成都县志》,此志开局于罗廷权任内,旨在继嘉庆旧志而增续。工未竣而罗廷权赴他任,继任知县河南祥符人李玉宣,天津举人金凤洲,湖北荆门抜贡周翰,顺天通州监生白赓棣,安徽芜湖监生沈芝林等数人踵其事而督修之,而总纂则仍由衷兴鉴一人承担。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方得以成书刊行。

志首李玉宣、吴鼎立序,衷兴鉴跋;嘉庆志所载各旧序。此志分十三门百十九目,约55万字。类目分得极细,纪事亦详,乃仿《四川通志》例。分天文、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列女、经籍、艺文、纪事、杂类十三志。具体目录如下:卷首:序、各官衔名、修纂姓氏、原序、例言、图考;天文志第一:星野、度数、占验;舆地志第二上:建置沿革、地表、形势、省脉、山川、疆域、关隘、场市、保甲、城池、街巷、堤堰;舆地志第二下:津梁、祠庙、寺观、官署、公所、驿传、塘铺、陵墓、义地、古迹、金石、风俗;食货志第三上:蠲政、户口、田赋、杂课、领支、仓廒、盐法、茶法;食货志第三下:钱法、物产;学校志第四上:学校、祀典;学校志第四下:学额、书院、乡学、府试院、贡院;武备志第五:兵制;职官志第六:题名、政绩、忠节;选举志第七上:荐辟、进士;选举志第七下:举人、贡生、文秩、武科、武秩、封赠、荫袭;人物志第八上:儒林、孝友、忠义、宦迹;人物志第八下:武功、高士、文苑、行谊、仙释、流寓、艺术、耆寿;列女志第九上:节妇;列女志第九下:节妇、义烈、贞孝、贤淑、义婢、才义、割臂;经籍志第十:经籍;艺文志第十一:赋、诗(歌谣、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七排、乐府、诗馀、附载)、诏表、疏、奏记、上书、劄子、檄文、序、记、传、箴、铭、赞、颂、书、简、启、引、题、考、跋、论后、碑、祭文、诔、墓志、杂著、谱;纪事志第十二:定都、行幸、封建、窃据、勘乱;杂类志第十三:祥异、纪馀。

嘉庆志分类而未分志,此次则仿《四川通志》体例,内容翔实,多嘉庆志近两倍。卷首中补入“省脉”“凤凰山”“杜公祠”“将军衙门”等图十一幅,列为“图考”二十一幅。舆地门所载各条,均派员实地察勘,如堤堰一项,即发派多人详细考察无误后,方予绘图入载。成都地势平坦,无高山大川,勘察比较容易。另外,县内满城驻防八旗,旧志所载甚略,仅有节孝、贞烈等目。此志则遵四川巡抚、成都将军吴崇(安徽盱眙举人)所颁之《八旗志稿》例,将八旗诸事例尽皆编入。又本县回民之文学武功,向来称盛,而事迹不见于旧志,是志则广为搜集整理,载入其中,这种情况在旧方志中尚不多见。如此种种,是志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有满、回、蒙、藏等〉、民俗史料,为一特色。经籍、艺文两志计八卷,约占全书之半。其中,嘉庆志收“经籍”六十八种,是志为一百七十七种,嘉庆志“诗”二百五十首,是志七百七十八首,嘉庆志“记”五十六篇,是志八十三篇,嘉庆志“序”十篇,是志二十篇。并增诏、表,疏、檄文、书简、碑、墓志等。今存同治十二年(1873)原刻本。

 

中国县志大全

在线客服